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 95:大乘佛法既然不能思惟不能表达,那就要有传承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法华经 95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妙法莲华经讲记 95

净界法师主讲

合掌,妙法莲华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二十一面,我们看丁三的提婆达多品,这一品是迹门流通的第三品。在迹门的正宗当中佛陀有三周说法,三周说法,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把它做一个总结,就是会权入实,所以整个三周说法的目的,就是把我们三乘的修学人,把他会归到一佛乘的实相的真理,那么这当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

我们凡夫,当我们在三界投胎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我相的执取,就是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你跟我也不一样。他有种各自的我相的执取,那么这个我相的执取,它会有两种特色,第一个攀缘,第二个主宰,所以当我们慢慢长大以后,秩攀缘去追求,我们喜欢的财宝感情跟名声,然后呢,然后追求以后去掌控它,使令它的整个发展随顺我们的心意,所以这个我相的执取,包括攀缘,包括主宰,那么它的结果,就牵动了第八识的生死业力,所以为什么我们平常的凡夫众生,不管你修多大的善法,你都不会了生死的,因为我们都是用我相的执取去造善,那么这样子的轮回的情况,就使令我们的生命出现了一种不安稳的状态,有时候这个我相起惭愧心,它会造善就成就人天的果报,有时候这个我相开始放逸,那么就开始造罪,就堕落到三恶道。

所以我们凡夫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生命是不安稳的,你没办法对来生做规划,没有一个人知道你来生会去哪里,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我相的执取,使令我们在清净本然的心中,出现了一个水泡,每一个人就被这个自我意识给框住了,这个水泡有时候是生天,有时候是到三恶道去,这个水泡去哪里我们是不能作主的。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学佛,那么我们学佛刚开始是学三乘的教法,声闻、缘觉、菩萨,那么就是看你过去的善根,那这个自我的相状开始接触到,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开始观察无常、无我,那么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中,开始出现涅槃寂静的相状,有些人他一开始就修菩萨道,受菩萨戒,布施、持戒、忍辱,那么出现的是一种六度的功德相。

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它就会出现什么相状呢?你会发觉你的自我的相状慢慢的缩小,调伏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法相的执取,用法来取代我,当然这个法是佛陀说的圣法,所以相对的清净,而且稳定,所以我们慢慢慢慢从业力跟烦恼当中,慢慢的解脱出来了,开始趋向于空性的涅槃,趋向于六度的功德,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还是在相状,可能是执取功德相,执取涅槃寂静相,那么这样子的解脱道以后它有个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我们的三乘的修学,因为执著一个法相的关系,使令我们跟佛道永远绝缘,因为成佛它的因地不能有相状,它基本要求,它一定要离相清净而发菩提愿。就是你所做的一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么心态去做。它强调你因地的发心,你这个因地错了,你后面全部错了。

所以当我们修三乘法以后,它的好处是从生死的我相趋向于清净的法相,但是这个法相的问题,必须学《法华经》才能解决。因为在《法华经》佛陀很明确的说出来,什么是你内心的真实相,就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就是说佛陀虽然施设种种的法相,佛陀告诉你,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你不能怪我,你执著,我用这个法相来引导你离开了三界,我用涅槃寂静相来引导你,我用六度的功德相来引导你,但是凡夫从法相产生执著,这个不关佛陀的事情,因为佛陀讲很清楚,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所以《法华经》为什么是必经的过程,因为我们从我相趋向于法相,从法相到离相,这个就是会权入实了。你不学《法华经》你就很难体验。

佛陀施设的这个相状到底是为什么?是让我们住进去吗?还是只是借相修心?所以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内心的世界是没有相状的。是我们自己从无相当中捏造一个相状,然后把自己自我设限,不管是我相也好,我相的设限更严重,法相也是一种相状,相状它就很限量,你就不可能成就万德庄严,诸位我们想想看,为什么你成佛以后,你可以尽未来际的受用?就是你成佛以后,你从今以后你的常乐我净,生生世世到尽未来际不会停止了,就功德是无限量的。那如果我们今天有限量的因地,你怎么可能招感一个无限量的果报呢?所以你因地一定要离相,你果报才能离相,所以他整个成佛之道,因跟果要怎么样?互相随顺,果报是没有相状,你因地也要没有相状,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整个佛陀三周说法就告诉我们,怎么从权法的法相当中,回归到我们本来面目,离相的清净心。

