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不读经典会怎么样?读经典有可能怎么样?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不读经典会怎么样?
读经典有可能怎么样?
作者|鲍鹏山
今天主办方给的题目是“读经典,给孩子一个好未来”,这话我不敢讲,这个尤其有点承诺的意思,这不是我讲话的风格,我只是给建议,不会有承诺。我们可以说不读经典会怎么样,读经典有可能怎么样,而不能说一定会怎样。读经典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读经典就一定好吗?不一定,真不一定。孔乙己就是读经典的,他活得怎么样?太惨了。(《走进教育经典,共享智慧盛宴》)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10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犯了一个特大错误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已经有一批知识分子在反思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我们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好厉害,好了不起。而鸦片战争让更多的中国人明白,我们并没有那么厉害。从鸦片战争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间有将近80年,这80年,跟英国打我们失败了,跟八国联军打我们失败了,跟英法联军打我们失败了,跟东洋日本人——我们原来老觉得日本人是我们的小弟弟、小学生——跟它的甲午海战我们又失败了,而且败得特别惨。我们打不过西洋,也打不过东洋,民族自信心确实是严重受挫。
这时候很多人在反思。是我们没有坚船利炮吗?并不是。甲午海战,当时中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却全军覆没……那可能是文化的问题,于是我们逐渐从技术上的反思转为文化上的反思。
我们认为我们在文化上完全失败了,这样的反思到了教育上就变成什么呢?开始废除“四书五经”,全盘接受西方教育模式。我们的课程里面有了物理、数学、化学、美术、体育等内容。这些肯定是好的,我们也的确完成了教育的现代化。孔乙己学过数学吗?学过现代物理吗?都没有,我们的传统教育只有“四书五经”。今天有很多民间的读经组织,把小朋友关起来,别的什么也不学,光学读经,这显然也是不对的,你千万别信这些,光读经肯定不足以应付现代生活。
但是,在教育西化的过程里我们干了一件坏事,什么呢?就是把读经典废除了,然后学校里有了特别古怪的一门课,就是“语文”。全世界都没有这门课,只有中国有。
前年我们在上海图书馆搞一次海峡两岸三地的语文教育论坛。召开前十天,我的一个朋友从加拿大回来了,他原来是中国一个大学的教授,后来移民到加拿大去的。我说,我们正好要搞个论坛,你来给我们讲讲加拿大的语文教育吧。他在电话里马上就抗议“加拿大没有语文教育”,加拿大只有阅读课,就是一本一本读书。小学一年级一进教室,先给你发一本书,薄一点、内容简单一点,这本读完了再给你下一本;每个孩子的进度不同,过段时间给你做一个阅读水平的测试,你的水平可以达到哪一层,然后就提升,它有分级阅读的概念,但是你必须把这本书读完。这种教学方式跟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是很像的,中国以前也就是一本《论语》给你,读完了读《孟子》,《孟子》读完了读《大学》、《中庸》……一本一本读下去。(《经典咏流传:晨诵诗赋,午读典章,含英咀华,如品如尝——新教育实验的儿童生活方式》)
为什么说现代语文教育有问题呢?我经常去中小学学校做演讲,我就问校长和老师一个问题,我们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送到学校,到高三毕业,12年的时间,语文课花掉的时间是最多的,但是请问你们让他读过一本完整的书吗?12年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因为所有语文教材都不是书,顶多可以叫“杂志”,每本教材里选几十篇课文,这几十篇课文怎么样?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都是古里古怪的文章、古里古怪的知识的大拼盘。花了那么多课时,但是没读书,这是大问题。
古人精神世界的“三堂”,仅余一堂
好,然后回到大学。西方大学的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的通识教育跟中国的通识教育差别太大了。我们的通识教育就讲一讲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这一类的东西。概论是什么呀?完全没有感性体验,全是一些抽象、空洞的东西,然后就变成一个知识在头脑里记一记,它根本不能影响人的思维,也不能影响人的行为,不能影响人的气质,它就是一个跟自己完全不相干的知识,反正我记住了我考试,考完了扔掉。
那么西方呢,它在大学里面最严格的就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内容上必须读原著,比如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读这样的原著,一本一本往下读,而且考试比正常的专业课严格得多。所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讲了,如果在大学本科教育四年,我们教育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为什么?大学阶段根本就不是讲教育、讲职业的阶段,你就是接受一种通识教育,从而具备一个基本判断。
那么西方的国民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什么呢?宗教。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听讲座,在西方可能就是在教堂里听讲座,他们的双休日都要去教堂的。教堂里面有什么?有信仰、有灵魂。所以我说西方的国民教育是“两堂”,一个学堂,一个教堂。
而中国现在呢,只有学堂,没有教堂,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绝大多数去寺庙的人也不是受教育,而是去烧香求保佑。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中国古代怎么样?古代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三个东西支撑的。
第一是学堂。随便一个乡村都有学堂,中国古代的教育成本很低,你愿意上的你就来,几张随便的桌子,高高矮矮、大大小小没关系,没有考取功名的老秀才来教课,教材就是《论语》,没有什么成本,乡村教育就完成了。
第二是祠堂。祠堂里有什么呢?祖宗的牌位。你一到祠堂里面去,你就会看到老祖宗在上面,然后往下数,数到自己,当然你的牌位还没上去呢。你知道你的祖先怎么传下来的,你有强烈的祖宗的文化传承、血脉传承。而且祠堂里有很多严格的东西,比如说你做错了事怎么办?大家到祠堂讨论你的事。如果你做了很缺德的事,你就不允许进祠堂了。所以在心理上它是一个很大的约束,给你荣誉感、成就感。
第三是中堂。除了祠堂之外,你回到家里,一进屋的正厅,叫中堂。上面通常挂着:“天、地、君、亲、师”。逢年过节要烧香跪拜磕头——跪天、跪地、跪君、跪师、跪双亲。这些你都要敬畏,你不能够张扬。人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然后才能够有一种内在的谦卑,才能有气质,你才能是个有礼貌的人、文明的人。有敬畏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你不要以为无法无天是力量。
现在的小孩为什么是“小皇帝”或者“熊孩子”?因为他没有怕的,父母不能打,老师不敢骂,怕伤他自尊心,家长要来找了。现在的小孩,他不怕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怕他,这个小孩不完了吗?
