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會險惡,我為什麼要做個好人?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2-11-24

網上書展正在進行

請至官網下單cup.cuhk.edu.hk

更多詳情:網上書展:全場七五折


為什麼要做個好人,或者,要不要做個好人,乍一看這些似乎並不是問題,但只要繼續思考,「理所當然」就會變得面目可疑:


怎樣才算好人?怎樣才算壞人?一味做好人是否就是對的?既然存在「好人辦壞事」的情形,那麼好人到底是用心理動機來判斷還是用行為來判斷?如果有個一直做好事的「偽君子」,該不該算他是好人?



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我們行事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有時候對利益的追求會大過對道德的堅持。假如有一個壞事做盡的人是經過理性思考才去做那些壞事,我們該不該,又應該用什麼理由勸他做好人呢?


我們近來出版的新書《都付哲談中:當代世界的十個大哉問》就是關於這類重要但又不容易討論的大問題的。這本書是王偉雄、劉創馥兩位當代哲學家的對談和論辯實錄。除了「好人」的論題,這本書還討論了下面這些大哉問:


世界在變好還是變壞?

民主真的那麼好?

運氣有多重要?

人工智能值得擔憂嗎?

死亡可怕不可怕?……


先前我們發佈過這本書的詳細信息:奇葩說哲學版:十個當代大問題,兩位哲學家的交手實錄,今天就放送這本書的摘選,和大家分享哲學家如何利用自己的哲學腦袋有攻有守地詳細討論「好人」議題,打開一個問題背後的多重問題。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拆解和思辨的過程本身就能帶來智性的享受。


都付哲談中

當代世界的十個大哉問

王偉雄、劉創馥 合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2/07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書



作者簡介


王偉雄,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博士,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專研知識論及形上學,研究興趣旁及科學哲學、宗教哲學、維根斯坦和尼采。


劉創馥 ,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專研康德及黑格爾哲學,研究興趣旁及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和宗教哲學,論著有Hegels Urteilskritik和《黑格爾新釋》。




怎樣才算好人?

為什麼要做好人?

節選自第4章〈為什麼要做好人?〉


王偉雄:「為甚麼要做好人?」這個問題,我想了好幾次也決定不了該怎樣開始討論。這不是由於我沒有任何看法或對有關的哲學討論認識不夠,我有看法,也讀過不少討論這個問題的哲學著述;我遲疑,是因為我可以預見好幾個進路(approaches)都很容易導向一個負面的結論,即無法說明我們有甚麼理由要做好人。但我希望的是,我們的討論能對這個問題給予一個正面的答案。然而,我也禁不住問自己,為甚麼我有這樣的希望?


我有這樣的希望,應該是因為我認為人人都是好人——或大多數人都是好人——的世界,是一個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的世界;可是,假如「為甚麼要做好人?」這個問題沒有正面的答案,這個我心目中更美好的世界便沒有實現的理性基礎,而只能是我一廂情願的妄想。


不如這樣吧,我們由分析一些基本概念開始,這樣較沒有導向性。就先談一下題目裏的「好人」這個概念。你怎樣理解「好人」?


「好人」和「壞人」該怎樣理解?


劉創馥:好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可以太自私,如果凡事都以私利為先,雖然未至於一定是個壞人,但肯定好人有限。好人一般會為他人著想、善良而富同情心、行事正直、大公無私。好人不一定懂得抽象的道德分析,但行事大都符合道德要求。


有一點我認為是頗有趣的,「好人」當然是一個褒詞,但「太好人」通常是帶有貶義的,不單有「傻」和「戇居」的意思,甚至暗示對道德原則的誤解。例如有人只重公益,完全不求私利,不把自己家人的利益放在外人之上;這種徹底的大公無私,好像是道德的極至,但又太過不近人情。


