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何以发生改变——无论何时,成长从不停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工作,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改造,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抚摸和感知,是以自己的敏锐体察他人的疼痛”。

只有领悟到人的不可改变,才可能让人改变。 这种改变,也叫:成为自我。

学习力首先表现为专注力。能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是学习力的显著特征之一。


自律,彰显人之自由,是生命庄严所在。自律,还源于主体性的激活和内在的觉醒。


没有内在的觉醒和主动的追求,很难持久在一件事上聚焦,很难对一件事精益求精。
——郝晓东《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

要将演讲做精彩,需要6要素:幽默感,讲故事,说细节,列数据,溯根源、有条理。——郝晓东《向白岩松学习——如何做一个精彩的演讲》(文章附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危机也是契机》《庄惠芬:在新教育成长二十年》《做个真人——疫情期间忽然想到》《疫情之下,用经典疗愈身心》)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敬畏自然,珍爱生命,防范疫情——生命教育:新教育人一直在行动!》)


人何以发生改变

原创|郝晓东
来源|啃读者

郝晓东,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本文刊发于2020年2月19日《中国教师报》



疫情蔓延,不能外出。这段时间在家批阅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员的作业,边批阅边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人真正改变?

有人说,读书可以让人改变。这句话,既对也不对。变化产生的前提,不在于泛泛地读书,而在于读什么书,与谁一起读书。我看到有的教师跟随专业学习共同体阅读,气质变化,生命成长。我也看到许多教师一直在读流行畅销书、微信上的文章,不仅没有变化,反而是越来越“固化”。我原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10年前没有偶然与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相遇,没有跟着“高人”开启啃读经典之旅,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近日,我读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写的自传,了解到富兰克林与许多卓越人物一样,在成长的青少年时期也有一段大量啃读经典的过程。



“富兰克林借书阅读——不仅有沙夫茨伯和柯林斯这样同时代自由思想家的著作,还有班扬、笛福、洛克、色诺芬等人的作品,以及各种史书和宗教论争书籍——并模仿伦敦《旁观者》报上艾狄生和斯梯尔的文章以改进写作”。

这一年,富兰克林仅14岁。

环境能改变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生长,就容易被塑造成怎样的人。白岩松说:“如果环境和制度是糟糕的,好人也会变成坏人。”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和制度是良好的,坏人也会变成好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总是被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深深塑造,被从事的职业所刻写。即使同样是教师,你是在乡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工作,是在校长岗位还是中层平台,都影响着自我的精神生命。能跳出环境的影响反观自我,是人的自由,而这何其难。



习惯能改变人。仅仅靠知晓一些知识,自我是难以有根本性变化的。去年末,我听了一场醍醐灌顶、脑洞大开的讲座。近日,我又在网络上听了一遍并做了笔记。然而即使如此,讲座知识对我思维和行为的真正影响有多大?几乎没有。不过,我去年冬天带新网师学员一起读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却不同,不论是在听课、授课还是听讲座中,我的大脑总会自动冒出“三重对话”“虚假的主体性”“润泽的教室”“登山型课程”等概念。为什么同样是知识,影响却不同?因为学习的习惯不一样。前者是“讲—听”模式的浅学习,后者是研究性的深度学习。(《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 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佐藤学的核心教学思想》)



仅仅有行为还不够,行为必须“自动化”,即成为习惯,才能较少消耗意志力,让你将精力聚焦在所学之上。比如,如果早起阅读的行为成为习惯,早晨一睁眼就会一骨碌爬起来读书了;如果没有成为习惯,醒来后就要纠结要不要起床,这就消磨了大量的意志力,哪有精力用在文本中。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真正要改变人、成长人,也不是通过片面传授知识(要学习知识,今天的平台和渠道何其多),而是培养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自我管理的习惯,等等。不培养这些不可以吗?当然可以。问题是,当自我都难以养成习惯时,如何能培养学生?(《如何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如何改掉一个坏习惯?——把难以触摸的“素养” 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

最近,一则新闻《在方舱医院读书的“清流哥”火了,竟是留美博士后》引起许多人关注。在疫情阴云笼罩的病房,身染疾病的留美博士后付先生能淡定从容地阅读学术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展示了他强大、稳健的精神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泛滥、内心“兵荒马乱”的这段时间,我看到许多教师依然每日阅读写作,我坚信这种修炼的价值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渐渐彰显。而有的教师,在变动不居的时光中,如浮萍一般缺乏定力,总受外界影响,或浮或沉,或喜或悲,或闲或忙,也就失去了主宰命运的自由。



根本上,人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成人。

我用10年时间研究教师成长,从事大学教育,从未想过要改变任何人。不仅因为成人无法改变,而且无须改变,更是自己无资格去改变。没有哪一种性格、兴趣是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性格和兴趣是绝对不好,关键看其如何对待,如何利用。自卑虽然不好,但能激发超越;阅读虽然好,但脱离实际也容易成为书呆子。(《郝晓东: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根源处,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唯有以同情心、同理心去体察他人的内心。特级教师魏勇的一段话说得好,“教育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工作,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改造,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抚摸和感知,是以自己的敏锐体察他人的疼痛”。

只有领悟到人的不可改变,才可能让人改变。 

这种改变,也叫:成为自我。(《改变自我,改变世界——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向白岩松学习——如何做一个精彩的演讲

