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树华滋 甲子回眸 |《中国摄影》封面展亮相三门峡

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二届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将于11月18日拉开帷幕。作为《清风拂面书香来——中国摄协旗下媒体封面展》系列的“高树华滋 甲子回眸——《中国摄影》杂志封面展”集纳了《中国摄影》杂志创刊以来历年封面,以视觉文献的形式,展现中国摄影事业在发展历程中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


11月17日晚,《中国摄影》封面展即将展出 周星宜 摄


《中国摄影》杂志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957年创办,是目前国内创刊时间最久的摄影刊物,现有刊名由毛泽东主席题写。


从创立之初的季刊,到1959年改为双月刊,再到1993年改为月刊;从1966年停刊,到1974年复刊;从1997年全部改用铜版纸印刷,到2004年全面扩版至180页;从最初的一本图文编排简单的静态纸质媒体,到如今除了每期包含了百页左右的大型摄影专题以及国内外最新摄影资讯的纸质杂志外,还运营着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同时每年策划组织数十个大型摄影展、高水平摄影论坛等学术活动,《中国摄影》正在搭建一个多元的影像平台。 


高树华滋,甲子回眸。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剧烈的变革,中国当代摄影的走向与之紧密相连,《中国摄影》不只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影像文化样态的型塑者、传播者。 


一本《中国摄影》就是一部中国当代摄影史。


11月17日晚,《中国摄影》封面展即将展出 周星宜 摄


《中国摄影》封面

背后的那些事儿


截至2018年第十一期,《中国摄影》总共已出版了473期。473期的封面,就像473个深深刻印着时代印记的面孔,每一个面孔背后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中国摄影》一起共同写就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摄影史上许多生动的细节。 文/陈攻


一、不放封面图片的创刊号



1956年7月5日,中国摄影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石少华为主任委员,吴群、丁聪、张印泉、苍石为副主任委员,筹委会选出筹备委员30人,经筹委会商议决定,由筹委会委员高帆等负责新版《中国摄影》的创办事宜。《中国摄影》的封面委托给邮票设计师、摄影家邵柏林设计。


1956年12月19日,在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上,石少华同志在报告中讲到:“自从《摄影工作》杂志在1952年停刊后,只有几家相关单位出版了一些内部的业务刊物,目前,我们还缺少一本公开的全国性的摄影杂志,作为摄影艺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园地。”会议期间,《中国摄影》的编辑们趁机把创刊号的初稿,分发给与会代表,广泛征求了代表们的意见。《中国摄影》在设计上,以正度12开本和素颜色封面,来体现它的核心地位及权威性;封面上的“中国摄影”四个字,采集了鲁迅的笔体;在封面中心上方,有一个刚打开的快门和两片嫩叶组成的含苞初放的小花朵,图案中的快门表现摄影家通过瞬间,反映时代风貌,刚刚开启的快门形成一个“人”字,表示我国摄影群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杂志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认可。


另据《中国摄影》创刊时的编辑狄源沧回忆:五十年代中后期正是新中国报刊的一个创刊高峰期,不少期刊画报都以图片为封面,而作为以摄影艺术为主题的《中国摄影》封面,却不用图片而以质朴大方的封面美术设计面世,直到现在这个封面设计仍然显得独具特色。


时任《中国摄影》副主编的陈勃也曾回忆:杂志创刊号确定了至今未变的方形12开本,暂定为季刊,1959年请毛主席题写了刊名。杂志一问世,便受到广大影友的欢迎,初版刊印了6000多本,几天就销售一空,不得不再加印5000本。鲜为人知的是,1962年7月24日毛主席在接见中国摄影学会主席石少华时说:“你们出的《中国摄影》我每期都看”。


二、毛主席为《中国摄影》题写刊名



1957年《中国摄影》创刊后,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摄影学会就一直希望请毛主席为刚刚创刊的《中国摄影》和其后创刊的《大众摄影》题写刊名,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直到1959年,学会将此事委托给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摄影师侯波。同年7月,在毛主席南下视察的列车上,侯波抓住毛主席和全体工作人员与列车服务员共同进餐的时机,提出请主席为中国摄影学会和所属刊物题字,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并在两天后由秘书把题写好的会名和刊名送给了侯波,其中“中国摄影学会”写了两幅,“大众摄影”写了四幅,“中国摄影”写了一幅。主席还在自己比较满意的会名和刊名旁边做了画圈标记。


从1960年第一期开始至今,《中国摄影》的封面一直使用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刊名。


