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4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1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4

慧律法师主讲

卡卡的,难道不是卡卡的吗?你看啊,英年早逝,所以说,在座诸位!你要讲成就的话,那你看看哪一个人,像歌声啊......那如果说画画,Picasso,那还有哪一个人比他们成就更大,是不是?现在统统变成历史了,历史了!因此我们就知道,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比佛法更为重要,这个是了生死的关键,这是一把钥匙,打开你开朗的心情。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打开了那个心胸,你再出国,那完全不一样了,你看什么都是真如,你也不会为了那一点点小钱,跟人家斤斤计较,不会了!以你现在的心境出国去玩,哪里都是极乐世界,你内心已经解脱了,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唯进无退」:由于定慧等持,定慧持心,故能令心惟有向上增进,而无退堕。而无退堕就是这辈子你一定要一直前进,就是不能退,一定要给自己一次机会。因此此时境界一直在进步。

义贯:此时「定光」愈加开「发」显「明」,愈加开发显明,而智「明」之「性」亦愈「深入」,愈来愈深入,以定慧持心故「惟进无退,名」为六信位菩萨之「不退心」住。

1844页,(7)七信:护法心住。经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注释:「心进安然」:「进」,精进。「安然」,安而行之,指无功用行。「保持不失」:「保持」,保护任持。「不失」,不退失定心。「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气分」,指法身之气分。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交接。开始有通到十方如来,这个不不得了。「护法心」:指内护心法,外护佛法。

在座诸位!想要当护法的人,一定要先了解心法,我一直强调,嘉奖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一颗护法的热忱,如果没有建立在智慧和理性,和我们的正法的角度上,那么这个护持的法,就会转过来变成护人,护人,护人就变成我师父讲的法统统对,其他法师讲的法统统不对,这个是很重要。所以一个护法的人,这个心性没有开,他所护的就不是法,就变成人、感情的因素、相的因素重于佛陀的真理,这个不是理性的佛弟子,所以真正的佛法,回归到智慧、理性的层面。最近很多人就问:师父啊!我们说2012年是世界末日。我说:我说还是要回归冷静跟理性,你一定要了解马雅文化。马雅文化,一个循环是五千一百年左右,五千一百年左右,马雅文化,它是五千一百年一个循环,要记住,它是无穷尽的五千一百年一直循环,在马雅文化里面病没有讲到世界末日,只是它的历算到五千一百多年,终结一个点,那是另外一个,五千一百多年的循环又开始,是这样子,它没有说世界末日,是后来的人一直讲到这个世界末日的问题,那么这个玛马雅文化,就比较有一点,它的究竟义还有观念义,究竟义马雅文化就是,万法皆空,一片寂静。意思就是在马雅文化里面,有寂灭的一个角度就是,万法它都是败坏之相,所以马雅文化的最终八字真言就是,万法皆空,一片寂静,就是这个宇宙本来就是寂静,这是马雅文化里面的,体上来讲的。那马雅文化本身又重视生,马雅文化的人,他是认为要使他生,就必需死更多人,要使他生就必需死更多人,所以马雅文化有用血,人的血来祭祀,而且是用童年,十几岁的小孩子,砍那个十几岁小孩的人头,砍那个人头,才十几岁啊!献这个祭,它认为更多的人死,就会更多的人生,所以马雅文化说,我重视生,其实就是让很多人死,这个观念一直卡住。

所以,你到马雅文化这个地方,有看到哪个水井,那个井,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井,它那个水井是四方型的,不是我们台湾这个圆,打了圆形的井,他们水井很大,里面潜下去,绝对会看到骨头,二十个骨头,一个井一个井一个井,把尸体把那个头砍下来,将尸体统统丢下去,泡在水里面腐蚀、烂掉,经过了几百年,剩下白骨,这个就是马雅文化,这个就是马雅文化。那么讲到这个护法心,佛法当然也会灭亡,我们能够撑多久?能够多撑一点时间,经过一万年或者二万年这不知道,对不对?而我们现在是末法,而我们能撑多久,就撑多久,但是最主要的,你要有护法的心,一定要先了解我们这颗心性,你护起法来,就回归理性,回归智慧的护持,不会盲从,不会盲从。连师父讲错了,你连这个师父邪知邪见都不能分辨,当什么护法呢?对不对?因此,我们了解,要先护法,要先内护,一定要先了解,真正的心性是什么。

