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5)

史学研究 2021-09-15

前言:

本期为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第45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不推荐通俗历史读物,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3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

史学研究公众号评选的2019年十大历史学好书将于12月31日上午十点发布!欢迎关注。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刘泽华全集

作者: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研究名家刘泽华先生的全集,共12卷,收录了刘泽华先生数十年来发表的专著和文章,还包括序、跋、散杂文、访谈和自述。第一卷为《先秦政治思想史(上)》、第二卷为《先秦政治思想史(下)》、第三卷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第四卷为《中国的王权主义》、第五卷为《政治思想史论(一)》、第六卷为《政治思想史论(二)》、第七卷为《政治社会史论》、第八卷为《中国古代史》、第九卷为《历史认识论与方法》、第十卷为《随笔与评论》、第十一卷为《序跋与回忆》、第十二卷为《八十自述》(附《刘泽华学术年谱》)。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南开学派”的创始人,刘泽华先生及其学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力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极具影响力。刘泽华先生生前已在着手整理自己一生的学术成果,本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即在刘泽华先生整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并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和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入选天津市重点出版扶持项目,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关注,其出版从筹备到具体操作都备受期待。

刘泽华,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当代史学大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首届主任、“985工程”三期建设重点项目“中国思想与社会创新基地”主任,兼任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多个专业学会理事。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王权主义反思学派”,亦即“刘泽华学派”,体现了当代中国学人的学术主体人格与史家风骨,在海内外史学界及政治学界享有盛誉。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神物的终结

作者: 冯渝杰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242
定价: 62.00

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考察可知,先秦时期楚地广泛存在着尚剑的文化习俗与信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前珍视、渴慕宝剑,以宝剑为神物;第二,死后以剑随葬,剑乃人们死后世界观与墓葬仪式构筑的重要参与者。考察道经文献可知,在早期道教的信仰世界中,道门中人所佩法剑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与仪式功用:包括道门身份象征与修行层次、神界等级喻指;辟邪制怪、却祸消灾的仪式凭籍;尸解成仙,助力个人修道飞升之功;以及在社会变乱中摄敌壮胆的神学功用。从道家始祖到道教尊神,佩剑老君形象的生成,表明早期道教有效融合了道家与楚地尚剑习俗这两支文化脉络。先秦楚地的尚剑文化习俗乃是道教法剑信仰的重要源头与生长土壤。宋以来,法剑信仰的潜在威胁特质终致政府打压与佛教攻讦,导致其自我“祛魅”进程的展开,由此不断衰变与异化。通过对道教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道教法剑信仰的兴衰,是道教与佛教神学之间及其与世俗皇权之间相互竞争,并最终妥协或屈服的结果。由此,道教法剑信仰衰落的现象背后,能够牵扯和勾勒出的,是宗教神学之间,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复杂的“权力的文化网络”。

冯渝杰,1986年生,重庆垫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汉代思想史、中古宗教史与社会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在《历史研究》《学术月刊》《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古士人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

作者: 王永平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本书以汉唐之间为中心,分别考叙了两汉时期、汉末、孙吴与蜀汉时期、两晋之际、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士人群体的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对该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人物、群体的专案研究,力图大体勾勒出一条南北文化“互动”的线索。

王永平,1995年7月,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曾担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商代祭祀遗存研究

作者: 谢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神权是商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与神权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是商代社会的重要日常事务。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商文化祭祀遗存。分类是研究细化的基础。本书依据这些遗存与其周围遗迹的关系,把它们区分为宫殿宗庙区祭祀遗存、社祀遗存、手工业作坊内的祭祀遗存、建筑营造过程中的祭祀遗存、门祀遗存、城墙附近的祭祀遗存、丧葬过程中的祭祀遗存(包括奠竁和落葬时祭祀地祇)和墓地内或附近的祭祀遗存等种类。又结合甲骨卜辞、文献对诸类祭祀遗存进行了分析研究。


谢肃,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2006届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考古学学士、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先秦史。主持有“郑州商城及其周围区域夏商之际考古学文化研究”等项目,在《考古与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期刊发表有《论郑州商城的性质》《商文化与城墙有关的祭祀遗存浅析》《三代聚落述略》等学术多篇论文。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清代戏曲中的明史再现

