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第十四届年会主报告(下)

朱永新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根据读者建议,[守望新教育]将陆续推出[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回顾系列],力争比较全面的发布新教育每年的研讨会即年会上朱永新老师代表新教育研究院所作主报告全文原文,文章之中和文章之后链接附录了相关资料,以便于大家阅读参考。回顾文章皆选自网络,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在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长江出版传媒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山西传媒集团和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回顾系列文章版权属新教育研究院所有。——小编


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回顾系列——

[守望新教育]链接一点通]


2006: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7: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08: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2009: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上)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中)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下)

2011: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上)

2011: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下)

2012:缔造完美教室(上)

2012 :缔造完美教室(下)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2014苏州年会主报告(下)

作者|朱永新

新教育研究院

2014.7 江苏苏州


接上期——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第十四届年会主报告(上)


三、新教育实验关于艺术教育的探索


正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日趋凸显,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如美国于1994年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了艺术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2001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开展了诸多艺术教育项目的研究,如零点项目等。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既有内在的也有功利性的价值;艺术在创造文化和构建文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艺术对日常生活具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那个人就不能说自己真正接受过教育;艺术应是所有学生的整个教育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罗斯制定了联邦《艺术教育大纲》,并于2008年通过了《俄罗斯 2008—2015年文化艺术领域教育发展构想》,明确取消了“值化”的艺术知识和“单纯”的技能培训。

英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为7000万英镑,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提高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艺术教育项目。


与此同时,我国推动艺术教育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强,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艺术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大——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1994年7月,国家教委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并下达了课程方案。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2000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并增设了艺术课程。2002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确立艺术教育10年中的发展目标。2002年7月,教育部公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3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2007年5月和2008年9月,教育部两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2012年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始执行。


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决定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中外,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高度关注,施行的一系列举措,在这样一系列的推动下,有力地促进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艺术教育也正在发展中。我国当下的艺术教育面临着诸多发展中的难题,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应变之方。



(一)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艺术教育当下呈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目标功利化,外延狭隘化,内容庸俗化。


艺术教育目标功利化。现行的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功利色彩浓重,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特长生,把应该普遍提升的艺术素养、普遍培养的艺术思维,变成少数人的专利,名为素质教育的成果、实为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艺术辅导班,美其名曰是艺术教育,事实上为加分而艺术,为攀比而艺术……打着艺术教育之名,行着“反艺术”之实,艺术教育异化严重,和艺术精神、幸福完整等目标背道而驰,结果是用艺术杀死了艺术。有资料显示:凡是小时候被逼着练琴的儿童中,有90%的孩子长大后再也不愿意去碰琴。


艺术教育外延狭隘化。很多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或者认为搞搞活动就是艺术教育,缩小了艺术教育的范畴。它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的片面追求,加重了功利化的倾向,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对真正的艺术教育的漠视,忽视了艺术教育对日常生活所起的熏陶与引领的作用,从而限制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教育内容庸俗化。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学生的生活被流行艺术包围,对影、视、歌星感兴趣,普遍与民族艺术、高雅艺术距离遥远,因而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开展艺术教育时,重点也放在了知识、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审美意识的培养,忽视了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


(二)艺术教育课程边缘化,课堂单一化。


艺术教育课程边缘化。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甚至可有可无。许多学校的艺术课程已沦为名符其实的“杂课”和“副课”,处于可上可不上的边缘状态。而且在应试教育“唯分数”的指挥棒下,所谓语数外等“主课”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艺术课常常是最先被“掠夺”和“侵占”的对象,以致于很多学校出现“阴阳”课表的现象,即在正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制作出两套课程表来使用,一套课表用来应付教育部门检查,另外一套课表实际安排上课。这样应付检查的阳奉阴违,最直接损害的是本就相对薄弱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课堂单一化。普通艺术教学模式死板、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加之教师或者备课不认真、或者业务素质所限,导致课堂上应付和随意的成分比较大,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学生对这样的艺术教育普遍兴趣不高,这也反过来减低教师的工作兴趣与乐趣,从而让本就偏少的艺术教育课时成效更低微,也就更加难以调动相关的所有人对艺术教育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



(三)儿童艺术教育成人化。


教育者用成人的感觉、视野、思维和方法,来“越位”和“代替”儿童过一种非儿童化的艺术教育生活,不是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天赋,而是关注其能否过级拿奖;不是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和耳朵,而是用艰深的技能“恐吓”孩子等等,如此使得儿童的艺术教育生活被扭曲,被肢解。艺术也就远离了儿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


