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下的你FOMO了吗?谈谈“错失恐惧”

罗潇 张莹 中财应用心理 2023-02-24



【“抗疫心力量”系列科普之二十七】

疫情下的你FOMO了吗?谈谈“错失恐惧”

罗潇 张莹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至今,已经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在这场全民抗“疫”中,为了做好防护隔离,很多人都过上了居家封闭式的隔离生活,现实社交需求和信息渠道的匮乏促使人们将视线和精力转向了社交网络。面对以下场景,你或许会觉得似曾相识:

 

早上起床,第一时间就拿起手机搜索关于疫情的最新报道,急于了解有关疫情的最新进展,然后在各种疫情相关的信息轰炸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居家抗疫,很多人不是放松身心、锻炼身体,而是继续拿起手机,徘徊于各种有关疫情的热点中无法自拔,微博热点刷了一遍又一遍,热衷于网友的各种花式评论,总是想要掌握和疫情相关的最新消息。就算在工作或学习时间,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频繁拿起手机,打开新闻或微博热点,看看有什么最新的新闻动态,生怕自己会错过什么。

 

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日常,尽管很多信息并非真的需要去关注和了解,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殊不知,这或许是“错失恐惧”在作祟。

 



 什么是“错失恐惧”

 

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这一概念最早是由Dan Herman于1996年提出。此后,学者多聚焦于消费心理学领域开展其相关研究。2004年,学者Patrick J. McGinnis在哈佛商学院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了FOMO这一术语。2011年,美国作家Annie Stamell首次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到FOMO一词。随后,大量新闻媒体开始聚焦于该现象。2013年,错失恐惧一词被收入《牛津词典》。

 

错失恐惧是指个体由于害怕错过或者失去什么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持续查看社交媒体或参加社交活动是错失恐惧的典型外在行为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错失恐惧既是一种稳定的个体特质变量, 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情景因素或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目前,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特指个体因为担心错失社交媒体中的相关内容而产生的错失恐惧(Tresnawati, 2016)。

 


 错失恐惧有何消极影响

 

(1)行为层面

 

首先,错失恐惧会导致个体产生非适应性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表现在社交网络依赖或成瘾、在学习、开车时使用社交媒体等。错失恐惧让我们渴望时刻关注社交媒体,热衷于浏览各种新闻热点,将注意力过度地集中于社交媒体中的各种信息,这会进一步地导致我们的分心行为,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或任务产生严重地干扰。

 

其次,错失恐惧还可能导致冲动性购买行为。最新研究指出,错失恐惧和冲动性购买在行为机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与持续性的在线状态、渴望跟进社会潮流以及寻找有益经验有关。因此,个体在购物情境中有可能因为害怕错过某些对自己有益或者迎合社会潮流的商品而产生冲动性购物行为。现阶段,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快递行业大面积复工,在错失恐惧的影响下,民众很有可能出现冲动性消费。

 

最后,错失恐惧还会影响我们的睡眠。研究发现,在错失恐惧的影响下,个体会因为害怕错过或失去而不断推迟自己的睡眠时间。新闻热点永远在更新和变化之中,但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错失恐惧的诱发下,个体为了获取最新的资讯而不断推迟睡眠时间,从而进一步导致失眠等问题。疫情之下,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由错失恐惧而导致的睡眠问题便是身心健康的一大威胁。



(2)心理层面

 

首先,错失恐惧会提高个体的抑郁水平。研究发现,错失恐惧与个体的抑郁水平呈正相关,由于错失恐惧的影响,个体总是处于担心错失或失去什么的焦虑之中,于是,抑郁水平随之提高,这最终会危害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引发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其次,错失恐惧会增加个体与社交媒体使用相关的压力感。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被试想象自己无法正常使用社交网站的情形,以此来诱发被试的错失恐惧。结果发现,被试会报告出更高水平的压力感。与之类似地,当个体没有随身携带手机时,也会体验到压力感。

 

此外,错失恐惧还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个体通过使用各种社交媒体来获取海量的信息,追求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即时连接。然而,当这一即时连接无法得到满足,即诱发错失恐惧时,个体便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情绪等,进一步地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如何应对错失恐惧

 

(1)合理的时间管理 

关于新冠疫情,各大社交媒体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布新的报道,我们不可能全天守候,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比如,在固定的时间来查看疫情相关的新闻资讯,有意识地控制每天关注社交媒体的次数。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获取到每日疫情的新进展,还能够将主要的精力分配到更重要的工作任务中。

 

(2)分清“需要”和“想要”  