义贯:此菩萨自「心」任运寂然而「进安然」无功用行,「保」护任「持不」退「失」定心,即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相「交」相「接」,以佛力加持故,故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 「名」为七信菩萨之「护法心」住。(8)信:回向心住

经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注释:「觉明保持」:觉慧增明保持不失。「回佛慈光」:「佛」,此指他佛,亦即外佛。「向佛安住」:「佛」,此指内佛,自己心佛。反过来!「犹如双镜」:「双镜」指内佛与外佛之心明如镜,两两相对。「重重相入」:佛光与心光互相涉入,即密教之「入我我入」也。义贯:此菩萨「觉」慧增「明保持」不失,「能以妙」慧之「力」用,「回」他「佛」之「慈光」,而「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此即「犹如双镜」(两面镜子),其「光明相对,其中妙」光妙「影」,佛光心光「重重相」涉相「入」,光中见光,影中含影,佛光入我,我入佛光,回自向佛,回佛像己,此境界者,「名」为八信菩萨之「回向心」住。

9)九信:戒心住。经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注释:「心光密回」:「心光」,指自心之光。诸位!在佛经所讲的这个光,统统表示智慧的意思,那么你看到佛陀头顶上有光,就表示这个人的智慧非常的高,所以你们有空,去照照看你们头顶上有没有光,要是照不出来,那就表示智慧还很差,很差,抹油的不算,照照看,用摄影机照一下。佛陀如果今天在世的话,那还得了,我们现在的摄影器材一照,佛的光,头顶的光,那就知道这个是圣人,这个是圣人。「密」念念不断,密密相接。「回」,回光返照自身自心。

「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凝」,凝定不动。「妙净」,指戒体净妙。谓能获得如来常凝定不动之佛光注照加持,引文得与无上妙净之戒体一同。什么叫做戒体?在座诸位!这个戒体是本自具足的,我们说,我们去受三坛大戒,得了戒体回来。诸位!这是由事相引发内在的戒体,其实戒体并没有增减。你持戒,戒体没有增减,你说破戒,戒体也没有增减。但是,破戒的行为,让人家会轻视佛法,所以说,你这样破戒。因此我们了解,这个戒的究竟的体,并没有任何的增减。「安住无为」:「无为」:以戒体是无作戒体,故是无为。此即安住无作无为戒体。但是这个要修行才开发的出来,虽然本自具足,可是不修行开发不出来,因此,无修而修就是这个意思。无修就是无作,而修就一定要修行,不修行你怎么开采本来的戒体、无作戒体?

义贯:此菩萨自「心」之「光」念念禁「密回」照自身自心,且「获佛」光「常凝」不动之注照,而得与「无上妙净」之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漏忘「失」,而不落于有为, 「名」为九信菩萨之「戒心住」。

10)十信:愿心住。经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注释:「所去随愿」:即随愿往生,或随愿示现。义贯:此菩萨安「住」无住「戒」体,「自在」成就,而「能游」化「十方」世界,随「所」愿「去」何国,即得「随愿」一念便至,「名」为十信菩萨之「愿心住」。单单到这个十信位都不得了,动念就可以到他方国土去,我们没办法,我们要到哪一国统统要坐飞机。所以,如果你得到这个意生身,这个真是好,意身就是如意的法身,统统叫做意生身,意,如意的意,身,如意的法身,简称意生身。随意而往。