那么三周说法以后呢,佛陀讲了《法师品》《见宝塔品》,佛陀是赞叹这个离相的功德,包括因地的功德,果地的功德,甚至于《见宝塔品》把十方的应身佛都请过来作证,那么到了《提婆达多品》,它的目的不是作证,叫做引证。前面的佛陀是以果地的功德,以过来人的功德来作证,一佛乘的因地跟果地是真实的,用果地的过来人的角度,那么这以下佛陀引出两个因地的事例,就他一开始是怎么从凡夫,到三乘的修学,而转入一佛乘的,引用两段的实际的修学的例子,来引证这个成佛的法华是真实的。这个地方引证,引证释迦牟尼佛的例子,跟龙女成佛的例子。那么这两段我们在经文上会说明。

好,《提婆达多品》的重点就是引证,引两段的事例,来实证《法华经》的真实性,好,我们看附表第二十九。附表二十九,我们有两段的说明。第一个解释品目,第二个经文要义,我们先看第一段解释品目。好,请合掌。

一、解释品目

提婆达多,此云天授,亦云天热,乃佛之堂弟,阿难之胞兄,多生多劫与佛为怨,常欲害佛,约迹门论之,实为佛之善知识。如本品中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若约本地,如大云经云,提婆达多,不可思议,所有行业同于如来。本品明示,提婆达多,为本师成佛之逆增上缘,故即以上其人立品名。

好,我们看这个提婆达多,此云天授,亦云天热,提婆达多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天授,因为他的父亲到中年的时候都没有儿子,所以向天神祈祷而生。所以就把它立名为天授。第二个解释叫天热,就提婆达多出生的当天,人天大众突然之间心皆热恼。所以叫天热。那么他是谁呢?他是佛陀的堂弟,阿难的胞兄,他跟阿难尊者是亲兄弟。那么多生多劫以来是跟佛陀作为冤家,常欲害佛。

所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提婆达多,以迹门论之他是佛陀的逆缘的善知识,他在整个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扮演逆缘的角色来增长他的六度功德,譬如在本品当中说,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而成就六度的功德,这是他的迹门。若约本地风光,约本门来说,约内心的修证来说,如大云经云:提婆达多,他的本地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他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业,等同如来。诸位,身口意等同如来,他的基本的阶位是八地以上,不动地。最基本的,八地以上。本品明示,提婆达多为本师成佛的逆增上缘,故即以此人立这个品名。

提婆达多,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他,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一个因缘,从他所示现的事迹,就是迹门来说,他扮演两个角色,第一个他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启蒙师父,当初释迦牟尼佛就是跟他学《法华经》而开示悟入的知见的,这第一个。第二个他在整个佛陀的成长的菩萨道过程当中,他扮演逆增上缘,用逆缘来激发佛陀的增上,这个逆增上缘是很重要的,因为《楞严经》上说,你修学顺逆皆方便,缺一不可,你完全顺境,你也是没办法修得好,那完全逆境,你也不可能修好,所以它这个地方是顺逆两个都必须要有。

但现在有个问题,你初地以上,你的障碍四种障碍,我们凡夫有四种障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你到初地的时候,这四种障碍都没有了,所以理论上,到初地已经没有逆缘,没有人敢跟你抗拒了,魔王连动都不敢动你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必须怎么样?法身菩萨彼此互相示现,我示现你的魔境,你示现我的魔境,那么这样子才能够使令整个修学均衡。顺逆两个都具足。

那么提婆达多就是以八地菩萨的境界,来示现逆缘,来作释迦牟尼佛的逆缘,他扮演这个角色,所以这个地方,约迹门,他是佛陀的启蒙师父,逆增上缘;约本门,他是八地的法身菩萨。好那么这一段是解释品目。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本品初引过去提婆达多弘传《法华》,本师受持得成佛道,证明释尊宣说本经,凡有见闻,皆得成佛。