(四)农村艺术教育荒漠化。


艺术教育最严重的一块短板,还是在农村。思想观念落后,物质资源匮乏,艺术教师欠缺,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可谓步履维艰。有关调研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非常低,小学一至五年级徘徊在50%左右,六年级基本不开;初中一、二年级不足40%,初三基本不开;高中则低于20%。根据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卫星等2009年到2010年对黑龙江省部分农村中小学进行的调查,没有音乐教师的中学占40%,没有音乐教师的小学占30%,在调查学校60名小学音乐教师中仅有9名专职音乐教师,占15%;20名农村中学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虽然占80%,但其中39.6%为非音乐专业毕业。另据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杨殿斛2012年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进行的调查,全州1477所中小学仅有音乐教师555人,几乎是3所学校才有1位音乐教师,而且大多集中在县城及条件较好的乡镇,偏僻的乡镇特别是村级小学几乎没有音乐教师。在许多农村中小学,不仅音乐师资匮乏,而且大多没有任何乐器,更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艺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如何借鉴国外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缩小我们在艺术教育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新艺术教育的原则


在新艺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新艺术教育必须人人参与,舒展个性。


新艺术教育认为,艺术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生命的无限可能。人人生而有艺术的欲求。正如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所描述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而知之也。”


对于教师而言,人人都是新艺术教师。艺术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艺术属于每个人,艺术造就一切人——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我们认为:只要有教室、师生,以及一颗艺术的心,就可以做出好的艺术教育。一门艺术课程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艺术的人。一个艺术的人就意味着无限精彩的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人人都是新艺术教师之所以可能,第一是因为我们把“教育的艺术”纳入了广义的艺术教育的范畴,我们认为艺术性应该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所有课程的起点与终点处;第二是因为新教育的艺术课程设置有其独特性,保证了其他学科老师在艺术课程之中发挥的空间与可能。


对于孩子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新艺术教育是孩子通过艺术技能滋养后的舒展生命,是通过艺术思维训练着的精神体操。


在这里,我们无法回避“天赋”这一关键词。我们的确认为存在着天赋,天赋导致在艺术与非艺术学科之间、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同一个孩子的兴趣与能力都不相同,不同孩子的兴趣与能力更是迥异。但从一方面来说,一个孩子缺乏艺术天赋、艺术能力,并不能等同于这个孩子从艺术教育中无法受益,甚至可能恰恰因为能力欠缺的起点甚低,导致受益更为巨大。从另一方面来说,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也是我们运用在新艺术教育之中的法则。美国分析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在《人类的潜能》一书中,就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多重角度,对人类潜能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其中对“潜能稳定不变”进行了批判。谢弗勒的研究指出,潜能是多变的,在今天显示出的潜力,明天可能弱化,今天没显示的潜能,明天可能会显示。从这个角度而言,新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保全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在一片土地上耐心撒下尽可能多的种子,以期待有更多的可能会在岁月深处绽放出成熟的芬芳。


所以,新艺术教育强调的面向人人,是全员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差异表现在:教师因其自身的喜好与能力,对同一艺术课程的理解、传授都是不同的;孩子因为各自的多种原因,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理解感受的程度是多重的。正是二者各自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形成的差异,造就了新艺术教育生活的多彩。我们主张从尊重每一个生命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师生既能享受艺术精神这一共同阳光的普照,又能感受不同门类的艺术这一雨露的滋养,各尽其能,各显其能,直至生命花开。


以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为例。和鼓励学生自小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相反,该校学生在二年级前禁止进行分流的“艺术培训”,而且学校的各艺术团队,也不能依据学生接受过怎样的艺术培训班来招收新成员。但在一年级里,所有孩子都能够充分地获得最初的艺术熏陶:口风琴、唱歌、绘画、舞蹈……通过一次次地自由演出以及为此进行的练习,而把所有这些艺术生活化、日常化,成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姿态,既不是少数天才孩子的专利,也不是个别家庭富裕孩子的特权,孩子们的天赋慢慢地得以呈现。就这样,人人享受艺术,让艺术生活成为最日常的生活方式、生命形态,和给予有天赋的儿童以特别的教育,二者形成高度统一。没有人因为舞蹈天才的存在而不再享受舞蹈,没有人因为演奏天才的存在而不再享受乐器,人人自得其乐。当有天赋的孩子先“艺术”起来,总能够让整间教室所有孩子受益——因为他们往往是真正的小老师、辅导员、示范者。


因此,在没有确定一个人的天赋前,将孩子塞进某个培训班里,很可能是对他整个天性的窒息;反过来,一个通过培训班提前获得一些技艺的孩子,又可能成为一间教室里真正有天赋孩子的“天敌”,即他们用技艺占据了一个位置,剥夺了其他孩子平等展示天赋的机会。人人享受艺术,人人活出艺术,才是新教育的追求。




(二)新艺术教育必须立足生活,吻合节律。


生活与生命是新艺术教育的两个重要主题词。正如我们在探讨理想课堂时所说过的那样,新艺术教育也应该实现艺术、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走不远的。