作者: 华玮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8
页数: 438
定价: 95.00

有清一代,文人编撰历史剧蔚然成风,其中关于明史的古典戏曲现存170种左右。本书即以此为研究范围,旨在探析、呈现清代戏曲如何展演明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涉及美学、表演、记忆、社会变迁和政治等方面。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专题论文,收录作者近年发表之相关论文六篇,下编为涉及明代历史事件人物之今存清代戏曲剧目提要。

华玮,台北人(祖籍上海)。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所长。  从事中国文学、戏曲、比较文学研究。主要著述有:《明清妇女戏曲创作与批评》、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点校《才子牡丹亭》等。系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剧本整理者之一。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文章自可觀風色

作者: 蔡長林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副标题: 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600
定价: NT780元

本書主要透過對學者經說、文集、日記等相關文獻的細讀,考察清中葉以降的「文人說經」之業及其意義,其目的在於嘗試跳脫某些固定的學術框架或研究模式,期能為清代學術史與經學史提供新的觀察與論述基點。書中所選諸家,包含:唐煥、姚鼐、洪亮吉、王芑孫、唐仲冕、李慈銘、譚獻等人,皆是有大量經說傳世的文章之士。這些經術文章雖然脫胎於舉業,卻是根本聖人,且又別有慧解,故與漢學考據路數,形成鮮明對照,實為共譜清代學術歷史的重要內容。同時,眾家文士的文集日記之中,有許多對當代學術學風的陳述與批評,所以,「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的議題,有助吾人打破文獻與學術視野的雙重侷限,重新認識清代複雜的學術面貌。

蔡長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曾獲國科會年輕績優具潛力學者補助。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春秋學。著有專書《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常州莊氏學術新論》、《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主編有《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校訂《翼教叢編》、《陳用光詩文集》。另有〈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從對祭仲評價之轉變看公羊學「經權說」的歷史際遇〉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马上治天下

作者: (美) 安熙龙 (Robert B.Oxnam)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1661-1669)
原作名: Ruling from Horseback: Manchu Politics in the Oboi Regency, 1661-1669
译者: 陈晨 译 / 董建中 校 
出版年: 2019-8
定价: 69.00元

本书是以英文写就的第一部,也是海内外清史学界迄今唯一一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的专著。作者围绕鳌拜辅政时期的制度、政策及政治人物,探讨了满洲精英群体在首崇满洲、调适满汉过程中的选择与困境,揭示出清朝入关后满人政治的复杂面相。传统观念往往将鳌拜辅政时期视作一段失败的复旧尝试,却忽视了其在清初政治演变中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本书认为,四辅臣在官僚体制、地方治理策略以及军事与对外实践等方面,均试图建立以满人为主体的新政治秩序,并在整体的治理策略上纠正顺治朝后期明显的汉化倾向,其部分遗产亦为康熙帝所继承。

安熙龙(Robert B. Oxnam),1942年生,1969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1975年加入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1981年至1992年担任主席。1990年代先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威廉姆斯学院执教。早年师从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研习清史,后致力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关注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除本书外,另有论著涉及当代中美关系,并创作了两部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朱砂》(Cinnabar: A Novel Of China)与《明》(Ming: A Novel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被统治的艺术

作者: 【加】宋怡明 
出版社: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
原作名: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译者: 钟逸明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392
定价: 78.00元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家。擅长利用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史。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02),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2008),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18);编有The China Question: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2018),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2017)。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引狼入室

作者: 雷家圣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副标题: 晚清戊戌史事新探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55.00元

本书稿共有五章,除第一章序论及最后一章结论以外,第二章朝鲜问题与中日甲午战争,叙述甲午战争导火线——朝鲜问题,甲午战争之经过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清廷朝野对战败的反应。第三章百日维新,讨论康有为与谭嗣同二人的思想。第四章戊戌变法,介绍百日维新后期出现的“借才”与“合邦”之议,以及戊戌变法前后的详细情形。对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经过与影响,以及当时中国在国际外交上所面对的处境,得到更清晰的认识。

雷家聖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  經歷: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作者: 张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12
定价: 75.00元