太好人或完全大公無私會否反而有違道德呢?這個問題可能十分重要,因為假若沒有太好人這回事,即道德律要求我們完全大公無私,那麼好人的標準就非常高,真的是「好人難做」了。若理想中的好人根本無需完全大公無私,那麼要做好人就容易得多,「為甚麼要做好人?」也較容易回答。



王偉雄:的確有「太好人」這回事,也有所謂「好心做壞事」。我認為兩者都是良好動機的誤差,「太好人」是良好動機的推動力太強,善行做得過了頭,變成害了自己和親人;「好心做壞事」則是良好動機錯置,未能配合對事實的掌握或正確的是非判斷,結果是害了人。其實「太好人」仍然是好人,而「好心做壞事」的人雖然做了壞事,但不會因此被認為是壞人。一般人說的「好人」,不是「太好人」那種,但可能偶爾「好心做壞事」。


「好心做壞事」這個現象帶出一點,就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好人,著重的是他(或她)的內心,即他的品德、性情和行為動機等,而不只是看他的行為。偽君子便不是好人,因為他的善行不是出自良好動機。同理,我們說一個人是壞人,也不只是指他的行為,還指他的內心。根據這個理解,「為甚麼要做好人?」這個問題是關於人的品質,而不只是關於人的行為。


不過,即使有「太好人」這回事,也不表示做好人很容易。如果好人必須具備各種、或至少是多種德性(virtues),至少具備到基本的程度,例如中國傳統講的仁、義、孝、信、恕等,還有誠實、勤奮、寬容、知恥等等,那麼做好人並不容易。


其實,有些人問「為甚麼要做好人?」時,意思不是「為甚麼要具備各種德性?」,而是「為甚麼不要做壞人?」,亦即是問「為甚麼不要具備各種惡性(vices)?」。惡性包括自私自利、貪心、無恥、淫邪、經常心懷惡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等等。有時我們說某某是好人,意思不過是他並非壞人。如果「做好人」要求的只是不做壞人,那麼做好人並不難,而我相信在這個意義下世上好人居多。


你認為「為甚麼要做好人?」應該理解為「為甚麼要具備各種德性?」還是「為甚麼不要具備各種惡性?」,抑或你有另外的理解?



劉創馥:我認為「好人」應該是指「具備各種德性的人」,雖然有時也會寬鬆一點,包括「不具備各種惡性的人」。或許我們可以把那些只是沒有各種惡性的人稱為「初級好人」,而把那些在很高程度上具有各種德性、近乎聖人的人稱為「超級好人」。要做初級好人不算太難,但假如生活在一個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社會,若不自私自利,可能也不容易生存。


追求自己和親人的利益,以及滿足自己的欲望,都是我們的本性;但做好人往往與我們的利益和欲望有所衝突,這是做好人之難。然而,我們本性之中也有做好人的傾向。大多數動物都演化出超越即時私利的行為模式和心理機制,讓個體之間可以合作,增加群體的生存優勢。有些實驗顯示猴子已有追求公平的傾向,人類的群體生活更複雜,因此演化出多種道德情感,例如同情心、惻隱心、義憤,推動我們追求大眾之福。事實上,這些道德情感有助群體的互動,長遠而言也符合我們的私利。壞人可能獲得即時的好處,但當他們惡行昭彰時,便會被朋友唾棄,被社會排斥,甚至被法律制裁,最終得不償失。在一般情況下,做個初級好人符合我們的長遠利益,也能滿足我們的道德情感;因此,我相信大部份人都做得到初級好人。


然而,要做個擁有各種德性的好人就難得多了,因為它的要求比做初級好人高得多,須要我們壓抑更多個人欲望,犧牲更多眼前、甚至長遠利益。從利益角度考慮,不用做超級好人,做初級好人通常就足夠了。還有,假若我們活在一個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社會,壞人不一定被社會排斥,好人反而會被嘲笑,這時要做好人就嚴重違反我們的私利了,「為甚麼要做好人?」也變得很難回答。


