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悲如观音》第14课丨发愿与借口之间,只有一念之差

2017-11-20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大悲如观音》 第14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06ozuujd&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大悲如观音》第14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发愿与借口之间,只有一念之差 - 


今天突发情况,好像这个活动开始之后,都不是完完全全按照计划来,计划总没有变化快,今天中午的计划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就是去搬瓦,我想想这么多人搬一下,半个小时就能干完,哪知道我们这么多人去,马不停蹄,差不多要两小时。今天没有没有38度,36度、37度可能有,这实在是难为大家。不过也没关系,大家可以发心为佛菩萨贡献一下自己的汗水,最重要的是,大家可能会体会到,建个庙真的不容易,这个砖块、钢筋它不会跑的,非要人力的。


像过去的祖师们为什么叫开山祖师?庙建在山上,石头要一锤锤地凿下去,所以从这种体验当中,我们也会感觉到,佛教的存在源远流长,是多少人的努力,无论是法义的流传,还是道场的建设,还是现实佛教当中你能看到的,我们能够有缘听闻到的佛法的哪怕一点点信息,它是通过怎么样的因缘才能使得我们能听闻到佛法。正如今天中午一样,它是由每一个学佛的人发心去供养三宝,无论是财力的、精力的、物力的和齐心协力,事实上这就是佛法存在的真实状态。


我们举办这种活动唯一的初衷、最大的一个初发心,就是让居士们,让学佛的人来体验,来与现实的佛教面对面。因为大家心中的佛教寺院是一块净土,我们是从礼拜、是从信仰、是从礼仪,是从更多的对于解脱的想象来建立自己的信仰。但是一旦你走入了寺院,知道了出家师父在做什么,我们日常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计划是什么,我们要往哪个方向去做,我们又做了什么,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你就知道现实的佛教,和尚们并不只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


今天中午也有人说:唉呀,哪知道和尚这么难做。谁活着都不容易,只不过是有些人把欢乐留给了别人,痛苦留给了自己。当然像我不属于这一类的人,有些人缺心眼,我属于这一类人。因为大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一种不容易,在以后的学佛过程当中,你就会更加精进,因为只有这样的不容易,你能感知到了,确确实实是这样,然后你的生活、对佛法的这种珍惜法缘的能力就会很大地提高,感知力就会提高。这是来源具体的现实具有力量的信仰生活,不只是靠想象来完成。


另外,今天早晨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让几个小朋友写作文。每个人都写了,没有写作文的最后一个今天中午画画,不错,画的怪兽。而且有一个男孩子,特别的真实,而且情感特别饱满,写得最好。没看出来这么小,观察力很好,而且用词还用得很丰富。


所以让小孩子真正地去感知到生活,并且记录下来,通过观察、思考、书写,这样整个过程可以让他感知到,哦,佛教原来是这样。这不仅仅是不仅仅是来玩玩的,其实来这里还有比游戏、比预想当中更好玩的事情。所以师父们在接下来的活动当中要给小朋友们更多的照顾和要做一些更多的互动,这是我们讲的一些闲话。


今天开始是讲座第四讲。在前三讲,第一讲,提出问题;第二讲,是关于信仰的发生;第三讲,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做三十二变神通变化?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能力去游化众生?能力的背后是因为她通达了法义,能力的背后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解脱。今天我们再进一步说,观世音菩萨她是怎么度化众生,就是所谓三十二应身的部分。我给它取的题目,叫“佛教布道法”。


佛教作为一个思想,作为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组织,它是如何去让那些不修四正勤的人,有恶者断恶,未生恶者让他不要生起,未生善者让他生起,已生善让他增强?在善恶之间弘法的人就是让众生断恶修善。


那怎么样去弘法呢?其实弘法的方法在大乘经典当中可以说到处都是,大家仔细去看大乘经典,你们所看到的经典,大部分经典都在劝导人书写、读诵、流通、为他人说。


为什么?因为我们听闻到了,世俗的人,那些还没有信仰、还不了解佛教的人,他们没有这个机缘。作为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有双重身份,一是学法者,二是传法者、弘法者,如何弘法?《金刚经》上有这样的比喻,说如果有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供养三宝,他的功德多吧?当然多了,可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就是一点点的供养,对三宝来说也是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种说,如果有个人他能受持读诵经典,为他人说,这样的功德其实比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供养三宝来得功德更大。为什么?一是物质上,二是行动上,所有的物质都是要转化成对法义的理解才能够真正达到弘法的效果。那对我们来讲,应该怎么样去弘法呢?经典当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当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今天我们讲三点:第一,给大家略微说一下,我们在弘法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个危险。这个危险如果不注意的话,那很可怕。第二,三十二应身,或是三十二变的难点在哪里?第三,稍微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三十二应身,应该做什么样的如是变化?