底下是2、十住位。(1)发心住。经文:【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诸位那个十用涉入,圆成一心,统统在讲什么?统统在讲前面的十信位,把这个前面的十信位集合起来,叫做十用涉入,圆成一心,这个十用是指前面的十信。注释:「是善男子」:指十信满心之人。我们还不到这个阶位。「以真方便」:指大佛顶法之无上法门。「发此十心」:指信位之十心。「十用涉入」:指在十信位上,十心之用互相涉入,不唯独用第十信位之愿心,而是将全部十信所修得之十心一齐起用。「圆成一心」:将十信之十心互相涉入,而圆成一心,此心即初住之心,称为发心住。义贯:「阿难,是」十信位已满之「善男子,以」大佛顶法之「真方便」开「发此」信位之「十心」,本「心精」明之体得以「发挥,十」心之「用」互相「涉入」,而以此十心「圆成一心,名」为初住位「发心住」菩萨。

2)治地住。经文:【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注释:「心中发明」:指于此圆成一心中开发显明。继续就是一直,一直开发,一直显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前面是用明月,现在使用精金,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净琉璃」指净琉璃之器。如在用净琉璃的瓶中装了纯金,前面是用明月,现在是用纯金,琉璃本来明彻,再加上其中之真金,则更加光华四射。光辉四射。所以,在座诸位!你看看这个好莱坞,还一个宝莱坞,印度的宝莱坞,是不是?这印度的宝莱坞,它每一片出来,它都有歌舞,还有,它的服装都是非常的亮丽鲜艳,好像真金打造的。还有一个在非洲,你们不了解的,叫做奈莱坞,奈及利亚一个奈莱坞,你们可能不知道。所以,全世界有三个莱坞,一般都知道好莱坞,不知道后面还有个宝莱坞,还有一个叫做奈莱坞,那个奈莱坞从来不用外国的明显,统统用黑人,那个黑人,奈莱坞拍一部电影,一部电影,两万块美金,一部电影拍起来二万,都怕他们黑人的英雄史,拍他们黑人的种族、文化,就是这样子。底下「以前妙心」:指前面十用涉入之心,以十用涉入,其相微妙,故曰妙心。「履以成地」:「履」,履践,实行、实用之义。谓以此妙心来履践,成就进趣后位之地,称为治地住。

义贯:此菩萨于圆成一[心中]复[发]显[明]妙智,[如净琉璃]器中,「内现精」纯之「金」,更加英华四泻。「以前」十用涉入之「妙心,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名」为二住位之「治地住」菩萨。

3)修行住。经文:【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注释:「心地涉知」:「心地」为代表二事:「心」之始觉,「地」之本觉。始觉为智,本觉为理。始觉与本觉互相涉知。「俱得明了」:则理与智皆得明显了知。所以,佛教的特色在哪里?在理性跟智性,智慧的智。佛法是理性的宗教,是智慧的宗教,一点都不迷茫。但是佛教有个客观的态度就是,我们对这些其他的宗教,一律要尊重,尊重人家,宗教它是每一个人的心灵甘露,每一个人的药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说,佛教那么好,别人怎么不来信,我们就骂别人是业障深重。不可以这样子的,我们对每一个宗教,都抱以尊重的态度,这样才是一个理性的宗教。让我们的优点,让人家看到,让我们的优点显露出来,让人家真的从理性判断,从智慧来判断,我们佛教真的是了不起的宗教,这样子让人家心服口服。「游履十方」:指至十方世界去上求佛道,下度众生。

义贯:此菩萨以始觉之「心」智及本觉之「地」互相「涉知」,即理与智「俱得」显「明了」知,故能「游履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广修妙行,「得无留」难障「碍,名」为三住位之「修行住」菩萨。

4)生贵住。经文:【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到了这个时候,行与佛同,用佛气分来相接。简单讲:成佛有望了,所以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到这个时候开始产生跟佛的气分交接。

