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6 : 理解跟证量的解脱,是差十万八千里的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0.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0.09)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16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6
慧律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义贯》66页,中间,“密因”: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比较轻松一点,因为这是白话文。我们讲这个《楞严经》,现在各个角度反应,有的人说很受益;有的人说实在是听不懂。所以,法如果不受益,至少结一个善缘。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圆瑛法师的《讲义》讲完,还要用成观法师的《义贯》,再白话文叙述一次?正因为希望各个初机的、初学佛法的、或者是老参的,都能够受益。好!

「密因」:「密」,是秘密。这个「因」,是本修因,也是诸佛的本修因,诸佛的本修因,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就是诸佛的本修因。也就是因地修行的根本,根本就是所谓依据。所谓「因地」有三种意义:一、是通称尚在菩萨位时的修行,统统叫做「因地」,佛叫做果地。所以,这个因是对果来讲的。所以说:成佛时就称已经达到了「果地」;因此,「因地」(菩萨位)是相对于「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因为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都是成佛之因,所以是「佛地」之因,故称「因地」。附及,意思就是附带。说:此处的「地」,是境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到十信、住、行、向、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境界?

二、「因地」也可以指初发心,因为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提起正念,要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很重要,当一个人发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碰到了障碍,就不会畏缩,他会把所有的障碍,当作是一种跳跃的阶段,绝对不会被打倒。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家随便批评二句话,就倒了!譬如说:你在做善事,人家会说:哎呀!某某居士做善事都是假的,发心不正!会给你刺激语言:哎呀!这个人也是为名,所以,才来做善事!你没有发菩提心的,很容易就被击倒,我做善事还得到这种果报,干脆不做算了!因此就很容易退。

发菩提心不一样,发菩提心的人愈挫愈勇,像师父一辈子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怎么样子来做一些攻击、伤害,我们今天发过菩提心,我们就是要让正法重现,我们坚持到底,弘扬正法,这个像钢钉一打下去,不会动摇,这个就是发过菩提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因此,诸位要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不变。自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虽然你不是法师,不会弘扬佛法;但是,你可以推广,出钱出力,这个也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没有一定的形相,只要有利他的心而无所住,这个就是菩提心。

三、「因地」亦可指菩萨初见道时。因为严格而言,菩萨在见道位(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初见性)之前;初见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打破黑漆桶,桶底脱落,叫做打破无明,或者叫做破初参。说:不破初参不闭关,也就是不明心见性不闭关。要见性闭关,一切经典都能看得来;不见性闭关,有好有坏,好,断绝外缘;坏,有时候,自己走错路不知道,旁边没有善知识,自己认为自己很用功,有时候着魔不知道,没有明眼人在旁边指导。

说:菩萨在见道位之前,一切所修尚无有归趋,亦没有依据,也很容易退心。但在见自本性后,即使只是刹那之顷,也都从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什么叫做刹那之顷?诸位!什么叫做大悟?于刹那中即见永恒,大悟的人,刹那跟永恒都不存在,刹那是观念、永恒还是观念。因为刹那是对永恒来描述的;永恒是对刹那来描述的。所以,佛就众生所能理解的名词,说:刹那生灭无常,然后,让你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让你有心趣向于涅槃,是这个用意。但是,如果你认为有一种真的是刹那、真的是永恒,就错了!刹那是意识心一念的闪动,影像在我们的心体性上;永恒也是一样,由刹那推到永恒;但真正的悟了,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讲刹那,是为了提起你的生死心切,让你体悟无常。

所以,佛讲:佛性非常非无常,常,就不对;无常,还是不对。如果你讲常,就失去作用了,所以,佛性非常。佛性也非无常,为什么?佛性如果是无常,那么,什么叫做如如不动?什么叫做存在?什么叫做不生不灭的心体?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所以,佛讲的经典,是依据你所能认识的名词,一直在诠释重要的那一句话,就是:万法本一如,何来住无住?万法本来就如。

诸位!毕竟空的思想,本来就万法不可得,没有讲住或者是无住。讲无所住,是因为你有所执着,佛为了破除你的执着,才告诉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不对?如果以佛证到那种究竟的境界,哪有什么住跟无住的东西?诸法毕竟空就像虚空,虚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存在,而二六时中,没有所谓住跟不住的东西。要了解佛意,必须要有大悟的人,才有办法。你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你的境界只有到这个地方,只好讲无所住,没办法!你讲:万境本一如,他怎么能够体会,这种万境本一如的心境是什么?众生很容易落入,认为:了解就是证量,这是很可怕的思想!

