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紧握世界的手,犁好自己的田——我只想淋漓尽致玩教育

叶翠微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作为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他希望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真的教育」,做「让孩子跟你朝夕相处之后感到心很近,受这样的教育熏陶很值」的教育。它回归本心,回归到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趣的、直面未来的人。 ——叶翠微《我只想淋漓尽致玩教育》[文章附后](《做教育生态的维护者,犁好自己的田——叶翠微校长启示》)


         他在这样的使命驱使下定义未来的湘湖公学,它追求的是人的完整和完整的人,人的幸福和幸福的人,人的未来和未来的人;要培育的是具有「一等人品、一等体魄、一等学识、一等情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英才。——《专访叶翠微——我只想淋漓尽致玩教育》(《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紧握世界的手,犁好自己的田

原创|叶翠微

 

        凡事预则立,预什么?立什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谋划。数学大师哥德巴赫曾给了我们一个猜想,也给了我们一个思维图,时至今日,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不妨以为借鉴。

 

        紧握世界的手

 

        开放的中国,全球化的时代,既给了我们以福祉,更给了我们以机遇。我们如何寻找自己办学的国际座标?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基本命题,也是一所学校的使命与追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三步走:第一步“我们看世界”。通过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教师以及和世界一流名校建立合作交流圏,将最前沿的国际教育带回校园。第二步“世界看我们”。鼓励我们的优秀师生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第三步“我们在世界中”。我们自冾的律动着世界创造,和谐与共享,从而将“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国际范”的育人追求大写到底。(《你不能蠢到把校长当官儿做》)

 

        犁好自己的田

 

        校园历来就是一方沃土圣地,我们必须虔诚而为,遗憾的是,这些年校园生态破坏严重。从校际之间看,生源大战,黑白颠倒,令人斯文扫地等等。从校内来看,口号多,检查多,“多动症”与“零反应”并存。凡此种种,与其怨天怨地,不如自我警醒:做教育生态的维护者,犁好自己的田!但田怎么“犁”呢?第一敬畏天命。我们身为人师,这是上苍的抬爱。我们不能“罔顾左右而言它”,要静心于教育,静心于学校。第二敬畏公理。教育的公理在哪?习主席讲“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公理。我们这些年见分不见人,见利不见爱。实际上是对教育公理的一种亵渎。第三敬畏常识。教育生态的恶化,圏外是功利主义作崇。圈内是常识的自我矮化。正因为如此,常常出现教育口大势宣扬的喜报及中高考榜缺乏公信力,这令我们教育人汗颜!(《一位好校长如何成就一所好学校?》)

 

        回归读书旨趣

 

        我们时常在一种教育的悖论中。比如学校似乎只见做题罕见读书。某省级图书馆告诉我们一个事实:14-18岁的人群是书籍借阅量最少的人群。这一事实必须令我们教育者警醒!如果我们再作些跨文化比较的话,更能看出我们的浅薄,比如我们的学生读得最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美国学生读得最多的书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文明的冲突》、《风格的要素》、《伦理学》、《科学革命的结构》、《论美国的民主》、《共产党宣言》、《政治学》。学生不读书,学之何有?!学校不读书,校之何存?!其实,指导孩子读书恰恰是一所学校的天德,恰恰是一个教师的天职。人类的学习史告诉我们,人的文明与阅读正相关,越阅读越文明。而阅读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讲有五个层次:纯娱乐类(小清新)、传统经典类(文艺范)、文史哲类(人物)、思想类(学者)、超越类(非凡人)。有趣的是人的阅读层次又折射于自己的社会层次上,因此一所有良知的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的更高层次。(《做有良心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

 

        拥抱未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用过去的知识教育现在的孩子,去面对未来的世界”的教育日渐受到挑战。未来世界的日新月异,令教师焦灼茫然,又令学生兴奋张望。我们何以为之?一要改善我们的心智,把学习和不断的学习内塑为生命的意义。二要改进我们的组织,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深化作为学校的基本使命。三要改造我们的学校,学校要有新概念,如翻转课堂,穿戴学习等,让学习跨科跨界跨时空。当然,我们也应有一份警觉:在面对未来的顺应中,千万不要掉在工具主义陷阱里。因为学校里的Face to Face(面对面),真爱对真爱,行动对行动,永远是不二的选择。(《你未来的样子,藏在现在的努力里——关于未来的12个关键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作者: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我只想淋漓尽致玩教育 

原创|豌豆

来源|校宝在线


        叶翠微的想象中一直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依山傍水,富含中国美学的山水和人文意蕴,一砖一瓦都可以讲话,一楼一阁都充满生命力。它暖洋洋地迎接着每一个孩子的到来,不唯分数,只唯英才,关注生而为人的完整、幸福和未来。在体制内的三十五年,他没能完全实现这个理想。离开耕耘了十七年的杭州第二中学,他选择了海亮教育集团作为新征程的起点。在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这块神仙之地,他正在办一所这样的学校。他说,「湘湖公学将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玩的一幅作品。」 (《培养幸福完整的人》)


