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知道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别,怎么做正念禅修界的老司机!

主页君维安 维安正念小站 2019-04-02


近几年,西方正念革命之风吹进大陆,“正念”两字遍地开花,前几天在手机上都刷到了“正念做饭”的帖子,在一个低头玩手机撞墙的年代,在社会中多提倡“正念”总是有利益的。


但是一样东西受到热捧,里面肯定会有一些不理性的因素存在。主页君只是想温馨提醒一下小伙伴们,当一样东西被吹成万能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谨慎些!就如同很多国民都深信一些食物有“防癌”的作用,同样,也有人会鼓吹“正念”的神奇作用——治疗各类身心疾病等等。


但凡受过一点学术训练的人都会知道,要得出类似“正念促进癌症康复”或“正念治疗抑郁”这样的结论需要大量的科学证据。而我们现有的研究调查离这样的结论差远了。“正念减压”之父卡巴金博士在接受中国第一财经的采访时,否认了“正念减压课程”是一种疗法,他说:“正念减压在英文中没有疗法一说,与其说是一种医学治疗方案,倒不如说是一种训练和休养。” 


主页君还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佛教徒也纷纷去参加心理学正念的培训,这些培训往往价格不菲,动辄就五、六千或者上万元。由于深知中国人对禅学天生的好感,各类正念减压课程往往跟禅总是拉上关系。由于很多正念爱好者对于禅修的认识很薄弱,慢慢自然就有了“正念减压==禅修”的印象。


举一个例子。主页君一个小伙伴预约了香港慈山寺的参访活动,当然里面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体验禅,于是小伙伴就去参加了,带领的出家法师于是介绍了很多现代心理学对正念的研究,什么正念对大脑的影响啊,诸如此类的。小伙伴回来以后非常疑惑,你佛教寺院介绍正念全是引述了一堆心理学的研究,那心理学正念与佛教的正念有什么区别?一样吗?


估计要答完整这个问题,需要写一篇博士论文了。好在德国无着比丘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佛教中的正念,需要深度阅读的贤友们请点击禅修必读书单——《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


在这里呢,主页君只是找了一个相关知识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这个理解是正念减压课程里面找不到的内容,你真明白这个重点后,就会知道为什么说佛教讲的正念禅修目的是关于真相,而不是为了让你吃东西更美味或睡眠更香甜。


最后再说明一点,我没有任何批判正念减压课程的态度,它在西方是典型的公益行为,在医院帮助了很多的病人。只是不希望大家把正念减压等同于正念禅修。


下面是主页君找的一些资料——几位祖师大德的对于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解说。



焦谛卡禅师《禅修之旅》中对于世俗谛与胜义谛解说


當你禪修時,你的心變得非常專注,慢慢的你不再覺知你周遭的事物;當你越來越專注時,有時,你對你的身體也不再覺知,我的意思是,你察覺心裡的感受,而非身體。有時身體的形狀和大小消失了,因為形狀和大小是paññatti(概念),我們的心把它們湊在一起,使它們成為一種概念;paramattha(胜义谛)則沒有形狀,沒有大小。


如果你覺得這很難理解,我將給你一個譬喻,一個來自物理學,來自牛頓的科學的例子。當你讀物理時,你知道有形狀、尺寸和移動,你能根據牛頓的物理學預言一切。行星繞著恆星轉,你可以在任何時候預言,你可以說:「從現在開始,十年後,某顆行星會在某個地方。」你可以預知,因為它有形狀、大小和規律的移動,當你把物質分析到越來越小,分析到比原子還小的粒子時,你再也看不到它的形狀,你也無法預知任何事,你只能說:有某種事,它的發生率是百分之幾。只有可能性,沒有確定性。


在禪修中,有時也會有類似的狀況發生。我們知道周遭的環境、形狀、大小、生靈、東、西、南、北、時間、年和日,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忘記了今夕何夕、今年何年,不知道現在是幾點;有時,我們也忘了自己人在何方,我們之所以不知道這些,因為這些全是概念。你不知道你坐在哪裡;你不知道你正面對東方還是西方。有時非常奇怪,你甚至不知道你在哪裡,這是讓人心驚的,它聽起來像是一種精神病。有些人忘記他們是誰,因為他們是精神病患。有時在這種狀況,你超越了現實,你是誰已不再重要,「我」只是一種概念,你也忘失了自我。