打一个比喻来讲,譬如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师问众)讲啊!没有人敢讲吗?你活了这么久,一年几天不知道吗?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错!怎么会是对呢?所谓一年的意思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叫做一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说三百六十五天,是错的!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才是正确的!意思就是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转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又六个小时,才回归到原点。那么,这误差有四分之一天,所以,每四年,每四年,月历上要增加一天,以抵消天文上、天体上的运行的误差。知道吗?所以,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就是说:你一般人讲:如如不动,很容易了解;或者是不生不灭,这个一听,大家都了解,诸位!理解跟证量的解脱,是差十万八千里的

就像你今天讲: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一下子,你就:对啊!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能只靠表相的理解,就来断定你是一个大悟的人、是一个解脱的人,任何的法,后面深层都有它的含义。因此,我们要了解,简单的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就告诉你:你就会有这么大的误差!佛经也是这样子的,你看了这个注解,很容易就说:这个我明白!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这么容易明白,我们要搞三十年?对不对?这个注解白话文,你自己看就看得来了,为什么要师父做什么?所以,你只停留在理解的观念:大概我可以理解,可能。这个可能,possibility,或者是opportunity,概率、机会,这个不是真的证量的。我简单的举一个例子,你不要二个眼睛一直看我:啊?我讲的是事实。

底下,即使是刹那之顷,也都从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大陆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哎哟!我看了慧律法师您的VCD,我冤枉走了十五年,才找到门儿!找到门啊,十五年!喔!原来万法从自性上而出,万法从自性而流露,原来万法不离第一义谛,离第一义谛,就不名说法。你看,诸位!你有多大的福报坐在台下!是不是?所以,诸位要珍惜!此处的「如来密因」(「如来」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这个——见自本性——而言。

这个见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称为「秘密」,有几层的意义:一、「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事实是如此,那个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可是很难的!这个寂灭现前,真的是难!要把外境的诱惑摆平;要把内在的意识的执着心、分别心、颠倒心、颠倒见,彻底的摆平,进入那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众生都认为自己在追求快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而佛陀是以寂灭为快乐。心无所住,那是不得已的讲法,心境一如,万缘放下;也没有东西可以放,本来就空,体悟到无为法,不妨碍有为法的造作。所有有为法当体即空,就契入无为法,有为即空,就是无为;无为影现出来的作用,就是有为。

我们要了解,有为跟无为是不二;心境还是不二;智跟境还是不二;染净还是不二;善恶还是不二,都是当体即空的东西,所有分别,都是来自于你这一颗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什么意思?《华严经》讲:十法界因心成体,是什么意思?是因心会感得的业力,你动了善念,会感得善的业力;你动了恶念,会感得恶的这个业力。所以,因为你这个心的动念,成体,就显现了体、相、用出来。因此,与其你去恨一个人,不如去宽恕一个人;与其你去毁谤一个人,不如你去赞叹一个人,因为生死操之在自己嘛,你为什么身口意要造恶业呢?为什么不学佛的清净呢?佛身口意清净,叫做佛嘛,我们要学佛,当然就严格持戒,身口意一点一滴都不让它染污,这个才能成佛。是不是?

