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雲祝壽+贈書 | 九十歲的王賡武,寫下自己長年的半遊牧生涯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0-12-13


是的,雲祝壽活動又來了!

(不是Déjà vu


畢仰高(Lucien Bianco)傅高義(Ezra Vogel)許倬雲三位今年一起九十歲的作者們之後,這次的主角是即將在10月9日也迎來九十大壽的王賡武教授。


王賡武教授的研究涵蓋東南亞史、海洋史、中國近現代史、海外華人史等領域,有數十部中英文著作行世。今年6月,王教授獲得了「唐獎」漢學獎。這一獎項被視為全球範圍內此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歷經多元文化洗禮的成長經歷,讓他既是中國儒家文化與英國菁英學術傳統的『圈内人』,也是境外看中華的『圈外人』。……為他日後成為詮釋中國世界觀的權威,提供豐沛的養分。」(「唐獎」頒獎詞)


 

8月8日,王教授獲得了新加坡政府頒布的「殊功勛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在1986–1995年出任香港大學校長後,榮休的王賡武定居新加坡,先後出任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董事會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理事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理事會主席等職,對這些機構的建立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兩個獎項正好代表了王賡武教授人生中兩個重要的面向:學術與行政。但他的一生又絕非這兩個關鍵詞所能概括的。

 

2019年,王賡武與太太林娉婷

 

王賡武教授的人生經歷異常豐富,以殖民時代的東南亞為起點,歷經殖民、戰爭、動亂、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間遷徙。耄耋之年的他,寫下自己「長年半遊牧生涯」的故事——《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

 

這兩本回憶錄會在王賡武教授10月9日生日之前上市。我們也延續從前「雲祝壽」的傳統,但又搞搞新意思——

 

請在本文的留言中寫下對王賡武教授作品的理解、感受和給他的生日祝福。我們會整理大家的留言,轉呈給王教授。此外,我們會挑選最精彩的幾條留言,用視頻的方式在王教授的新書發佈+祝壽活動上播放。我們還會選出三條最佳留言,每位贈送新書《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精裝)一套。


截止時間:9月17日晚上10點

 

同時,我們在官網也開啟了預售活動:從今天起至10月16日, 預售套裝75折 ,快點擊「閱讀原文」跳轉鏈接購買吧~



今天推送的是王賡武回憶錄上冊《家園何處是》的片段。在上冊中,少年王賡武因戰亂原因失學,在母親丁儼的眼中——


汝既無校可入,又無書可閱,終日往吳府閒坐。……不僅無校可讀,且缺乏精神粮食,使汝十餘歲之少年終日呆坐,無如何也。

(母親丁儼的手稿《略述我五十年之回憶》亦收入書中)


但終日遊蕩街頭的王賡武,卻在人群中學會了廣東話閩南話客家話馬來語;因機緣巧合被要求偷聽無線電了解戰況,卻因此對熟知了遠方的世界大事,感受到了左右自己生活的強大歷史力量;始終困擾於自己與身邊環境的格格不入,卻在書本裏找到了棲身之處——「我開始感到沒有東西能擋在我認識萬物的道路上」。

 

「這種生命的起點有可能讓他過漂泊不定的混亂生活,但他卻航向了更恢弘的世界。」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這條推送的內容,就發生在他失學流浪的時候。因為日本人的侵入,他被從先前的舒適生活圈中打出,世界以一種更真實更殘酷也更廣闊的形態出現在他面前,他以少年人好奇和開放的本心擁抱了它,並使它成為了自己的養料。這也讓王賡武認識到現實世界遠比一些偉大經典作品呈現的要複雜,他從前所學所認知的「華人性」也因此受到了挑戰。這些獨特的經歷和思考,都絲絲入扣進了未來他對海外華人研究顛覆性的開創之中。

 

王賡武回憶錄

上冊《家園何處是》(王賡武著,林汶沛譯)

下冊《心安即是家》(王賡武、林娉婷著,夏沛然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漂泊的小城男孩 