这个《提婆达多品》其实它是有两段的因缘,前半段是引释迦牟尼佛过去的时候,他跟提婆达多学习《法华经》,提婆达多弘法,本师受持而成就佛道,所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本经,这种会权入实的观念,凡有见闻,未来你迟早会成佛的,因为你能够把这种三乘的法相的功德的执取,会归到离相的清净心跟菩提愿,那你这个怎么样?你成佛的因地成就了。佛法其实很重视因地,就是说,如果你种的是一个苹果的种子,你迟早会变成苹果的,你不可能种苹果的种子变成葡萄的,不可能。所以你把因地弄正了,那么后面的修学,那自然就是所谓的因缘果报就顺过去了。

所以《法华经》就是怎么样?把你的发心,把它端正,把它变成成佛的因地。这个地方是引用这个释迦牟尼佛自己成长过程,来作一个引证。看第二段。

二,次迷现今文殊弘扬妙法,龙女转身成佛之事,以此证明,一乘妙法,自行化他,同成佛道。

那么第二段本品次用现今,这个现今是指佛在世的时候,文殊菩萨到龙宫去弘扬《法华经》,龙女听完《法华经》以后转身成佛。以此证明一乘的妙法,自行化他,同成佛道。这个第二段是引龙女的转身成佛。那么第三段是把这两段做一个总结,佛陀为什么引用这两段呢?看第三段。

三、本经迹门流通,凡有五品,今品引过去天授弘经,释尊得道,现今文殊说法,龙女成佛,以此明证,古今不易,先后联辉,显古今宏持本经之人最为殊胜,以劝四众效法,受持宏通。

那么本经的迹门流通总共有五品,法、宝、达、持、安,五品,那么这一品是第三品,它一方面引用过去的提婆达多的弘经,释迦牟尼佛听闻《法华经》以后得道,一方面引在佛世的时候,文殊菩萨到龙宫说法,龙女成佛,这两段的事例,来说明成佛的《法华》是怎么样?古今不易。就是说你学《法华经》的特点是怎么样?它没有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跟你在什么时代学习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是你自己内心的世界,清净的心随时存在,你什么时候回家那是你自个儿的事,跟佛陀在不在,跟世界乱不乱,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它《法华经》的特色就是说,比方说你今天修六度,跟什么环境有关系?你很多因缘要具足,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你今天如果说你没有一个度化众生的因缘,你要强修六度,也修不起来。修六度法,就不是说你说了算,你要跟众生互动,他跟你有缘,你要度化他,他跟你有缘,但是你要内观真如,这跟所有人都没有关系了,就看你要不要,看你方法对不对。所以这个《法华经》的内观真如,离相清净心的修学,它跟古代、跟现代、跟未法、像法是完全没有关系了。

所以用前后联辉,用古代的跟现代的一个时空来对照,来发明古今弘持本经之人最为殊胜,以劝四众效法受持弘通,这个地方等于是用两段,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修学,一个是龙女的修学。不过这两段还是有点不太一样,释迦牟尼佛这一段的因缘偏重事修,就强调释迦牟尼佛的精进力,那么龙女她听完《法华经》以后,转身成佛,偏重理观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强调理观的相应。那么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一段,强调事修的精进,我们到了经文,你就很容易看得清楚。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那么这一品是《提婆达多品》,就是迹门流通的第三品,首先分成两科,第一科“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这第一段的因缘就是讲到,过去生提婆达多弘扬《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听了《法华经》以后,而在未来的修行当中终于成道,那么一段里面有三小段,先看已一的“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这个师指的是提婆达多,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授教师,这个弟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他们之间受持《法华经》的相貌,这当中分两段,先看庚一的长行,长行当中分成四段,看辛一的“求法时节”。看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那么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的一个求法的时间点跟它的过程。尔时,佛陀就释迦牟尼佛告诉诸菩萨及天人众,他讲到自己过去的一段因缘说,我于过去无量劫中,那么这个时间点并没有明显说出来,但是应该是非常长,肯定是长过大通智胜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做十六王子,他已经是法身菩萨了,但是这个时候他还不是法身菩萨,他还是一个内凡位,那么在这么长远的时间当中,当初为了求《法华经》,希望能够找到一佛乘的妙法,那么内心无有懈倦,在多生多劫当中,常作国王,行菩萨道到后半段的时候,这福德力都很大,那么做国王的时候,他并没有去享受五欲的快乐,而反而是怎么样?发愿求于无上菩提,而心不退转。