三、“文革”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




受“文革”影响,1966年,中国摄影学会停止了一切工作,《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停刊。1974年9月,《中国摄影》杂志恢复出版,这也是我国文艺界在“文革”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时任杂志领导小组负责人的陈勃曾回忆:当时在周总理的关心指导下,全国影展得到恢复,同时为配合影展的作品刊登,《中国摄影》杂志的复刊工作也顺利完成。


四、曾同时用印刷体刊名的封面



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中国摄影》与中国摄影事业一样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据原《中国摄影》主编吴常云、闻丹青回忆,那些年为了跟上改革的时代步伐,杂志在袁毅平主编的主持下,对封面设计进行过多次尝试,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封面设计,有时一年内就有几种新设计的方案亮相。其中,1989年第一期的封面除沿用毛体刊名放于左上角,同时还采用了醒目的印刷体刊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活跃的艺术气氛。


五、从第一次加英文刊名到凸显英文刊名的封面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摄影文化交流的加强,自1984年开始,《中国摄影》封面开始采用英文刊名,当时的封面设计邵柏林将毛主席题字与英文刊名集中在封面上方,至今看来也颇有特色。1993年,《中国摄影》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并在1997年全部改用铜版纸印刷,杂志也请设计师王虎鸣进行了新的封面设计,突出了英文刊名,这也是《中国摄影》开始展现国际化姿态在封面设计上的一种体现。


六、一本杂志与半个世纪的中国影像——《中国摄影》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专刊



2007年,正值《中国摄影》创刊50周年,当年第十二期出版了纪念专刊。在中国社会经历的一系列复杂而剧烈的变革中,《中国摄影》的走向与之紧密相连,不只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影像文化样态的型塑者、传播者。本期将《中国摄影》的50年分为三个时期进行了回顾,分别为:1957-1966年,政治浪漫主义时代的摄影书写;1977-1996年,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复兴;1997-2007年,从视觉乌托邦到多元影像文化。当时的杂志美编郑虹在封面设计上也突出体现了《中国摄影》与中国摄影事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与刊庆的隆重气氛。


七、甲子轮回——《中国摄影》杂志创刊60周年纪念专刊



2017年第九期《中国摄影》推出了创刊60周年纪念专刊,刊载了大型专题“生于1957”,邀请了与杂志同龄的21位摄影人书写他们各自精彩的摄影人生。他们的经历不仅体现着每一个人在过去与摄影的关联,映现着他们对摄影的理解,更生动地刻画出当代中国摄影生态的演进和流变的细节。当期杂志封面打破当年的常规,不用照片,只把60年前创刊号封面的图像放在当期封面中间,仿佛是重现一个60年前初生婴儿的面容,也暗喻一个甲子的轮回。


八、一个封面作者的心声



从《中国摄影》从1990年代末开始,每期杂志用数十页甚至上百页的篇幅聚焦一个当下摄影的现象、话题或者人物,推出一个专题。近十年来的许多封面都是从杂志的当期专题里选出的。


2017年第七期的专题“香江看一看”,是《中国摄影》继1997、2007年之后再次聚焦香港摄影。十多位香港摄影师创作于2007年之后的作品以及数篇由香港和内地学者以及本刊编辑撰写的文章勾勒起从19世纪中叶到当下香港摄影发展的脉络。当期封面选择的是香港年轻摄影师曾家伟的作品《新地标7,2014》。关于这幅作品,他说:“香港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建筑物越发地向上发展。在一个三维空间的尺度内,如果只从水平视线不足以了解一个城市的面貌,所以我开始留意往上看这个不断往上发展的城市。”在知道这幅作品被选为《中国摄影》杂志封面时,他给编辑部的邮件中写道:“从大学修读摄影时开始成为《中国摄影》的读者到如今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杂志上并被选为封面,感觉很奇妙。愿《中国摄影》继续推动摄影文化!”


九、永保天真与好奇心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摄影》从最初的一本图文编排简单的静态纸质媒体,到如今除了每期包含了百页左右的大型摄影专题以及国内外最新摄影资讯的纸质杂志外,还运营着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编读互动更加立体化和便捷化。2018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国摄影》2017年第十二期封面选自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展作品《梦境》系列。封面作者作者罗娴在创作这组作品时正在国外留学,她说:“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作为摄影师一同参与了故事的重建,改写了梦境。而观众看到作品的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故事的重建。” 后来,罗娴通过微信给《中国摄影》的读者写来新春寄语:2018年,我已回国工作、生活,并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摄影创作。下一个故事是什么?我很期待。在此祝愿广大读者与摄影人永远保持天真与好奇,拥有缤纷多姿的旅程。


是啊,下一期的故事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续写吧!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