當你進入這種狀況,你會一再的回過神來,因為你非常害怕,「我必須知道我是誰」,「我必須知道周遭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我毫無防衛。我們想知道:在我們周遭發生什麼事,我的身體怎麼了。事實上這是paññatti(概念)。了解這種現象讓我們感到安全,如果你不了解這種狀況,你會越來越害怕;「我怕禪修」,這曾發生在我身上,我的身體突然一動,我醒過來,我有極大的恐懼﹗我們害怕離開現實世界,儘管我們想有更深的體驗,超現實的體驗。禪修時,當我們跨越那道關卡時,有些人會感到害怕,覺得非常不安全。我們藉著控制我們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來獲得安全感。控制的方式是「知道發生的事」,我們想知道我們周遭發生了什麼事,和我們的身體怎麼了,這是一種保護反應。


Paramattha(胜义谛)是你直接的體驗,你沒有去思考它;Paramattha(胜义谛)是身心變化過程的固有特質。科學家試圖找出什麼是物質的究竟實相,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因為他們越是深入去找,諸法的究竟實相變得越是虛假不實,因為它沒有形狀,沒有大小。物質最小的顆粒有點像光子(photons),就像包裝的能量,沒有形體。你能想像什麼東西沒有形體嗎?只有能量沒有形體,此外,還有什麼東西沒有形體,沒有人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唯一的事是事物的特質(quality)。


禪修亦然,直接的體驗是禪修的特質。例如,當你接觸某物時,你有什麼感覺?你感到溫暖,那是特質;你感到它是柔軟的,這是特質;你感到有點振動,這也是特質。但是我們無法從觸摸腿中得知腿的特質,試著去了解。起先,要理解它是非常難的。「什麼!我不能觸摸我的腿,我的腿在這裡。」你如何知道這是一條腿?因為你已經有了腿的觀念。


如果你要觸摸某物,你閉上眼睛,然後去觸摸它,你能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嗎?你能知道形狀嗎?不能,只有當你觸摸時,你知道形狀,知道它是一個平面,但是你不知道球的形狀。你如何知道球的形狀?因為當你看到球時,你已知道那是球;或者當你觸摸後,你可以說:「我知道形狀,它是一個圓形的球,它是中空的,它大約一公分。」你怎麼知道的?你把許多數據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只知道它的材質,你無法知道那是什麼,除了它的材質,你知道它是冷的,此外,一無所知。


禪修時,我們回到這種純粹的感覺,別無其他。這是我星期四想談論的,我不期望你們能立刻了解。這種直接的體驗是我們想要獲得的,這種體驗是一直發生的。當我們經歷了某些事,我們會生起許多念頭,根據過去的記憶(從我們的眼睛和其他資訊獲得),對所經歷之事形成一種觀念。試著去了解paramattha(胜义谛)是什麼意思,因為這是我們修習觀禪的對象。除非你的心能專注在paramattha(胜义谛),否則你無法培養深的觀智。


如果你想培養與真諦有關的深的觀智,你必須接觸真諦。事實上,我們總是接觸真諦,只是我們把「真諦」變成一種觀念、概念。我們看見什麼?我們看見「真諦」,但是我們立刻把它變成觀念。我們看到人身上的顏色,黑色、紅色、棕色、白色,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得知這是人,這是我認識的人。


如果你失去記憶,你不知道那是誰;如果你看到某種你沒見過的東西,你會有什麼看法?例如,在這裡,人們帶來許多不同種類的水果、蛋糕和麵包。有時我不知道這些是什麼東西,我必須問人:「這是什麼?」我想知道我吃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我不知道我吃的是什麼,我感到不安全。當我們不知道實情時,我們感到不安全,我們想要知道:這是什麼?這是怎樣做的?它適合我嗎?我想要知道。如果人們把東西帶來,放下他們帶來的水果、蛋糕,和有美麗形狀的糕餅,它看起來像一隻蝦子,我看著它,這是什麼?有時他們帶豬肉來,如果他們不告訴我,我不會知道,在我吃之前,我能猜測它的口味嗎?不能!我可以坐在那裡想:這個嚐起來像什麼?而且花一整天也查不出來。我可以問另一個人:「告訴我它嚐起來像什麼好嗎?」這個人即使花一整天告訴我它嘗起來像什麼,我聽了仍然不知道它的滋味,唯一的方法是把它放進嘴裡咀嚼,那麼你會知道它是什麼滋味。


