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6 :任何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0.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0.27)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6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6
慧律法师主讲

诸位看,楞严三定的方便——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念一下:妙奢摩他:一、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二、会四科融七大为初方便;三、究三续穷五大为方便。这个妙奢摩他——是为圆悟藏性之方便。妙三摩:一、道场诵咒为最初方便;二、从根解结为初方便;三、一门深入为方便——这是为证圆通体之方便。妙禅那:一、三渐次为最初方便;二、干慧地为初方便;三、五十五位为方便,为成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佛果)之方便。你由这个可以知道,要成为一尊佛有多难,有多困难!哪里是我们现在简单念一念、搞几个文字游戏就可以解决的?你看要成佛有多困难!要多少劫才碰到一尊佛?佛有多么的了不起、有多么的伟大,成佛有多么的不简单,值得我们这样的赞叹、推崇!

底下,【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也就是尊重,尊重它们,所以不翻,尊重印度的梵文,所以不翻译,叫做尊重不翻,“不翻”就是不翻译。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是梵文,我们为了尊重它,所以,我们不翻译,是这个意思,叫做尊重不翻。【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余前云,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非谓天台止观之不善,】也不是说:天台宗的止观不好。【余】也就是圆瑛法师,一开始【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后见台宗,宏法人多,贤宗】就是华严宗,【少人提倡,故复学贤首,】所以,就学这个华严。【二宗并重,】天台跟华严并重。【绝无门户之见。】这个是任何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涵养,绝对不能有门户之见,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所以,不能有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实因研究本经正文,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全破其妄意思就是说:你安立任何的空、假、中,这个统统叫做意识心;你修止,也是意识心;修观,还是意识心,因为本来无所止、本来无所观。所以,师父刚刚前面讲的:什么叫做楞严大定?就是绝对,绝对的定。所以,止,你还有一个东西可以止了;观,你就变成能观所观了,那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呢?有能止所止,有能观所观,能所患无穷的过患,它是“绝对”,“绝对”就没有东西可以止啊,“绝对”就没有东西可以观。知道吗?这个就是止观没有办法解释如来藏性,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是绝对,知道吧!因为止有能止跟所止;观有能观所观;有能跟所,就不是绝对,知道吗?所以,我们应当了解。所以,用天台来解释《楞严经》是不适合的

底下,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十番,“见”就是见性,眼睛见,本性就显现了,叫做十番显见性,极显其真,这个就是真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在座诸位!凡所有一切众生,没有开悟都是用这个心,叫做生灭意识心;叫做认贼作父。“我现在可以推测的,就是我的心;我现在可以看的执着心,这个就是我的心啊;我现在用分别的,这个就是我的心啊!”这个刚好是生死的根本!生灭意识心就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的情绪;二、就是习气,意识心也是习气,见性也有习气,可是,因为他见的不究竟,不是究竟觉。是停留在解悟的角度,明心见性,还是要继续修啰,修到修无所修,无所修,如是修。因此,生灭意识心,就是我们所有的全世界的众生,都认""为心,认“识心”为自我,也就是认贼作父了!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

【二决定从根解结,必宜取真常根性,】真常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真常是取什么呢?取《大般涅磐经》的名词,《大般涅磐经》讲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就是真常根性。【入涅磐门。此皆如来金口所宣,】学者未可抗违佛意。(【学者未可抗违。】)这是佛所宣讲的,就是你要舍掉生灭的意识心。所以,你立一个空、一个假、一个中,能怎么样?还是意识心。为什么?空,你讲到一个字:空,还是能空所空,空是绝对的心性,体悟的现量,要讲出来,就变成能空所空;有,变成能有跟所有。中,有空跟有,就变成一个中,立一个中。所以,立一个空、立一个假、立一个中,叫做用生灭意识心在修行,后来你怎么样解释.....譬如说:即空即假即中,这还是意识心,不立一法,不立任何的知见;立任何的法,统统是头上安头,“绝对”就是绝对。六祖才是大悟,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是大彻大悟的!佛陀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了缘起,直下就是绝对的空,没有任何讨论,不能安一个空、假、中,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绝对空,即见如来,就看到了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所以,用真如自性修行,就是:见一切相,知道它是如幻的东西。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归重点,就是缘起如幻,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八大宗派,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这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起如幻,就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不能离开这十个字,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离开这十个字,就是外道,就不是正法!