人总归是有欲望的,我们总是在现有基础上想要争取和得到更多,面对海量的信息也是如此。疫情期间,各大媒体更是集中性地发布各种有关新冠疫情的信息,从每天的微博热点更新次数就可以直观感受到,而身处于社交媒体中的我们,为了避免错过和失去开始不分时间地不断刷新这些爆炸式增长的新闻信息。然而,这些真的都是你所需要的吗?你真的需要关注每一条新闻热点吗?你真的需要牺牲学习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来换取即时性的信息回馈吗?或许,除了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我们只是因为错失恐惧才想要知道而已。因此,分清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是应对错失恐惧的关键。

 

(3)接受“错过”,让错失不再成为负担

错失恐惧带给我们很多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错过”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每一次的错过。目前,我们正处于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面对洪水般涌动的媒体信息,有选择性的获取,关注官方报道,摒弃那些毫无根据和博人眼球的网络热点。理智接受错过,哪怕错失,也不再恐惧。 

 

 

参考文献

柴唤友牛更枫褚晓伟魏祺宋玉红孙晓军. (2018). 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心理科学进展, 26(03), 527-537.

Adams, S. K., Williford, D. N., Vaccaro, A., Kisler, T. S., Francis, A., & Newman, B. (2016). 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Socializing trumps sleep,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technological distractions in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2(3), 337-348.

Stamell, A. (2011). FoMO,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The Huff Post. Retrieved April 24, 2017,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nnie-stamell/fomo-the-fear-of-missing-_b_817253.html?utm_hp_ref=black-swan

Aydin, D., Selvi, Y., Kandeger, A., & Boysan, M. (2019).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umers’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with biological rhythm, impulsivity, and fear of missing out. 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 1-9.   

Baker, Z.G., Krieger, H., &Leroy, A.S.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Relationships with depression, mindfulness, and physical symptoms.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3). 275-282.

Buglass, S.L., Binder, J.F., Betts, L.R., & Underwood, J.D.M. (2017). Motivators of online vulnerability: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 site use and FOMO.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6, 248-255.

Chiou, W.B., Lee, C.C., & Liao, D.C. (2015). Facebook effects on social distress: priming with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thoughts can alter the perceived distress due to social exclus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230-236.

Dan Herman. (2000). “Introducing short-term brands: A new branding tool for a new consumer reality”. 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7(5), 330-340.

Patrick J. McGinnis. Fear of Missing Out, from http://patrickmcginnis.com/fomosapiens/.


作者简介:

 罗潇             张莹 博士

罗潇,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生

张莹,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研究兴趣为创造力及幸福感相关领域。


“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


01 调适社会心态,助力疫情防控 / 辛自强
02 公共卫生危机处置需要心理学的参与/张红川
03 应对疫情中的谣言:“10秒钟”法则 / 张红川
04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疫情下对“伤害”的反思/ 苑媛
05 战胜恐慌,每个人都可以是阻击疫情的英雄 /  张丽
06 意象体验小练习 ——抗疫工作者及居家者自我滋养指南(语音版)/苑媛
07 面对疫情,心要静静 / 辛自强
08 “宅”“洗”“戴”的心理象征意义/ 苑媛
09 全民战“疫”,理性刷“机” / 张梅 傅鑫媛
10 心理自助六字诀:关于心理防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张红川 夏勇
11 关注疫情的同时,警惕替代性创伤/ 阚煜 窦东徽
12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SFBT)四象限模型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中的应用/赵然

13 疫情期间,出现睡眠问题怎么办?(语音版)/ 赵然

14 与自己的焦虑握手言和(语音版)/赵然
15 如何应对疫情居家期间的夫妻冲突?(语音版)/赵然
16 疫情期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语音版)/ 辛自强
17 站立的扫把、可证伪性、对照实验以及历史上疫情真相的发现/ 窦东徽
18 疫情中的固执心态及其应对/ 张红川
19 居家抗疫,如何克服信息源封闭造成的焦虑?/ 于泳红
20 居家抗疫,希望感是战胜无聊的法宝 / 贾东星
21 疫情为何会促进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 赵娜
22 疫情之下,你的钱包还“健康”吗?/ 邹宣宁  孙铃  于泳红
23 公众的疫情风险认知与经济信心/ 辛自强
24 在战“疫”中重塑敬畏之心 / 赵娜
25 疫情之下的个体决策:更依赖直觉的利与弊/ 吕杰妤
26 “宅家”时期的心理极限及其超越/ 翁学东
27 疫情下的你FOMO了吗?谈谈“错失恐惧” / 罗潇  张莹

特别报道:

牢记使命显专长,构筑“抗疫”心力量 ——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教师团队在行动


公益捐赠活动公示:

“抗疫心力量”系列科普赞赏金额已经通过腾讯公益捐给武汉一线



本期编辑:窦东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