立足生活,是指必须强调艺术的多样性和区域性。每个地方,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样式。这些独特的艺术样式是构成新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新艺术教育的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就必然要借助并依靠地方的文化艺术形式,作为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地方民间艺术扎根于当地,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为孩子们喜闻乐见。如海门实验区的《海门山歌》课程。它依托海门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注入校本艺术课程,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而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艺术情感,进而转变为学生内心的接受和欣赏。如此既弥补了艺术教材内容不足的缺陷,又满足了孩子们多种艺术形式的实际需要,其实也是新艺术教育生命力与实用性的表现。


立足生活,同时是指必须让校园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无论是新教育的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成为美好事物的集聚地。这些美好的事物,可以是我们精心选购、布置的艺术品,也可以是孩子们亲手创作、摆放的作品。这些美好的艺术陈设,进一步塑造出我们富有艺术品位的生活:是课堂上对知识融会贯通的酣畅感受,是舞台上尽情舒展的精彩表演,是郊游时饱含激情的指点江山……就这样,不仅生活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艺术教育也极大提升了生活的品质,两者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新艺术教育必须吻合生命的节律。时光的流转从一天而言以昼夜为节奏、从一年而言以四季为节奏。精神的成长也是如此,也有着类似昼夜与四季一样的内在规律。尤其对于儿童而言。儿童是艺术的缪斯。儿童和艺术,从来密不可分。所以,了解儿童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儿童,真正激发他们内心对美的渴望与感知,让艺术教育扎根于儿童心灵深处,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新艺术教育应该从儿童生命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取舍和开展。一方面,应该吻合儿童每天学习生活的节奏。根据脑科学等相关研究,合理安排艺术和非艺术教育的时间,让儿童的学习过程既充沛饱满,又张弛有度。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需求都不同,应对艺术潜能进行适宜与适度的开发,使艺术教育的开展与生命的成长相匹配,逐步实现两者的同步对应和互动,既不阻碍成长,也不拔苗助长。


为此,我们主张基于艺术和生命的特质,构建综合的、全息的、阶梯的艺术教育方式。它不是艺术形式的简单叠加、组合和拼凑,而是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教育的手段,发生“化学反应”和“质变”的过程。淡化艺术知识,弱化艺术边界,强化艺术融合。


从时间的纵深而言,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大艺术,从空间的广博而言,当下的所有学习生活本身也是一个整体的大艺术。当下的各个学科,只是教育这首交响乐中不同的音符。晨诵、午读、暮省,穿插在每天的数学、英语、科学学习里,穿插在每天的体育锻炼里,穿插在每天的轮滑和乒乓球训练里,而艺术不仅仅是琴、歌、舞、画,也日益显现在其它所有学科的学习里,显现在整个生命以及整个校园里。就这样,当艺术教育和学校生活、师生生命发生了深刻共鸣的同时,教育生活变得幸福完整,生命也在此刻实现了诗意的栖居,成为一种艺术的存在。


  

(三)新艺术教育必须学科渗透,走向综合。

  

正如在2013年《研发卓越课程》的主报告里所说过的,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在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应该渗透在教育的所有地方,尤其是在所有课程的起点与终点处。……事实上,任何学科都并非枯燥的知识,而是解读世界的一种工具、一门技艺,古人所说的熟能生巧,正是由技而艺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艺术教育的理念,必须渗透到新教育生活的所有时刻、所有地方、所有课程。”


因此,新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在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科目中,也在其它学科中实施。我们力图打通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壁垒,使艺术课程向其他学科渗透,让任何一门课程都可能成为艺术的课程。也就是说,艺术课程不一定仅仅是音乐和美术的课程,而可以是比如“语文课中有音乐和美术,物理课中有美术”的这样一种可以在任何学科开展的课程。


比如新教育晨诵课程就是一个从语文学科向音乐、美术等学科渗透的课程。晨诵课程是指结合当下情境而精心选择、诵读诗歌,通过经典的内容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音乐增强对诵读内容的领悟和体验,通过精美的PPT图片展示诗歌的美好意境,通过诵读的形式倡导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幸福、明亮的精神状态。新教育人诗意地称之为“与黎明共舞”,以开启新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程除了晨间诵诗外,还结合着不同需要,有节日诵诗、生日诵诗、情景诵诗等。不同于华德福晨颂,新教育晨诵课程每天诵读的内容根据不同需求有着不同的选择,尽力为生命提供更为丰富的营养;也不同于当下的经典诵读,新教育晨诵课程不是单纯的学科阅读、朗诵,而是一个融合了多门学科、有着强烈仪式感、弥漫者艺术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晨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选择的诗歌必须吻合孩子当下的生活、生命所需。无数事例证明,每个孩子都特别喜欢生日诵诗,就是因为这种诗歌的挑选与改编,让孩子的生命直接与诗歌相连。同理,在雨天读关于下雨的诗歌、在节日读关于节日的诗歌,总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共鸣。第二,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重教师垂范诵读,轻分析诗歌含义。诚然,对复杂的诗歌、尤其是古诗词,简单讲解,让孩子们懂得诗歌的意思,有助于在理解之后更好地诵读,是有必要的。但诗歌在晨诵中作为艺术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不能把对诗歌的简单解读变成课文分析,否则就丧失了诗意。教师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诵读出来,形成一种艺术的濡染。