底下,【天台止观固善,】当然很好,【但以经旨不合,】但因为跟《楞严经》的如来藏性的经旨不合,因为五阴本来就如来藏,为什么?绝对啰!【故不可以止观,解释三定别名。台宗先哲,解释本经,以如来藏为体,不生灭因果为宗,】这个解释就解释得很好。【此解极好。】【若以止观释定名】如果以止观来解释定之名,就是如果以止观来解释楞严大定之名。【不特】不只是,【与经旨有违,】就是与《楞严经》的宗旨有所违背,也跟《楞严经》之体宗;【与此体宗,】《楞严经》之体或者是宗,【亦复相背矣!】也就是与《楞严》的体跟宗互相违背。所以,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思想;华严宗有华严宗的思想;那么,《楞严经》有《楞严经》的思想,所以,不可以拿天台来解释《楞严》。所以说:如果以止观释定名,不特与经,与经就是本经,就是《楞严经》之旨、宗旨有所违背,与此体宗,亦复相违背矣!意思就是说:天台用天台的角度;《楞严》有《楞严》的说法,不要混为一谈。

【初悔闻请定竟。】底下,【戊二会众愿闻】经文:【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于时,即阿难请求佛定之时。而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复有恒沙菩萨、罗汉、辟支,以及天龙八部、王臣等。】【俱愿乐(去声)闻者:常随云集之众,于此无上妙法,同愿乐闻。如《华严》云:“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蜂当然就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就像病人想要这个良药;就像肚子饿了想要美食;就像口渴了需要水;或者是一切蜂,都会依着这个蜜,造这个蜜,蜂蜜,蜂蜜嘛!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者:请法必具礼仪,】所以,事相不可避免,怎么可以说:喂!佛陀!怎么可以这样子?请法要按部就班来,你看看这个经典就知道,什么统统必须不坏事相的,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佛教按部就班来的,师父就是师父,徒弟就是要向师父顶礼,请法就是要像这样子的。所以,请法必具礼仪,【启请已毕,退归本位而坐,】表示对法的一种恭敬。所以,看一个佛弟子对三宝的恭敬,就知道这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

【息虑虚心,】因为虚其心乃能容,自古以来就这样子了,虚其心乃能容,有容乃大。【默然静听:】底下这四句话是非常重要,是求正法的人重要的心态!【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二十八个字,就是听经闻法重要的心态。所以,讲经说法的人,他不恭敬三宝,我们不能说,也不可说!所以,讲经说法有一定的规矩,佛在比丘戒里面制定的:讲经说法的人要在高座,听经闻法的人,一定要在下座,这是佛制的戒律。可是,现在呢?我们到各大学,它那个视听教室,它是这样子的,讲桌是底下的,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它往上一层一层的,现在大学的视听教室都是这样子的。逢甲大学也是这样子啊,一直往上,教授在下边。那么,这样子是不是跟佛的戒律有冲突呢?没有!为什么?因为恭敬心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这个,大环境不一样,恭敬心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时空的不同性,做佛弟子,也应当懂得礼貌,譬如说:有一次我在雷音寺,正在刷牙,然后,那徒弟来就很恭敬,刷到一半,说:顶礼师父!我跟他讲:&#@*(师父满嘴含着牙膏泡沫对徒弟说话貌) 一拜就好啦!他还是一直拜,我就说:%#%#好了!这不可以,师父在刷牙,不可以顶礼的!还有一次,在剃头,刚好在lu(剃头机响声),两边还没有剃完,像三船敏郎这样子,徒弟刚好来,说:顶礼师父!我就站起来:我这样像师父吗?这样像三船敏郎啰!剃头剃一半,所以,做徒弟的应当要懂得礼貌。所以,师父在看经典的时候、在大殿诵经,不可以顶礼师父;师父在吃饭的时候,也不顶礼,用问讯的;师父剃头,也不顶礼;师父有重要事情在处理,也不顶礼,要找个时间、空间,恰到好处的顶礼,虔诚就好,我们都知道大家都很虔诚,除非师父把饭放下来。你要顶礼就给你顶礼,把饭放下来,正在吃:&#@*一拜就好!这个太虔诚了,有时候还挺麻烦的!要看时间、空间。因此,我们要了解,做佛弟子应当懂得礼节。

