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略:奇石工场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一如我之前的作品《雪花工场》,《奇石工场》的创作也以计算机的计算为基础。我利用电脑的随机性及造型能力,生成出千奇百怪的奇石。但与前几套作品不同的是,这次作品呈现出的样貌是绘画性的,抛弃了之前长久采用的数字影像外观。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许源自对这个影像泛滥时代的某种轻度审美疲劳,又或许源自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肤浅膜拜。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这个年代的许多中国作者一样,我在传统中找寻精神寄托的欲望愈发强烈。我们虽然在强调东方与西方审美精神之不同的时候被批评为“二元对立”,但精神依然只能游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
《奇石工场》之二 孙略
《奇石工场》之三 孙略
正如我的好友朱炯所言,用计算的方法生成一幅幅典型的中国传统视觉造型图,简洁、俊美,却也空荡、单薄。数字时代传统视觉可以精准再现,但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否能够借此重生?我深知用算法这样的“奇技淫巧”试图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企图是徒劳的,甚至出发点根本就是荒谬的。但事实如此,我不善笔墨,无法像中国传统文人那样将思绪寄托于笔墨,但身心同今天许多断了根的众人一般,试图靠近那早已遁形但隐藏着的所谓传统,虽说不清这样的传统到底是什么,但我深刻其强度和力量。
《奇石工场》之七 孙略
如此的企图也许注定失败,但请允许我再做一次必败的努力。一部部作品对于作者来讲是一行行的墓志铭,注定,《奇石工场》可能只是挽歌中的一个杂音。但我仍然恩这个嘈杂的时代可使如我这样自诩为作者的人,在注定被荒草埋没的墓碑表面,也可通过半生的坚持镌刻上深深的字痕。也许如艺术家张兰坡谈及我的作品时所述,《奇石工场》中所追求的神秘并被捍卫的文人精神是由算法随机生成的结果,这便是为传统的祛魅,用数字技术回应中国文人的审美理想,这既是致敬也是批判。
《雪花工场》系列
孙略,1976年出生,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字影像创作与教学工作。主要展览包括: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20年上海国际摄影节“跨界与融合”摄影展 ;2012年北京百年印象画廊“停顿的虚像“个展等。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2年10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天空有多遥远——中国航空航天摄影作品展”开幕
《昨天堂》:时间的礼物
以丽水为坐标丨2022世界摄影大会观察
金石声:“业余”身份的专业眼光
《世纪敦煌》:一份视觉档案及历史想象
《庄学本:西行影纪》:凝视与对望
“山居”与身后图景|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观察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生活的丰富远超想象
托马斯·霍普克:作为艺术的摄影从来没有让我特别感兴趣
江融:摄影的归摄影丨第41届纽约摄影博览会观后
专访丨托马斯·迪曼德:模型、影像与“历史的结舌”
自由记录与人性关怀丨关于王兵的《铁西区》摄影
17年沉淀、29个深度访谈、400幅照片丨江融的《探索摄影之旅》
2022年度TIPA大奖揭晓
邀您云观展|再看长城
杨安迪:燃烧之躯
张兰坡:失乐园
塔可:洞天新录
何为21世纪的摄影?
上海漫游者:陆元敏与八位年轻摄影师
从神五到神十三,航天员们在太空拍到了什么?
孙瑞祥:生活和摄影都远不止于秀场
镜在咫尺|“保持距离”后,我们如何观看?
争议|在苏富比拍出8万美元的中国老照片真伪存疑
后疫情时代,全画幅无反逆势崛起
视频导读丨2022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2022北京冬奥会:这些瞬间值得铭记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