摘自王賡武回憶錄《家園何處是》


我們再次搬家,這次搬回新街場。(新房東)葉太太非常親切,認為我應該要有床可睡,於是我有了一張自己的床,放在共用的房間裏,室友是在葉太太腳踏車行工作的一個年輕小伙子。葉太太和員工之間說的是一種我聞所未聞的福建方言。他們講的是興化話(莆田話),怡保幾乎沒有人聽得懂,幸好他們也會說國語。我的室友教了我幾句興化話,向我說明他們的方言介於閩南語和福州話之間,但坦白說,興化話和兩者落差極大,即使是說閩南語和福州話的人也聽不懂興化話。


透過室友,我發現了一門非常獨特的行業,讓我着迷好一段時間。他告訴我在馬來亞說興化話的人專門做腳踏車生意。他不知道事情是怎麼開始的,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多半留在這行,但他非常驕傲這行沒有人是他們的對手。這則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多年後,只要碰到興化人,我就會問起腳踏車生意,對方則會表示自己和這行有關。即使不是直接從事這行,所知也非常豐富。因此,日後有篇調查馬來亞腳踏車業的研究總結說腳踏車業完全掌握在興化人手中,我讀到時一點也不意外。不只如此,有些人堅持馬共的年輕領導人陳平其實是興化人,雖然他登記的籍貫是旁邊福清縣的一個小鎮,這實在讓我難以置信。寄居葉太太家的日子替我提早上了一課,領略中國認同的錯綜複雜,這個課題此後一再挑戰父母教導我接受的華人性。


以前一位學校同學李茂興(Francis Lee)就住在葉太太家對面,我們至少有一年時間經常見面,結為好友。這是過去住在綠城獨立小天地裏所錯過的機會,那時從來沒有機會認識住在鎮上的同學。李家是客家人,和資助當地華文中學的礦業家族關係密切。李茂興的父親和我的父親認識,因此我們兩家很容易就更加熟稔。李伯母樂見茂興和我開心共處,常常邀我到他們家玩。我很快就能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也認識李家許多親朋好友,甚至覺得自己就像當地客家社群裏附屬的一分子。他們的古道熱腸幫助我比較輕鬆地適應怡保華人的日常生活,我漸漸不再覺得自己是全然的圈外人。


我將1942年銘記為適應新生活的一年。一方面,我覺得自己被推出自給自足的封閉圈子,進入開放但陌生的市井之間。我第一次和眾多華人一起生活,他們不說英語,說的是各式各樣的中文方言和一點點國語。這讓我敏銳察覺到之前在綠城過的是溫室裏的生活,和打拼事業、勞碌工作的真實世界脫節。日本佔領前我只認識零碎片面的怡保:短短上過一陣子的午間學校、父親帶我去的書店、每年光顧幾次的幾間電影院。現在我們是重新融入鎮上的「窮親戚」,和鎮上常民一起生活,仰賴大家的善心與援助,從鎮上一方漂泊到另一方。


這年同時也是自我發現和體會新樂趣的一年。我發現自己可以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些人住在店舖,家裏專門做小生意,也有些人為了微薄工資和溫飽而工作,但克勤克儉又忠厚老實。我不再上學之後,看到許多晚上在操場一起玩或是早上在河邊一起玩的玩伴一樣也沒去上學,還發現有些人從來沒上過學。這讓我體會到世上還有別套規則,和我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規則截然不同。最重要的是,我碰到有些人雖然是華人,卻不符合偉大經典著作裏描寫的華人性。這拓展了我的眼界,讓我看見各種各樣的多元性,看見在我熟悉的綠城裏無法想像的社會階層和高低階級,也促使我在心中開始懷疑父母讓我做好返鄉準備的那個中國。我開始注意到,雖然父親仍然決心讓我接受經典教育,但在日本佔領的這整整幾年間,母親絕口不提將來要回中國的事。