有一次,我到寺院里面,一个在家居士叫一个比丘尼,叫什么呢?说:喂!师兄,师兄!我说:来来来!你叫她什么?我叫她师兄啊!她是比丘尼呢,你怎么叫她是师兄?他说:我以前师父就这样教啊,我师父已经死了!他师父已经死了。说:法法平等,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互相称为师兄弟!我说:这是佛不允许的,怎么可以称出家众师父为师兄呢?这个不可以的!有的人还标会标到道场来,在家居士找师父:喂!师父,师父!您要不要标个会?也真的有法师参加呢!阿弥陀佛!我讲这个没什么用意啦!真的!英文讲的,English:incredible!不可思议!问法师说:法师,法师!你为什么要标会?我们现在佛像没有钱啊,要先标会起来啊,然后再慢慢的还!我说:喔!法师,法师!这样是很好,发心做佛像很好;不过,这样不行,这样违背佛教的教义跟戒律的,这样不行的!他说:不行喔?我说:不可以的!哪有出家人在标会的?他说:有啊,有啊!我说:好!知道就好了,不要一直强调,好像很多一样!真的!这个很糟糕,就没有人讲,大家也不敢讲,也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我们出家众,还是要过出家众的生活,淡泊名利。我们现在没钱,要做佛像,等嘛,慢慢等因缘,慢慢储存。不能像世间人这样子,这样不好!我没有批评的意思,请各位比丘尼多多包涵,我没有批评的意思,是说我们出家人,跟世俗人要有所差别,所作所为代表三宝,我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整个佛教,我们还是要淡泊名利,不同于世俗人。

诸位!我打个比喻,我今天慧律法师;假设说啦,incase,假设说:我也去玩股票,而且玩得很大,鸿海买多少、中钢买多少、中华买多少,假设说啦,请问大家:我也玩了好大,不知道你们敢不敢供养我?你会不会害怕?万一师父把钱拿去玩股票,你也是会怕啊!所以,我告诉你:我没玩,绝对不去碰这种东西!所以,有的在家居士说:师父!居士玩股票有没有犯戒?没有!国家合法的就没有,没有犯戒的。好好的玩,不要输太多;师父没有鼓励你玩喔,是你自己要玩的喔,千万不要输太多,看不对劲就要马上出脱了!所以,出家、在家还是不一样,我们还是要谨慎!

底下说:[承受圣旨:即钦承领受,法王圣教之旨意。初阿难请定竟。]

好!底下,《楞严经义贯》,因为成观法师的这个《楞严经义贯》写得很好,同时也增加了很多的资料,所以,我们多看一遍,能够有更多的见闻。同时文言文看完以后,接着来复习一下,用白话强化大家的印象,对《楞严经》有更进一层的认识。但是,我们尽量不在这个白话文里面多费时间。为什么?因为文言文已经看过了,白话就念一遍,那么,有增加的资料,需要解释的再解释,就这样子。所以,《楞严经义贯》白话文,等于是消文释义,这样子的话,就加强我们对《楞严经》的认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经文:[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波斯匿王]:[波斯匿],义为月光,波斯匿王在过去龙光佛的时候,与释迦菩萨同为地上菩萨;那时释迦位居第八地,而波斯匿王为四地菩萨。今释尊成佛,他就大权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以助佛法化。[讳日]:即忌日,即去世之周年纪念日。此日之所以称为忌日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一天有许多避忌或者是忌讳之事,也就是不可作或不该作之事,尤其是歌舞、饮酒、欢乐之事。因为此日既然是先亡的纪念日,理应哀悼,以示敬意及孝顺之义,何况还在这天大肆畅饮、笑谈、欢乐。

