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做”的哲学,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一系列鲜明的文化符号,深植于学校文化历史土壤,逐步生长起巴蜀小学“做的哲学”,并将“过去时”演绎成为“现在时”,继而又努力将“做的哲学”转化为实践行动,生成实践智慧,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中,巴蜀始终从学生出发,坚持学生本位的教育原则,尊重、激发、陪伴儿童的成长,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生活中以开放的办学视野“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通过研磨学生的真实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课改,实现学校办学的最大追求——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教育是“做”的哲学,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基于学生:一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人的教育。因此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发现儿童、读懂儿童、成就儿童,是我校课改路径选择的第一个学术逻辑起点。(《儿童阅读决定民族未来》
学校用“做的哲学”凝练出“真与动”的巴蜀精神,编织出律动文化。巴蜀人不断践行与丰厚着“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生长起一所小学文化的力量。——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用行动和坚持赢得梦想》)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教育是“做”的哲学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专访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
王大伦 姚辉省
编者按:
从上学期起,“重庆教育”联合华龙网推出《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系列报道,走进中小学,与校长面对面,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谈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思考,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努力,以期与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讨。
今天我们将继续报道,接下来,渝小育与你一起分享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的思考。
关键词:“做”的哲学
校长观点:
在学校文化的土壤里,逐步生长起巴蜀小学“做的哲学”;又在时代的潮流中,让“做的哲学”更具现代性。(《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影响我生活与生命的几本关键书籍》)
问:教育是“做”的哲学,某种意义而言,“做”是行动哲学,是实践智慧,巴蜀小学是如何用“做的哲学”编织学校文化?
答:在1932年公开发布的《巴蜀小学建校宣言》中,首任校长郑重宣告“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
一代代巴蜀人沿着时空的哲思,带着巴蜀小学特有的时空观、历史观和发展观,在读懂学生、读懂学校、读懂时代中继往开来,用“做的哲学”构建与生成学校文化。通过32级台阶、校史墙、“圣陶”阁……
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一系列鲜明的文化符号,深植于学校文化历史土壤,逐步生长起巴蜀小学“做的哲学”,并将“过去时”演绎成为“现在时”,继而又努力将“做的哲学”转化为实践行动,生成实践智慧,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做的哲学”不是盲目的开启,而是有思想的行动。我们倡导“带着思想去实践,实践之中出思想”,所以巴蜀校园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和研讨的场景。(《行动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
巴蜀人耳熟能详的“以先进的思想立校,以创新的实践强师,以厚重的文化育人”“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情怀需要行动证明”“做了的才说”“在实践中系统探索、选点突破”……
一步一个脚印让“做”的哲学具化的同时,也让巴蜀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化于果。“实做”已成为巴蜀人的生活方式,“思辩”则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
“思”与“做”的结合,编织了一张价值意义之网,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之网。它成了学校的发展之纲,也成为巴蜀人最终的心灵滋养。
关键词:律动教育
校长观点:
围绕“因生而动”,学校提出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用律动的思想去陪伴成长,成就梦想。
问:学校以“创造一些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为办学使命,应和着时代和教育的脉动,是如何通过“律动教育”(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实践研究引领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答:教育始终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巴蜀小学秉持“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一直将“全人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展开教育家办学之课程改革,探路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重视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有机融合分科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资源,努力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
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中,巴蜀始终从学生出发,坚持学生本位的教育原则,尊重、激发、陪伴儿童的成长,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生活中以开放的办学视野“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通过研磨学生的真实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课改,实现学校办学的最大追求——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谢家湾小学何以获得“中国质量奖”?——教育就是影响,六年影响一生》)
关键词:读懂儿童
校长观点:
儿童教育需要读懂学生、读懂学校、读懂时代。可以说,与每一个孩子一起律动,不断地从儿童立场上去进行教育的革新,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历史赋予巴蜀的责任与使命。
问:童年短暂而珍贵,更是不可逆的,我们教育方式的背后折射出一所学校整体的教育观与价值观。对于巴蜀小学而言,读懂儿童,并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实践教育,意味着什么?