这就是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三堂。学堂里有圣贤,小朋友到了学堂里,读《论语》,《论语》第一句话,第一个字是什么?“子曰”,子是什么人?圣人。第二句话“有子曰”,有子是什么人?贤人。这就叫读圣贤书。到了学堂里面,孩子们是跟圣贤在一起。到了祠堂里面,我们的孩子们是在跟祖宗在一起。到了家里面,我们抬头看到的是天地君亲师,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完整的。(《8部BBC经典人文历史纪录片——从小看世界,另眼看世界》)
所以古代是三堂,西方是两堂,我们今天就剩下一堂——学堂。学堂里还没了圣贤。我们今天的小朋友进入了小学,给他发的是什么教材?你去翻翻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不是小公鸡就是小白兔、小猴子。他哪是进学校呢?他进动物世界去了。
拿知识点考孩子,就是耍流氓
古代的孩子进学堂是跟圣贤在一起,渐渐地他就成人了;今天的小孩进学校是跟“禽兽”在一起,他能变好吗?我永远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编教材。古代的小孩都能够读圣贤,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今天的小孩只能读小白兔了呢,难道今天的小孩比古代的小孩笨吗?
绝对不是的。我们的“浦江学堂”,小孩从8岁二年级进来,读七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六祖坛经》到六年级全读完,小朋友都喜欢,都读得懂,而且特别能记忆。而读小白兔,是严重地侮辱我们孩子的智商。这种语文教材不但没有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促进心智的发育,恰恰相反是阻碍了发育。
我有一次到山西的一所学校去,本来是给老师们讲教育的,翻了一下他们的教材,“啪”,我一生气把教材拍那儿了,我说今天我不讲教育,我们谈背诵。我就问他们,背这个干什么——“小白兔跳三跳,小公鸡呜呜叫,太阳公公给它送了一顶小花帽。”下面要求“背诵并默写”。我说默写是为了写字,好吧。请问背它干什么?没人回答我。好,再翻一篇课文。“西瓜大,芝麻小。背诵并默写。”请问背诵干什么?一个老师忍不住了,说,让孩子知道西瓜大、芝麻小。我说你家孩子西瓜大、芝麻小还要教啊?他们说教科书这么写,为了考试也要学。
我当老师这么多年,一直觉得用知识来对别人进行考试,某种程度上就是耍流氓。西方的教育,包括日本的教育,很少会拿知识点来考孩子。比如,我们考甲午战争一定要问你,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这是考知识。日本人怎么考?问,甲午战争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以不同的方式,教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
南怀瑾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以前读的书一辈子都管用,现在教材上教的东西,小学读的到初中就不管用了。以前学的东西为什么会管用呢?比如说,我们教孩子《论语》,第一节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背诵并默写。现在是“小公鸡咕咕叫”,背诵并默写。前一个小孩子到了80岁,有老朋友来访,把门一开,看到老朋友来了,很高兴,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一个小朋友,一看老朋友来了,说:“小公鸡咕咕叫!”这是什么?——老年痴呆。
在小孩子记忆力那么好的时候,你给他背这些破玩意儿,你对得起他吗?你为什么不把能够影响他一生,能够形成他价值观的、提升他认知能力的、提升他的心智的东西给他呢?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出了那么多“巨婴”?好多看起来又高又大,三十几岁了,一讲话傻小子一样,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他的心智发育,整天背“小公鸡咕咕叫”,你说他的心智会怎么样?