        一、


        四月末的周一早上,叶翠微从电梯里走出来。采访开始前的一个小时,他需要先后接待两拨教育界同仁。任职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之后,他的工作量几乎变成以前的两倍。两场面谈结束之后,坐在办公室的黑色沙发上,他拜托助理找来那件他常常穿的蓝色西装,理由是拍照的时候套在衬衫外,可以遮一遮微微隆起的肚子。他看起来有点疲惫。


        但他说,现在,身体很累,但心不累。对于这份「自找自讨」的工作,他感受到发乎于心的快乐。


        某种意义上,这位59岁的「明星校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基础教育行业。在双教师家庭长大,自22岁湖北大学毕业投身教育,他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37年。在杭二中的17年,他创造了浙江省教育届几个最核心的记录——考入清华北大人数最多;考入到985、211名校人数最多;在国际奥林匹克赛场上拿到金牌最多——「杭州二中11块国际金牌,我主政下的同学拿了9块」。当然他还有自己更引以为傲的记录——「年级里最后一名走出学校之后,他不会骂我杭二中,也不会骂我叶翠微,他只会反思是自己做的不够。而且,当了17年校长,竞争空前激烈,近万名学生,我没有一个学生走极端。」


        他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爱。采访当天,一位他教过的学生,恳切地请自己的爸爸一定要转告他对叶校长的祝福。叶翠微笑眯眯地打开手机,点开这位学生爸爸的一封长信,认真看了一会,打开手写键盘,写出一个「中」字回复了过去。


        这是他回复信息的方式。开会途中,他收到助理转过来的文章,也会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回复:「好的,我收到了,一会儿有时间拜读一下。」他有理由膨胀,却时刻保持谦卑。


        有电台采访他,找到他曾经的学生们,录下了孩子们对他的祝福和感激。他当场落泪,「我太感动了。人嘛,无非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的一大乐趣。这其中的乐趣在哪里?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孩子们在哪里呢?他们在哈佛,他们在牛津剑桥,他们在哥伦比亚,他们现在可以说是我的老师,但他们没忘记我。」


        没忘记他的学生还有更多。他被叫做叶大,而不是叶校长、叶老师,不是如他猜想「可能他们每次看到我都会头大」,而是「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很亲切,是我们的大人,是我们的掌门人。」在知乎《如何评价杭州二中前校长叶翠微?》问题下,他们回忆这位「名叫叶大的吉祥物」的暖心故事,都说他定义了「二中人」的气质与灵魂,那些「不媚俗、不向功利主义低头、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与精神自由气息」都来自这位掌门人。


        他说,「当校长,就是要做暖心的人,让人感到你带领下的学校是暖洋洋的。没有温度的教育不叫教育,叫培训。」(《教育就是做温暖人心的事儿——要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二、

 

        叶翠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他始终没忘记那个2000年的叶翠微,通过全国公开竞聘从广西调入杭州,出任杭二中校长的时候,他所想不过是「希望杭州人民接纳我,不辱使命,办一所对得起杭城父老乡亲的学校。」十七年下来,他做了一个教育人能够做的一切努力。交卷之后,他给自己打了98分。 


        「离开二中的时候,是有一份满意和心安,但也有一份深深的遗憾。」叶翠微抬手整理头发,略带愠色,眼睛深深地闭起来。 


        「毕竟我非常想的是给孩子提供更为充分的课程,给每个孩子一个成长的GPS。让孩子不仅有好的身心素养,更有好的视野追求和发展潜质,做我们民族的领军人物。这方面我看到了曙光,但我感觉还是做的不够。第二,当你想淋漓尽致做教育、玩教育的时候,无形的羁绊还是太多太多。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毕竟还是有非常功利的一面,让你所做的事情常常受到一些莫名的质疑和责难。第三,我最在乎的是,我们这么在做,我们的老师付出了这么多,他们真正受到的尊重是大大不够的,老师的尊严感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校长我很愧对他们。」 (《要让教师学会“玩”》)


        作为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他希望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真的教育」,做「让孩子跟你朝夕相处之后感到心很近,受这样的教育熏陶很值」的教育。它回归本心,回归到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趣的、直面未来的人。 (《新教育,真教育》)


        他拒绝「见分不见人的应试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国家培养了这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请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在原创问题上顶天立地?不多的。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在应对当下而不是面对未来的。而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的的灵性创造没有了。时代发展,教育最需要解决的不是知识,是智慧,是创造,是更大格局。可现实呢?现实是有些老师只能凭所谓的专业知识储备,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不断操练,然后形成条件反射,直面标准答案,以取得好的分数来证明你是一个好的老师,你的任务便完成了。其实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答案的摄取,更重要是在答案摄取过程中,你的一种想象,质疑,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你对问题的判断与面对,你跟别人face-to-face的分享。」