原创|郝晓东
来源|啃读者

今天,为了准备写《中国教师报》宋鸽老师的约稿,上午听了魏老师的在线讲座,下午翻阅《富兰克林传》。

但状态不佳,列了提纲没有展开写。

手机上随手刷到一个白岩松在全国医学界会议上的演讲——《医学与医德》,时间不长,20分钟,反复看了几遍,对演讲很有启发,记录在此。


要将演讲做精彩,需要6要素:幽默感,讲故事,说细节,列数据,溯根源、有条理。

一、幽默感。幽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展示自我的魅力和自信,缓解现场紧张的压力。演讲中,白岩松开门见山说,“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替医生说话?有三个原因:第一,我和医生都姓白......第三个原因,我还不傻,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个患者。”现场一片笑声。

二、讲故事。大脑天生喜欢听形象的故事,不喜欢听抽象的理论。一朵花胜过一千个道理,故事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好的故事能简洁明了表达主旨。当然,前提是故事要选好。故事选得好,画龙点睛;选不好,画蛇添足,还造成误解。什么叫“选的好”?一是贴切,能呈现主旨;二是短小,避免喧宾夺主;三是听众耳熟能详,有共鸣。

在讲到什么是医德时,如果白岩松按照百度定义说,“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我估计,听众就感觉索然寡味了。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当时的场合不是学术研讨会,白岩松也不是医学专家,讲医德关键不在于厘清概念(因为台下的医生都懂这个常识),而在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白岩松讲了我国妇产科学的开创者、著名医学院林巧稚的一个真实故事:林巧稚考协和医院时,在考场上放弃考试而救助同考场生病的女生。这个故事选得就很好,主人公是听众耳熟能详且不会有异议的泰斗级专家,典型地表达了医德的精髓:牺牲自己,照料别人。

我统计了一下,白岩松在短短20分钟的演讲中,就讲了林巧稚、华益慰、曾国藩、父亲生病等5个小故事。

讲得栩栩如生,听得兴致盎然。

三、讲细节。故事要讲好,细节很重要。细节显现品质,细节决定成败。讲细节还能体现出演讲者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依然分析“什么是医德”,白岩松讲了一个细节:曾获感动中国人物的医生——华益慰,每次查房诊断病人时,都要提前将听诊器在自己的肚子上捂热,避免患者受凉。于细微处见精神,不需多言,一个捂热听诊器的细节动作,就将华医生的关爱、体贴和慈悲呈现出来了。

四、列数据。数据体现精确,精确让人信服;数据表达真实,真实就是力量。很多演讲缺乏说服力,就是因为演讲者通篇是自我感受,主观描述,用模糊的词语表达“想当然”的结论。没有数据,即使你的结论正确,也很难让听众相信。

为了说明当今中国人们对医院依赖大,白岩松用了一个数据:2015年,中国医院的门诊量是77亿人次。为了说明晚清政府的制度存在问题,白岩松用了一连串数据:一个官员一年的工资是100两银子,而一年的开销需要300两银子,200两银子从哪儿来?

五、溯根源。演讲的本质是分享洞见,所谓洞见,就是透过混乱复杂的现象发现本质。
对于医德不好的现象,一般人会从道德的层面批判世风日下,部分医生的素质差,但白岩松则分析道德背后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

他说:“任何站在道德的基础上谈论道德都是无效的,不能要求医生都是圣人之心;道德是外在的环境和制度决定的,如果环境和制度是糟糕的,好人也会变为坏人;医生是为迟迟不能推进的医改‘背黑锅’;医生中的‘败家子’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当然,我认为白岩松只是说出了真理的一部分,但不全面。因为没有抽象的环境,每个人既受环境的影响,本身也是环境一部分在创造环境。同样的环境,也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败家子’啊。医德的问题,环境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尤其在环境不能短时间改善时,应该从个体自身来强调。

不过,白岩松在当时场合这样讲是合适的,因为听众主要是医生,要为医生说话嘛。如果听众全部是患者,这样讲就难以服众了。

六、有条理。好的演讲应该是一篇好的文章,有完整清晰的框架,有逻辑条理的层次。你讲得条理了,听众才听得不糊涂。

白岩松的演讲非常条理,分为五个部分:

1、自己替医生说话的三个原因;

2、通过分析教师与医生职业的相同点(都讲究“德”)与不同点(教师负责人的精神,医生负责人的肉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医生的职责是肉体治疗和精神抚慰),点出演讲主题,突出医德重要性;

3、用林巧稚、华益慰等三个故事,阐明什么是医德。

4、从三方面说明医生为什么付出多而委屈还多?(人们对医院对依赖大,期待高;科学进步导致人们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好事多“磨”)

5、用自己父亲患病的故事结尾,将主旨升华:如果现在的制度与环境松绑后,当蒙在医生身上的“灰尘”剔除后,加上现在的技术,很多患者都会治疗;好的医生不仅治病,还会带动患者一起参与到健康的流程当中。

附:视频实况


相关链接:

给青年教师的信(10)|一辈子学习写作
给青年教师的信(9)|暑期正是读书天
给青年教师的信(8)|教师应成为演讲高手
给青年教师的信(7)|奖赏的弊端
给青年教师的信(6)|成长的长久动力从何而来
给青年教师的信(5)|教师应提高对教育的解释力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