楞严经一大纲17 : 这八俱非是一切外道言说戏论的核心
楞严经一之大纲(义贯目次解说)-17
慧律法师
经文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注释:[以其所见心路筹度]:谓此行者于其定中,以定力所伏故,其行阴之迁流趋于极缓,他便觉得他的行阴已灭,及至出定,才发觉行阴仍在,于是他便以为他的行阴灭了之后又再生起。如此他便见行阴是时生时灭,于是以自己的心路之历程去筹度,而计着法界一切依报正报皆是如此处于时生时灭、半生半灭的状态中。这又是外道人以自我为中心,而卜度计着一切的另一个例子。
义贯:[四者,是人] 想阴既尽,行阴现前,即以定力研 [穷行阴],欲求其[空,以其]入定出定时[所见]行阴乃时生时灭,即以自[心路]历程[筹度]计着[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又以此推,[明其世界]中[一切所有]之物象,亦皆[一半有边,一半无边。]这个就是没有大悟,功夫不够。乱讲,很可怜的外道!我们非常有福报,听到如来的正法,知道他的错误。
经文【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义贯:[由此]自心魔所作祟,而邪[计]妄[度]诸法[有边无边]之戏论,因而[堕落]于[外道]之恶见(即学佛法成外道),以致[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四]类[外道]所[立]之[有边]邪[论]。
经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什么叫做[不死矫乱]?[不死],指不死天,即无想天之果报。外道计无想天为究竟涅槃处,故又称之为不死天。且说修行人一生一世若不乱答人家,死后当生彼天,你就是不要乱答。他们又说,若自己实在不知,而勉强回答,就会造成[矫乱]。因此为了避免矫乱,他们立了一项规矩:若有人问任何问题,身为本派弟子,你就应回答说:[这是秘密言词,不可明说。],因为自己不知道!或者含糊其词作不定答,因为他不知道,他不是大觉的世尊啊!他回答不出来,又怕答错了,又想往生无想天,他就不敢乱答。佛对他们这种作法就呵斥说:[此真矫乱!] 佛真了不起,这才是真正的矫乱!回答不出来,又不敢回答,你只是避开问题,并没有面对问题啊!亦即他本来是为了避免矫乱,而模棱两可、含混其词,结果反而成了真正的矫乱,以其言词闪烁不定故。因为没有大悟啊,而不是象如来、世尊。
义贯:[又]入于[三摩]地[中]之[诸善男子,坚]固[凝]然不动,[正]其[心]念,不起爱求,外[魔不]能[得]其[便],故能增进而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显现,故能[穷]十二[生类]之生死根[本](即行阴之体),而[观彼]行阴(七识)[幽]隐轻[清],恒[常扰动]生灭之根[元](七识),然[于]彼定中所得的[知见中]不能明了抉择,而[生]虚[计]妄[度者,是人] 即[坠入四种颠倒],以求外道[不死]天(无想天的果报)而作[矫乱]、周[遍计]度之[虚]妄言[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搞不清楚状况)。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就是摸不着头绪,你来问,就是答不到正确的答案)。】
[一者,是人]于定中观想阴已尽,行阴显现,于是进而[观]行阴,因为那是一切[变化]之根[元];当他观[见]行阴之[迁流处],便[名之为]行阴的无常[变]异相;若观[见]行阴虽然迁流,但亦有前后[相续]之[处],于是他就[名之为]行阴的[恒]常之相(因此他下结论说:行阴有常、有无常;也就是亦常亦无常),因为看到不究竟、不透彻,卡在这个行阴。他又在他能够观[见]及[所见]的八万劫[处],看到有众生生起,于是他就[名之为生];而于八万劫外,[不见]如他先前所[见]之[处],看不到有众生生起,似一切皆灭,他便[名之为灭]。(于是他得到另一个结论:行阴亦生亦灭)。
他又观察思维:如果前面的行阴已灭,而后面的行阴尚未生起,这中间必定有个令前后衔接起来的[相续之因]存在,但他却观见行阴之迁流[性]中仍有[不]间[断]之[处],在这前后阴衔接处,本应中断、却没有中断时,便有如多出一个法,这多出的一法,他便[名之为增];反之前后二阴[正相续中],其[中]间为前后二阴[所]分[离]之空缺[处],(亦即虽相续而缺中交、如出入息,呼吸,气出来再吸进去,中间会短暂的停留一下),就有如少了一法,这情况他便[名之为减]。
此行者又因观众生[各各]皆有其独有之[生处],他便[名之为有];见其[互互]相率皆归[亡处](尽皆有死),他便[名之为无](于是他又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皆亦如是,亦有亦无。)以上八种表面上虽皆似[以理都观]诸法,然而由于行者之[用心]有差[别],因而于[见]同一法时,却前后不一致,不能真正得如理而确定之见。以其所见不定故,若[有求法人来问其]修证之[义],他即[答言:我今]所见为一切法乃[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无有一定可说。彼[于一切时,皆]如是矫[乱其语,令彼]现[前]求法之[人,遗失章]法字[句]及正义理,令人知见混乱,无所适从,摸不着边。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这个[无]不是佛陀所悟的那个无,差了十万八千里!