        可是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重要的是指标,重要的是短期回报,这让他觉得痛苦。谈及曾受到的质疑和责难,他显出一丝愤怒,「我做了一个教育人应该做的事,我也面对了一个教育人面对的相当严峻的挑战。比如说,2010年,某学校全省理科高考的时候,前十名该校有七个,某些人就发难,说我杭二中升学率不高,要反思,要检讨。在这个时候我是拍案而起,我说首先,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仅不低反而是更高的。我们不是用一个高考的游戏来看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游戏更为高远,我们一些学生提前半年,保送北大清华之后,没有参加高考,提前进入大学课程的自主学习。别人是把那批能考试的、也很聪明的学生强按牛头饮水,按到窝里面,无非是为了在考场上多拿几个高分。而我的出发点是让能飞的孩子飞起来,会飞的孩子飞得更高。」


        「我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个真相。」他是委屈的。 


        「对我们老师真正的尊重是不够的,干假教育的人太多了。」 


        「还有哪些呢?」校宝在线的记者问。 


        「这就不说了。」



        三、


        如今,海亮教育集团给了叶翠微一个自主发挥的平台,他得以弥补在体制内留下的这些遗憾,重新出发。


        在他的想象中一直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依山傍水,富含中国美学的山水和人文意蕴,一砖一瓦都可以讲话,一楼一阁都充满生命力。它暖洋洋地迎接着每一个孩子的到来,不唯分数,只唯英才,关注生而为人的完整、幸福和未来。在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这块神仙之地,他正在办一所这样的学校。他说,「湘湖公学将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玩的一幅作品。」


        关于这所学校未来的样子可以追溯到叶翠微的两位偶像。一位是蔡元培先生,「他出生于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有着与生俱来的才气,怀揣使命去办北京大学,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另一位是陶行知先生,「他哥伦比亚学成归来,回到中国的乡村,和真正最底层的人打交道,这是何等的气概。我们现在海归归来,都是以年收入多少,坐了什么车,住了什么房为目标。虽然这些也的确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人还应有另外一方面,那就是使命与追求。」


        他在这样的使命驱使下定义未来的湘湖公学,它追求的是人的完整和完整的人,人的幸福和幸福的人,人的未来和未来的人;要培育的是具有「一等人品、一等体魄、一等学识、一等情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英才。它位于跨湖桥文化遗址、伫立于贺知章故里,继承着陶行知创办的湘湖师范学校的精神气质。(《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它将是一所「中国一流」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中,他将打造超一流智慧与数字平台。「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抢占制高点,先行一步,走好每一步。我们将整合目前国内外最具智慧,最有品牌力,最有操作性学习工具和平台。科技赋能教育,这也是我周六要参与的你们校宝在线主办的校长活动沙龙演讲的主题。」


        在他的预想中,自己原本应该更有底气。


        「想当年,学少了。我总在想,如果我的外语更好一点,世界眼光就会更敏锐。如果我的数学功底更好一点,理性思维品质的美感就会更高一点。如果我的艺术情操更好一点的话,所做的事浪漫的色彩就会更浓一点。那样的话也许我还能做更多更好的事。其实这三方面我都有直觉,但要做一个高位建构,我觉得还差把火。如果说这把火烧上去了,那么我的人生会更为坦荡、酣畅和好玩。」


        2008年,叶翠微原本要北上,在北京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教育的责任感,驱使他留了下来。「其实当年如果我去了北京的话,也许在我现在这个年龄,在做事与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会更加厚重,因为我毕竟回到了中国教育的制高点上了。」


        「我是以行者无疆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因为我原来的梦想是东南西北中走一圈之后,最终办一所自己心中的学校。东就是杭州,南就是北海,中就是湖北,北我没有去,我没有北上,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如果我北上了,有了北上的积淀,一份人文的厚重,加江南的一份灵气,南方的一种开明,湖北的一种果敢。我有了这种多基因的储存,然后我再去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那时候我的底气就不是现在这样了,我会更加酣畅淋漓。」


        他是讲格局、讲情趣、讲一点romantic的。因此他羡慕那些非常有艺术底蕴、精神情操,又有人文起点的人的生活。比如有一种精神贵族气质的资中筠,把文化读通读透的余秋雨、把房产变成了艺术的宋卫平。


        大概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驱使学生深度阅读而不是满足于一般诉求,也把整个学校变成艺术品与精神家园的原因。「有些人浑浑噩噩,成天泡在电脑面前,沉迷于感官性的东西。整天打王者荣耀,王者荣耀能够打出什么,真的能够打出你生命的荣耀?」


        如此一位老顽童,始终保持一份童真,不是一种幼稚,恰恰是一种可爱。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