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五十番显见32:见性独立存在,无关于外尘,这就是进入首楞严三昧的功夫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32
慧律法师主讲
【此之发明,不是真智发明真理,乃是对待发明,故心犹未曾明悟,必须咨询(问也)如来】,还要问问佛陀,【是前来各科,所说遍常之义,云何符合因缘性;诚是未明】,实在是不了解,这个见性是不是合于因缘所起之性?是不是因缘法才有见性?【今教不但不堕自然,兼亦不堕因缘】。佛为二乘人方便所说的因缘法。意思是:不究竟,佛所讲的因缘,是暂时方便说,不究竟,非是究竟第一义。现在开楷显实,《楞严经》是开权显实,究竟讲首楞严三昧,一点都不能停留在善巧方便的。
诸位!佛教最重要的是般若智慧,佛教最贵的就是首楞严三昧。三昧正定是佛教最可贵的,一个人心有定,他的气质就完全出来,无论他的行住坐卧,他的内心里面完全安祥、完全解脱。所以,一个人心在定,这个定的时候必须要从持戒,摄心为戒开始。所以,只要我们肯,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佛道;但是,众生他不肯,他就存留这些习气。[肯]是什么意思?说:我们以佛为模范,佛就是身、口、意清净。诸位!你至少可以做到身跟口。身,譬如说:杀、盗、淫,你稍微注意一下;再来,这个口业的话,如果你肯下功夫,一辈子统统讲好话,从现在起,不必到下课。
三业,这个口业最好守,也是最难守。看看你有没有志气,朋友之间,或者是学佛的人,法师或者是护法居士,或者是出家、在家,在一起谈,谈正知、正见、谈解脱法。这样子的话,能够守口如瓶,下定决心,就断!在佛前自己发愿:我这一辈子绝对守口如瓶,口业绝对清净!诸位!不难啊!比较难的是什么?比较难的是心控制不住,比较难的是这个。就是习气,起心动念。所以,要学佛,不能说我等到临命终,我现在每一分、每一念,都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佛法是心法,心外无佛,心净则国土净,心外也没有极乐世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往内心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生极乐世界的道上一直前进。
我们现在无明、烦恼、习气是不能等到临命终的,你千万不要说:我现在听到正法、佛法,开始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不亲近善知识,也不听经、也不闻法,把中间这个全部都打断,我听到佛法以后,喔,生死重要,就不听经、不闻法、不亲近大善知识,那就是断掉!断掉以后,不懂得说念念提升极乐世界的正念。诸位!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升自己的正念的时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极乐世界前进。一个人一听到佛法以后,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亲近大善知识、也不听经闻法,不解佛教的究竟义理,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怎么样?你们不要扶我,我不搭飞机、也不坐车,我要用走的,从高雄走去台北,行吗?为什么不行?你眼睛看不到路的指标!一个眼睛好的人,用走路的,是可以从高雄走到台北的,因为他有眼睛看!眼睛就是解,解如目,行如足,你不解如来的真实义,你如何把这句佛号念到炉火纯青呢?根本就不可能,会害死众生的,是很可怕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了解,要开采如来藏性,要明心见性,要开大般若智慧,要理解佛的心到底是什么?要念念提升正念,诸位!你正在往极乐世界前进,绝对不容许无明、烦恼在你心中作崇,同时你的日子也会过得很好!禅宗有句话:不能离相修行,注定这个人一辈子要过痛苦的日子,他痛苦的日子绝对没有办法离开他。他没有办法跟意识型态烦恼切割,他会一直困扰又困扰,想要把它化解,又没有智慧,绝对没有办法的,被绑死!