义贯:[二者,是人]于定中[谛观其]行阴之[心],当行阴之生住二相灭的当下,他见一切皆无,他于是在此暂无的现象中,于法法上[互互]相推相衍,而皆至于[无处],从而妄计自己[因无]这一字而[得证]道,即悟一切皆归于无。这个无是断灭,不是佛体悟的那个无,差十万八千里!一个是正觉,一个是邪见、断灭见,不一样的。故若[有人来问]法时,他[唯答一字,但言其无];且[除无]一字 [之余],即完全[无所言说](什么话都不说)。
义贯:[三者,是人]于定中[谛观其]行阴之[心],当他观见在行阴的异相与灭相之后,仍有生相与住相再生起,即下结论谓一切法[各各]皆住于[有处](一切法有),有妄计其已[因有]宗而[得证]无上道,证一切法有,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因此若[有人来问]法,彼[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即[无所言说](其他什么话都不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无容]就是无法,[穷]就是追问到底,[诘]就是问。再追问下去就讲不出所以然。无容穷诘,无法追究到答案,你答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在讲什么?所以叫计有无之矫乱论。
义贯:[四者,是人]于定中观察行阴时,因为双观其生处及灭处,故[有无俱见];因为[其]所观[境]之象系分[枝]不齐[故,其心亦乱] 而不一。因此若[有人来问]法于他,他便[答言:]法[亦有,即是亦无](亦灭),以一切有生必归于灭,故有等于无;但是他却又说:[亦无之中不]一定[是亦有],以已灭者不一定更生,所以不一定还有。如是他把[一切]义理及文字全[矫乱]了,令人[无容穷诘]而得到任何明白确定的答案,一切一团混乱。
2结语:堕为外道
经文【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义贯:[由此]自心魔之作祟而邪[计]妄[度],成为[矫乱]道理之[虚]妄、空[无]之言说戏论,因而[堕落]于[外道]之恶见,从而[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五]类[外道]的[四]种迷正立邪的[颠倒性]、都是为了求外道[不死]天之果报,不欲给人明确之见解,所作之[矫乱]正知见、周[遍计]度、[虚]妄之[论]。
诠论:此四种矫论,究竟有何过?其过咎为:一、令人思绪不清,堕于无明愚痴。二、令人失去正知见。三、令求法者无所适从。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把笔拿起来,[或]旁边编号A,[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就是眼前外色之缘,或彼前缘,眼睛所看到前面这个因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这是C,这一段是C,底下[或],编号D,);或复我行中相续(这个是D,ABCD有四段,等一下你就知道。),云我在色。]第二,或见我圆,这个[或]的旁边编B。或彼前缘这个[或],旁边编号C。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为什么有十六相呢?把这个色、受想~~~排列下去就是十六,刚刚已经编号ABCD了。好!诸位看一遍,或自固身,云色是我,如果是换第二个字,就变成[受]了,或自固身,云受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受。C就是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受属我。D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受。那么,[想]也是,就是色、受、想、行。因为这个外道,他的功夫只能到行阴,再底下更微细的第八意识的识阴,他完全冥然不知,茫然不知。所以,他只能讨论色、受、想、行,刚刚编的ABCD,四乘以四就是十六。