我們總是與真諦接觸,但是我們立刻把它變成觀念。當我看見一些我從未見過的水果時,像獼猴桃(奇異果),我第一次在澳洲吃獼猴桃時,我不知道它是什麼,當我把不同顏色的獼猴桃放在一起時,我知道他們的形狀。在繪畫裡,有一個稱為點描繪法的畫法,你拿一個輪廓鮮明的東西,然後你畫一個小的點,你把這些小點放在一起,然後畫成一幅畫,以此為例。我們只看到小的點,然後把這些小點放在一起,於是在我們的腦海裡形成一個形狀,是我們的心創造了形狀,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形狀,這也是一件難理解的事。如果把顏色拿掉,你看到什麼?什麼也沒有,全部消失了。聲音亦然,我們聽到的是真的聲音,我們沒有聽到「話」。「話」是我們在心裡創造出來的。當你去一個國家時,那裡的人講不同的語言,你不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你只聽到聲音,但是你不了解意思。


聲音是真實的,但是話和意思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它非常實用,當我們對真諦想要有更深的理解時,這種真諦是超越世俗的,我們必須超越言詞和它的意思。你甚至不能看到物體的移動,這是另外一件非常奇怪難以理解的事,因為我們總認為我們看得見物體的移動,移動是身體感受的領域,而非視覺的領域。


我們如何看得見物體的移動?某些事物出現又消失,另一件事物出現又消失。現在我們來看這個例子:如果你點燃一支蠟燭,你能把火焰從這個地方移動到那個地方嗎?只思考火焰而非蠟燭,試著把你的心放在火焰上。火焰一直燃燒和消失,因此你不能把一支蠟燭的火焰從這個地方移到那個地方。當你把它帶來這裡時,這火焰在此之前便已消失,火焰有連續性,它一直燃燒,試著去深入了解無常的觀念。


這是為什麼佛說:「一切有為法總是新的,沒有什麼是舊的。」舊,指相同的事物,沒有相同的事物。你可能在某些哲學書籍讀過這個句子,我不記得是誰說的:「你不可能進入相同的河兩次(「抽足再入,已非舊水」)。」但是我想說:「你甚至不可能進入相同的河一次。」這條河在那裡?你說的是什麼意思?當你拍一張一條河的大的照片時,你有河的觀念。當你視一個人為持續的生命時,那麼你可以說:「這個人進入河裡又回來,他不可能再回到相同的河,因為水一直在流動。」河的概念,是你在腦海裡已有的概念;人的概念也是你在腦海已有的概念,它總是一直改變。


再以另一個例子來說明,你會很清楚的了解它的意思。拿一個大的帆布袋,裡頭裝滿非常細的沙子,然後用一根繩子綁起來,把它掛在一根長的繩子上,在底部打個小洞。結果如何?沙會落下,你看見什麼?你會看見一條線,那條線是真的嗎?那條線真的在那裡嗎?不,它只是看起來像一條線,然後你抓住袋子,再去推這個袋子。你會看到什麼?你會看到一條移動的線。那條移動的線是真的嗎?不,沒有移動的線,只有一粒粒的沙粒在不同的地方落下。一條來回移動的線是一種幻象,只有細沙落下,根本沒有一條線,如果你忘記這個裝沙子的袋子,只看著這條線,你會有更清楚的概念,事實上沒有線。


我們身體的變化亦然,它總是生生滅滅,外型不是視覺的領域,它是在心中形成的觀念。嗅覺亦然,你能聞到香味,我們說:「這是玫瑰的香味。」但是香味不是玫瑰,玫瑰是我們在腦海裡創造出來的一種觀念。香味是真的,這個名詞是你已經學過的,你把香味和玫瑰的形狀和顏色合在一起,這是真的玫瑰。如果在你心裡沒有這些觀念,你如何理解純粹的感覺?