所以,听经闻法重要、亲近大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不听经闻法,就会说:耳聋的人要去听交响乐曲,你能听到什么声音?但是,告诉诸位喔:眼睛瞎掉的人,他的见性存在的喔,所以,有时候瞎子的修行比你更快!为什么?我不颠倒、不起分别,我认真念佛、听经闻法,反而更快!耳朵听不到的人,他的觉性是存在的,他刚好不听到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反而好修行,真的是!眼睛看不到,见性是存在的;耳朵听不到,他的觉性一样很灵敏的,不影响的!眼睛跟耳朵只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开采心灵的深层智慧。所以,如果你身上有残缺,不要自卑、不要气馁,你是绝对有希望的,只要你有听到正法,你是绝对有希望的![初阿难翻自然而疑因缘竟]。
[巳二如来约不变义以破之(分二) 午初约因破 二约缘破 今初]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这段是佛法因跟缘分开来,讲合因缘性,意思是:这个明心见性是从因缘法而来的,那以何为因?又以何为缘?所以,分二段来开示。那么,这一段探索明心见性的因,在因能不能找得到?此段是寻因。下面这段是找这个缘,阿难误认为这个见性是因缘法,以前佛常常讲的因缘而显出这个见性,佛就因跟缘彻底分开来,彻底的破。告诉你:佛讲的因缘法只是一时善巧方便,不是究竟第一义谛。
师父先解释一下:汝言因缘,好!你说这个见性,是借着因缘而有见性,我现在问你:汝今因见,见性现前,你今天因为有见,而见性才能现前,那么,此见为复因明有见?你现在能见,是因为见性现前才能见,这个见性为复是因为有光线、有明相才显出这个见性呢?还是因为有暗相才显示这个见性?或者是因为虚空才显示这个见性?或者是因为塞相才显示这个见性?因为阿难认为,自性因缘生的,佛就正用:以何为见?就是以何为因,佛正用因何而有见?是因,去探讨这个因,这一段是索因。
【上段以真如随缘义,破其自然,此段以真如不变义,破其因缘。因是亲因,如种子;缘是助缘,如水土,故分而破之,此先约因破。佛对阿难言:汝言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吾再来问汝】:现在再来问你,【汝今因见明、暗、空、塞之境,见性乃得现前】,意思是:借重明、暗、空、塞之境界这个缘的因,所以,你的见性才有办法出现。【但此性为复因明而有见耶】?中间那个[因]字,一直在找这个因。【为复因暗而有见耶?若因明有,即是以明为生见之因】,就是以明相为生这个见性的根本因。【余可以此例知】。所以,佛对阿难说:汝言我今发明,是因缘生,我再来问你:汝今因见明、暗、空、塞之境,这见性才在你的前面,那么,这个性到底是因明相才有见性?是因暗相才显示出见性?如果是因明相的话,就是以明才有生见性的因,那么,暗来,你就根本看不到!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佛陀说:阿难!如果因为明相,才能够显示出这个见性,明相走了,应不见暗;暗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见性跟着跑了,你就看不到暗相了。如果我们这个见性是因为暗才有见性,暗离开了,暗去应不见明;暗如何离开了,就看不到明相,为什么?你跟着暗跑了嘛!如是乃至,如果说:因空、或者是因塞这样的道理是一样的,同于明暗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因空而有见性,进入暗室、阻塞的室里面,虚空就消失了;如果进入暗里面,应不见塞啊!可是在虚空见空,在塞处的话看到阻塞,答案还是一样的。意思是:明、暗、空、塞,都无关于见性。
【若见性因明而有】,意思是:只有明相才有见性,假设在这种状况成立的话,【则明为生见之因】,明相是生出见性的因,【及至暗生明灭,则汝见性,应随明以俱灭,不应当再见暗】;因为只有明相现前,你的见性才作用。那我们把日、月、灯光全部关掉,暗相现前你当然看不到暗了,因为你没见性,可是暗来见暗。【如因暗有,明暗相倾】,[倾]就是夺,互不相容,明来夺暗,暗来夺明,叫做明暗相倾。意思是:如同水火不容,明相现前,暗就没有;暗相现前,则明就没有。【明时无暗,则汝见性,应与暗以俱亡】,统统没有了,见性如果依靠明的话,那明走了就跟着走了。譬如一个女孩,爱上唯一男孩子,因为他是她唯一,他就到哪里,女孩子就跟着男孩子跑了,就算有另外一个男人来,也没有用啊!这见性也是这样子,绝对不跟任何东西跑来跑去,你唯一依靠的东西——依明相而有见性,明相没有了,你就跟着跑了。用这个见性如如不动,无关于明暗,听不懂;用跟人家跑了,你比较听得懂!应与暗俱亡,【不应当再见明。下因空、因塞,与此相同。初约因破竟】。
[午二约缘破]底下这段,就缘来破。【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前面讲的是依因来讲的,这一段就[缘],也就是依靠。阿难!这个见性到底是依靠明相才有见性?还是依靠暗相才有见性?是依靠虚空才有见性?还是依靠塞相才有见性呢?如果说:把这个[缘]不要动的话,加一个依就更清楚。我再念一遍:复次阿难!此见性又复依缘于明相有见性?是依缘于暗相有见性?是依缘于虚空有见性?是依缘于塞相有见性呢?依靠外面的尘,你就会跟着尘跑。正因为见性不依明、暗、空、塞,完全不依,它是独立存在的。