D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这个依色、受、想、行,色四相、受四相、想四相、行四相,四四十六)。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相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义贯:[又]入于[三摩]地[中]之[诸善男子,坚[固]凝[定],持[正]其[心],不起爱求,外[魔不]能[得]其[便],故能增进而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显现,于是他便在定中[穷]究十二[生类]之生死根[本](行阴),而[观彼]行阴[幽]隐轻[清]、恒[常扰动]之根[元],故他即[于]彼行阴相续[无尽]之迁[流]相,提早执着。而[生计度]此行阴为诸动之本元[者,是人]从而[坠入死后]仍会再[有]色、受、想等诸阴[相],再从行阴生起之谬见,从而[发心颠倒]。[或自]坚持[固]守此[身]形,而[云]四大之[色是我](此为计色是我)。[或]妄[见我]性[圆]融,[含遍]十方[国土],而[云我]拥[有色](此为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彼]现[前]所[缘]之色,能[随我](任凭我)[回]旋往[复]运用,而[云色属我](此为计离色是我)。
[或复我]系[依行]阴[中]之迁流[相续]之相而存活,故[云我在色]中(此为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如是等[皆]是虚妄[计度]而[言死后]身虽已死,但我心识仍在,故仍[有]我[相]在。[如是]之论说[循环]往复,共[有十六]种[相。从此或]更转深一层而[计]着[毕竟烦恼]与[毕竟菩提],皆是由有为的行阴之造作而成,因此皆如行阴之无尽。是故真与妄二法之[两性并]驾齐[驱],就是(同时并存),并行而不悖,故[各不相触]、相妨。[由此]自心魔之作祟而邪[计]妄[度死后]仍[有]诸阴相[故],因而[堕落]于[外道]之恶见中,于是[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六]类[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于是成就自[心]魔所造之[颠倒]邪[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义贯:[又]于[三摩]地[中]之[诸善男子,坚]固[凝]定、持[正心]念,不起爱求,外[魔不]能[得]其[便],故能增进而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显现,于是他便在定中,[穷]究十二[生类]之生死根[本](行阴),而[观彼]行阴的[幽]隐轻[清]、恒[常扰动]之根[元](七识)。此时,若[于先]前已经[除灭]之[色、受、想]三阴[中]而[生]邪[计]筹[度者],意思是说(谓色受想本有今无,因为他已经进入了行阴,前面已经有的已经被他断除,如今行阴虽现有,将来亦当成无),[是人]便[坠入]外道所计执的[死后]一切法皆归于[无相]之断灭论,则其[发心]遂成为[颠倒]心。此人于定中观[见其]四大之[色灭]之后,则念其身[形无]复[所因](所依);若再[观其想]阴[灭]时,则念其[心无]复[所系];而当他[知其受]阴[灭]时,则计他的色与心[无复连缀]之桥梁,因他以为前三[阴]之[性]既已[销]亡[散]灭了,此行阴[纵]仍[有生理](仍旧存在),然[而]既[无受想]二阴,则此身乃[与草木同]。