王偉雄:對,做好人有程度之別,而我們平常說話也流露出這樣的了解,例如說某甲比某乙「更加好人」。然而,既然有初級好人與超級好人之分,應該也有初級壞人與超級壞人之分吧。人類一方面是很自利的,首先要滿足自己的欲求和盡量保證個人的福祉,但另一方面因為群居與合作的壓力,人類演化出各種道德情感和傾向。這兩者有衝突,需要達致一定程度的平衡,才有我們所知的人類社會,而這個平衡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做到的。在這個基本平衡中的人,即大多數人,究竟是初級好人,還是初級壞人?抑或兩者皆不是,而是不好也不壞?



劉創馥:如果「初級好人」是指不具備各種惡性的人,則「初級壞人」應指那些不具備各種德性的人,那麼初級好人可以同時是初級壞人。不過無論是德性還是惡性,都有程度之別,在擁有與缺乏之間很難劃一條清晰的界線;但總體而言,我認為大多數人還是偏好多於偏壞的。


囚徒困境與道德演化


你剛才提及的基本平衡,應該是指在演化歷程中經過反覆互動的結果。博弈論(game theory)有很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例子,顯示合作優先才是長遠更成功的策略。在反覆的囚犯互動中,太善良的策略會不斷吃虧,太自私的策略長遠不會得逞,反而是簡單的「以牙還牙(tit for tat)」最成功,因此也構成基本平衡中的主流策略。「以牙還牙」表面上是報復的意思,好像不是很友善的策略;但其實這個策略基本上是友善的,因為它本來是以合作為先,只有當對手不合作時,才會以牙還牙。有些情況下,更寬容的tit for two tat策略,亦即遭受第二次出賣時才報復,比直接的以牙還牙更成功。雖然「以牙還牙」是“tit for tat”的正確翻譯,但可能稱之為「投桃報李」感覺上會正面一點。


囚徒困境當然大幅簡化了演化歷程中的互動,願意合作也只是眾多德性其中之一,但由於人類是群居生物,我們的生存極之依賴群體合作。人類既然在演化上那麼成功,必定大都內置了合作優先的本能,因此在這個意義下,我認為大多數人還是偏好的。


囚徒困境


王偉雄: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人在社會中生活就必得與他人合作,而與他人合作就必得壓抑一些自私自利的傾向,而很多道德規條都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除了合作優先的本能,人還演化出你剛才提到的同情心、惻隱心、義憤等道德情感;儒家有「人性本善」的看法,也許就是基於觀察到這些道德感情的表現,例如孟子說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然而,這些道德情感以及合作優先的本能是否最終引致為善的行為,還是要看情況的。要是孺子不只將入於井,還真的跌入井中,看見的人那惻隱之心仍在,但會否出手去救那孩子,則要看情況;而在同一情況,有些人會出手相救,有些人則不會。假如是在趕往一個事業攸關、極其難得的面試途中遇見孺子跌入井中,只有你一人在場,但救人便會遲到面試,你會不會停下來救人呢?如果是我,我想我是會的,但相信有些人在這個情況下會以事業為重,見死不救。


這些見死不救的人在一般情況下可能是好人,肯幫助別人,或至少是初級好人,不會心生惡念主動做壞事;但我們問「為甚麼要做好人?」這個問題,通常不會是關於一般情況,例如見到陌生人失足跌倒會否扶他一把,而是涉及道德上較嚴重的取捨,可稱為「道德考驗」,例如拯救孺子和趕赴重要面試之間的取捨。通過道德考驗的人不但做好事,而且是出於德性而做,所以是好人;通不過道德考驗的人未必是壞人,但如果是出於惡性或由於德性不足而通不過道德考驗,便是壞人,或至少是不夠好的人。


劉創馥:這種考驗可以視為一個指標,作為參考,但任何個別處境都有很多偶然因素,不能用一次得失來為人格下定論。無論如何,我認為行為表現是最終判準,若有人滿口仁義道德,但每當關鍵時刻都自私自利,那人只是個偽君子。