所以,造善也是你的心,造恶还是你的心;受苦是你自己,享乐也是你啊!所以,有人赞叹我,我就跟他讲:我替你高兴,因为你懂得赞叹,你将来会得好的果报。有人毁谤我,我告诉他:将来苦的是你,不是我,你要先弄清楚啊!对不对?染污了清净心,当然你毁谤了我,苦的不是我,你反而跟我消消灾,苦的是你啊,果报在后面等着你啊!所以,铁会生锈,因为铁质变了嘛。我们的心的质变了,本来清净心变质了,变成恶的,卡住当然是你自己啊,傻瓜!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一支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变质了,这铁钉变质了就生锈了!我们的心变质了,就造恶,身口意无量无边的恶,恶业就卡住了,谁伤害谁啊?是不是?自己伤害自己啊,先弄清楚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所以,你能够把万法回归到:是我自己的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有的委屈,不感觉到委屈,为什么?我前世欠他的啊!对不对?所以,一切的境界,都能够转识成智,回光返照,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难得倒真的佛的境界。这个「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称为「密」。

二、是「不共」之义,不共,诸位!这不共的意思就是不共菩萨法,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得特别清楚。所谓「不共」是唯佛独有,不共诸菩萨,诸菩萨都没有,只有佛一人独得,菩萨也没有办法,叫做不共。是「不共」之义,此修因,由于不与人、天、外道、二乘、乃至权教菩萨共,只有一乘实教,决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萨方才能得闻如来如是开示,而悟入。小根小机之人则不能得闻,以不具大心,因为不发大心;也不具深弘誓愿,闻则生悔。听了大法:啊?要发大心、要发四弘誓愿,哇!这个哪做得到啊?自顾不暇了,哪里度众生?闻者生悔,乃至因疑法,因为怀疑这个正法,忌法而生谤,因为对法不认识,对法、正法怀疑,佛所说的法不能理解,反招大祸,因此这实是成佛的「密诀」,而这个密诀是如来所自行、自证的,故称为「如来密因」。

所以,佛,他有内证的功夫;一个人没有内证的功夫,那么,他讲经说法,就会用自己的意识型态,不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他讲一讲……就会加入自己的观念;讲一讲……就会加入自己的习气,就会认为这样叫做对的。而且他的权威性,也不容许别人挑战,别人劝他,他也不能回头,上不去也下不来。上不去就是:他对心性没有更深一层的体悟;所谓下不来,大家都恭维他是大和尚、大法师;但是,没有办法达到百问不倒,能够迎刃而解;能解第一义谛最上乘。所以,这个就麻烦,上不去也下不来,卡在中间,说大悟,没有;说佛法,懂一点,也能回答;但是,都着不了边,沾不到佛的边。为什么?不明第一义谛、究竟实相的道理。

三、「密」,有宝的意思。因为是如来自己修行成佛的密诀,所以很宝贵。因为很宝贵,所以把它珍藏起来,不轻易示人,故称为「密」。譬如有人有一个无价之宝,他就会把它珍藏起来,作为传家宝,不随便拿给人家看,只让他的继承人知道,旁人皆不知不见。如来亦如是:本妙觉心,从本以来,清净本明,所谓「本觉」,(《圆觉经》称为「净圆觉」,《六祖坛经》称为之「本性」)其实,名相不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这是如来的至宝,是不随便给人家看的(所谓「我于凡愚不开演」),「凡愚」就是二乘人。我对二乘人,不讲第八微细意识,因为第八微细意识接近真如实相,很难以理解。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我对二乘人,不讲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因为第七、八二识太微细了、太难理解了!只给他的继承人(发大菩提心的佛子)看,以便绍隆佛种,继佛的职志。

以上为释「密因」之「密」字。「修证」:「修证」是承上面「密因」而来的。你有密因,就有修证;没有密因,遑论修证。有了「密因」,修行的密诀,就依之而「修」。所以,这个见性有多么的重要,佛的心你都体会不出来,你怎么能够成佛?没有一尊佛没有明心见性的。诸位!明心见性不影响往生净土的,它是不二的。明心见性念起佛来,更单刀直入,了解即心即佛,更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为什么?了悟不二法嘛,禅终极点:净土;净土、禅是不二的,心净则国土净嘛!是不是?