【此约缘破。复呼当机,谓汝此见性,于明、暗、空、塞四种,究竟以何为发见之缘】?【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这一段是找缘,阿难!如果你依缘于虚空,才有这个见性显现,那么,虚空不显在前面的时候,只有塞相的话,你就看不到塞,因为跟着虚空跑了。若塞相现前,才有见性,你就根本没有办法看到虚空之相。如是乃至,依缘于明相才有见性,应不见暗;或者是依缘于暗才有见性,就见不到明。它的道理跟虚空、跟塞相是一样的。
这一段是找缘,前面那一段是找因。为了强化大家的记忆,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你看!这个[因]都是因。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底下又是缘,那个[缘]字。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在这里就是讲缘。把因跟缘切成二段来讨论,找出到底这个见性是借哪一种因缘而起的?分析到最后,就不假借因缘,不离因缘,不假借因缘,后面佛陀会讲。
【若见性缘空而有,则空为发见之缘,及塞时空灭】,塞时,虚空之性则灭。【则汝见性,应随空以俱灭,不应再见于塞;如缘塞有,塞空相夺】,阻塞与虚空,它是互相倾夺的。有虚空的地方,就见不到塞相;有塞相就见不到虚空,是互相倾夺的,它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是虚空的通达,一个是阻碍的塞相。【塞时无空,则汝见性,应与塞以俱亡,不应再见于空;下缘明、缘暗,与此相同。二正遣因缘竟】。
[辰三迭拂妄情]再一次的除去所有的情执。【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标号A,这个有它的作用。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标号B;无非不非,标号C;无是非是,标号D。它是一句一句,逐句深入的。当知如是精觉妙明,就是这个见精本觉本妙,[明]就是圆明之性。当知我们这个见精的本觉本妙,本来的圆明,这句话是讲:我们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意思之性。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因就是:非依外在之因,非缘:亦非依外在之缘;亦非依外道无因而生的自然,亦非外道所说的自然。当知佛陀讲的,见精本觉、本妙、本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是性,它绝对非依外在之因;亦非依外在之缘;也不是外道所说的无因论的自然,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当知者:应当起智观察,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这八个字就是开悟的关键,了知见是独立存在的,换个角度,你心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不是一个真正见性的人。你的情绪完全可以控制,无论是你生病的时候;无论你是一个癌末快死掉的人;无论今天爸爸、妈妈发生什么事;无论你今天家庭碰到什么挫折,你仍然见性屹立不摇,知道此是幻,彼亦是幻,无一法不是幻。你能够随遇而安过日子,苦的时候不叫苦;贫穷的时候也不难过;当你干皇帝、总统、你是台湾首富,几千亿的资产的时候,也不骄傲,一点都不贪染;当别人说恶毒的语言,你也能够消化;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仍然了解与自性无关,一切的赞叹,如梦幻泡影;一切的恶毒的语言也空无自性,如是于贫、于穷、于富贵,统统像浮云,不实在的。
见性独立存在,无关于外尘,就是这种功夫,进入首楞严三昧的功夫,无一法可以难得倒一个见性的人,不怨天也不尤人。经贫穷也不自卑;在很有钱的时候,也不高傲,如是了悟平常心就是道,这个就是真见性的人。也就是完全可以掌控,无论这个色身变化到怎么样,他都不失佛陀的慈悲喜舍。以前的高僧大德,这腰部长脓烂掉了,溃烂长虫。他活动的时候,这虫掉到地上来,掉到地上虫会死,他就把虫捡起来,又放到他这个化脓的地方,就告诉这只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吃吧,不要饿死了!把虫抓起来,让它继续吃自己的肉,诸位!这种功夫,就完全破除那个我见了,这色身了知如梦幻泡影,是世界共有的色身,内四大、外四大本来就平等。今天活着的时候让虫吃;死的时候让更多的虫吃。
有一个高僧大德,他往生以后不火化,人家问说:您在世的时候,这么有修行,我们火化一些舍利子出来来供养!他说:我要供养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就不火化。不火化以后,尸体就埋葬在后山,简单躺下来。简单躺下来以后,生前的时候:我要供养无量无边的虫!经过一阵子以后,人家去翻开他这个简单的坟墓,翻开来看,面貌如生,全身看起来都好好的。可是,有一个人,他了解说:我师父在世的时候,这样是违背他的愿力,他旁边捡一支树枝,把他的肉掀开来,结果里面全部无量无边的虫,就满他的愿了!因为毕竟会坏、会烂的,我们就做如是的供养,我看到这个《高僧转》,感动得掉眼泪,真是了不起!有没有要这样做的?你交代我,我来做,我们内门乡也很大片。就是这样,悟到天地与我一体的,所有的我执、我见、色身,完全看透,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他会放不下,这个叫做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人!