當我在研究禪修時,我的老師一再問我:「糖是甜的嗎?」我說:「糖是甜的。」他說:「真的嗎?」我想:他是什麼意思?我不了解這個問題,為什麼他問我:「糖是否甜的?」他說:「糖這個名詞是真的,還是只是一個概念?」我說:「名字只是一個概念。」然後他說:「名字不是甜的。」我說:「是的,名字不是甜的。」然後他說:「什麼是甜的?」答案不再是糖。你只能說:甜食是甜的;甚至「甜」這個名詞也只是名詞。某種在你的舌頭上的受覺,你稱為甜的受覺,這是你在心中形成的觀念。如果你沒有告訴別人這是何物,何種滋味,當你問對方:「這個東西的味道如何?」他無法告訴你。


我們創造了世俗諦,這是必要的。它在人類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了解出世間的真諦,它成為一種障礙。我無意廢棄世俗諦,因為佛陀談到不同層次的諦,有真諦和世俗諦。它是真理(諦),不是謊言,當你想要了解「勝義諦」(它是一種出世間的真諦)時,我們必須超越世俗諦,因為我們堅持世俗諦,我們不想把它放下,我們被困在世俗諦裡。因此我的老師告訴我許多次:我們被概念(concepts)所束縛。第一次,當他這麼說時,我聽不懂。「我們被困住,被概念所束縛」,我試著去了解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們怎樣被概念所束縛?幾個月後,我開始了解。


是的,我們被概念所束縛,你的觀念使你愉快或不愉快,如果你已證得勝義諦,沒有什麼會使你愉快或不愉快。試著去了解我們為什麼禪修,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這只是從世俗諦到勝義諦的另一階段。因為我不想用「ultimate reality」這個詞來說明勝義諦,我與智淨法師(Banavisuddhi)討論「ultimate」這個字,我們非常困惑,因此必須放棄「ultimate」這個字。Ultimate是什麼意思?要討論這個字是非常困難的,它不是我們的心所創造的真諦。儘管如此,我們必須了解這個諦,甚至超越它。


有另一種超越精神和物質的「諦」──勝義諦;世俗諦屬於現象界,沒有什麼是持續不變的。我們從世俗諦進入勝義諦,在勝義諦中,現象界是不存在的,要了解和談論勝義諦非常困難,稍後我會談論更多有關勝義諦(paramattha),我會盡力去談論,希望我不會使你們迷惑,因為勝義諦是超越語言文字的。



《南传佛教大师》中莫哥禅师一章节中提到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别


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不同,对我们有所帮助,世俗谛是相对于可以直接体验到胜义谛的种种观念,世俗谛包涵所有的概念、思想、构想及名相,譬如「我的儿子」、「女人的声音」、「马车」等;虽然概念是为了方便的目的及一般说法的使用,但它不是我们经验的终极目标,也不能做为通往了悟真理的禅思目标。

 

虽然概念有很多种类,但是这里要提出的祇有一些,这些包括︰

 

名称的概念。

构想的概念或关系,如儿子、女儿、母亲、父亲。

集合或群体的概念,如家庭、种族。

组织的概念,如宝塔、寺庙、学校。

区域的概念,如孟买、锡兰。

时间的概念,如公元前六○○年、明天、昨天。

空间的概念,如屋顶上的洞、洞穴、地平线。

连续的概念,如一列旅行的火车、一条流动的河流、一场电影。

想象的概念,如兔角、兔毛。

 

毗婆舍那祇关心胜义谛的禅思,而非世俗谛,当行者已经了解到这个道理,且能够区别胜义谛及世俗谛时,他必须更进一步熟悉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亦即存在的根本面貌︰

一、五蕴。

二、六入。

三、四大元素。

四、缘起法则。



德加尼亚禅师对于真实法与概念法的开示,选自《从觉知的心出发》


真实法和概念法 我們不是要完全排除概念法,因為心的認知 功能是一看見東西馬上就有概念知道這是什麼, 所以智慧是同時明白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概念。 況且這兩者同時都存在,不可能不要概念。 我們去觀照聽到聲音時,「聲音」是一個所 緣,「聽」這個現象是一個所緣,這樣觀照是為了 瞭解、明白聽的現象。不是說不想聽內容而把內容 摒除掉,如果只是聽聲音,把內容摒閉掉,這動機 不正確。