所以,修学《楞严经》、听《楞严经》,对于禅、净、律、密各宗派,都有正面的帮忙,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的,不能切开来。说:我念佛啦,不看《楞严经》;我参禅啦,不看《楞严经》;说:我修密宗,不必看《楞严经》!这个观念是错的,要改变过来。看《楞严经》不妨碍你念佛,有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研读《楞严经》,也帮助你参禅,明心见性,了悟即心即佛;修密法,研读《楞严经》,有助于你三密相应,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所以,不能弄错,说我们这个叫做杂修,不是的,我们这个是专修,专门认识这一颗心,叫做专修。

从见道那一刻起,也就是矢志守着它,「矢志」就是立志。一刻也不愿离开它,不忍离开它。弘忍大师所谓:「但信真谛,守自本心」,什么叫做真谛呢?但信,你只要深信诸法毕竟空,无一法可得,好好的守住你这一颗真心。你相信诸法毕竟空,就是真谛,这个就是真理,是诸佛所诠释的诸法毕竟空。诸法毕竟空,它后面的含义是什么?它后面的含义的重点,就是没有一法值得你执着,这个是重点,诸法毕竟空,那你执着什么呢?执着,也带不走啊!又说: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诸位!这个「守心第一」,要画双红线,修行成不成道、解不解脱,看这四个字。

什么叫做「守心第一」?粗浅的功夫:心不受境界的影响;第二层功夫:彻底的除贪、除瞋、除痴;剩下的微细,用楞严大定,持咒,也可以念佛,信解一如,行证一如,就能契入。这个「守心」可是有次第的,你不能放掉世间的五欲六尘,那守不住的!每天追求财色名食睡,那守心怎么守呢?每天贪瞋痴都放不下,心怎么守呢?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见五祖大师《最上乘论》)这个「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没」,守心不二:。什么叫不二?不二是对一切境界总是如此平常心,叫做不二。不二就是心境不二,面对一切境界,了知一切境总是缘起如幻,心如如不动,同时不要忘记正念,不可退失正念,也不失正念,也不没正念。也就是所谓「菩提心坚固」,或者「道心坚固」。因为「菩提」是觉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就是「觉心」;觉悟的心。所以,因此要发菩提心就是:诸位!醒一醒,早日觉悟。若能如此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没,当然就可说是「觉心坚固」,如此「觉心坚固」,其心自然清净、明了、心不动、心不散、心不乱、心不杂、心不坏、恶念不起、烦恼不生。所以,我说研读《楞严经》人,是真修行人,这才叫做专修。心都不认识,妄念一起来,烦恼、情绪完全克制不了,哪专得下来呢?

如此,其心自然有「道」,所以称为「道心坚固」(也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心如墙壁」),能入道。心如墙壁,心如铜墙铁壁,这个人就能入道。  心如铜墙铁壁是什么意思?什么烦恼都打不进来;什么事情都看得开、放得下。这样就是修行,也是最高的修行,因为是依着「如来密因」而修,故是无上。「证」,是证明、或者是悟入的意思。譬如世间学、数学、逻辑学、或者是物理学、或者是化学等等,有一命题或者是假设:设A大于B、小于C,这个念过数学,大家都知道。那么就是C大于A,那么就是C>A>B,就这样子,这数学很简单。若,英文里面叫做if,或者是in case假设说。假设说:X等于O(某数,这个不是0,),这个不是0,这个没有师父讲,说:若x等于O,完了!O,这个叫做不定数,若X等于1:若X等于2:如果X等于3。譬如说:f(X)=x的平方 +X+1这很简单的函数。如果X等于0,那么,答案就是1,function就是f(X)= x的平方+X+1我是随便举个例子啦!是不是?如果X等于1,那么,答案就是1+1+11的平方+1+1(加X就是加1)就是3。所以,这个方程式就是3 1 3,如果X等于2呢?那么再来就是4+2+1,那么就是7,所以,X就是不定数。知道吧!讲《楞严经》还讲数学,还真不可思议!则……等等,就是让你去解一个程式,你解完后,发现假设与结果相符,你最后便说:「原式得证」。