这个菩提心已经到了不退转,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那么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这个地方说出了,他当时的一个因地的阶位,我们凡夫要转凡成圣,第一个阶位叫见道位,小乘见道位是什么?初果。大乘见道位是初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凡成圣。那么在见道位之前叫做凡位。那么凡位又分成两类,一个叫外凡,一个叫内凡,外凡就是什么意思呢?心游理外。像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明知道内心本来清净,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在理性上安住,而是向外攀缘。那么心游理外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理观薄弱了,虽然明白道理,但是观行力、调伏力薄弱。所以外凡位所做的事情,他们发菩提心以后,只能做两件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因为他理观薄弱,所以他这个时候的菩提心,是很容易退转的,遇到逆缘就很容易退转的。因为他的事修多理观弱,外凡,叫外凡资粮位。

那么等到你修到内凡的加行位,它就不一样了,你进入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你理观转强,调伏力也增加,这个时候你内心是怎么样呢?心游理内,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真如理性里面活动安住了。所以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不退转了,内凡位了。到了内凡位的时候,基本上,这个菩萨他会怎么样?他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他已经进入三贤位了,十住,十行,十回向,特别是他十回向的尾端的时候,他一定要进修闭关了,因为他即将突破见道位最后一道的根本无明,所以他这个时候,要经过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那么这个时候,他必须要专注的精进的在法义上思惟了。而释迦牟尼佛当初的这段因缘,就是进入了内凡位了,四加行位了,所以他对于世间的因缘开始放下,而追求无上菩提,心不退转。首先我们必须把他当时的阶位弄清楚。

好,我们看第二段。辛二的“正明求法”。看经文。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悋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好,那么前面是说明释迦牟尼佛求法的时间点跟他的阶位,这以下就正式说明他求法的情况。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满足六度功德的圆满他怎么做呢?勤行布施,心无悋惜。六度之首,它的开始就是布施波罗蜜。那么他当时做一个国王的时候,他是怎么布施呢?我们看“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象马就是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有七宝,还有国城,这个土地城邑,乃至于他的眷属、妻子、奴婢、仆从,这个是外财的布施,甚至于内财的布施,佛陀的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不惜身命,一个菩萨能够做到内财的布施,那就不是资粮位能够做得到的了,所以在菩萨戒里面佛陀警告凡位的菩萨,不能燃身供佛,不可以的,所以这个《梵网经》它是通凡通圣的,它是凡圣共修的,不像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只是针对凡夫,《梵网经》里面有很多是圣人的境界,析骨为笔,刺血为墨,燃身供佛,这都是加行位菩萨以上,乃至于法身菩萨的境界,而他们这种到了,尤其是内凡位,他更精进,这种到了内凡位的时候,他的内心“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那么当时的人民寿命无量,所以这个福德很大,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一佛乘的妙法,捐舍国位,把这个国政委托太子,然后就击鼓宣令,四方求法,他怎么说呢?有谁能够为我宣说大乘的微妙法门,吾当终身供给走使,做他的侍者,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诸位你要是经论慢慢看多,你会知道,他在十方诸佛的因地里面,他的特色,叫做勇猛精进,他特别精进勇猛,当然勇猛精进的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表现在布施,有表现在持戒,表现在忍辱。释迦牟尼佛的精进,他特别表现在求法,这个很重要,因为整个转凡成圣,尤其是在资粮、加行到见道的时候,他的突破的无明妄想就靠智慧,所以他的精进表现在求法。这个是正确的。他为了求得这个一佛乘的妙法而精进。

好,我们看辛三的“求得法师”。看经文。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那么就在释迦牟尼佛四方求法的时候,当时在山中有一个修行人,他就来到这个山下,跟国王禀告说,我心中有大乘的微妙的法的传承,名《妙法莲华经》,你如果能够遵循我的教诲,当为宣说。前面讲到释迦牟尼佛精进求法他的条件,他开出的条件是“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他提出这个条件,那么现在终于因缘成熟了,这也是怎么样?感应道交了。众生有感,菩萨有应。那么终于因缘成熟。

