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因果》第15课丨听说你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佛,却在学佛后遇到更多问题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幸福的因果》 第15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54j2fdsu&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幸福的因果》第15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听说你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佛,却在学佛后遇到更多问题 -
刚才说的联想,就是我们对于因与果,或者果与因之间的关系,或者果与果之间的关系,你不能通过联想来完成。
佛法讲我们要去“观”,同时要断绝妄想。不能用妄想,不能用你的自我意识去揣摩。可能你觉得就是这样的,没错,就这么干!就这么干,得到的仍然是坏的结果。尽管你的起点可能是好的,得到可能还是坏的结果。
那你要观,观什么?观法,观生命的内在规律。就是你内在的潜在的力量所谓习气给你带来的困扰,以及在此过程当中应该避过的沼泽地带,而不只是停留在原因和结果这两个上面联想。
联想还算点理智,还有一种叫臆想——“师父我告诉你哦,昨天晚上菩萨到我家来过了。”我们这边很多人的灵验、应验、感应都是臆想出来的,并不是正常的行为。臆想这是如梦幻泡影的幻觉,你把幻觉当成真的,你的病就很麻烦了。
我们可以轻度地对未来有一些担忧,这样让我们现在的动力会强劲一些。但是你过度的担忧,过度的焦虑,甚至你会发生一种联想,这个因是另外一个果,邪因邪果。此之因不是彼之果,而你认为是彼之果,而且用自己的识变,我们上次说了,唯识所变——用自己强烈的、内心的强大功能把不存在的事情认为是存在的。这个很可怕。
就是你心中一直愤怒,一直憎恨的那个人其实他跟你没关系。
联想、臆想都是不行的,特别这个臆想是对佛教最大的伤害。佛教被认为是迷信,就是从这当中来的。因为这种状态是别人不可理喻的状态,是沉迷在自我世界当中的。
佛教其实就是被臆想弄坏了,而臆想起源于联想,联想起源于对因果不了解,不了解它是个譬喻。没有回归到法的基本的规律上,而是尝试着找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说到底还是信心的缺失,他不相信这个事情存在。但是他要有一个理由相信这个因果是存在的,于是“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就是这种联想和臆想。这对佛教的伤害很大很大。
因果因果,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果上。我们可以把观察的源头、观察的起点放在果上,但是在观察果的时候,所谓执着是什么?执着是功利心,要去功利心,你才能真正知道这个果对我们自身的客观意义。否则的话,你只是对果的一种迷恋和抗拒。迷恋就是贪,抗拒就是嗔。所以贪、嗔、痴当中的贪嗔是修行的对象。
除了以观察果为起因之外,实际的修行是要由果到因的规律当中,学会修行因果的法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问自己你想要什么就行了,你不要管自己先怎么做。我们总是觉得应该先怎么做,但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应该告诉自己想要什么。那天我们也问:你想要幸福,还是想要烦恼。
种在因上有一个问题,因是什么?因是细节,注重在微细的层面。当你注意力放在很微细层面的时候,你会变得:一,非常敏感;二,这敏感当中(敏感是好事),再加上一些些焦虑的话,加上一些些对未来担忧的话,那就不是好事了。爱干净是好事,但是如果说你一不小心得了个洁癖的话,那这个事情就麻烦了。
实际上,很多自认为修行比较好的人,都不同程度上有一些心理的洁癖,而不是爱干净。
修行本来是灭掉烦恼的事情,烦恼不管是轻度的、还是中度的。但是如果说洁癖或者说强迫症,这样比较重大的心理隐疾。因此种因是可以的,观察力可以敏锐,但是反应不要偏激。之所以说隐疾,是因为这个东西你没办法自我判断。
因为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于是你又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有没有这样的逻辑啊?没有这样的逻辑,但是恰恰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可能原来你是极左的,现在你极右。佛法的中道是不能忘的呀!
种因是可以的,观察力可以敏锐,但是反应不要偏激。因为在因上的功利心比在果上的功利心更可怕。当一件事情处于隐形状态,大家都没有发现它的重要性的时候,你的强迫症认为它无比重要。那这件事情,就让你在别人面前被贴上“神经病”几个字了。因为你过度反应了。
你的过度反应,让你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努力付出,一直在种善因,但没有结果的时候,你很懊恼,结果自己贴几个字,叫“业障深重”。你觉得老在付出,没有结果。
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修行一定要在定的状态,就是你不能判断过激,不能有过激的行为,一定要有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