我們怎樣知道自己的身體存在呢?因為身體 的軀殼形狀的概念。在打坐的時候,如果心沒有 在想這個軀殼的概念,比較專注於別的感覺或感 受,沒在想這個形狀,有時候就感覺好像沒有了 軀殼。沒在想軀殼,所以沒有身體軀殼的想法、概 念,但這不意味身體是真的不存在。 真實法跟概念法是重叠的,是在一起的。譬 如打坐的時候去關注我們的手,其實我們是不能 知道「手」的,我們只能知道很多不同的感覺、感 受、溫度等。「手」是概念,心能覺知到的感覺、感 受是真實法。真實法跟概念法雖然是在一起的, 但是它們是不同的。 因為有心的生起,我們才能知道感覺。心能夠 知道的也就只有六種所緣,就是六根門直接的經 驗。我們是沒辦法知道手、沒辦法知道腳的。我們 只能知道觸的感覺或知道一些感受。手、腳、頭, 這些形狀、名相等東西都是概念法。 我們是沒辦法吃香蕉的,香蕉(Banana)是不 能吃的,那只是概念,我們吃的是甜的味道。我們 只能知道它的味道,軟或硬,甜或不甜,這些直接 的經驗。雞(Chicken)也不能吃,可以吃的是味道、是質感。味道是真實的,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可 是香蕉、雞這些都是概念,概念是思想造出來的。 觀腹部的起伏時,其實腹部是概念、起伏也 是概念,心能知道的只有動的感覺。有一個禪修 者一直以為腳的感覺是在腳上的,其實腳的感覺 在心。有一次他在經行的時候,感覺到腳的感覺在 胸口,他說怎麼跑來這裏了,於是就把感覺帶回去 腳上。其實,這是覺知到心,心知道這個感覺,所 以是心的動念。當智慧越來越得到增長的時候, 看法也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現在坐在這裏,能感受到身體,其實這個 感受是身體的觸,體內有觸,體外也有觸,是六根 中的觸。 色法主要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構成, 四大元素各有各的性質,譬如硬、軟是地的性質, 冷、熱、溫度是火的性質,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概 念,什麼是真實法,但沒有必要把概念去除,知道 那是概念就可以了。 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大的智慧,必須從 小小的智慧開始。一點一點的金也是金,也很珍 貴,小小的智慧加起來,慢慢就會就變成大的智慧。什麼是概念法,什麼是真實法,像這樣簡單的 佛法義理如果我們都不能明白的話,更大的智慧 就不可能產生。 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 定的理解生起之後,會從某個角度看到其實山並 不是山,水並不是水。之後,當理解更成熟時,會有 另外一層的體悟,其實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是 第一層的山是山、水是水,和第三層的山是山、水是 水,是完全不一樣的理解。在第一層看到的只是概 念;而在第三層,心既明白概念,也明白真實法。


主页君写在最后的话:


如果你看完还是一头雾水,这是非常正常的。看看公众号就想把禅修学好了,几乎不可能吧。


如果你真的想深入学习,建议你找一位合格的老师,主页君写过一篇相关文章,点击这里在灵性道路上,如何找一位好老师?谈一点个人小经验


好啦,主页君码字已经到深夜了。

周末愉快~


精彩回顾:

精彩视频 | 《人类简史》提到佛教对于快乐的解释

内观禅修如何帮助尤瓦尔·赫拉利写出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精美图文+语音 | 德加尼亚禅师《内观禅修要领3》

爱情和修行有矛盾吗?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

任何真实的活人,都会遭遇到活的难题 | 阿姜放禅师的智慧之语

精致的佛系青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接近现实

"三十几岁正是抑郁的好时候“

用正念制止心灵的骚动:疯子、船夫、公牛、大象的例子

杂念妄想多一定就是不好?这个坑你一定要避开

正念禅修者如何面对恐惧?

禅修者的三项工作(深度好文)

TED精彩演讲 | 科学研究“我是谁”,颠覆了对人的解释

非佛教徒可以修习正念吗?德加尼亚禅师的回答是……

自我认同使所有的烦恼变得更强大


扫码关注



—心理咨询私人定制

详情点击下方图片

愿世上所有相同愿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相遇!我是维安,谢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