我们再往下看辛四的“受法奉行”。看经文。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那国王听到这个仙人这么一说以后,他的内心是欢喜踊跃,然后就放弃了国家,舍弃了家庭,就随仙人到山中修学,这当中他就实践他自己的愿望,供给所须,供给这个仙人一切的生活所需,包括什么呢?包括到树上打果,下河去提水,入山去拾这个薪柴,来设办各种的饮食,乃至于到了晚上用身体做这个床座,来供养他的师父,身心没有任何的疲倦。那么这样子侍奉他的师父多久呢?经于千岁,一千年的时间,为了追求大乘妙法的缘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这段经文等于是讲到释迦牟尼佛在求法之前,跟求法之后两种状态。那么他求法之前他是怎么样呢?他听到仙人说我心中有大乘法,你能够遵循我的教诲我就教你,他什么心态呢?欢喜踊跃,这是一种善根的表现。诸位你怎么知道你有大乘善根,你怎么知道?我也不知道我过去做过什么事,就是你听到佛法的时候,你突然间,那个时候你不见得懂,你莫名其妙产生欢喜,这个你有善根这个文字相一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你就莫名的欢喜踊跃,就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法过去生跟你的缘很深,你一定是善根跟这个法的因缘是深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求《法华经》不是只有这一生而已了。他能够听到《法华经》这个妙法存在以后,欢喜踊跃,第一个过去善根,第二个精勤修学,就今生的精进。

你一个人要在今生短暂的生命当中有大突破,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个你过去生要有善根,第二个你今生要精进。你没有善根你精进也没有大成就,那么你今天有善根没有精进也没有用,你今生也空过了。所以一般来说,你看看《祖师传》,大凡今生有大突破的,一定两个条件要具足,你过去生有善根,那加上今生的努力,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子具足的,所以他后面讲到六度功德的圆满就是,我们可以从他两个相貌,第一个他听到法之前的欢喜踊跃,跟听到法之后精勤的修学,这两个就看得出来了,这两个征兆指标具足了。这个是他整个求法的过程。

好,我们看庚二的重颂。重颂当中有四段,先看辛一的“颂时节求法”。看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
搥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回忆过去,学习《法华经》的因缘,说在过去无量劫当中,我为了追求大乘的微妙法,那么当时虽然做一个世俗的国王,但是我内心怎么样呢?不贪求世间的五欲乐,乃至于搥钟来昭告四方大众,谁能够心中有大乘的微妙法的传承,乃至于为我如法的解说,我当以身体来终身的侍奉他。那么这一段等于是怎么样呢?内凡位的菩萨。

内凡位菩萨我们解释一下。其实内凡位它有四个阶位:煖、顶、忍、世第一,先说煖,煖是什么意思呢?叫做道火前相,就是我们凡夫是没有道火,我们凡夫是怎么,我们凡夫的智慧是从文字相去“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一个智慧相,但这个智慧相是怎么样?靠文字引导的,而且我们在思惟的时间很短。那么到了加行位的时候,他跟道法的相应是长时间了,所以他就做一个比喻说,像钻木取火,这个木材一直钻一直钻一直钻,虽然火没有出现,但是产生怎么样?产生温暖的温度了,就是这个煖位了。就是他长期的深入的观察清净心,所以虽然清净心的智慧的光明火没有出现,但是已经出现了温暖的温度了,叫暖。

第二个项,这个顶也是一个譬喻,譬喻一个人他爬山的时候爬到了山顶,那么他在山顶的时候他出现两个相貌,他的身体绝大部分是处在虚空当中,但是他两个脚还站在地面上,那表示他怎么样呢?他刚好介于凡夫跟圣人之间,他心中还有一点执著,但是他一方面也慢慢放下了,就好象一个人登到山顶,仰望四处一片虚空,但是他的双脚还落在无明大地当中。就表示他的修学,已经快要脱离有相的无明妄想,而趋向于清净的空性,叫做顶。

第三个是忍。这个忍是怎么样?安忍不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加强禅定,因为前面的暖顶二位是观慧,对真如本性的观照,但是你知道,观照你要断惑,你一定要禅定的帮助,所以《大智度论》上说,如果你没有这个忍位,就像小孩子拿了一个大刀,这个刀的确是把树可以砍断,但是你小孩子力量太薄弱,这个树砍不断。所以忍就是加强禅定,他至少要得到初禅。