注释:「受佛气分」:领受佛之真如气分。如,再用一个比喻,「如中阴身自求父母」:犹如中阴身虽能自求父母,但仍须与父母之业相同,才能互感。诸位!这个自求,我们要很注意这个用词,在佛教的业力的众生,不是愿力的菩萨,不是示现的愿力的菩萨,没有资格选择,他只有跟有缘的父母。在经典里面这样记载,当我们人断气以后,这个灵魂出来,我们讲第八识出来,看到外面所有的,统统是漆黑的,统统是黑的,只有跟自己有缘的父母,看到的一线的光明,他就朝着这个光明去投胎、去转世,由不得他自己,没有办法,旁边全部都是黑的。所以下辈子,你跟哪一对父母亲有缘,这是都是注定好的,这是我们的业力。那么愿力的佛菩萨就不一样了,就像经典记载的,释迦牟尼佛要来转世,示现成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观察,观察,观察在这个地球上,有哪一个种族,修的善最多,又尊、又贵、又富。有了,就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修了九十六代的善事,祖先的祖先,祖先的祖先,祖先的祖先,祖先的祖先,修了九十六代的善事,佛陀认为,用他的愿力去转世,给净饭王,示现成佛。所有佛有他的大愿力,神通自在,我们哪有办法,对不对?要不然,我也很想摸对门,摸到,一投胎出来,家财万亿,哇,几百亿,对不对?所以,你就不会转世投胎,给那个有钱人作儿子,是不是?啊!没办法。这个就是一个……我们是随业而来的凡夫,没办法随愿力而转世。底下,如中阴身自求父母,犹如中阴身,虽能自求弗曼,但仍需与父母之业相同,才能互感。

「阴信冥通」:「阴」,密。「冥」,暗。以密信暗中感通。「入如来种」:即的圣胎。圣胎算很好了,有的人一出生就是怪胎,什么都奇怪就对了。即得圣胎,故称为生贵住。

义贯:此菩萨所修妙「行与佛」想「同」,领「受佛」之真如「气分」,犹「如中阴身」虽能「自求父母」以投生,然仍须与父母之业相同,方能互感,以其「阴信冥通」故得「入如来种」,得成圣胎,「名」为四住位,「生贵住」菩萨。

5)具足住。经文:【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注释:「既游道胎」:「游」,亲历。「道胎」,诸佛正道之胎,「胎」,根本也。「亲奉觉胤」:「觉」,大觉,如来也。「胤」,嫡嗣,正妻所传的儿子,即得佛权实二智之亲传,以彼成身。「人相不缺」:「人相」,佛之大人相,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义贯:此菩萨「既游」履诸佛正「道」之「胎,亲奉」大「觉」法王之嫡亲「胤」嗣,得佛权实二智以成身,「如胎已成」长,佛之大「人相不缺」,具体而微,「名」为五住位「方便具足住」菩萨。接下来

6)正心住。经文:【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注释:「容貌如佛」:所现之色相与佛一般。「心相亦同」:心相圆满亦如佛,成正知见。义贯:此菩萨不但权现之「容貌如佛」,其「心相」之圆满「亦同」,成就正知见,「名」为六住位「正心住」菩萨。

7)不退住。经文:【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注释:「身心合成」:指表里如一,皆悉成就。「日益增长」:指道胎日长。「名不退住」:住道之心不退,故称不退住。义贯:此菩萨「身心合成」,表里如一,道胎「日益增长」,住道之心不退,「名」为七住位「不退住」菩萨。

