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9年7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19-07-25

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十萬張底片,重現文化大革命的極端年代


文化大革命期間,攝影記者李振盛用相機記錄文革現場的眾多景象。在他記錄的文革百態中,有大量本應銷毀的「為文革抹黑」的照片。他將這近兩萬張「負面」底片藏在家中地板之下,加上细心保存的另外八万张——共計十万张底片,為文革保存了珍貴的一手影像資料。

李振盛

(自拍, 1965年5月12日,阿城縣)


今年七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李振盛的《紅色新聞兵——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函套精裝收藏本,這也是這套書首次與中文讀者見面。


紅色新聞兵

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函套精裝收藏本)

李振盛  著


影像資料真實呈現,令人震撼


《紅色新聞兵》精選超過300張照片,真實呈現文革的方方面面,包括批鬥會、戴高帽、坐飛機、破四舊、樣板戲、忠字舞、集體勞動、大遊行等等,將讀者帶回文革狂熱、赤誠、暴力、荒誕的歷史現場。


對於文革而言,敘述與研究的文字資料已有許多,但影像記錄卻始終零碎甚至缺失。因此當我們從遠距離的閱讀者變成近距離的觀看者後,影像中所呈現的文革現場令人震撼。


文革初期剛到任的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臂戴「紅衛兵」袖標在紅衛兵造反點火大會上講話


佛像被戴上高帽,從佛堂中搬到庭院裏展覽示眾


紅衛兵在批鬥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兼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


中國舞劇團在阿城縣玉泉公社為五萬貧下中農演出革命樣板戲——革命芭蕾舞劇《白毛女》


函套內精裝本封面


藝術價值受到國際認可


這批珍貴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03年,以出版藝術類畫冊享譽國際的英國菲登(Phaidon)出版社推出了英、法、德、意、西、日六個版本,引起極大震動,受到《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讀者文摘》、《泰晤士報》、《世界報》等全球主流媒體報道,並獲美國海外記者協會「最佳攝影報道獎」(2004),被《美國攝影》評為「世界最佳攝影畫冊」(2003)。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稱贊李振盛為「用鏡頭記錄歷史的同路人」。2013年,李振盛獲頒有國際攝影界奧斯卡之稱的「露西獎」(The Lucie Award),成為全球首位華人得主



「李振盛的《紅色新聞兵》使我很受感動。我們都在用鏡頭為歷史留下見證,是記錄歷史的同路人。正是紀實攝影讓我們之間結下友誼,我以一名反暴力的無政府主義者名義,向李振盛致以敬意!」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攝影師,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刻有布列松、馬克·呂布(Marc Riboud)、約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等等英雄名單的露西獎項,今天添加了李振盛的名字。他所躋身的這群大師行列,是在良知與痛感的永恆關係中,用鏡頭,使人類對自身的行為保持震驚。」

——2013年美國第11屆露西獎(The Lucie Award)

頒獎典禮上華裔藝術家陳丹青的頒獎詞

 

「族之記憶,國之鏡頭。」

——建川博物館聚落館主、「李振盛攝影博物館」創立人樊建川




新照片、新編排:一本給中國人閱讀的影像歷史書


此次中文版的出版,是這本書首次與中文讀者見面。在英文版的基礎上,中文版增補與替換了五十多張照片,其中一部分是從未面世過的。自述部分增加了近兩萬字,展現更豐富的歷史細節。另一方面,中文版力圖做一本給中國人閱讀的影像歷史書,因此在圖片編排與節奏上做了調整,改變了整本書的味道與觀看體驗。


————


李振盛說:「記錄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正是他這份珍貴的歷史見證,使我們無可迴避地直面這段極端年代的歷史,並對人性保持警覺。


作者介紹



李振盛,1963年起任《黑龍江日報》攝影記者,1982年任北京國際政治學院(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警官大學)新聞系新聞攝影教研室主任,1996年應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邀請赴美訪問講學,旅居紐約,任紐約華文月刊《天下華人》雜誌總編輯。