答:基于学生:一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人的教育。因此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发现儿童、读懂儿童、成就儿童,是我校课改路径选择的第一个学术逻辑起点。(《尊重儿童成长的自主性,遵守成长的自然规律,把儿童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说到儿童,这几个关于教育规律、儿童成长规律的问题值得教育人共同思考:
1.儿童是怎么认识事物的?儿童感知事物、认识世界总是从整体入手、依靠感知与表象来完成,具有整体性(或笼统性)、渐进性、持续性、差异性等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将某个知识教给学生,也不能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而要尊重学生认知与发展的特点,力争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从而让不同儿童得到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
2.儿童的学习只发生在课堂上吗?显而易见不是,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就更是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地不在。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唤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课程综合化实施应运而生。
3.怎样的课程才能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学习?目前的课程改革中去学科化和唯学科论等倾向需要改变。“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是以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国家课程为主干,立足“学科育人功能”,强调分科与综合的联系和区别,采用“学科+”方式,融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为学校课程,落实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国家意志并从实践层面创新转化落地的“巴蜀方案”。其在发挥各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上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操作性和现实借鉴意义,在推广应用中深得业内认同。(《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
关键词:学生评价
校长观点:
多年来,重庆巴蜀小学围绕学生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律动课程到“三力”评价,从“评价方式综合化”到“评价结果过程化”,从关注当下到关注未来,走出了一条极具巴蜀特色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之路。
问:学生评价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永恒难题,主要难在评价什么内容,评价目的是什么,怎么实施评价。巴蜀小学是如何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与创新?
答:如果说课程改革是学校的核心工作,那么学生评价被称作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学生评价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否。近年来,巴蜀小学围绕“巴蜀型学生”培养目标,率先对学生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巴蜀评价改革协同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学科内评价走向跨学科评价、从知识评价走向综合素养评价、从纸笔评价走向实践能力评价、从他人评价走向自主评价为主的一系列改变,实现了从评价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到引领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念与实践转变。
从律动课程到“三力”学生评价模型,从评价方式综合化到评价结果过程化,从关注当下到关注未来,形成了兼具内容、过程、时间三个维度的立体多维评价体系,从实践层面破解育人难题,走出了一条极具巴蜀个性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之路。
面对新一轮学校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其中,选点突破的“律动学生评价”发展史,就是学校“律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一部进化史。巴蜀研发的以“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为主题的“律动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是儿童立场价值定位下的标准的明确,是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的选点突破,也是评价改革协同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发展等学校文化整体改进的实践创新。(《尊重每一个孩子——关于教育创新潜质的评价》)
回头看学生评价研究过程,以“学生评价”为核心,以项目式研究为抓手,以选点突破为策略,以学生发展代言效果为表现性评价量规,是一种基于目标的工作方式,是一种从目标出发的思维方式,更是一场倡扬价值思想的技术创新。巴蜀老师,一直都在努力,目前该研究已由点带面,促进着巴蜀生态的整体改进,一大批干部扎深现场,因勤勉而自信。
关键词:学校文化及文化互助
校长观点:
一所小学校也能为促进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挥作用。让十多万人次师生分享到了巴蜀的优质教育及学校文化。(《文化,为学校立魂》)
问:巴蜀小学“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影响并带动了重庆周边区县的N所学校,让十多万人次师生分享到了巴蜀的优质教育。有哪些好的经验分享?
答:巴蜀小学作为第一所入选重庆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重点项目的小学,开展“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已有十六年历史,并于2017年最终获得综改项目一等奖。
十余年来,巴蜀团队探索出的“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凝练了“望闻问切、开出良方、备货上架、上门服务、整体打包”为具体策略和工具的城乡学校文化互助 “五步工作法”,管理分享、教学课例、教育讲座、教学资源等300多项集体和个人成果影响并带动了重庆周边区县的N所学校,通过送课下乡、互动论坛、影子培训、主题访学等形式,结合巴蜀梦想网校、访学制度等立体举措,为统筹城乡教育探索出一条实践创新之路。
足迹遍及30多个区县,走进了重庆市内200多所学校,学校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教师达15000余人次,直接访学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上十万人次学生分享到了巴蜀的优质教育,也使牵手学校的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以“基石之责”有力地促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践行了一所小学校的教育情怀。
学校用“做的哲学”凝练出“真与动”的巴蜀精神,编织出律动文化。巴蜀人不断践行与丰厚着“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生长起一所小学文化的力量。(《好的教育不是传授,而是“遇见”》)
校长小档案
马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全国“明远教育奖” 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成员,重庆首批小学正高级教师、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首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创新教育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少工委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教学会副秘书长,重庆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小学校长联谊会会长、重庆基础教育课改联盟副理事长。
文丨王大伦、姚辉省。图丨源于学校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