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课堂 | 汪晨-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特等奖-038

小芳老师 2020-09-18

提示:点击↑上方"小芳老师"免费关注哦

本文转自外语教学网,仅供学习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是为英语教师准备的营养大餐,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课例,学习优秀教师的组织课堂的形式、方式和技巧等,语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去体会各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和知识。 看完记得留言,发表感想,告诉我们这位老师哪个地方最打动你


汪晨  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课组特等奖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2013年获江西省高校第五届“外教社杯”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特等奖,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课组一等奖。2016年获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课组特等奖。 

  参赛感言: 百川众流却入大海。 


点滴在心

回望这半年以来参加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经历,感慨诸多。从参加省赛时的迷茫和兴奋,到参加全国总决赛时的紧张和期待。迷茫和兴奋源于在博士学习阶段重返讲台的角色变化带来的冲击,而紧张和期待是为了比赛努力半年后的心情。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一路走来,获得了许多前辈老师和同事朋友们的指导和帮助,受益良多。


这次比赛对我的成长的助益主要体现在教学经验和个人心态两方面。从教学经验上来讲,在省赛和国赛的准备过程以及比赛过程中,得到诸多评委和老师们的批评和指正。在这两阶段的比赛过程中,也得到观摩其他选手精彩教学的宝贵机会。我有两点想法:第一,从课程的引入、授课内容的逐步展示、课堂氛围的调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与学生的互动上,我充分体会到选手们具有优秀的语言综合素质,能较好把握教材重难点,并能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参赛老师都能从多个角度援引多学科的知识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而不只是局限于基本语言技巧的挖掘。这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对他们了解多国文化、多学科知识的促进作用。第二,从评委的提问上,我明显体会到评委老师们对于青年教师的要求与期待。这次省赛和国赛的评委提问都紧扣文章内容,从背景知识和语言点两个方面提出尖锐和犀利的问题,非常考验参赛老师的语言功底、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也让提问环节成为大赛的一个亮点。


在国赛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来参赛的初衷。是为了得奖,还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就我个人而言,这次比赛清晰地给我指明了方向:所有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比赛时同学们付出的20分钟,不辜负平时课堂上学生每一秒的关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想来,是的。所有的成长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


非常感谢外教社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互相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当不断努力,方不辜负这匆匆时光。与诸位老师共勉。


1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g0388k12u89

授课点评

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


总体来看,汪晨老师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很扎实,语言表达特别清楚,用词准确,流利性和准确性兼具。汪晨老师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对文本的把握比较好。汪晨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多样,教学环节衔接自如。


汪晨老师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比较注重师生互动,通过互动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比如,在上课伊始,在解释AlphaGo时,教师提到:AlphaGo i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是请学生说什么是人工智能。之后两位学生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出了比较好的回答。在阅读环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也事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时,教师通过PPT呈现几个问题(关键词),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在学习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在表格中填写信息,之后请学生根据他们填写的信息,说出文章的关键内容。


汪晨老师不仅注重与学生一起理解和探究文章的内容,还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是如何实现写作意图的,比如作者如何通过设计文章结构、选择语言(措辞)等来传递意义,并在此基础总结和归纳说明文(exposition)的写作特点。在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What role does this author assume for the AI in real-life? 对于这个问题,课文没有直接的答案,而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断后才能回答。这就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上,汪晨老师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在学生尚未学习文章内容之前,不建议使用过多的时间讨论文章的结构。从第4分钟开始,教师借助PPT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而且还告诉学生哪些段落属于哪个部分。这样做就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确实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段,建议让学生自己来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比如,在请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时,教师说:Read paragraphs 1 and 2 really quickly,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find answers to these five hints。大家都知道,快速阅读时并不一定要逐句阅读。如果真的逐句阅读,就不能是快速阅读,更不可能是really quickly。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显得比较着急,有时自己给出答案。比如,在解释the beauty of the game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直接给出了subtlety, intellectual depth, complexity等词语。另外,在理解课文意义(内容)时,不宜穿插过多的语言点的教学。比如,subtlety一词的教学就显得比较拖沓(从7分15秒至8分28秒),metaphor一词的教学与前后教学环节的关联性也不强。


2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388g4qtxp

说课点评

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汪晨老师在说课时的语速明显比授课时快,这说明,她在授课时能根据需要,用相对较慢的语速让学生能有时间理解和思考,而说课的对象不同,就不必过多考虑语速的问题。这体现出她的语言基本功扎实,且能娴熟而得体地运用于不同的场合。


汪晨老师在介绍了预设中的学生的情况后,提出了本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随后的说课中,汪晨老师把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和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采取的措施,教学的关注点,教学的步骤,以及对教学设计的理性分析,统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多数参赛选手在说课时都利用了事先设计好的“预制”框架,动辄就是lead-in, globa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assignment。很明显,汪晨老师没有这样做。她的教学设计是在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临时准备的“急就章”。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显得层次不那么明晰,但并不杂乱,有她自己清晰的思路。这真实地反映了汪晨老师的语言基本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她的说课没有套话,没有空话,而是紧紧围绕课文,考虑学生的情况,显得非常有针对性,也很到位。


汪晨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足够的关注,这从说课中她打算采取用“滚雪球”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发言,以及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阐释和分析中就可看出。


在说课中,通常应着重指出课文的难点和教学的重点。汪晨老师虽已涉及这两点,但显得不够突出,不够深入。对“Humanity was introduced to existential risk”和“... to work on our human governance and social institutions”的理解,也不很到位。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Isaac Asimov是一个科幻作家,而不是科学家,Runaround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看来汪晨老师并不知道。

网络资源,仅供学习,侵权即删


 名师课堂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