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精觉妙明:即是见性,以不变之觉体,纯一无杂曰精觉;以随缘之妙用,灵明不昧曰妙明,此申其正义。体既不变,故非因缘】;因缘它就会变,生灭法叫做因缘法。【用既随缘】,既然不是生灭,但是,他能如如不动,却可以大用。用既随缘是什么意思?就是般若智慧能够大用,不是无明外道,外道绝对不是精觉妙明,如来藏性,妙真如性。所以,绝对不是无明的外道的自然性。【故非自然,此属第一重遣】。此属第一重,所以,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又一解]:又另外一种解释,【精觉者,见精之体,亲依本觉之性,从妙起明,即明而妙,寂照双具,故曰妙明。众生不达,即明而妙,不变之义,固执而为因缘,则属权宗】;权宗,不究竟义,非究竟第一义谛,叫做权宗。【不达即妙而明,随缘之义,固执而为自然,竟成外计】,变成了外道,修学佛道变成外道。【故嘱以当知:如是精觉妙明,本如来藏,既非因缘,亦非自然。因缘自然,皆为戏论】,为什么叫戏论?完全摆脱语言、文字、意识型态、观念、符号、对立、二元论、二分法,完全进入绝对,讲因缘、自然,都是戏论,都是生灭意识心,现在要进入绝对的如来藏性,是不容许有善巧方便的,你必须悟到究竟实相第一义谛。
【古德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意思是:我们的如来藏性不是假借因缘生,它是独立存在的;它也是不是外道所说的无明,所显现的那种自然。是妙中之妙玄中玄,在森罗万象当中所显现的;这[光]就是般若智慧,森罗万象的般若智慧就显现了。寻之,如果你要去追寻,不见有源头,无始无终,随时都可以显现。【上但反诘,此申正义,下更迭拂】。迭拂就是再一次的遣除、遣相,一切的执着统统要遣!
B段,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那个[不]就是非,非非因缘,非非自然。这是B段,B段就是遣A段的,知道吗?第二层就是遣第一层,这个非因缘,非自然,就是第一重。所以,第二重加一个[非]字,就是连那个非因非缘,亦非自然也要放下。
经文【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看C段,无非不非,[无]非[无]不非,这个[无]要有二次;底下无是无非是,[无]要用二次,更不容易!打开《楞严经表解》:第一重:非就是非因缘,非自然。第二重:非不因缘,非不自然,B。第三重:C就分二段,无非因缘,无非自然,就是不可着一个因缘相,不可以着自然。第四重: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第五重:最后一个就是是跟非是,无是因缘,无是自然;第六重: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第一重这个是破凡夫还有外道,因为凡夫跟二乘人都着一个因缘,非因非缘是破凡夫;亦非自然是破外道的执着。非不因缘,非不自然,这一段是破二乘人;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这一段是破权教菩萨。
简单解释一下,非因非缘,这个是破凡夫跟外道的情执,以凡夫执着这个因缘,外道执着这个自然,如果凡夫和外道离开了执着因缘和自然,就是离凡夫跟外道的执着。第二段,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非不]就是[是],就是因缘了。如来藏性不离因缘,如来藏性就是妙性天然的意思。非不因缘就是如来藏性要显现,必须在缘起法里面显现,它虽然是绝对独立存在,但是它可以运用一切缘起法,缘起法本来就空。换句话说:缘起就是假,假放下,那一念就是真,所以,非不因缘,就是是因缘,也就是如来藏性就在因缘法里面显现;它不是因缘法,可是,能够大用现前,非不因缘就是不离因缘法的意思。非不因缘就是非非因缘。非不自然就是:非非自然,就是自然。意思是:本性本来就具足。