有漏法当中,我们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当中,悟空要去化斋,给师父在地上画了个圈,说:师父你不要走出这个圈,在这圈里面就是安全的,如果走出这个圈,妖怪来了,它就会把你抓走。结果,八戒贪心生起来,看到白骨精送馒头来时,一是看中了人家送来的馒头,二是看中了人家的美貌,跨出这个圈以后,就被妖怪带走了。这个圈是什么?持戒。


对大部分人来讲,学佛是很好的,可是就是不愿意持戒,从不愿意持戒以致于不愿意受皈依。学佛是好的,皈依不要。为什么?皈依以后要有紧箍咒,菩萨说的要做得到才行,对戒律有恐惧。当然,真正能持戒,从开始的时候,应该可以讲也是因为恐惧。恐惧生死,怖畏生死,恐惧自己做错了事情会有恶报。


大家如果读过一些关于戒律的典籍的话,就理解了典籍当中说的更多的,就是如果做这件坏事,未来会得什么坏的果报。结果你看到很多以后,你会觉得怀疑人生,为什么呀?会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怎么做都不如法,怎么做好像都不能够最圆满地持戒。在过去,甚至有些人要退戒。受了菩萨戒,后来退转受居士戒,居士戒再退转,就不愿意再受戒。为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


为啥戒律不容易做到?因为戒律的含义是在于让我们导向解脱,如果他还有贪念,他还贪恋红尘,贪恋五欲六尘的时候,戒律所导引的方向就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相背离。佛要我们解脱,所以告诉我们,如果要解脱,应该遵章驾驶,戒律实际上是驾驶者的交通规则和开车原理。但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的时候,或者对解脱没有真正生起信心,没有真正想要解脱的时候,持戒总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这里说,恐惧未来、怕遭到恶报的人,是能够持戒,但真正持好戒,是要发心才能持好的。发什么心?发离生死之心,发得解脱之心,发度众生之心。


但是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我们常常搞不清楚发愿与借口的区别。祖师们说,处处是道场,于是我们想去处处,你去的处处可能处处是魔障。为了众生,我们什么都可以做,为了众生他们能升起一念的信心,能够得解脱离生死烦恼,什么都能做。


但是,有的人听了这句话以后觉得,我什么都能做,我是为了众生,但真的是这样吗?因为发心与烦恼往往是一念之差。有时候初心是好的,在做着做着的过程当中就变化了。


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电视里面常常有这样一个片段,就是一个吸毒的孩子,妈妈可怜他得不得了,想救拔他,告诉孩子:你一定要戒吸毒。孩子说:你不知道,吸了这个毒以后,人处于飘飘欲仙的感觉,实在是戒不了。这个妈妈就说:放心,只要能发心,只要想戒,你就能戒得掉,不信妈妈抽几口白粉给你看看。结果这个妈妈没有能坚持下去,她也抽上瘾了,没有能够戒毒。这是个极端的例子。还有比如打麻将,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度众生,有的人为了度众生去打麻将,结果被麻将打了。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发心跟借口是两回事,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借口是因为贪心而起,发心是因为菩提心。我们要把它弄明白。一念之差,不仅仅是飙出冷汗,更是着了魔一样的妄念纷飞。妄念纷飞就是有漏。我们的烦恼在心中,总想找一个缝隙溜出去,变化出来,这个变化、这个烦恼,就是我们的一念之差中漏出来。


实际上,我们一开始总觉得自己很坚强。上个星期我听到一个比较有冲击力的生活片段。说在烟台有一个朋友,他年纪也到了中年偏晚年走了,干了一辈子的企业,没有什么想法,他就想建个养老院,于是买了五六百亩土地,想以后事业不干了,就是做养老院,自己也养养老。这是多么美好的心愿和多么具有善心的行动。在建养老院的过程当中,前段时间有人带他去澳门,完了,哪知道玩了七天七夜回来,输了三个亿,所有的家产全部输掉。


他去的时候一定想,我肯定能行,玩玩而已,不要紧,玩的过程当中一定想,我一定能把它扳回来,不要急,我最后要赌一把。回来后,现在养老院满地的杂草荒废在那里。这就是人性当中的贪婪与侥幸,会让我们失去所有。有时候我们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神功盖世,而是有漏之身。


共读预告丨观音菩萨出家日,你知道观音菩萨修的什么法门吗?

第1课丨到底是信佛的人糊里糊涂,还是不信佛的人愚痴透顶?

第2课丨如何向别人证明,观音菩萨真的很灵验?

第3课丨判断学佛是否入门,唯一的标准是……

第4课丨相信和深信,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第5课丨理解经典,入佛之心,才能找到修行的门径

第6课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相信了菩萨?

第7课丨怎样才能随时随地感应到观音菩萨?

第8课丨万能的菩萨

第9课丨为什么受持观音菩萨名号,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第10课丨信心有多强,你的能量就有多强

第11课丨佛菩萨成就的如是功德,到底是什么功德?

第12课丨不知缘起和无常,就别说你懂佛法

第13课丨帮助众生,就是在完善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打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