道德考驗


王偉雄: 對,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道德考驗來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不過,我提出「道德考驗」,並不是要建議一個判別好人與壞人的準則,而是要說明在甚麼情況下「為甚麼要做好人?」會成為一個人須要面對的問題,甚至感到問題有迫切性。


大多數人在一般情況下都會認為自己是好人,或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好人。處於道德考驗時,要做出道德抉擇,例如繼續趕去面試還是停下來救人,便意識到最後的決定反映自己的道德高下;對於抉擇明顯感到掙扎的人,這個意識尤其強烈,而「為甚麼要做好人?」在這個情況下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掙扎。因此,更準確的問法是「我為甚麼要做好人?」,是第一人稱單數的(first-person singular),而這個問題要求的答案是一個理由或一些理由,就是「我要做好人的理由」。


劉創馥:你的意思是,那些道德考驗讓我們感到問題的迫切性,因此更能反映我們的真正品格?這點我有些保留。嚴峻的處境當然會迫使我們作道德抉擇,這似乎最能反映心底的真我,但我認為太迫切、太異常的處境反而不能作準,因為我們的理智可能來不及反應,甚至一瞬間被癱瘓了。例如有些人目睹交通意外,不是基於自私而不願意伸出援手,而是那個情景令他的理智短暫不能運作,以致未能即時反應,甚至一走了之;同一個人,如果有些基本的意外或危機處理訓練,就可能處理得宜了。


道德行為是需要實踐和練習機會的,所謂見微知著,我傾向認為日常生活的選擇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操守和品格。可能你會覺得日常生活的行為大多只是習慣,不一定經過道德掙扎和反省,不用有意識地思考「我為甚麼要做好人?」;但我認為日常行為最能反映人格,無論這些行為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或道德反省。


王偉雄:我說的道德考驗不一定是要求即時反應的那種,「迫切性」指的是問題讓人感到壓力,覺得必須作出決定,而且不能一直拖下去。讓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吧。想像以下的情況:你正在寫一份申請升職的報告,你的晉升機會是勉勉強強的,很沒有把握;不過,只要你填上一項虛假資料,你的晉升機會便大大提高,而且你肯定沒有人會發現這資料是假的。如果你考慮填上虛假資料,並感到內心有掙扎,這個情況對你來說便是一個道德考驗,但這個考驗並不要求你作出即時反應——你有很多時間去考慮和決定。類似的例子不難找,相信大多數人,包括你和我,都遇到過道德考驗,分別在於經驗過多少和事情嚴重到甚麼程度而已。經常遇到嚴重道德考驗的人,可說是在道德上倒霉。


道德考驗能反映一個人的品格,但這不是我的重點。我想指出的是,除了愛思考和反省力特強的人,我們不會在風平浪靜的日子問「我為甚麼要做好人?」,而通常是在遇到道德考驗時,才會被刺激向這方面思考,而問這個問題。正因為是在某個特定的道德考驗下問這個問題,思考後得出的答案便會左右面對這個道德考驗時作出的決定。假如你認為自己沒有理由要做好人,你便很可能會填上虛假資料了——畢竟升職是很重要的事啊!


意猶未盡?來看書吧~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推送:➤  音頻|葛兆光X劉永華X沈艾娣:從山西村莊出發的全球史➤  一個idea要經過多少折騰才能變成一本書:編輯談書展最火新書  迷失北京:翻譯如何搞砸乾隆和馬戛爾尼使團的歷史性會面➤  港中大出版社|網上書展:全場七五折➤  耶魯人類學名家蕭鳳霞:看任何事物千萬別自設界限➤  明治改革初期的女性覺醒與社會參與|《200年日本史》最新修訂版➤  重走張愛玲上學路:隨《緣起香港》探港大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