在座诸位!想要不退,只有几个办法:一、不能离开善知识。二、不能离开好的道场,这道场都是很精进的。三、不可以交到坏朋友,交到坏朋友一天到晚就是一直玩。所以要这个不退,现在是指这个名词,不是起住众不退,因为你还没到这个七住,连初信都没办法,七住,这是参考啊!参考,凡夫没有到这种工夫,所以讲,如果你想要这辈子修行不退转:一、不能离开大善知识。二、不能离开好的道场。三、不可以交到坏朋友。交到坏朋友,你这辈子麻烦大了,他下去三途,你也会跟着下去的。选择朋友比赚钱更重要,识人好过识钱,跟对法师,好过你打点滴(吊瓶),就是这种意思。识人好过识钱,真的!如果今天在社会,我告诉你,你认识一个人,那个朋友真的有能力,在旁边拉你一把,我告诉你,比你一辈子自己这样闯,这样闯荡,当然你要有实力。可是有的人,他连实力都没有,那就不行,有实力才有办法。所以在座诸位,底下这一句很重要,现在讲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就是说,你要成功,要八分的实力,还要加上二分的运气,你看这哲学家讲的一句都没有溜掉,八分的实力,二分的运气,你运气好的,就碰到好朋友,运气坏的就糟糕了,就碰到坏朋友,坏朋友就把你败光光了。人的运气,这就看你的福德因缘,能不能碰到好的同参道友。所以七住位,不退住菩萨。

底下,(8)童真住。经文:【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注释:「十身灵相」:指卢舍那佛之十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在座诸位,为什么要加一个身?叫做具体的观念。很多人说:国土也有身?他就不了解这个身,就是叫做具体,具体的观念。虚空,虚空哪有身?虚空当然无身。这个就给他一个具体的观念,叫做身。那么这个身,有人把它当做类,分门别类的类,各种解释都有。(见,《华严经》卷二十六,及《十地经论》卷十。)「名童真住」:此菩萨虽得如来十身,然却具体而微,犹如童子,故称童真住。又,按《华严经》中,八地菩萨方得十身,本经以是圆顿大法,故八住即得。义贯:此菩萨于卢舍那佛之「十身灵相」得「一时具足」,然具体而微,犹为大显,彷如童子,「名」为八住位「童真住」菩萨。反过来

9)法王子住。经文:【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哇!这个名字多好,法王子,法王之子,喔!这个听起来真的是好。我要是早想到,讲堂就改成法王子讲堂,喔!很好听又震撼。义贯:此菩萨身「形」长「成」而「出胎」藏,「亲为佛子,」从佛口处,从佛化身,「名」为九住位「法王子住」菩萨。接下来

10)灌顶住。经文:【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1859页,注释: 「表以成人」:以种种仪式来表示太子已成人,行成人礼。这全世界都有行成人礼的。「分委太子」:「委」,委任。谓分王位职务之少分,委派给太子去主持。「陈列灌顶」:谓陈列灌顶之众庄严具,以行灌顶之仪式。经此意识后,太子即受王之职位。比喻十地菩萨受诸佛大智水灌顶,授佛职位,亦如是。十住菩萨之灌顶住虽然未能如十地菩萨之灌顶,而仅得佛职之少分,然其为佛之加持,则是一致。义贯:太子即长,以诸仪式「表以成人」之道,「如国」之「大王以诸国」家大「事,分」其少分「委」任「太子」负责。(如阿里分其佛事之少分,委任十住菩萨负责,亦如是。)亦如「彼刹利王」,其「世子」即已「长成」,即「陈列」众庄严具及仪式,为作「灌顶」,受王职位,(此菩萨受佛灌顶亦如是),「名」为十住位「灌顶住」菩萨。

3、十行位。(1)欢喜行。十行位其实就是十波罗蜜。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注释:「十方随顺」:于十方国土随顺众生而利益教化之,皆令满足。注意!这个随顺众生,是内在没有对立能所的工夫,才有办法恒顺。这个随顺众生,不好拿捏,不好拿捏。因为有的时候众生做得实在太坏了,你还随顺他,那他就会更坏。所以说:「细汉偷挽匏,大汉偷牵牛。」小时候,偷摘人家的瓜,长大了,就会偷牵人家的牛。众生习气不一样,所以这个恒顺众生要看情形。简单讲,内心里面灭有能所,看的众生只要不太为过的,不太严重的,我们能宽恕的,能随顺的就尽量。其实有很多恶劣的众生,一念之间回光返照,对不对?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有人犯了国发,经过关以后,回来做一个守法的国民,对这个社会,还是有多贡献的。菩萨不舍任何一个罪恶的众生,菩萨也不会舍离业障的任何一位众生,只要有缘就度,那他的缘什么时候会爆炸?不知道。