还有新教育口头作文课程,也是一个从语文学科向音乐、视觉艺术等多种学科渗透的综合课程。它是对新教育阶梯作文课程的探索,重在通过阅读积淀、观察积累、音乐激发、视觉艺术呈现的系列推动,以口头表达为突破口,强调“我口说我心”的无障碍、有韵律的生命涌现,以此开展更为切实有效的写作教学,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推进,促进教育共同体的教师、孩子、父母三方得到全方位发展的一种路径。目前该课程已在种子教师团队中展开,通过激活课堂、打通学科、开放教室、濡染家庭、延伸社会的方式进行探索。作为贯彻与落实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中“培养卓越口才”和“师生共写随笔”的课程模式,使得师生的口才因此得到提升,生活因此得到丰富,生命因此得到成长。


美国纽约市教育理事会曾经进行过一项叫做AGE的计划,即“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这项计划的实施结果表明:艺术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都很重要,它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而且各种艺术还应该综合在一起。“比如上生物课时,可用绘画的方法来学习,画鸟时,就让学生了解鸟类;在上植物课时,可以教学生摄影;在上历史课时,则用戏剧来让学生了解历史等。他们认为,对那些本来比较枯燥的知识,艺术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反过来,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又学到了艺术,真是一举两得。”

  

同时,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的三个阶段,也同样体现在艺术教育之中。如前所述,正是由于艺术教育是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和开启世界的第二把钥匙的特性,我们才特别强调“它应该渗透在教育的所有地方,尤其是在所有课程的起点与终点处”。

  

我们认为,在所有课程、尤其是非艺术课程的起点处,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浪漫”,能够让孩子感知到这一课程的美好,从而激发起心中的兴趣,产生繁杂而活跃的想法,不知不觉沉醉于课程之中。到了所有课程、尤其是非艺术课程的终点处,在通过对该学科知识的精确训练后,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综合”,能够让孩子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领悟,由此成为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成为新一轮“浪漫”的源头。所以我们要特别注重艺术教育对所有学科产生的“浪漫”和“综合”效应,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中积极主动加以运用。



(三)新艺术教育的课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艺术课程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设置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分科课程,如美国研制公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包括四门艺术学科: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澳大利亚制定的《全国课程规划》中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艺术五项艺术形态。另外一种是设置综合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各门类的艺术课程。


在我国,音乐课和美术课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单独的综合性艺术课程一直少见。2001年,教育部同时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按照要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三个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其中,美术课程标准与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同时实施,艺术课程标准则可以单独实施,不必再开设其它课程。


在新艺术教育中,作为学科意义上的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共同构成基础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国家的课程标准框架下,新艺术教育对以美术、音乐两种分科课程和综合艺术教育课程都进行了一些探索。

 

1)音乐课程。


音乐是一种最古老的激发自我并且凝聚人群的强大力量,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通过特定的声音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程是以感受、表演、创造为基本活动的一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提出:“第一,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性潜能,激发创造力,提升精神层次与生活质量。第二,世界音乐的丰富与多元性,可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


在音乐课程上,我们希望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通过完整的音乐课程之后,起码实现如下目标:第一,表演。能够演唱,能够演奏最少一种乐器。第二,欣赏。能够浪漫地感知和描述。第三,理解。能够深层次地解析文化、历史背景。


目前我们在音乐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海门实验区研发的百首名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音乐类型的风格特点,遴选出一批风格迥异的名曲,充分运用视频、录音等各种现代教育科技,通过聆听、演奏(唱)、解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有规律、有体系、有兴趣、有质量地走进音乐,发展所有学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课程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富于兼容性的学科,我们倡导音乐课程更加积极地与其他非音乐学科整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这方面,国外的洛扎罗夫教学法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1)美术课程。


美术,也称视觉艺术,是以视觉、触觉形象承载和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囊括了摄影、影视、动漫、环境等新兴视觉艺术门类和形式。美术课程是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一门艺术课程。