[营斋]:营,就是办。[斋],素食饭菜。在父亲的忌日那天供佛及僧,是为了增进亡父的冥福。又,众僧自恣之日,亦即佛欢喜日;在《盂兰盆经》中,佛告目犍连,可于是日斋僧,可救拔其母,故波斯匿王遵教于此日设供,而修孝顺。[宫掖]:宫殿中的旁舍,称为掖庭。[亲延]:[延],就是请。[亲],就是亲自。国王亲自延请诸大菩萨,而非派人去请,表示十分尊重菩萨。

义贯:那[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的忌日([讳日])而[营]办素[斋],敦[请佛]到他的[宫]中之[掖]庭里受供;波斯匿王亲[自]到衹桓精舍[迎]请[如来,广设珍馐]皆为[无上]之[妙味];国王并([兼复])的意思[亲]身去[延]请[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长者]:在佛法中称长者,不只是说年纪高,而是应具有十德,方才配称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这前边师父都解释过了。[居士]:居家修道之士,也就是优婆塞、优婆夷。佛法中,须正式于僧中受三皈、五戒,方得称为优婆塞、优婆夷。[饭僧]:设斋饭供僧。[饭],在此作为动词。就是供养的意思。[伫佛来应]:[伫],就是等待。[应],就是应供。[伫佛来应]在此之义为:城中长者及诸居士,知国王亲自供佛,则各地一定有很多僧众及菩萨来应供,他们在门口等待,希望佛慈悲,分派一些弟子以及菩萨圣众让他们供养,以修无上之福。因为国王如不请佛,平常便不可能有这么多圣僧齐集一地,接受供养,所以这是一个很稀有难得的修福机会。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为阿罗汉,应诸斋主。][敕]:就是诫、教、令的意思。[分领]:就是分配、领导。因为文殊为诸菩萨之上首,所以佛命文殊菩萨作分派之工作,诸菩萨及阿罗汉皆能信服。[斋主]:是供斋之主。

第三节 阿难示堕,经文:[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阿难]:全名为阿难陀,义为庆喜,为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诸位!白饭王有二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就是阿难;你们猜一猜,他的哥哥是谁呢?阿难的哥哥呢?很有名的,在佛经里面是很有名的!阿难的哥哥是谁呢?不会,猜不出来吗?这佛经常常看到的啊!叫做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就是阿难的哥哥,弟弟是当佛的侍者,哥哥是专门跟佛作对,要霸占僧团。底下,阿难为在佛成道之日出生,佛的父王净饭王听到太子成道,又听到皇弟得子,实为一门双喜,故赐小王子名为庆喜。

[别请]:[别],就是特别、个别。这是对僧次讲的,大众僧次第请,叫做次第请,个别请,当然就有别于僧次请了,所以,这个叫做别请。所以,别情就是针对僧次请,就是不同,僧次请就是按部就班来;别请就是个别,有特殊的因缘。[别],就是特别、个别。指在家居士于僧众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称为[别请]。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斋食供养,必须依照僧腊,次第赴请,所以,(相对于[别请]而言,这称为[僧次请]),所以,阿难是有特殊的原因别请。这样才如法;应知于平时受别请是戒律上所禁止的,犯者得波逸提罪。波逸提翻译成中文叫做堕地狱罪,堕罪。因为施食之利养是属于十方僧的,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大小乘律皆禁之。然而受[别请]亦有开缘(也就是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受而不犯),譬如说生病的时候、行时、或者是作衣时;这作衣,诸位不知道,这个叫做功德衣,七月十五的时候。施衣就是施功德衣,这个讲到律学上,又是很麻烦!所以,作衣时、施衣时等时,无犯。现在因为是自恣时,也就是施衣之时,所以,阿难可受别请而无犯。

[不遑僧次]:[遑],就是赶上。[次],就是列。阿难因受远地之人别请,而赶不及参与众僧之列。[上座]:《毘尼母经》说:出家戒腊从二十夏到四十九夏,为什么要称[夏]?解夏安居叫做一夏。每一年有一个夏天,叫做一夏。所以,如果严格来讲:不结夏,就没有这个腊,这个几夏几夏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出家人,他出家都不结夏安居,就不能算是二十夏、四十九夏,因为他没有结夏安居啊!如果要依佛的严格律学来讲,出家人还得每年都必须结夏,才算夏。