有一个三十多岁刚结婚的这个少妇,我拿里两片光盘给她,她带回去,从头到尾都不看。结果呢?她带回去的时候,她老公有一天闲着没事,打开来看,看到师父的光盘。说:哇!这个是我要的。他老婆也是很忙。后来,她老公先来皈依,他老婆足足慢了十五年!二片光盘放到她家十几年了,那时候是录音带、录音带,十年到十五年,从来没有看那二片光盘。所以,每一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都不一样,不一样。而有的人,朋友来说:我们今天来文殊讲堂。他只是来参访一下,来走走,结果他也坐下来,听了二个小时,他就善根发现,这个是我要的,他就自己勉励自己,所以这个就很难讲,善根什么时候会开展出来,就不一定了。因此,也给众生机会,也给众生希望,千万不要伤害众生,任何一句重话,伤人自尊心的都不能讲,要守口如瓶,这个是佛的语言。

底下「名欢喜行」:此行为以檀度(法施)为主,檀度者示教利喜,故名欢喜也。「欢喜」者,乃指令众生悉皆欢喜,而非仅指行者而言;以众生欢喜故,菩萨欢喜。义贯:「阿难,是」十住满心之「善男子,成」诸「佛」之真「子已」,得「具足无量如来」之微「妙」功「德」,于「十方」国土「随顺」众生而利化之,悉令满足,「名」为初行位菩萨以檀波罗蜜为首之「欢喜行」。权论:十行位菩萨所修者,主要是十波罗蜜(十度):檀度、戒度、忍度、进度、禅度、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知度。十波罗蜜属密教,《华严经》中亦有开阐;此十度为将六度开为十度,亦即将六度之般若波罗蜜开为慧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所以用背的就很快了,方便、愿、力、智就是这样子。会背吗?方便、愿、力、智,那就背起来了。故知十波罗蜜的后五波罗蜜实为般若波罗蜜所摄。又,十行位各位主修之项目,亦是依十波罗蜜之次第。接下来

2)饶益行。经文:【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所以,诸位!你一心一意能够利益众生,那么你就是菩萨,念念众生,念念众生,那么你能够肯施舍,那么你就是菩萨,无论是钱财的布施,或者是出钱出力刻录光盘,对法散播的布施,方便说,统统叫做菩萨。

1862页,义贯:此菩萨「善能」以种种善法「利益一切众生,名」为二行位菩萨以戒博洛尼为首之「饶益行」。詮论:以持如来戒法,其中品者(无破少犯)能再生为人,中上品者(无破微少细犯)能生于天上享受天福;其上品者(戒品清净)能上修菩提,所以,在座诸位!你就知道,想要上修菩提,大前提,一定更要皆戒品清净。底下,或生净土佛国,故戒波罗蜜可于众生作大饶益。附记,其下品者(多所毁犯)不能再得人身,多半堕于三途,不过还有一个希望,就是好好的念佛,早日求忏悔,绝对有希望的,有的人会自暴自弃的说:我犯了杀盗淫妄,菩萨戒统统犯光光了,那我没有希望了,我一定会下三途,他就继续造恶,而不觉得可耻。我们要给他机会回转过来,你要好好的求忏悔,过去不可得,从今日起发菩提心,把这个造恶的身体,转为造善跟造功德,同样这个色身嘛!你可以转嘛!以前造恶嘛!同样这个色身,我现在可以造善,对不对?但看你的决定心。