有专家学者指出,美术的潜能是最容易随着年龄而丧失的。我们认为,美术课程的探索应该朝着创作、欣赏、文化这三大领域齐头并进。目前我们主要开发了百幅名画鉴赏课程。通过欣赏评述、创意性临摹等多种手段进行赏析,“叫醒”儿童的眼睛,开发儿童的想象,发现自我的世界,获得观察、理解、创造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实现由“入画”到“出画”的转变,提升儿童的美术素养,培育儿童的卓越人格,帮助儿童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过一种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审美人生。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分科课程是指课程所采用的艺术形式相对单一,并不意味着它的功能作用单一,而是指它的功能与作用更侧重于一些侧面。因其艺术形式单一,受外在干扰较少,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后更容易沉浸其中,能够充分发现艺术天赋、充分挖掘艺术潜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教育效果。只要我们在开展过程中遵循新艺术教育的原则,就能让分科课程教育中起到切实的作用。比如苏州昆山千灯小学里,音乐组的“一乐一世界”、科学组的“一作一世界”、体育组的“一球一世界”、美术组的“一绘一世界”、以及“美人之美水乡意韵”等等课程,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眼”对世界进行不同侧面的审美,还有部分老师从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出发而创设的特色艺术课程,如篆刻、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等,都以相当深度对分科课程的新艺术教育进行了阐释。

 

3)综合艺术课程。


综合艺术课程是指基于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关于艺术的整体性认识的一种课程。综合艺术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目标上,通过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来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教学方式上,注重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贯通;教学内容上,主张信息多样化,拓展艺术视野,同时倡导从当时、当地、当人出发的高度个性化;教学环境上,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社会社区的文化资源,延伸和拓展艺术课堂。


这些年来,新教育实验一直致力于研发综合艺术课程,比如,由新教育研究中心研发的读写绘课程、由海门实验区研发的电影课程、名画名曲欣赏课程,由新父母研究所研发的口头作文课程等等。


新教育读写绘课程是专为4-9岁儿童开发的课程,是指师生共读绘本故事,由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复述或改编故事,主要以绘画语言、辅以少量文字(或由父母代笔)进行记录的一种综合课程。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是绘画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三者的集合,是儿童生命在特定阶段的完整讲述。其课程的呈现形式——写绘作品,是一个整合了图画、语言、文字的特殊作品。严格意义上,它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故事”——模仿故事、原创故事,或者是生活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跨越了美术、语文两大学科的综合艺术课程。一般由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利用课堂或活动课来开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结果的评价上,是把孩子的绘画作为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从颜色、线条等细节分析孩子的心灵世界,从而跳出了对一般美术作品初级而功利的“像不像”的局限,更大程度上激发与发挥出儿童的灵性,更有助于挖掘儿童的潜能,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受到师生热烈欢迎的新型艺术课程形式。


以上课程都是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经相对成熟。以下课程的探索都是刚刚起步,但已经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


新教育生命叙事课程是一个综合了音乐、美术、演讲、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具有强烈仪式感的期末庆典课程。生命叙事课程的最终呈现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班级叙事、生命颁奖和戏剧展演。


班级叙事是指利用照片、音乐、诵读等形式,回顾一学期所经历的课程,以图文并茂的故事,总结呈现出教师、学生、父母等各方在这学期获得的成长。


生命颁奖是指根据孩子在这一个学期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长,而给予相应的肯定、得到相应名称的奖。因为每个孩子都必然会有所成长,因此生命奖必然属于每一个孩子。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生命奖根据孩子努力程度的大小、获得成绩的多少,从而获奖的数量和种类上也有不同。


戏剧展演是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能力,在共读适宜当下的经典书籍后,融入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把自我个性、当下生活投射到共读书籍之中,并因此而争鸣、共鸣、创编、排练、演出一部戏剧。生命叙事课程的戏剧展演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它是个体生命与文学艺术作品的高度融合,本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第一,这里的戏剧所演出的内容,必须来自每个学期的共读书目,因此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深度阅读。第二,戏剧中的角色确定,以学生的生命出发而不是戏剧的需要出发,并且以教室为单位,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登台演出。第三,戏剧的时间是以学期为阶段,每学期一个剧目。而且一般安排在班级叙事和生命颁奖的活动之后。因此它最关注的是每个学生在戏剧之中的生命呈现,其排练是从共读该书开始,其后的竞选角色、道具制作等都是叙事内容,最后的演出既是以戏剧进行全班学生的生命呈现,也是每学期每间教室在期末庆典的生命叙事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教育戏剧课程是根据戏剧的基本形式,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的一种艺术课程。而戏剧是一种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课程的开展围绕着欣赏与创造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后者,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属于生命叙事课程中环节之一的戏剧之外,还有一种根据课本、故事章节等改编的教育短剧,具体名称根据不同的分类可以有校园剧、童话剧、课本剧等,可以随时随地、更为便捷地进行。


在教育短剧的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主题朝向美好。教育短剧是为生命成长积聚正能量,应该成为美好事物的汇聚地。二是具备游戏精神。将书籍变成游戏,将课堂变成舞台,寓教于乐。三是剧情集中简约。简单的剧情,配上活泼的动作、表情及对白,充分激发孩子的能动性。四是表演长短适宜。原则上每部剧的时间控制在8~12分钟之间。易于及时排练、即时表演。五是预留创造空间。“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剧本要给孩子预留出一定的表现空间,以便充分开掘孩子的艺术潜能。