國際評論


「李振盛不朽的作品集是由大批判、處決、群眾的政治狂熱等照片構成的。儘管他無法完全理解當時發生的情況,卻用相機記錄下了一個社會的崩潰、無理性的狂暴、瘋狂的崇拜和人性的淪喪。這些照片既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振盛是當今中國的英雄。」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李振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新聞攝影家,他所珍藏的這些數以萬計的文革照片十分寶貴。由於這批罕見的照片,李振盛用他的雙手留下了歷史見證。」

——美國《時代週刊》(Time)


「李振盛的這些照片令人悲痛,它們成為了獨特視覺檔案的一部分。」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長期以來,李振盛一直完好地保存著他在當時拍攝的數萬張黑白底片。今天,這些底片依然安在,原封未動,絲毫未損,極具歷史意義。」

——法國《新觀察家》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

 

「由於格外的耐心,由於本就極易在那場風暴中消失的勇氣,這些記述才得以存在。」

——法國《世界報》(Le Monde)


「李振盛的這些令人無法抗拒的圖片。讓人們瞥見畫面外曾經發生的故事,成為一段空前的歷史的證詞。」

——法國《人道報》(L’Humanité)


「《紅色新聞兵》強有力地體現了攝影藝術作為時代見證的重要意義。」

——瑞士《每日新聞》(Tages-Anzeiger)


「通過隱藏他的照片,李振盛保存了文化大革命的完整圖像。」

——西班牙《國家報》(EI País)


「李振盛所擁有的大量文革紀實照片,濃縮了那個特殊年代眾多人物的命運。黑白照片的質感,更能反映火紅年代的驚心動魄。一張好的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香港《亞洲週刊》



《紅色新聞兵》中文版自序

李振盛

 

半世紀前文化大革命爆發時,我任《黑龍江日報》攝影記者尚不到三年。文革十年裏,我拍攝了近十萬張底片:主要是為報紙需要而拍照片,當時稱為「有用的照片」;同時還拍了許多絕不可能見報的照片,稱為「沒用的照片」。每當拍了給文革「抹黑」的沒有用的照片,我要等同事都下班後,獨自鑽進暗房裏沖洗這些危險的底片,烘乾後把「負面」底片剪下來收好,藏在我的資料櫃或辦公桌抽屜自己設計的暗層裏。


李振盛利用休息日獨自沖洗一些「負面」照片。

為讓別人認為他在正常工作,便在上光機前放了幾張毛澤東的照片。


1968年春,黑龍江省一把手潘復生發動一場反右傾運動,我預感自己不久將被殺進報社的「支左小將」打倒,便陸續將「負面」底片轉移到家中。為防抄家時被發現,遂在平房木地板上鋸了一個洞口,擔心鄰居聽到動靜,由妻子祖瑩俠站在窗口望風,用了一個多星期才完成。之後,我將文革最激烈的頭三年裏拍攝的約兩萬張「負面」底片藏在地板下,再壓上桌子。這地板下藏底片的辦法,讓我在這年年底遭到批鬥且被抄家時躲過一劫。今天的人們才能看到這些完整記錄文革歷史的照片。

 

文革期間,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高度同質化,但我還過著另一重不為人知的秘密生活。其實當時的我並不完全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為了革命,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未來,只是有一種朦朧的歷史使命感。有人說,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對此我不敢苟同。正因為人生苦短,歲月飛逝,更要抓緊去感受生活,觀察社會,留下瞬間的痕跡,以防人類記憶失落。

 

我的攝影生涯受到東西方兩位攝影大師的深刻影響:一是曾在延安為毛澤東等共產黨領導人拍照的吳印咸大師,他在當年為我們講課時說:「攝影記者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人,還應當是歷史的記錄者」。二是法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大師,1960年8月中國對他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及其作品展開大批判,但我從中受到啟迪,並以「逆向思維」領悟他的攝影真諦且實踐之。時隔43年後,他因看過《紅色新聞兵》法文版而盛情邀我在法國阿爾勒會面,竟破天荒地請我給他拍照並合影,他說:「我們都是記錄歷史的同路人」。


