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9年7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今年書展,和你換個角度看…… | 港中大出版社2018年香港書展 · 新書書單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19-07-25

7月18日至24日,香港書展如期來臨。

今年的書展,我們想要和你換個角度,看看不同的風景。




➤ 當我們從遠距離的閱讀者變成近距離的觀看者,歷史的面貌往往更加震撼。


《紅色新聞兵——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的作者李振盛文革時期在《黑龍江日報》擔任攝影記者,他用相機為一個時代留下記錄。私藏的十萬張底片,為我們直面動盪的十年提供寶貴的視覺資料。


紅色新聞兵

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李振盛 著


傳奇攝影記者,十萬張密藏底片

重現文革極端年代的歷史現場



➤ 當我們擡高視角,看得愈廣,世界格局的脈絡就愈清晰。


《王賡武談世界史》中,著名歷史學者、前港大校長王賡武教授,以其淵博的學識,縱談今日世界格局的來路與去向,「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前所未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圖卷」(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李伯重教授語)。


王賡武談世界史

歐亞大陸與三大文明

黃基明 著

劉懷昭 譯


歷史學家王賡武縱談今日世界格局的來路與去向



➤ 有時,窺探真相需要撥開重重迷霧。


《最後的「天朝」》增訂版中,沈志華教授指出中國領導人曾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則致力於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增訂版中新增的〈尾聲〉一章,討論毛澤東去世後中朝關係的走向。對於理解今日的中朝關係,這本書也有助於撥開歷史的迷霧。


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

精裝增訂版

沈志華 著


「血盟」何以變「怨侶」?



➤ 而殊相中,往往有着共相的痕跡。


1970年代末,中國與孟加拉、馬拉維、乍得等最貧困國家同列。如今這些國家還在為脫貧而奮鬥,中國卻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許多領域都位居前列。中國如何實現「驚天大逆轉」?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副教授洪源遠的著作《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一書,深入探索、完美總結中國發展經驗,發掘其中體現的一般性價值。


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洪源遠 著  馬亮 譯


對於發展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說,這是一部必讀之作。

——貢森,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



➤ 也有時,個人的歷程,恰好為宏闊的時代做了註腳。


高華先生曾讚許「這是一本奇書」。


文革期間,被分配到新疆的「右派分子」雷光漢擔心被清算,於1970年泅過中蘇邊界的霍爾果斯河,從新疆外逃到蘇聯哈薩克斯坦,以無國籍者的身份開始了流亡異國的生活。他將自己驚心動魄的流亡經歷留下文字記載,成爲這部《蘇聯流亡記》。這是第一部從華人流亡者角度觀察中亞社會的回憶錄,不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一般讀者也會覺得饒有趣味。


蘇聯流亡記

一個中國「外逃者」的回憶錄

雷光漢 著  蕭默 編訂


「此書寫得極好,文字清通,故事感人。細微而不濫情,公允而見心志。」

——董橋


沈祖堯教授2010年至201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就任大學校長之後,沈教授身體力行,與老師和學生近距離享受大學生活,同憂同樂。《校長畢業了》收錄了沈祖堯擔任校長期間的57篇網誌,就大學的教育理念與社會責任,年青人的成長路與抉擇,校長的使命與挑戰、價值觀和生命觀等話題,以情理兼備的真摯筆觸,跟他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與關心年青人的人娓娓道來。


校長畢業了

亦師亦友心底話

沈祖堯 著

(英文版The Principal's Graduation同期發售)



➤ 無論如何,都需要你我細細觀察,懂得探求的方法。


創意難教,解決問題的能力難教,融會貫通的方法也難教。李雅言博士的《十八小時環遊世界》卻正是意在教這些難教的能力。


這本書以遊學為主題,啟發讀者培養多加觀察、細心探索、縝密思考的態度和習慣,這樣世界各地的事物都會變得好玩易懂。這本書對於兒童和成人同樣有趣味、有幫助,更適合父母與孩子一同閱讀、探索奧祕。


十八小時環遊世界

李雅言 著


你看畢本書,也許不會「通通都識」,但一定會懂用新鮮有深度的視角去探究天下事物、從問題的根本去思考問題!