又,[此]色受想行四阴之[质](体)纵使[现前]于定中[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阴之[相]可得?[因之](于是)[勘校]经过了确认,覆核确定之后,可下结论说:生前与[死后]四阴之[相]皆[无,如是循环]论证共[有八无相]论。八无相论就是:色、受、想、行,一个是二,所以,加起来是八。既然现前质空,即无修因;而死后质空,便无证果,是故[从此或计涅槃]菩提与[因果,一切]世出世法[皆]系[空]无,[徒有名字],并无实际,一切法[究竟]归于[断灭],遂成为拨无因果之大邪见。这个很可怕的,认为没有因果了!此行者[由此计度死后]一切皆归于空[无故,堕落]于[外道]之恶见(即学佛法成外道),以致[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七]类[外道]所[立]于[五阴中]计[死后无相,心]魔所成之[颠倒]恶[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翻过来,[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这个[有],是指行阴之有。[非有],则是指已灭的前三阴,因为此三阴已经灭了,故成非有。此谓,于已灭之色受想三阴中,相对于现犹存在的行阴之[有],行阴现在讲有,那么前面三阴即成[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行],就是行阴。[无],就是前三阴之无。[不无],即非无,既言[非无]即是有。此谓,于现存的行阴之迁流内,对观于前三阴之[无],则此三阴之[无]并非无,而是有。也就是说:前三阴之[无]这件事是[有]的。[如是循环]:[循环],指循环作观,由后观前,由前观后。(按:此所谓[循环作观],其实就是[绕圈子]。[穷尽阴界]:[阴],指色、受、想、行四阴。[界],界限,范围。)
[八俱非相]:什么叫八俱非相呢?[有][无]二法及[俱][非]排列组合,俱非就是二个非,叫做俱非。有也是非,无也是非,叫做俱非。或是有,这个[俱]就是亦有亦无,[非]就是非有非无。所以,[俱]就是同时存在;[非]就是二个都否定。排列组合即衍成四俱与四非,称为八俱非。此八俱非为:1有、2无、3非有、4非无、5亦有亦无、6非有非无、7非亦有非亦无、8非非有非非无,这对初学佛法来讲,真不知道怎么个解法?这八俱非便成一切外道言说戏论的核心。将来我们会讲到。[立五阴中死后俱非]:谓彼外道即以五阴为题旨,而立众生于死后(其五阴)俱非有非无。(也就是说:人死后,其五阴不是有,也不是无。按:那是什么呢?)说不出所以然。
义贯:[又]入于[三摩]地[中]之[诸善男子,坚] 固[凝]定、持[正]其[心],不起爱求,故外[魔不]能[得]其[便],乃能增进而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显现,因此他以[穷]究十二[生类]之根[本],(行阴),而[观彼]行阴[幽]隐轻[清]、恒[常扰动]之根[元](七识)。但是他却[于行]隐尚[存中,兼] 以[受想]二阴已[灭],而[双计]亦[有]亦[无](于尚存者计有,于已灭者计无),行阴的[自体]之[相]以此有无之互[破],故不能成立;[是人]于是[坠入]外道之[死后]有无[俱非],(非有非无)的妄论,俱非同时,有跟无同时的妄论。从而更[起]种种[颠倒]邪[论]。
此人于已灭之[色受想]三阴[中],对[见](对观)行阴之[有]故前三阴成为[非有];而于[行]阴[迁流]之[内],对[观]前三阴之[无]这件事实[不无](此无非无,而是有[无]这件事)[如是循环]对观论证,由后(现在)观前(过去),由前观后,[穷尽]色受想行四[阴]之[界]限,达有无俱非,而衍成[八俱非相] 之乱论,于是[随]举[得一]阴为[缘](以此阴作题材),彼[皆言]此阴于[死后]非[有相]、非[无相。又] 以其所[计]一切[诸行],(万法)之[性]既皆[迁]离于正理之外,充满[讹]错谬误[故],其 [心]即依此等邪理而 [发]邪[通]与邪[悟],从而他即更加确定[有无俱非] 之邪见,而令一切事理之[虚实]皆[失]其[措]置之所。
[由此]对生前之双非,更推而[计度死后]亦一切法[俱非]有非无。由依如是邪见而修证故,此行者但见[后际](就是直见未来)乃一片[昏瞢,无] 丝毫之道或实质理之[可道](可说),是[故]他便[堕落]于[外道]之恶见,以致[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八]类[外道]所[立]于[五阴中死后俱非]有非无、[心]魔所成之[颠倒]邪[论]。