这一段是破二乘的法执,因为这个二乘已经证入人空了,法执犹存,如果能够进一步离开法执的话,也就是超越二乘人的这个境界,入菩萨的境界。第三跟第四:无非不非,无是非是,C跟D,是破权教菩萨的微细的法执。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就是微细法执,他入于实相的境界,因此佛的意思是:不但是因缘、自然,因缘,就是佛讲的正因,包括那些外道的自然,自然就是邪因,无论是正是邪,统统要离!什么是正知?什么是正见?正知就是没有正,也没有邪;正见就是没有邪见,也不着一个正见,叫做正知正见。正就是绝对的正;知就是绝对的知。这个知就是不知见立知,因此我们要了解,因缘是佛陀一时善巧的方便,这个也要放下。
这段是破权教菩萨微细的法执,要让权教菩萨入于究竟的实相的境界。因此,佛的意思,不但因缘、自然,正邪二因要离,非因缘,非自然也要离,统统要离!至于离无所离,也就是诸情妄尽,法法皆真,如来藏性就会显露。一切修学佛道不可以在戏论里面一直探讨,师父曾经讲过:修行大悟它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离一切戏论、因缘、自然,包括那个非因缘、非自然、无非无不非、无是无非是,统统要放,要离!那你就知道,修学佛道就不是儿戏了!哪里是说简简单单拜拜佛、念念佛,这样就可以解决的?修学佛道没有下真实的功夫,就会微细的能所烦恼不断。
【首句非不自然上】面,【应有非不因缘一句,但是遗脱矣!非不之不字,即是上非因非缘】,只是文言文念起来很美,其实就是指上面的。[不]字就是前面讲的非因非缘,讲不因不缘又很难听!非不因缘,非不自然,喔!又很好听!【亦非自然之非字】,也是一个非自然的[非]字,意思是:这个[非]字要念二次了。【以因缘自然,皆是妄情计度,故上以非字遣之。恐转计不因缘,不自然,仍旧未离戏论,故更以非字遣之,曰:非不因缘】,非不因缘之下,【非不自然(即非非因缘,非非自然)】。非非因缘就是不离因缘,负负得正嘛。非非自然也是负负得正,就是因缘法,就是妙性天然,意思是:本性就是具足的,自然本性。[此以非遣非,即遣上两句,此属第二重遣],再一次的遣。
底下更细了,【无非不非者:无字双贯,非与不非,此为蹑遣】,依前面而遣。【以一无字,蹑遣前四句,应具四个无字,属第三重遣】。就是:无非因缘,无非自然,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合云:无非因缘,无非自然,(遣第一重)】因为第一重就是非因缘,非自然,在这里把它遣除;【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无不非因缘就是前面讲的:不非因缘,就是无非不因缘。无不非自然就是:无非不自然,就是前面二个,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把它除掉。【即遣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与遣第二重,不非非不义同】。不非即非不的意思。意思是一样的,不非就是非不,非不就是是,负负得正嘛,就是因缘。
【无是非是者,无字亦双贯,是与非是。此为对遣,防其对非计是,对是计非】。所以,在如来藏性里面没有是跟非。诸位看:C跟D就是这样,无非不非,有个非,无是不是,你看!加一个是跟非,统统不对,所以叫做防其对非讲是,对是计非。【或闻上文,诸非尽遣,仍然计是,故更以无字遣之。亦有四句,应具四个无字,属第四重遣】。刚刚我们讲的ABCD,都标好了。【合云:无是因缘,无是自然;或闻是既不存,非仍成立;再以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非是二字,亦即非字,到此重重迭拂,妄情自尽】。诸位!不遣除还不知道什么是尽不尽,愈遣就愈迷糊,真的,连念到哪进而都不知道。让大家了解一下,佛法有多辛苦!