出家戒腊从二十夏,也就是每年有一个夏天,也叫做二十年的意思。到四十九年,称为[上座];(零夏到九夏称为[下座[;十夏到十九夏称为[中座];戒腊五十夏以上,为一切沙门、国王所尊敬,称为[长老])。所以,师父现在还不够资格称为长老。但是,我也是长老;但是,这个[长老],跟这个定义不一样,我这个[长老]算是愈长愈老,就是叫做长老,长了很多的岁数,又老化了,我是这个[长老]。要五十年啊,这个不简单!

又,依《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有三种上座:

一、生年上座——这个可别弄错了,这个生年上座不是出生年月日喔;这个是戒腊二十夏以上者。此[生年]不是指世间的年纪,而是指[出世间]的年纪。盖佛说出家受具足戒,才是真生,以于法中出生,所以,出家受具足名为[生年],非关世俗的年龄。有一个伯伯,八十四岁,人家问他,就说:伯伯!你几岁?他说:我四岁!四岁?他说:从出生到八十岁,统统没有听到佛法,不算数!我四年前,八十一岁才听到佛法,所以,我只有四岁!我的生命,只有四年才活得有意义!所以,人家问他,他每次回答:我只有四岁!那么,你们几岁呢?

二、法性上座——是为已经证得涅槃法性,法性就是空性,涅槃法性就是不生不灭的绝对的心性、空性。之阿罗汉,不问其老少、戒腊,皆得为上座。

三、世俗上座——也就是大族大姓出身,又大眷属、大徒众、众所推尊者。[阿阇黎]:又译为阿阇黎耶,义为轨范师;为能矫正弟子行为,并为其轨则、师范的高僧的敬称。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记载:阿阇黎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为出家时授与沙弥十戒之师。二、羯磨阿阇黎:为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又称[受戒阿阇黎]。三、教授阿阇黎:于受具足戒时,屏处问遮难,教令乞戒,以及教授威仪之师。叫做教授阿阇黎。四、授经阿阇黎:学人从其教授经典、法义,乃至四句偈者。五、依止阿阇黎:比丘依之而住,乃至一宿。以上为显教的阿阇黎,此外尚有密教的[真言阿阇黎],真言阿阇黎又称为金刚阿阇黎。

《大日经疏》卷三这么说:显教叫做毘卢遮那佛;密教叫做大日如来。所以,这个《大日经疏》卷三,如果对曼荼罗之种种支分;曼荼罗就是坛场。乃至一切诸尊,就是本尊,其真言,就是咒语、手印、观行,就是观行,以及悉地,[悉地]就是成就,或者叫做吉祥。悉地就是我们所讲的梵字的字母,一个学密的,他都会通达梵文,所以,称为悉地,悉地叫做成就;或者翻译为吉祥;或者叫做梵字的字母。皆悉通达,得传法灌顶者,是名为阿阇黎。

[途中独归]:律制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诸位!现在这个末法时期,可以说:你要找到完全依佛的戒律,已经没有了!这个五夏未满是说:一个比丘必须在如法如律,而且律师的旁边,结五年的结夏,这个叫做五夏。五夏未满就是五年,亲近律师还没有满五年,不可以离开依止师。现在没有了,现在剃度的沙弥,有的没有一年、二年就溜掉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讲堂每一个剃度的沙弥,剃度前,都要跪在师父面前发愿,要在文殊讲堂住五年,我才跟你剃度;不住五年,我们不剃度,因为律制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所以,我们这样严格规定,是对法师好。

有很多男众来这里要等着剃度,住一住,住没几天,一个月、二个月,就急着要剃度,我跟他讲说:你急着要剃度做什么?他说:我要做比丘啊!我以后诵经就不必排后面啊!我以后出家没多久,就可以披红色祖师衣了!我说:你这样发心不合佛制。他就住不下来,完全住不下来。所以,来这里急着要剃度的,马上要离开的,我们不会跟他剃度,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这里就是:宁可人少,少到剩下少数几个,也没关系!他们要剃度前,要先念一张,这里所有的比丘都知道,要跪在师父面前,要读我写的那一张发愿文,没有在这里住五年,对不起!好!说:那我剃度以后,不到五年,我自己离开。因果你自己负责,犯大妄语戒,欺骗师父!你明明在我这里发愿,剃度以后,依止讲堂师父五年;剃度以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舒服、不高兴、闹情绪、搞分裂,走了,因果自己负责!叫做什么?叫做欺诳上师、欺诳上人,犯大妄语罪,因果自己负责!