新教育电影课程是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媒介,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各种艺术能力的课程。电影又称“第七艺术”,它的直观性让观众很容易进入,但它的即时性也会妨碍对主题的深层捕捉和领悟。该课程开展中,要求进行诸如模仿表演、配音、剧本创编等视觉性强、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环节,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电影艺术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又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它所蕴含的博大的历史与深邃的思想,将纷繁复杂的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融为一体,让我们去感受去体验,让整个心灵世界获得震荡,在这里感性与理性、记忆与想象、推理与直觉、观察与创造、道德与审美、知识与信念是相互交织,水乳交融的。我们相信,电影作为综合的艺术可以培养儿童走向人性的综合。


比如海门实验区研发的“大眼睛”百部影视赏析课程,它精选各类电影并通过艺术教学的形式予以呈现,引导学生在该课程中,发展如模仿表演、配音、剧本创编等各种艺术能力。让儿童的自然感性获得完善,弥合儿童自然感性遭受的裂痕,助长儿童自然天性的萌发,浸润和美化儿童自然勃勃的生命力,使儿童感受到真正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感动、悲伤、欢乐和痛苦,自主地领悟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比如新父母研究所研发的微电影课程,是把电影从赏析推进到拍摄,并且成为对生命叙事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如今手机、相机自带的摄像功能让拍摄成为可能,现有的影像编辑软件已经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轻松进行影片的剪辑。所以,如果客观条件难以开展戏剧演出,或者自身对电影艺术有着偏好的老师,可以将生命叙事剧改为微电影的形式呈现。新疆种子教师张遵香拍摄剪辑的微电影课程《丑小鸭》,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新艺术教育的师资


目前,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艺术教师紧缺。缺少艺术教师已成为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而且一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缓解师资紧缺的局面。


第一,创新艺术教育的课程样式。如果艺术课程自身不创新,艺术师资紧缺的局面很可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已经证明行不通。因为艺术的形式那么多,再加上按照现在音乐、美术、戏剧等各自独立的艺术课程板块来进行教学的话,无疑艺术教师永远是不够的,学校也不可能为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教学去配备一名专业的艺术教师。所以,艺术课程自身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用艺术课程创新来解决艺术师资的紧缺问题,应该是一条治本之策。因为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变,老师就变。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老师。


在新艺术教育中,无论是读写绘、晨诵、还是生命叙事等课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进行了综合。比如,读写绘课程,它把语文(讲故事)与美术(绘画)以及戏剧中的表演(学生讲述)有机融合起来,使得读写绘课程既有语文的要点,又有美术的元素,还有表演的参与。又如,我们的生命叙事剧课程,它既有戏剧(儿童表演)的元素,又有语文的元素(编剧本、读台词),还有音乐的元素(背景音乐)以及美术的元素(道具设计)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这种经过综合后的课程,几乎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教,不一定需要专门由艺术教师来教。这样一来,既解放了艺术教师,又缓解了艺术教师紧缺的局面。另一方面,综合后的课程,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因而是完全可以被复制移植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求新教育学校必须要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所在。如戏剧,不要求一定要有舞台灯光,在教室或操场里就可以进行。


第二,由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组建学区或教育集团,把辖区内所有的学校纳入学区或集团统一管理,把体制内的教师变为系统内的教师,并使系统内的人流动起来,打破原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归属隔阂和限制。老师是属于学区整个集团管理的老师,而不再是仅仅某个学校的老师。如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配置情况,合理调配,填平补齐。


第三,距离较近的各个学校之间,自发组建教育共同体。各学校可以根据师资情况,充分发挥各自师资特点,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每学期,各学校的艺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特长,针对其他学校教学的需要,轮流到各学校不同的班级去上课。


第四,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的艺术人才资源,请他们担任学校的艺术教师,进入教室、进入课堂、进入课程,支援学校艺术教育。此外,这些社会师资在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结对子”和“师带徒”等形式,指导和培养一批艺术教师,为今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储备后备力量。如地方性的民歌课程,只要是会唱民歌的歌手,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第五,持续组织艺术专题的支教、实习活动。组织艺术教师以及艺术人才进行艺术主题的支教,促进相关人才在城乡之间的交流,组织师范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甚至艺术院校的学生进入缺乏艺术教师的地区实习,让艺术教师、专业人才在更丰富的教育活动中拥抱生活,开拓视野,也让缺乏艺术师资的地区能够在最短时间里开展艺术教育。如海门新教育实验区的做法是:专门挑选出一位音乐教师、一位美术教师,让他们在全市的各所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巡回开设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确保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能够上最少一节高品质的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