佛法中的修证也是一样的:佛提出种种修行的方法与果地的境界(这个就是假设的命题),你依着去「修」(这就是解题),解,最后发现你所得到的答案,与佛所说的一致(这就是「原式得证」)。「原式得证」时,表示你解题的方法没有错,而且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没有犯甚么严重的过错(也就是你「修对了」),因此你也能亲自「证明」如来所说的境界,《阿含经》所谓「自作证」,大乘所谓的「亲证」,也就是亲身经历的意思,《楞伽经》所谓「入如来地」;入如来地也就是「证」菩提果。「了义」:「了」就是完全、圆满、究竟、通达之义。所以,我们说:大乘叫做了义教,为什么?大乘可以究竟成佛啊!所以,大乘经典称为了义教。「义」是完全、圆满、究竟、通达之义,「义」是道理之义。「了义」也就是指佛在本经所阐发的道理是究竟的、是圆满的、通达第一义谛理的。

以佛所示之教有两大类:  第一、不了义法,也就是所谓「权法」。所谓「权法」是佛为了摄受,因为……摄受,第一个,他不让你摄受,就没辙!什么佛菩萨、善知识现前都没用,他不听你的,不摄受就没办法教化。「权法」就是还在教化的阶段当中。「权」就是调伏,慢慢的调伏。所以,「权」的意思就是有渐渐的意思、慢慢的意思、给一个机会的意思、善巧方便的意思。譬如说:这个权法,渐渐的摄受,慢慢的教化,给一个机会调伏,就是这个意思。渐渐的长养善根,成就根机未熟的众生,如果没有这个,你一下子要接受这个大法,没有办法!而由其大悲心中所流露出来的甘露法乳,令一切有情闻后,易得信受奉行,普得增长善根,所以不了义教也就是为「方便教化门」,或者是「方便接引门」,禅门所谓「教下」者,就是指此。禅门单刀直入,进入不可思议的佛境,说都不行!禅门叫做宗下,解经典叫做教下,像我们现在也叫做教下,慢慢的摄受、慢慢的教化、慢慢的调伏、慢慢的长养善根,看看有一天,恍然大悟!这叫做根机成熟了。所以,禅宗不讲这个,一开始就进去禅堂里面打坐,参!本来的面目,就开始参。

我们这边有女居士去打禅七,我们不好意思讲哪一个,以免大家都认识她。她去打禅七,我说:你去打几天?她说:去打了四十九天。我说:那禅七,你坐着,你参什么?她说:我什么都参不出来啊!她参不出什么。我说:你坐在那边做什么?我们戒师常常讲: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我说:你悟到吗?她说:我怎么知道父母未生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坐在那边做什么?她说:我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说:人家是禅七呢!她说:我就在打佛七啊!坐着,静静的佛七,念佛念了四十九天。说:我也不认识什么叫做禅七,人家说去参,我们就去参啊!我说:那你有没有打盹儿?她说:有!累的时候还是睡。有没有被这个戒师、禅师打香板?她说:没有!轻轻的,我在打盹儿的时候,这个戒师轻轻的打自己的身上。所以,真正的香板,现在变相了!说:师父啊!我业障重,您打我一个香板!那师父也不知道啊,那师父也是门外汉,就拿起香板来,啪!师父也高兴,收到红包;徒弟也高兴,认为这个叫做消灾。

香板是纠察禅七的时候,看你在打盹儿,为了提起你的精神,香板是打戒师自己,在旁边,啪!打自己,哪里是打信徒?三个字:好好笑!你师父也不知道,也乱打;徒弟也不知道,也很乐意接受,反正二边都高兴嘛,信徒拿个红包:师父!我想消灾,您打我个香板!打完,供养。是不是?师父高兴:这个徒弟这么虔诚,来!打个香板!啪!供养师父!师父也高兴。是不是?因为师父也不知道发生啥事情。完全走样!好!这是讲那个内行的话给你们听。

底下,第二、了义法,也就是所谓「实法」,这是佛为成就根熟的众生,而自其萨婆若海所流出的自证境界之法,此法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我们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直示离言法性,为什么叫做离言法性?因为叫做不可思、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办法用意识去思惟、推敲、推测,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去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叫做不可思议。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讲:假使舍利弗、目犍连的智慧,以舍利弗、目犍连的智慧,经百千劫不能测佛智。为什么经典这么讲?《法华经》尤其讲得特别清楚。就是以舍利弗,这种所谓智慧第一的弟子,来测佛智,经百千劫,也不能了解佛的智慧是什么。他的病、问题出在哪里?出在那个「测」字,他想要去测,知道吗?要去秤秤看,推论、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佛的境界,哪里是可以用思、用议让你推测的?