(九)七际断灭邪见。这个[际],不是我们刚刚讲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个[际]是指交际处,意思是指处所,[七际]就是七处,七际断灭邪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就是初禅),或苦尽灭(就是二禅),或极乐灭(就是三禅),或极舍灭(就是四禅)。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看后面,[七际]是哪里呢?⑴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⑵六欲天;⑶初禅(三天);⑷二禅;⑸三禅(各三天,就是九天);⑹四禅就九天;⑺四空天,七际就是七处。
义贯:[又]于[三摩]地[中]之[诸善男子,坚]固[凝]定、持[正]其[心]念,不起贪求,故外[魔不]能[得]其[便],乃能增进,而破想阴;想阴破已,行阴即显现,于是他便能[穷]究十二[生类]之生灭根[本](行阴),[观彼]行阴[幽隐]轻[清]恒[常扰动]之根[元](七识)。然而他[于]行阴念念灭处,以为是于[后后]当归于空[无],因此而[生计度者,是人]即[坠入]外道的[七]际[断灭论]。此人[或计]四大洲及六欲天之[身]当归于断[灭、或]计[欲尽]之初禅当断[灭、或]计[苦尽]之二禅当断[灭,或]计[极乐]之三禅当断[灭,或]计[极舍]之四禅天,乃至四空天当断[灭。如是循环]推论,[穷尽七际],妄计[现前]之法悉归[销]亡[灭]尽,[灭已]于未来却[无复]更生。此行者[由此计度死后] 一切皆归[断灭],而[堕落]于[外道]恶见,以致[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九]类[外道]所[立]于[五阴中]计[死后断灭,心]魔所成之[颠倒]邪[论]。
(十)邪计五处现证涅槃论(就是五现涅槃邪论,就是提早计着说:这是涅槃!)
经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这个就是本题的重点,行阴的十种阴魔,就是迷有漏天,明明是烦恼生灭法,作无为解,以为是证得不生不灭的无为,如来的涅槃。);五处安隐,为胜净依(把有漏的五处认为是无为、不生不灭的境界),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注释:[于后后有生计度者]:谓观行阴念念相续无间,而计其最终(后后)必有实果产生,且恒常不灭。[五涅槃论]:五处皆得究竟涅槃之邪论。五处为六欲天,以及色界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五个地方,把它当作涅槃。其实这五个地方都是有漏生灭法。[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欲界],指六欲天。[转依]:为唯识法相的术语。所以这个楞严经跟唯识、百法、《起信论》有息息相关的思想。[转],转变。[依],所依。谓转变下劣的所依,成为胜上的所依;如从原来所依的染法、或烦恼法,转而依于净法,或菩提法、或般若法。盖[转依]的涵义,即与[断证]一词相近。又,[转]字,古释为[转舍、转得],意为[转舍劣法(或恶法、染法)]、[转得胜法(或善法、净法)]。
然而须先[转舍],然后再[转得](简单讲就是先放得下,再有所得。简单讲就是这样子。你想拥有佛陀所有的财产吗?很简单,就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个世间谁最富有呢?你说:哪个首富几千亿!我说:我最富有!只要两个字:知足!我就全世界最富有,知足就不缺了。我现在知足,就什么都不缺,不缺,我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诸位!你也可以当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观知足。就是全部身心世界统统舍,你就拥有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财产。不舍不能得到佛陀的财产,舍不下嘛,舍不下烦恼嘛!)正如于[断证],必须先[断],然后再[证](如先断烦恼、再证菩提)。
又,唯识学所说之[二转依果],即是菩提果与涅槃果;以此二者为经由修证圣道,而转烦恼成菩提,转所知障变成涅槃。而后所得的最胜妙果。故此[二转依果]又称为所转得之果。此句谓,此人邪计以欲界天为究竟之转依(究竟果),即有若仙家之计六欲天为长生不死之仙境。错误的想法。