第六,有条件的地区,成立专门的艺术工作室等组织机构,没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派开展定向进修。利用专门的艺术工作室等组织机构,可以指导各学校的艺术教育,发挥引领作用。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只有一个艺术教师或者没有艺术教师的农村地区,可以利用暑期选派老师进行职后的艺术专业定向进修,形成“一专多能”型教师。


第七,进行“全科教师”的培养。“全科教师”能够让欠缺艺术教师的地区尽早获得所需师资,同时,在基础教育整体中,幼儿园和小学处于“浪漫”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如果是“全科教师”,就能更好地开展综合艺术课程。“全科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临时解决艺术教师缺乏的问题,还能够促进这一阶段教育品质的提升。


第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微课程、微电影,整合网络艺术教育资源,弥补学校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如海门新教育实验区正在准备把百幅名画、百首名曲、百部电影欣赏等做成微课程,通过网络为缺乏师资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学校通过简单的播放即可带领学生学习,从而缓解艺术教师匮乏的压力。


(五)新艺术教育的资源


一般而言,艺术教育资源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资源”,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其次是“物质资源”,主要指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最后是“文化资源”,包括制度、教育理念、师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就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历史和经济等的原因,我国的艺术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比边远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城市中小学占有的艺术教育资源(包括知识、文化和物质资源)也远远超过县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而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缺乏比知识资源更为严重。


那么,应该如何更合理地配置与利用艺术教育资源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的艺术教育资源,采取艺术实践活动课的形式,集中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和音乐厅等场所,接受艺术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外练技能,内修审美,平衡协调,全面发展。这种形式由于接近真实的艺术生活,艺术氛围浓,环境好,效果优,因而是弥补现行艺术课堂教学不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欧美等国家也普遍都采用这种形式。


第二,对于经济不发达,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艺术教育资源库,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如搭建艺术教育资源公共平台,覆盖到每个学校;把一些较好的艺术教育电子资源,上传至教育信息网,进行共享;或者刻成光盘,通过教育电视台播放等等。


第三,充分发掘地方艺术资源。每一个地区,都拥有大量的地方艺术资源和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苏州的评弹、昆曲、桃花坞木刻年画,海门的山歌,西北的唢呐、腰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资源。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开发艺术乡土教材,作为艺术校本课程的补充,纳入教学体系。一方面,既能弥补艺术教育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这方面,苏州昆山千灯小学、苏州工业园区的跨塘小学等已经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


(六)新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的调查,教学形式单一死板,是导致学生不喜欢艺术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有许多是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课程的规律相违背的。所以我们主张超越教材,回到儿童中心,回到艺术本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渗透式、合作式、主题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


第一,渗透式教学。是指打破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边界,在一门学科里采取包括艺术学科在内的多种学科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数学课的平面、空间、线的概念,物理中精美的原子结构,都和美术紧密相关。若老师加以适当引导和利用这一特点,那么,数学课不枯燥,物理课又生动。两者的这种结合,还能触发学生的解题灵感和思路。


第二,合作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门综合艺术课程,多学科教师集体合作进行艺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打破学科教师的身份界限,使得艺术课不仅仅是艺术课老师自己来上,也可以是几个老师合作一起上。优点就是能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让各学科教师教学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体现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也可以呈现在活生生的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这样集体备课、合作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能够积极、全面、有效地提高每位老师的艺术素养。


第三,主题式教学。是指通过确定主题(如亲情、友谊、公益、感恩等),由有关学科老师组织的一种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重点特出,主题鲜明,教师的自主选择性大,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大,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比如,“亲情”主题,可以让学生画出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这是美术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唱出对父母的爱,这是音乐的呈现;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一段对父母的思念,这是舞蹈的呈现,等等。


第四,现场式教学。是指由班主任和艺术老师等组织学生深入艺术环境现场,回归艺术真实,回归艺术生活,回归艺术情境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让学生置身真实的艺术环境,开拓艺术视野和思维,触发学生的情感感受,提升艺术教学效果。如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到艺术博物馆、音乐厅等,进行现场教学。它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艺术积极性。


另外,艺术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需要课时来予以保证的。没有课时量的保证,课程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一般而言,艺术课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计算:一种是课表里的课时数,一种是课表外的课时数。而在目前课程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上,我们新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设想和课程创新的做法,已经打破了课表里课时数量的限制,并放大了这两个课时数,巧妙地将两个课表联合起来。因为,它不再局限于课表里的课时数,而是通过课表外的(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加上其他课程(如晨诵、读写绘)的艺术教学等形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艺术课程就能获得比现行的艺术课程多得多的课时数。而这并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正常教学。