我們和吳家分開而搬到舊街場後,父親四處找事做,母親負責煮飯洗衣。父母有一點積蓄,也慢慢變賣用不到的東西來攢錢。就我記憶所及,我們從不急缺現金花用。我在明德小學念書的幾個月間,跑過幾次菜市場買新鮮蔬菜和米。離開學校之後,我只在父親的家教班念書,每週上三天課,因此有時間在街道漫遊,逛逛鎮裏還開張的商店。我非常好奇和我們家不一樣的人都做什麼謀生。


大家耐心向我解說他們店裏專門做什麼,我的廣東話因此進步了。大部分店家賣食物和雜貨,或是賣衣服和家用品,商品多半由店家自煮、自產或自製。我很驚訝看到所有華人店舖裏都擺了神明桌,案前永遠香煙裊裊。他們解釋這是為了確保神明庇佑,生意才能興隆。有些人告訴我他們的神明是從中國的老家一起過來的,將他們和拜同樣神明的人連結在一起。這時我開始體認到我們家和其他華人多麼不同。我問母親這是不是因為我們來自中國不同地區,她回答說長江流域的人也拜自己的神明,但是我們家恪守儒家價值,因此和其他華人產生距離。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間髒亂的店家,店裏的男人忙着修理各種機器或做家具,或是做鍋碗瓢盆等廚具,前所未見的多樣技藝就展現在我眼前。他們只有寥寥幾件工具,主要似乎是靠雙手來形塑手上製作或修理的物件。我也打聽到做這些工作的人工資多麼微薄,很多年紀和我差不多的男孩子在店裏幫父母或兄長工作,但連分文工錢也沒有。他們沒去上學,有些人完全沒進過學校。這樣的家庭大都毫不可能送女兒去上學。


我碰到好多華人告訴我,他們家早在幾十年前就從中國移居此地,也同樣希望有一天能回中國,或至少能像我們家一樣回去探望親人。聽到我去過上海,他們都羨慕不已。如果他們踏上旅程,目的地最遠也只會到香港、汕頭或廈門。聽他們這麼說,我覺得儘管說不同方言,儘管我們家不同於他們的宗教及團體歸屬,但或許我們不是那麼特立獨行。將我們隔絕於尋常生活之外的,是綠城這個自外於人群的官僚系統產物,系統運作有賴於讓官員超然於群眾之上。


1942年的時間一週週過去,我們接受日本人不會主動離開的事實,我開始思考自己怎麼樣可以變得更像我每天碰到的華人。父母和他們的朋友都緊抱希望,期待我們目前的處境只是暫時的,英國和盟軍終會贏得戰爭。這個想法十分撫慰人心。鎮上的日本軍人讓我們非常害怕,我們盡可能遠避任何有日本軍人把守的地方,幸好鎮上的日軍不多。我記得大家猜測軍隊多半正在緬甸作戰,暗援印度擺脫英國統治。留在這裏的多半是朝鮮人或台灣人。大家似乎有共識地認為不必為難願意相安無事的華人,日本人比較提防仍然效忠英國的人民。不論如何,日本人需要華人繼續生產食物、工具等基本物資,以敷大家日常使用。


我在鎮上遇到的人沒有一個會說英文,我覺得自己和說英文的那部分生活完全一刀兩斷。就在這時,命運的奇妙轉折讓我和英文學習重新連結。當時毫無所覺,但戰後回安德申學校重拾學業時,這個連結帶來莫大幫助。


王賡武戰後在綠城的家裡讀書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推送:➤ 何偉學中文:在有著微笑毛主席的筆記本上記滿關於錢的字眼 | 新書《洋人漢話》➤ 新書 | 雷競璇:古巴華僑,一個消亡中群體的悲歡離合➤ 新書 | 和文凱:清末中國為何沒能轉型為現代財政國家?➤ 林毓生論魯迅:終其一生,他也沒能回答這個「巨大的歷史性困惑」➤ 黃克武新書:從勝利者強光中走出,才能看清歷史的灰度➤  當文革可以近距離觀看,它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追查「紅星」的學術偵探之旅:石川禎浩新著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