所以,直示离言法性,无上甚深,故是诸佛及实教大菩萨之境界,非凡外权小之机所能趣入。本经所宣示的,也就是此无上甚深微妙第一义谛(了义)之理与事。理事是不二的。诸位!讲到理,要配合事相的,一切理、佛理,就是一切法无生,这就是佛最高的无生理。什么是事?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佛法最高超的,就是生即是无生,事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理,无量的缘起的事,就是平等的理体,因此叫做不二,事理不二。

「诸菩萨」:「菩萨」是梵文之音译,全部称应为:「菩提萨埵」,bodhi-sattva,汉译省称为「菩萨」。在这里还再强调: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专修小乘的,绝对不承认「菩萨」这二个字,也没有所谓菩萨戒。你到泰国去看看,没有所谓受菩萨戒的。出家众就是受比丘戒;白衣在家居士,你到泰国去看看,就是受八关斋戒。菩萨戒,听都没有听过,没有这种东西,也不承认有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卢舍那佛所说的,他们不承认什么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他们根本就不承认这个,所以,不承认菩萨戒是佛说的。因此,他们坚持他们是原始佛教,是依佛的教典,引以为傲,自己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佛子。他们认为,大乘经典是后来人杜撰的。所以,大小乘之争,大乘非佛说,小乘否定大乘所有的经典,他们也不看、不闻,认为是伪经,也不理解,也不想要去理解,因此就这样子;他们也尊重出家人。

所以,大乘碰到小乘的,就很麻烦!你知道吗?大乘的法师碰到小乘的法师,就非常麻烦!在经典里面讲,依《菩萨戒》讲:受菩萨戒的大比丘,不顶礼小乘戒的比丘,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知道吗?所以,我如果今天到泰国,看到比丘,柬埔寨、缅甸这些比丘,统统可以不必顶礼,因为我受菩萨戒。但是,站在比丘戒就很麻烦,比丘戒就是:先受戒者一定要在前面,后受戒者,一定要跟先受戒顶礼。所以,这个到底要不要顶礼,就麻烦了!
譬如说:我看到一个出家四十年的,到泰国去,看到老比丘,你说:我要不要顶礼?你替我的立场上想想看,要顶礼,犯菩萨戒;不顶礼,犯比丘戒,还真的是很难做!顶礼,犯菩萨戒,因为受菩萨戒的,不顶礼小乘的受比丘戒的,我们大乘叫做菩萨比丘,你知道吗?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菩萨比丘,(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科判 02 :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

楞严经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

楞严经三 科判04 :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

楞严经三 科判05 :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完全没有意义的

楞严经三 科判06 : 这个听经不怕多,听一次有一次的感受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摄终、顿、圆三教在内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2 : 一个团体好坏,从这个“诤”就可以看得出来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3: 每天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忏悔,念一年,生生世世的冤业解决掉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4 : 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真正大悟没有宗派,只有一佛乘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5 :有修没修其次,法不能讲错,法讲错了,就完了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6 : 你只有听经闻法的能力,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 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8 : 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要般若为前导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9 : 现在你的心寂灭你现在就是涅槃。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0 : 不可以各存门户之见,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1 : 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2 : 有病一定要看医生,佛菩萨不能违背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3:用顿来帮助渐;有时用渐教来帮助顿教,互补互益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4 : 感恩般剌密谛不惜身命剖膊潜藏楞严经传到中国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5 : 佛得了无见顶相是无量世修忍辱以及谦下于人来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