接下来(3)无嗔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违拒就是抗拒。[名无嗔恨行。]就是对要一切境界来,他都不会去排斥、去抗拒它,我们之所以会起嗔恨心,是因为我们抗拒境界,这个对方,或者是对象、或者是境界让我们很不舒服,对方的行为举止让我们无法忍受,这时候我们起嗔恨心。在坐诸位!我们不是菩萨,菩萨也会示现嗔恨,那是在教化众生,跟这个凡夫不一样,凡夫起嗔恨行,是真的是业力,好,那么这个是最重要的修养,所以师父鼓励大家,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真供养。经典写的。一千个供养,一万个供养,不如脸上无嗔,没有嗔恨心,何况对自己的上人起嗔恨心,这个是忤逆罪,对自己的上人起嗔恨心,这个是忤逆罪。

所以要了解,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家要孝敬师长,没有师长,你的法身慧命怎么来?是不是?那么在家要孝敬佛法僧三宝。在座诸位!我们说,世间人要孝敬父母,等同供养一尊等觉菩萨的功德,算是大孝。在座诸位!世间的孝顺比不上出世间,世间的孝顺,你最多给他吃好一点的鱼、肉,或者住更好的,每天来给他妈杀鸡、按摩啊!这个是世间最好的,对不对?出世间的孝,大孝可不一样,出世间的孝,报答父母的恩,是叫父母修行、念佛、了生死,这个是大孝之子,所以我们要做大孝之子,无论出家、在家,要报佛的恩,要报父母的恩。那么这个无嗔行,在座诸位!你今天来这里听经闻法,如果你无所获得,你就要记住从今天起,不要用嗔恨的脸孔给对方看,你今天这二个小时听经闻法,就值回票价,还有,有一点,还有,有一点很重要!那个眼神也不要睨人家,我看那个台语的歌词睨,就是睨,睨人,眼睛瞪,也不要,所以不要给人家不好的脸色,这个真的是很重要的修养。

注释:以修忍法,故无论顺逆,悉皆能受、能忍可。义贯:此披萨常「自觉」而且「觉他」。而已修习忍法故,于一切事、缘、人、法,悉皆能忍,「得无违拒,名」为三行为菩萨以及忍波罗蜜为首之「无嗔恨行」。

接下来(4)无尽行。经文:【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注释:「种类出生」:是指他可以在众生的十二类当中,菩萨可以示现随类受生。此谓菩萨于十二类众生之中,随类受生,以行教化。1864「穷未来际,三十平等」:此指时间无量。谓菩萨随类受生,其所行之时间无量,且不拣选择任何时段,不论好世恶世,究竟平等度化。「十方通达:」此指菩萨随类受生,不但时间无量。毫无拣择,且空间上亦遍于十方,没有际限,不论净秽国土、善道恶道。

义贯:此菩萨于十二「种类」中随类「出生」,而行教化于时间上「穷未来际」,且「三世」悉皆「平等」普入;于空间上则于「十方」世界悉皆「通达」,无有界限,其行愿广大无尽,「名」为四行为菩萨以精进波罗蜜为首之「无尽行」。在座诸位!平等度化,你的面相,下辈子的面相,就会愈庄严,愈庄严。在座诸位!你要晓得,这辈子,你为什么面相会这么庄严?男众、女众都是一样,比丘、沙弥也是一样,就是因为前世,行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众生,所以面相庄严。在座学佛,学佛以后,就是大家都很庄严。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所以这个美丑也是假相,假相。所以没有学佛的心,跟学佛以后的心,就会差很多,差很多,所以师父这辈子做的最彻底的,就是非常尊重、敬重,每一位人的理念跟选择,包括对待徒弟都是一样的,我都是用感化的。我跟徒弟讲,结夏安居跟徒弟讲:你们来啊!三十几个在结夏安居,有记录的,离开的不算,师父如何一个一个的,在你旁边,盯住你的身口意,叫你要如法如律如佛所说。如果一个出家众,不自我约束身口意,你想,做师父的人,怎么有办法呢?是不是?我也要休息,如果说我这样,师父来,看一下,开门的时候,你也会整理的很干净,关起门来的时候,网路就开了,开了,开了以后,把那个灯光,门的底下遮起来,光线绝对不透露出去,就开始操作电脑上网,就开始了。