除了上述幾種,我們還有不少新書值得留意。今天暫且列出書單,我們會稍後放出更多介紹信息。

 

➤ 閱讀,讓我們看得更深、更廣、更真實。這個夏天,我們一起換個視角看……



在學術界謀生存

李連江 著


「課本上沒有,老師也多半不會教的學術界秘辛




權力的劇場

吳國光 著  趙燦 譯




積極不干預

港英政府的中國通

黃兆輝 著


「本書精彩之處在於,作者對『積極不干預』作出新的解讀,剖析當時的港督和高級官員,如何在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之間尋求平衡,在當時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如何造就了一個善治的奇跡。」

——陳卓華副教授(澳門理工學院)



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江紹祺 著


「通過深入的訪問、生動的個案陳述和尖銳的理論分析,江紹祺呈現了華人男同志在中、港、英三個不同地方如何「被製造」和「自我製造」性公民權。在他的分析角度中,權力並非單一中心,而是以「分散式霸權」的形式出現。所以他特別能夠更細微地體察與揭示個人如何在制度、群體之間找尋空間。」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



絢爛無邊

劉紹銘 著


本書收入作者63篇散文,發表時間跨越三十年,作者學貫中西、筆風統一,題材不囿於一時一地。其中隨筆題材或中或西、莊諧並重,滲入作者的人生閱歷,發人深省,筆風幽默,引人發噱;書話部分引經據典,妙趣橫生,每每顧念着一位認真學者所關心的家國大事、道德風尚以及學界走向;語言、文學和翻譯既是作者本業,文集中也多是作者信手拈來的文字趣話,機智靈巧,華文作者少有這種學養與幽默。



十月的獻詩

October Dedications

(中英雙語對照本)

芒克



延安尋真

胡嘉明 著

廖彥喬、童祁 譯


本書通過審視當代農村文化的再現,考察激烈社會轉型下的城鄉、性別、階級關係和矛盾,讓讀者能夠瞭解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潮流中的位置和執政黨提出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作者以獨特的底層鄉土視角,觀察盛世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農村主體構成,對此寄予深刻的同情理解而又不失批判。



黃昏未晚

後九七香港電影

(增訂版)

彭麗君 著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研究香港電影在近年的發展和境遇,探討電影文本、電影工作者和電影工業的不同嘗試和進退失據的困境。通過對香港電影多角度的閱讀,本書特別着眼於香港本土身份在全球跨國電影和大中華跨境製作中的掙扎和探索。在一片蕭條和衰敗的氣氛中,這個工業還有着驚人的柔韌性和生命力。究竟現在的香港電影是黃昏遲暮,還是衝在重生的當頭?



論中國詩

(新封面重排本)

小川環樹 著

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 合譯

譚汝謙 編


小川環樹先生是二十世紀日本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本書是他學術著作的首個中文譯本。

作者從幽微處見精深,通過對「風與雲」、「風景」、「風流」詞語的考察,窺見中國文學中諸多重要觀念的變化歷程;對於人們耳熟能詳的詩人詩作,也有獨樹一幟的闡發;他對以〈敕勒歌〉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詩歌的研究,更是獨闢蹊徑,具有開拓性的創見。

全書譯文經小川環樹先生親自審校、增補註釋。書後附有興膳宏教授和譚汝謙教授的文章,介紹其學術成就與人格風範。



黃帝內針

和平的使者

楊真海 傳講

劉力紅 整理


「黃帝內針」是源自《黃帝內經》的針灸方法,傳承細密久遠,至楊真海先生一代才有機會公之於眾,至劉力紅教授才有機緣進行文化的印證和理論的探索。從整個理論體系到具體的療效上看,「黃帝內針」都展現了中國傳統醫學的鮮活生命力。無數患者受惠於黃帝內針的高超醫效,並在針法的學習與修行中,不斷加深對中醫哲學的領會與對健康和平的信念。



筆遇

(增訂版)

沈祖堯, 潘誦軒


《筆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奇遇。

一位學者教授和一個少年學生在一次中學畢業典禮上相遇,雖然年齡相隔三十多載,雖然背景閱歷大不相同,兩人更相距千里。一個身處香港,主理大學和醫療;一個留學悉尼,主修法律。透過文字,藉著書信,他們還交換了兩代對人生、時事、社會和家庭的看法。如今相識四年,做過大學校長的已經離開了領導的崗位,做大學生的亦將畢業找出路了,兩人仍然遙遙相距,但已經成為好友知己。很多事情都不用掛在嘴邊,反而用筆墨紙張,寫幾句鼓勵和慰問,來得更受用。



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41

Moira M. W. Chan-Yeung


編輯推薦:「明明是本醫療史著作,怎麼我像讀了一本小說。」


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varied forms of art practices in Hong Kong and greater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and why the artists of the city engage in practices ranging from the most personal to the most socially oriented, with an interesting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about fifty local art practitioners and a representative range of art institutions.



Hong Kong Soft Power

Art Practices in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5–2014

Frank Vigneron


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varied forms of art practices in Hong Kong and greater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and why the artists of the city engage in practices ranging from the most personal to the most socially oriented, with an interesting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about fifty local art practitioners and a representative range of art institutions.


更多書展信息即將發佈

敬請保持關注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高饒事件 | 集體殺戮 |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