我们90%的爱与痛,都与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但如果他一开始背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君子不器”,他的心胸就宽了,他的眼界就高了,他的立足点就结实了。(《致青春——读经典名篇,看美丽神话,听自我宣言,思美丽芳华》)
当然,国家义务教育发下的教材也不是说不能教,但是好老师最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教。“小公鸡跳三跳”,你费那么多劲教干什么呢?没必要,5分钟够了。小学生们一节课40分钟,剩下35分钟干别的。家长怎么办?让孩子在课外读一些经典,给他一辈子打下基础。
作为学生,如果老师要教,没办法,你千万不要对抗老师,应付一下就行了,然后拿出时间来读一些有难度的书。人生就像走台阶,你要想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只能往下走,你要想往上走,那就必须每一步都要付出努力。
今天的学校教育,最像“大学”的是幼儿园
很多家长问过同样的问题,既然考试不考,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我说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问题,一个美国人绝对不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圣经》。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不仅有考试,人生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寄托,让自己变崇高、变完美。
这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你到底需要教育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教育给人类提供了什么?
教育不是工具,教育不是仅仅教给你一些专业技能,然后让你找份工作;人类最初的教育,不是把人教育成一个专业的工具,而是把人教育成人。
苏格拉底的教育、孔子的教育、耶稣的教育、释迦牟尼的教育是头脑的教育,专业的教育是手的教育。在今天,这两者都需要。但人们往往重视手的教育,而忽视头脑的教育。而后者恰恰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是文化的传承,是让人有文化、文明化,让人成其为人。古人的知识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但恰恰是那些知识不很完备的时代,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完美的人格。(《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中外先贤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等都有类似的谆谆教诲图。
所以我说,读经典根本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直接的目的,而是我们心灵的需求。
当然,你要说读经典对考试一点用处没有吗?当然有用处了,甚至大有用处。
学习有三个基础。
第一是智商,这是先天的,没法改变。
第二个基础,这是我们后天可以做到的,心智的发育。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人,一讲话很傻呢?我看电视上的婚恋节目,一帮男孩子、女孩子长得都很漂亮,一看年龄都大龄青年,28、29岁了,但是一讲话就像心智发育不全的样子,就是读“小白兔”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你想过他将来能思考问题吗?
第三就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差,你根本没有办法理解抽象的数理问题,也没法理解文科的问题。到了高考的时候,作文怎么写?你连题目都看不懂。
一个心智达到充分发育的人,一个认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人,他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会超乎同龄人。区区考试,根本不需要太操心。
还有家长和老师认为,教《论语》嘛,是不错,但是小孩们不感兴趣。那么我想问,现有的哪一门课是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设置的?所有的课程之所以设置出来,一定是两个目的,第一他未来生活的需要,第二他心智发育的需要。如果根据兴趣的需要设置课程,最好的课程是《王者荣耀》。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按照兴趣教的。老师的义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屈从于学生的兴趣。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教着教着有很多学生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写作,甚至将来成为作家;一个好的数学老师,教着教着有的学生就对数学产生兴趣了,将来就研究数学了。这才是好老师。而不是到学生中去问,“你们喜欢干什么呀?”“我喜欢玩《王者荣耀》。”好的,每人给你发一个手机。这是老师吗?这是教唆犯。
教育是为了未来的快乐,不是为了今天的快乐。当然,你克服了困难,学习到了新东西,能力提升了,这也是一种快乐。必须从不快乐开始,然后实现的快乐才是真快乐、长久的快乐。
读传统经典,读文化经典,不光是中国的经典,也可以读西方的经典,提升你的认知能力,发育你的心智,这是最大的功能。因为你一开始就和《圣经》一样,在这个层次上思考问题。(《阅读是一种信仰——我们该让孩子怎么样阅读?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庄子》《道德经》《坛经》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我告诉你,讨论的都是关乎人一生的根本性问题。根本性的问题有哪些?用哲学的话来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稍微分解一点: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去过的人生?这叫终极关怀。
我们让小朋友读这样的书,他一下子就站到这么一个高度,一开始就要让他格局大起来。四书里有一本书叫《大学》,我们今天的小孩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考大学,实际上真正的“大学”不是在哪一个阶段,“大学”是贯穿人之始终的,你从一生下来你学的就叫“大学”,什么呀?学着长大,那就叫“大学”。
我说过一句开玩笑的话,中国今天的学校教育,最像“大学”的,你知道是哪个阶段吗?是幼儿园。因为小学、初中、高中教你知识;大学教你专业,跟你一个人内在的成长没关系。而幼儿园老师会告诉你,小朋友要做一个好孩子,将来做一个好人,让我用一个好人的面貌去建构好的人生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就叫“大学”。
有人问,鲍老师,《论语》到底讲了什么?我概括了一下,就三句话。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完美的人?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政治是完美的政治?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我们是一个好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社会,我们有一个好的政治,“三好”加起来就是理想人生。教育就是让我们知道理想的人生是什么,这是最根本的教育。(《我心里的歌——致阅读推广人的一封信》)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