[观见圆明]:观见欲界诸天(六欲天)之天光圆明。以此行者刚破想阴,圆定发明,初得天眼,故得观见六欲天。[或以初禅性无忧故]:[初禅],色界初禅天。因为初禅是离生喜乐地,系初离于欲界烦恼,欲界之苦恼不再逼迫,故他称之为[无忧]。此谓,此行者或以离于欲界忧恼的初禅境界,计为究竟涅槃。[或以二禅心无苦故]:谓为此人或将二禅的定生喜乐、心中无苦的境界,计为究竟涅槃。[或以三禅极悦随故]:谓为此人或将三禅的离喜妙乐、极其喜悦相随不离(极悦不断)的境界,计为究竟涅槃。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苦乐二亡],因为四禅系舍念清净,苦乐二念皆不生,此行者住于此境,便以为已超脱生死轮回,不再受生死苦,因而计四禅境界为究竟涅槃。以上皆是将有为、有漏。有为就是生灭,有漏就是烦恼,那个[漏]是指烦恼。把生灭法、烦恼法的欲界及色界天,计为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究竟之胜果。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谓迷于有漏的欲、色界天,计为无漏、无为之涅槃净境。[五处安隐]:[安隐]同安稳。谬以此五处为安稳的究竟归宿。[为胜净依]:谓以彼五入为最胜清净、究竟之所依处。[如是循环,五处究竟]:[循环],循环论证、推观。谓经由这样的循环论证,而谬称此五处皆是究竟涅槃之处;此即是以染作净。不知道这还在三界内。[五现涅槃]:[五],五处。[现],现证。谓此五处皆是现证涅槃处。[心颠倒论]:因为此人以染作净、以有漏作无漏,故是心颠倒。盖此心颠倒系自心魔之所成。
义贯:[又]于[三摩]地[中]之[诸善男子,坚]固[凝]定、持[正]其[心],不起爱求,外[魔不]复能[得]其[便],乃能增进而破想阴;想阴既破之后,行阴即现前,因此他便能于定中[穷]究十二[生类]之生灭根[本](行阴)。于是此行者于定中[观彼幽]隐轻[清]、恒[常扰动]之根[元](七识);但是他[于]行阴念念相续无间之相,计其[后后](后后就是最终)必定[有]实体存在,恒常不灭。因而[生]邪妄[计度者,是人] 即[坠入]外道所计执之欲界色界[五]处皆是究竟[涅槃]之邪[论]。
其中有的行者[或以欲界]六天作[为正转依]果(就是涅槃的极果);这是由于他在破了想阴之后,以圆定发明所得之天眼[观见]欲界诸天的天光[圆明],超日月光(天人不需要太阳,也不需要月亮,本身会发光。)因而心[生爱慕故],遂计彼天为涅槃界。有的行者[或以初禅]天之离生喜乐[性无]欲界之[忧]苦[故],遂计为究竟涅槃界。[或]有行者[以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境界,[心]中[无苦]逼切[故],遂计为涅槃界。[或]有行者[以三禅]天之离苦妙乐境界,[极]其喜[悦]常相[随]不离[故],遂计为涅槃界。[或]有行者[以四禅]天之舍念清净,得于舍受,不苦不乐,[苦乐二亡],便以为[不]再[受轮回]之[生灭性]已证得不生灭性[故],遂计四禅天为涅槃界。
此五者皆是[迷有漏]有为、仍在生死的欲界色界诸[天],而不觉知。谬[作无为]之涅槃[解],妄以此[五处]为究竟[安隐]之最终归宿,而且邪计此亦[为]最殊[胜]清[净]者(认为这个就是佛的地方)之究竟[依]处;[如是循环]论证、推观(以此推彼,以欲界天而推证初禅天,再以初禅推二禅等),(未完)
楞严经一重点提示01 : 要学《楞严经》,请放下你拥有的任何知见
楞严经一大纲 01: 给大家一个深入《楞严经》的整个轮廓、概念
楞严经一大纲 04 : 物质的终极点是精神;科学的终极点是精神
楞严经一大纲 07 :悟不悟,就看你对这个[无]字参得透参不透
楞严经一大纲12 :修行不能强迫自己要取着什么境界,这个一定会着魔
楞严经一大纲13 : 这五十种阴魔对于正法重现是有正面的作用
楞严经一大纲14 :于在家居士面前毁谤出家人, 这个罪过很大
楞严经一大纲15:有神通者亦不可随便示现, 免引起众生贪着而舍本逐末
楞严经一大纲16 :你修什么,我尊重你,修哪个法要看福德、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