那么透过煖顶的观慧加上忍位的禅定,合起来入世第一。世第一时间就非常短了,你一旦到了世第一,你今生一定会见道位了,因为世第一只有几个刹那而已,他在有漏位中最为第一了。他下一步就是见道位了,如果是小乘的空性就是证得初果,如果你的煖顶所观的智慧是真如本性,那么见道位就是初地。那么我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因地是暖、顶、忍、世第一的哪一个阶位,但是大方向,他一定是这四个阶位其中一个,因为他是一种不退转的菩提心。好,这是讲到他时节的因缘。

我们看辛二的“颂求得法师”,看经文。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

那么正当释迦牟尼佛作为国王的时候,他搥钟告诸四方来求法,那么这个时候,在山中里面有一个阿私陀仙人,阿私陀翻成中文叫做无比殊胜,他的修行是无比殊胜。这个时候他从山上来到山下,到了国王的处所,他就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我有大乘的微妙法门,这个大乘法门是怎么回事呢?是希有难遇的,如果你能够遵循我的教导来修行,我当为汝说。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大乘法为什么叫微妙不思议法门?就是说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你透过文字相去解释这个道理,永远是对立的,就是你要么就是空性,要么就是缘起,你不可能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说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思议的,你没办法去思惟,所以我们一开始只能怎么样?仰信真如,因为我们凡夫在思考事情的时候,是要用语言相带动,所以那个《唯识学》不是说嘛,“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凡夫追求真理,离开了能诠的法宝的文字,我们不能在所诠的真理上去运转的,大乘佛法是怎么样?不思议境,就是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思惟的。我们只能够先把这个法承当下来

那表示什么意思呢?既然不能思惟,不能表达,那这个就要有传承了。诸位,因缘法不一定要佛陀出世了,你看转轮圣王出世,他也可以讲五戒十善,空性的法门,如果你过去利根够,你在喜马拉雅山住,你也可以在打坐当中,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知道无常无我,证得我空真如了生死,所以空性的法门,缘起的法门,不一定要传承,是的,也不一定要佛陀出世,是的。但是中道的实相,你只有一种方法去追求到,就是佛陀要出世,那么你要得到这样的传承,所以阿私陀才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这个不是你在打坐,自己躲在山洞里面你就想得出来的,不可能的。这个一定是他过去生当中,曾经亲近过诸佛,留下了这一个传承,他就这么一个说法。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编者注:文字是对照视频字幕录入的,若有错别字敬请留言告知,感恩!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法华经讲记 71: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然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

法华经讲记 72:菩萨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

法华经讲记 73:你什么都讲清净心,你不会精进的。

法华经讲记 74:你不跟三宝结缘,没有招感佛陀出世,后果就是变邪见

法华经讲记 75:很多人用生命经验取代智慧的观照,这是不对的

法华经讲记 76: 十二因缘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取、有这三支,其他的全部认命

法华经讲记 77: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想办法跟佛陀相遇

法华经讲记 78:没有净土宗的话,绝大部分人退大取小

法华经讲记 79: 学法华经以后,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

法华经讲记 80:你在初地之前的因缘果报都不能受用,因为这些因果都带业

法华经讲记 81:你离不开三界火宅,不要说行菩萨道,你自身难保

法华经讲记 82:一个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你自己永远不可能破恶

法华经讲记 83: 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长养圣胎,你没有资格讲历事练心

法华经讲记 84:你听完《法华经》不是把宝珠放在衣服,你要拿来贸易

法华经讲记 85:如果你帮助众生去做义工还想着人天果报,那你就完了

法华经讲记 86:若没有正见越精进越糟糕, 一旦堕入魔道以后便失菩提种

法华经讲记 87:听完《法华经》,你每一天诵一品,你就是五种法师了

法华经讲记 88:末法时代想要受益,你不管别人怎样,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

法华经讲记 89:到了十年以后就不是拼你的精进了,看你的心理素质了

法华经讲记 90:你没有看完所有经典之前,你最好是保守一点, 把嘴巴闭起来

法华经讲记 91:你只要不内观就跟成佛之道完全没有关系了,不管你修什么法门

法华经讲记 92:要改变我们的依正二报,不能先碰业力,这不是你该碰的

法华经讲记 93:你什么时候离相清净了,你就进入法身了

法华经讲记 94:你能够听懂《法华经》,就是你的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了

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2.18)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