这里每一个剃度前都要很稳,我们才要剃度。我们这里不是酒楼、不是旅社,也不是给你过客方便,来一下,一下子,像流水一样,不要这样子。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一个比丘没办法住僧团,心稳不住,这个人要成就,是五个字:根本不可能!连一个团体最基本上的,团体生活都受不了,他出去,他就不让人家管了。所以,大家都喜欢住什么?茅蓬啰,没人管啊,大家都喜欢住山上,比较不喜欢住这个僧团,在僧团就是三、四点就要起来早课、要晚课、要午供、要过堂、要听课,在山上多好!

有一个比丘跟我讲,说:师父!我在这里,住了超过了五年,我觉得这里很好;但是做课的时间,午供、诵戒占了大半的时间,我自己想看书都没办法!我说:喔!那你打算怎么办呢?他说:我现在要去住茅蓬,我要专攻大藏经!我跟他比这一只的(师父竖起大拇指),我说:很好!你已经住五年了,师父也就随缘,也就没话讲。结果就搬出去了,搬出去以后就怎么样?买了大部的大藏经,统统买了,也运上山了,也运到茅蓬里面了,这问题来了,没人煮饭,开始自己下山去买菜,买菜回来,自己搞一点饭菜吃,要看大藏经,结果发现看不懂,艰涩,糟糕了!没有他想像得这么简单,离开了善知识,自己没办法,台语说:搞不定它!好!走一走,就去草皮上、外面树这样走一走,再来看,坐着看,还是看不懂!

再来,明天又肚子饿,还要继续去买菜啊,就买菜、煮饭,再来就是看不懂。这大藏经整部都搬上去了,住了三年,我就问他说:你住了几年啊?他说:我住了三年。住了三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呢?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是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他说:本来就空啊!我说:这一句我会啦,不用你教我!没办法!他原本好意就是说:这样比较专,要去用功,更糟糕!三年,大藏经一本都没看完,第一本都看不完,少骗人了,想骗我这个内行人?看大藏经,那么简单喔?

我们有一个比丘,在南普陀,开玩笑,我说:比丘!你看完了吗?大藏经?我每天都看一遍!我说:为什么?我进去就看那三个字啊:[大藏经],我每天都看一遍[大藏经],我说:那三个字谁不懂啊?内容没看,就是看那[大藏经]三个字。所以,我们很清楚的了解说:有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观念,想要更用功,刚好相反;过着僧团的生活,有规律,看起来好像很慢,却是很快,反而更快,善知识开导,一日一夜,胜过你读十年书,你相信吗?你搞十年,有办法这样子吗?没办法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大藏经要看谁在看,要看你的程度,我们想要愈快的,有时候反而更慢!所以,后来他又来讲堂,我就说:那你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他说:我现在到处都劝人家,千万不要住茅蓬!他以前的观念,是拚了老命要住茅蓬;现在观念改变了,劝人家:不要!自己一个、二个,千万不要!现在彻底改变观念了!我说:广化律师早就讲了,不行的!

好!底下,悉地皆悉通达,得传法灌顶,是名阿阇黎。[途中独归]:律制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今阿难出家已经十二年,所以得无上座和阿阇黎,这个[无]要停一下,可以的意思,不要念成:无上座,那就完蛋了!故得无上座和阿阇黎,所以,这个[无]停一下,上座和阿阇黎相伴而独行。好,九点四十啦!回向(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1:有才干的人,一定要懂得避开灾难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8: 佛灭度之后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2 : 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3 :  我们三皈依也要如法观想才得纳受戒体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4: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愈大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5 :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那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