师父要用白话文,彻底解释这一段:当知我们的见精,本觉、本妙、本圆的本性,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它非因,因当体即空;非缘,缘当体即空,因为因是依靠外面存在的;缘是依靠外面存在的。所以,如来藏性非依外在的因,也绝对不是依靠外在的缘;也绝对不是外道无因论所讲的自然。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也不能讲它不是因缘。因为它就是不能离开因缘,离开因缘无法显示如来藏性。虽然独立存在,在缘起法里面可以大用现前,所以,非不因缘就是因缘法,不可以离开因缘法而显如来藏性。非不自然,也不能说它不是自然,因为妙性天然,就是自然,而这自然存在,是破无明的本如来藏性,它就是天然妙性,无一法不具足就是自然,但不是外道无明所讲的存在的自然。无非无不非,如来藏性里面,没有一个非,还有一个不非;如来藏性里面不可以加一个是,还有加一个非是。
也就是说:如来藏性无非因缘;如来藏性无不非自然;如来藏性里面,非因缘跟自然统统无,如来藏性里面,不非要破除,就是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是绝对的,不可以安一个是因缘,或者无非是,都不行!所以,无是因缘,无是自然;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也就是如来藏性里面,不可以加一个非,或者是不非;不可以加一个是和不是,因为本自具足,绝对独立的存在,不是因缘,不离因缘;于因缘法里面,可以展现一切般若的大用,如是慢慢的体悟,这样子。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若能离一切妄执计着之相,即一切法之本相。这个很重要!心能离一切妄情计着相,就是不加一个执着、妄想、分别、颠倒见,心若能离一切妄情计着之相,彻底放下缘起如幻的假相,即显现一切法的本相,如来藏性就显!简单讲就是:执着、分别彻底放下那一刹那,真如实相,如来藏性立刻就显现。但是,刹那见到不代表永恒,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三昧的功夫。刚刚师父已经讲了:心不能离相,注定这一辈子是要过痛苦的日子,为什么佛陀能入寂灭的大乐?因为他就是能离一切相。这一句就是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你要修行,彻底的关键就在这一句,八个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如果心能离一切妄情计着之相,就是一切法的本如来藏之法,就是一切法的本相。
【此乃情尽法真】。这个是关键,情尽法真,这个[情]包括执着和知见;第九叫做显见超情,这个[情]含有执着和知见。一切的执着,统统放下;一切的知见,统统不可以立。立圣着圣见、立贤着贤见、立凡夫着凡夫见,不可以立一切知见的!人家讲说:喔!不要高兴,因为心如果还有一个圣的观念,你就是头上安头,你就是凡夫。本性本来就具足,不需要加一个圣,那个是头上安头。一切法本自离一切相、语言,清净自笥本来自如的,需要安一个圣、一个贤、一个凡夫吗?没有这种东西,也没有外道可得。所以,真正悟得究竟菩提的人,没有外道可除,心不入知见,自己就是本性具足,没有无明烦恼,哪来的外道呢?万法都是同一个心性,也没有佛道可成,因为本性具足;有成,它就会坏。说:那不是有成佛吗?那是佛陀对次第性的凡夫来讲,方便说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佛陀是这样子方便的。
【相非万法之自相,乃是妄情计度之心相】,众相本来就空,缘起本来就不可得。一切缘起,我们都不知道是如幻,【即执因缘自然等心。遣之又遣,诸情荡尽,法法元真;当知法本无差,情计成过】,因为执着而变成了过失,这句话就是很重要!情计成过就是:你只要有所执着就不对,问题就是出现在执,叫做情计成过。要记得!让我们如来藏性发挥,让我们过一个和谐、平静的日子。
【但用亡情,何劳坏相】?讲得真是好!只要你肯放下那一分执着,又何需要去除掉外面的假相呢?这底下不是六祖讲的,不是禅宗讲的。六祖的意思讲的,其实不离这个,如来藏性,本自具足。【六祖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也可以讲:六祖也讲过这句话,其实佛教的义理是相通的,只要讲到见性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正觉,禅宗的祖师讲的都是一个见性,所以,其实谁讲的都是一样。如果这个禅师跟那个禅师讲的都不一样,那这个禅师就有问题了!只是善巧方便不一样、语言、文字不一样、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见性都是一样。所以,经典就是谁讲的其实是不重要,六祖讲的也好,禅宗祖师讲的也好,符不符合佛的本意,这个才是重要!