布列松極少與人合照,卻邀請李振盛一同合影


正是這兩位東西方的大師讓我有了記錄歷史的使命感,覺得這些場面應該拍下來,留待後人去評說。雖然還在懵懂之間,但文革爆發不久後,我感覺到周圍發生的事已開始超越正常的軌道,這種感受也體現在我的拍攝之中——你們或許會發現,我在有意無意之間試圖尋找某種角度或構圖,來表現我認為這一切已經開始有些瘋狂與荒唐。

 

1996年10月,我應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之邀赴美訪問講學,便陸續把三萬多張底片帶到美國。2000年起開始在紐約與聯繫新聞圖片社(Contact Press Images)總裁羅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合作,花費三年多時間整理編輯這些底片。2003年6月,《紅色新聞兵》(Red-Color NewsSoldier: A Chinese Photographer’s Odyssey throug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由英國菲頓(Phaidon)出版社以英、法、德、意、西、日六種語言出版。發行後反響遠超預期,好評如潮,也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但我心裏始終掛念的是,能儘快讓中國同胞及全球華人看到這份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記錄。

 

諸神默默,讓照片說話。隨著歲月流逝,油然產生訴說衝動,極欲向國人圖說文革,且愈來愈強烈。沒想到中文版《紅色新聞兵》的出版,竟是在英文版面世十五年之後。期間有多家中國大陸及港台出版社與我聯繫,但最終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而無果。在我心中,由一家學術性的機構出版《紅色新聞兵》中文版是最理想的選擇。常言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與我聯繫。我很高興最終是由這間具有學術公信力的出版社擔綱出版,讓這份影像檔案完整地呈現在中文讀者面前。

 

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與我討論出版思路開始,我們就達成一項共識,在英文版的基礎上,做一本給中國人閱讀的影像歷史書。因此,無論是照片的選擇或編排,都和英文版有所不同。中文版增補與替換了五十多張照片,自述部分增加文字萬餘言,展現更豐富更複雜的歷史細節。為佐證故事的真實性以及對歷史負責,對敘述中的當事人有區別地點出了姓或者名。另一方面,中文版在編排時更加注重敘事感和節奏感,像電影剪輯一樣組合特寫、近景、遠景、全景等景別,使書中的線索和主題更加清晰,故事性更強。同時也突出了英文版中不起眼但對中文讀者來說意味深長的照片,例如「四清」運動中萬人對敵鬥爭大會主席團成員討論對「四類分子」判決的照片(第40頁),這個決定命運的時刻,靠的僅是幾個主席團成員興高采烈的即興判決,視法律於不顧─這是典型的文革之預演。


大會主席團成員正在興高采烈地研究對「四類分子」的判決


此外,書中的設計更加注重對頁的關係,比如將表演節目的天真孩子與表達忠心的虔誠士兵放在一起,直觀地體現了文革中兒童的成人化與成人的兒童化(第224–225頁)─這些改動看似並不明顯,卻在整體上提升了整本書的味道感覺與觀看體驗。

 

文革中「兒童的成人化」與「成人的兒童化」,通過對頁的安排,對照互現


「讓歷史告訴未來」,是中國前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為這本書的題詞。如今距離文革爆發已經過去了五十多年,這本《紅色新聞兵》書中的場景和氛圍看起來並不太遙遠,對文革親歷者來說仿如昨日。向後看的目的是為了向前看。記錄苦難是為了不讓苦難再度發生,記錄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這正是我出版這本書的初衷和願望。

 

2018年5月16日寫於紐約無為齋


紅色新聞兵

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函套精裝收藏本)

李振盛  著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高饒事件 | 集體殺戮 |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