有一个,有一个小孩子,日本有一个小孩子,玩这个网路,用这一只(食指)在点点点,移动荧幕,点到这一支,一天完了八个小时,这一只(食指)骨质坏掉,骨头坏掉,坏掉,坏掉是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恢复的,这一辈子哦!你看看,玩那个网路,iphoneipad玩到发疯了!所以,我们现在人叫做幸福吗?这就很难讲。还是几千年前的人叫做幸福呢?这个真的很难讲,几千年前,一万年前,所有的大地统统是自然,完全到处都是森林,绿色的,完全都是清净没有污染,因为那时候没有工业,也没有农药啊!那个时候的人,到底比较幸福,还是我们现在高科技的这个世间,我们比较幸福?这个就看各人的角度了,是不是?各有优缺点。因此我就劝:一个出家或者在家众,不能约束自己,就是佛现前也没有用,一个人不想改变自己,这个人就是没有救了。这个孩子没志气,不能举一隅反三隅,孔子也不教。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孔子骂人朽木不可雕,台湾话说“歹柴不可雕”就是这样子。碰到那个恶劣的根性的学生,就很难,你拿他没办法,是不是,他对师父就应付一下,但是我们留在讲堂,目前来讲,还不错啦!大家都很能够克制,结夏安居,大家也都满用功的,很好!

底下, (5)离痴乱行。经文:【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注释:「一切合同」:以定心持一切法,悉皆会合,同为一体。「得无差误」:此指说法而言,谓以定心相应故,一切所说皆无差错谬误。义贯:此菩萨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悉皆会「合同」为一体,「种种法门」,随类随机而说,「得无差」错谬「误」,皆令受益,「名」为五行位菩萨以禅波罗蜜为首之「离痴乱行」。

6)善现行。经文:【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注释:「则于同中显现群异」:简言之,即:同中显异。然此「同」为指理;理就是无生,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性空,都是依他起,都是不可得的。「异,指事。」谓于同一理中能显诸事相之用。此即「从体起用」。就想虚空一样的,就像虚空,虚空没有形相,但是因为虚空可以成就杯子的相,空什么相,空没有形相。空就是杯子的相,杯子的相就是空。什么是虚空的形相?就是毛巾,毛巾的形相就是虚空的形相,因为色即是空,色即是空,因为虚空才成就了毛巾的形相。那么虚空什么形相,虚空没有形相,杯子就是虚空的形相,是不是?那么虚空什么形相?虚空就是卫生纸,卫生纸的形相,色即是空,这个跟虚空的相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以为这是借着虚空,而来完成这个缘起,虚空可以帮助它,缘起变成卫生纸的形相。什么相其实都是虚空相,虚空无相。虚空就是同相,各各相,不同相,不同相其实等同虚空,虚空就时不同相,不同相就是虚空。「一一异相各各见同」:于分别的事相中,于分别的各事相中,能彻见其共同之理体,亦即摄事归理。

义贯:此菩萨「则」能「于同」一之理「中,显现群异」之事相;并可于「一一」别「异」之事「相」上, 「各各见」其共「同」之理体;即摄事归理,即理显事,理事无碍,互相显现, 「名」为六行位菩萨之「善现行」。

7)无着行。经文:【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注释:「十方虚空满足微尘」:此菩萨能令十方虚空皆充满具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并能以神力令彼一一微尘中,皆现出十方世界,即小中现大,小大无碍,即华严之广狭无碍自在门。「现尘现界不相留碍」:「现尘」,所现之微尘。「现界」,所现之世界。此两者皆互不相碍。

 义贯:此菩萨于「如是乃至十方」之「虚空」中,皆能令之充「满」具「足」无量「微尘」(此为大中现小);于彼「一一」微「尘中」能以大神力「现」出「十方」世「界」(此为于小中现大);而所「现」之微「尘」及所「现」之世「界」,皆「不相留碍」(此为广狭无碍自在门),此「名」为七行位菩萨以方便波罗蜜为首之「无着行」。(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21)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0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3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