同样以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为例。在这所学校里,每周一次的小桥音乐会,每天为舞蹈、乐器、唱歌、绘画付出的大量的练习,再加上每天的晨诵、午读,以及漫长的童话剧排演,孩子们的时间从哪里来?罕台新教育的时间从哪里来?罕台人的回答是:这些并不占用“学习时间”,它们恰恰是生命本该享受的“闲暇时光”“游戏时刻”“自由时间”:一早起来,甚至在晨诵之前,可能首先响起的是琴声,是歌声。这琴声和歌声,甚至会窜入每一个课间,以及许多课堂中。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住校,到了黄昏时分,以及短短的夜晚,孩子们极少在练习题中度过,而更多的是在电影、音乐会、英文歌曲,以及童话剧和小桥音乐会的准备中度过的。这些艺术,和大语文课程,和数学、英语、科学课程以及体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得就像是呼吸。当觉察孩子们倦了,累了,聪明的老师会提议大家拿出乐器吹奏一曲,或者踩上轮滑鞋,去操场翩翩起舞一会……在一个星期的五个短短夜晚里,一个小桥音乐会,一个电影之夜,两次英语歌曲学习,而每一天在九点之前,学生就放下一切,准备进入心满意足、毫无愧意的睡眠。


所以,我们倡导把题海战术的时间还给游戏,还给艺术,还给闲暇与自由,自觉的生命将更积极地投入到学科学习中;同时,综合艺术课程上的高峰体验以及所形成的生命积淀,会让孩子们更轻松地学习所有学科课程。

 

(七)新艺术教育的评价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艺术教育需要符合艺术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评价,新艺术教育当然也需要新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推出完备的艺术教育评测标准体系。在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建立“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分别提出了建立“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公示制度”和“学校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


作为新艺术教育的评价,我们强调以下两点:第一,由于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特性的不同,因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抹杀艺术课程的独特性,要以艺术的方法评价艺术教育。新教育生命叙事课程中的生命颁奖,就是这种用艺术方法的评价。


第二,艺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不能以量化的分数和可视的技能来作为衡量艺术教育的标准。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是重视了艺术教育,其实是把艺术教育推向了死胡同,同样是“用艺术杀死艺术”。我们推荐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注重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比如艺术享受、身心愉悦等,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说:“我们这一代不得不在马背上从事政治和军事,为的是我的儿子一辈能够从事数学和哲学,为的是我的孙子一辈能够从事音乐和舞蹈。”新艺术教育,与其说是对当下教育的一次修补,不如说是面向未来的一声号角。是的,当下中国的艺术教育仍然困境重重,新艺术教育的探索责任重大。我们永远相信,教育在一线,智慧在民间。


结语(苏州宣言)


2014年7月,新教育人汇聚古城苏州,辨析艺术教育的价值,探寻艺术教育的意义,展望艺术教育的明天,研究如何让艺术教育突破现实枷锁,回归到艺术本身、教育本身,让生命因此而幸福完整。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


新艺术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习得艺术的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思维,拥有艺术的品位,具有艺术的精神,传承人类的文化,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完善的人格。


新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艺术家,不是艺术尖子的选拔与培育,而是源于儿童天性的自由发挥,注重艺术欣赏力和艺术情怀的培育,通过艺术无处不在的中介作用,为了艺术化的人生目的与境界的教育,注重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其宗旨是体验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成就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


艺术呈现人的美好。艺术教育成就人的美好。从“呈人之美”到“成人之美”,艺术教育是让每个人通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完整幸福的美好的人,是“成人之美”的手段;教师是最擅长于“成人之美”的人,首先帮助成就他人、同时在此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成人之美”。


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


所以,我们认为——新艺术教育必须人人参与、舒展个性。新艺术教育必须立足生活,吻合节律。新艺术教育必须学科渗透,走向综合。


新艺术教育开展的诸如读写绘课程、生命叙事课程、戏剧课程、电影课程等诸多具有新教育特色的综合艺术课程,既为了打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也为了非专业艺术教师从事艺术教育探索出新的路径。


我们知道,艺术教育困难重重,新教育人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教育在一线,智慧在民间。


我们更知道,新艺术教育,与其说是对当下教育的一次修补,不如说是面向未来的一声号角。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让我们一起探索艺术教育的真谛,一起走在这条“成人之美”的路上,同心同行,超越困境,成就美好,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略)

 

鸣谢


本报告由朱永新教授组织撰写。编写组先后在北京、江苏海门等地召开了座谈会、研讨会,共读了相关书籍文献,走访了教育部体育与艺术教育司,并根据朱永新教授的研究框架与基本观点撰写了此文。


在成稿过程中,余国志、干国祥、童喜喜、许新海及其海门团队分别撰写相关文稿阐述了各自观点,叶水涛、张荣伟、谷公胜、陈东强、严文蕃、成尚荣、李庆明、张勇、袁卫星等贡献了相关建议和素材,陈铁梅、祝禧、杨川美、沈荣等海门艺术教育骨干进行了专项研究并研发了相关课程。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