【但能离一切妄计之相,即一切诸法,无非全体法界。如唯识云:若离遍计执,当体即是圆成实】。如果你对缘起法迷了,[遍计]就是到处执着,无一法不执着。如果了悟当体即空,当体就是圆成实,就不离本处了。这句话意思: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又此二句,即离妄即真四字】。记得一句话:就是要离一切相,就是要离妄执、妄分别、妄想颠倒,这个[离]字就是放下,要彻底的放下。[三迭拂妄情竟]。
[辰四责其滞情]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汝今为什么?于中措心,措心就是说:多一层的执着和分别,[措]就是安,分别、执着的心。以诸世间,你为什么在当中,用种种安置、执着、分别,以世间种处的戏论名相,无益于生死的叫做戏论。为什么以诸世间种种的戏论名相,而得继续再分别?汝就像以手掌撮摩虚空(伸手在虚空中乱抓),意思是:万法本来就不可得,万法色就是空,缘起,本来就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
为什么你在不可得里面,硬要增加那一些疲劳的戏论呢?只益自劳,虚空本来就不生不灭,也不会因为你撮而变大变小,你对虚空撮摩,只增加你的疲劳。虚空意思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如来藏性是远离六根、六尘、六识的,云何可以随你的语言、文字、意识型态,去执着分别、去讨论的?所以,禅宗的大悟是以心印心,最高峰是绝对不容许有任何语言、文字的!六根、六尘、六法十八界,本来就空,无有一法让你可以执着的。记得!你眼睛所看出去的,没有一法不是虚妄的东西。
【云何责怪词。谓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汝今云何于精觉妙明中,措心作意,用诸世间戏论名相,欲得分别妙明真性;此性离名绝相】,而此妙性,本来离于一切假名,绝于一切假相,叫做离名绝相。此性就是这个妙性,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妙性,是离一切的假相、假名,也绝于一切假相。【岂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哉】!分别是:怎么可以让世间的语言、名相,让你就样子去体悟呢?怎么可能呢?要体悟要用佛的心,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去体悟的;透过语言就变成第二层了,又变成自性分别了。【世间戏论名相,因缘权乘所宗】,权乘的善巧方便,权教菩萨所方便的一时讲的。
【即学者世间戏论】;学者就是专用语言、文字,把它写得很美的;但是,对这个解脱没有帮忙的。就是文章写得很好,文笔很好;或者讲得很好的学者,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这些都是在玩弄语言、文字的,不是真功夫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一个世间的学者,要把学者转换成真心,是真实落实到究竟的如来藏性。这样子,如是体悟,如是修。【自然外道所宗】,自然乃是外道所宗,前面讲的因缘乃是权乘所宗,现在自然乃是外道所宗,【即非学者世间戏论。下文所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也】。这八个字就是在告诉你: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是语言、文字,你要用心去领悟佛性,佛的心,千万不可以在学问里面、文字里面做功夫,要在解脱、自在、慈悲喜舍真正下功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下喻明无益,只增自己劳苦,虚空云何随汝执捉乎?此以手掌撮摩喻戏论,虚空喻真性,虚空既不可措手,而真性又安可措心耶?此科以见性超情论,显其诸情不堕,越远外计】、外道之计。【权宗,即四义中,妙明之义。九显见超情竟】。
回向(略)(未完)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1:必需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缘才有办法碰到大善知识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2: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这十个字是修行的重点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3:给你恶因缘的就像拿钱给你赚!给你逆境的就是要给你钱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5: 当证悟到一切法无我,会发现精神跟物质来自同一个本体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6:最有福报的人不是布施金钱的人,是能够忍辱的人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7: 很多人把净土法门跟禅宗切开来,是很愚痴的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8: 你能保持心静如水,就慢慢可以体会什么是涅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9: 学佛重点就是佛性要能用,不是把这些背成名相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0:圣人关心自己的生死;凡夫关心别人的是非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1:没有这个色相哪里有佛性?性相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3: 两个人争吵的时候,纵然你对,你起烦恼心就错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4:见性不是肉体的,不是神经系统的,它是存在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5:真的看不是眼睛,不是意识心,是见性在看、心性在看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6:如果在梦境里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往生便会有困难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7: 受到假相的影响你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8:我们身上有一种没有皱纹的见性,就是真心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9: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大概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哪一道来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1:这个徒弟要是被真的大善知识骂到,那是真的福报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2:诵经每个字、每句佛号统统坚持要往生的,叫做修净土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3: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5: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不可以混杂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6:如果你懂得这个不生不灭的见性,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7: 见性这种东西不是可以拿来讨论的,任凭你怎么讲统统不对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8:修行叫做不坏物相,千万不要去破坏现在所存在的现实的东西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9:昨天的是非恩怨,今天醒来必须有能力一笔勾销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30:如来心性当中,没有佛道可成;没有魔道可降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31:我现在有所体悟了,而这个体悟不是真正的大悟,只是有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