在华人大量涌入美国前,美国人早期的对华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图书、纸媒等各种印刷品文献。在这些文献涉及中国的内容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介绍占有相当分量。可以说,那个时期美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人非孔子莫属,孔子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他的思想观念对于美国人认知中国起了重要影响。本书通过深入发掘、研究大量的美国早期印刷品文献(包括流入北美的欧洲印刷品)来考察1849年以前美国人对孔子的认知史及孔子在美国的形象的起源和早期演变。本书梳理了孔子步入美国的初始途径,对孔子在美传播的主要推动者群体进行了分析,详细勾画了早期美国所理解的孔子及其思想,阐释了美国人对于孔子憎爱杂陈的态度以及对孔子影响下的传统中国的认识。本书还着重论述了孔子与美国早期伦理道德、政治原则、发展道路和外交思路等线索的交叉,展示了孔子思想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本书使用的英文文献有860种之多,这其中既有欧美各界人士写作并在早期美国流传的涉及孔子的介绍性材料,也有大量纸媒材料甚至连今天美国人都很少有人知道的当时的一些地方小报和以手稿信件为代表的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献,涵盖思想、文化、宗教、社会、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将这么多年代久远的文字材料用于研究孔子在早期美国的影响,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次。

张涛,四川岳池人,北京大学博士。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中华美国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文化关系史、美国华人华侨史、美国种族关系史、美国社会文化等,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国际A&HCI期刊和国内CSSCI来源期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数次获得学校和省级学术奖励。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艺术破坏

作者: [瑞士] 达瑞奥·冈博尼(Dario Gamboni)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偶像破坏与汪达尔主义
原作名: The Destruction of Art: Iconoclasm and Vandalism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
译者: 郭公民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500
定价: 128

本书是艺术史学科中关于艺术破坏研究的一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著作。作为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部专著,作者将研究视点放在艺术破坏这一艺术史研究中鲜有人问津的重要主题之上,在对艺术破坏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观念看法以及行为分类等问题作了历史与理论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原因、动机、行为语境及其在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等方面,对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各种攻击、破坏艺术作品的行为以及破坏者等案例作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该书不仅对我们了解艺术品自创作完成之后的遭际与归宿、观众对艺术品的接受反应特别有价值,而且对于理解现代艺术中有关艺术与非艺术这一基本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达瑞奥·冈博尼,瑞士学者,现为日内瓦大学艺术史系教授(2004年至今),受教于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致力于19世纪与20世纪艺术研究,尤擅长现代与当代艺术、偶像破坏、视觉歧义与视觉含混、法国印象派画家奥迪隆·雷东与保罗·高更、艺术与空间等问题的研究。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气候改变世界

作者: (美)布莱恩·费根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副标题: 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划分世界文明的版图
译者: 黃中憲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268
定价: 58

1000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至为关键、祸福相随的升温期。长达500年的温暖气候,让全球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让欧洲步入兴盛期、复活节岛立起巨石像,却也让中国北方发生大饥荒、吴哥窟加速覆灭、玛雅文明土崩瓦解。作者运用考古学知识,从北极区零星散布的古斯堪的纳维亚人铁钉、吴哥城淤积的灌溉沟渠中,交叉比对各种替代性气候资料,重现中世纪的大暖化现场!

布莱恩·费根,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学家,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他于1997年被美国考古学会授予“公共教育贡献奖”。已出版专著20余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小冰河时代》《圣婴与文明兴衰:洪水、饥馑与帝王》《法老王朝》《漫长的夏天:气候如何改变人类文明》等已被译成中文出版,深受读者喜爱。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殖民、争霸与现代北美的诞生

作者: [美]约翰·费斯克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译者: 程磊 
出版年: 2019-11-1
定价: 92

《殖民、争霸与现代北美的诞生:新英格兰与新法兰西》以新法兰与新英格兰的关系为主线,讲述了新法兰西崛起和衰落及新英格兰发展与勃兴的历史。大航海时代是如何促进西北航道的开辟的?法兰西人与英格兰人是如何驱逐、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分别建立新法兰西殖民地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塞勒姆驱巫案”与殖民地觉醒时代到来存在怎样的联系?北美丰富的皮毛资源在新法兰西与新英格兰矛盾激化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欧洲战争,尤其是七年战争,是如何影响新法兰与新英格兰的历史走向从而促进现代北美诞生的?

约翰•费斯克,美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哲学讲师、历史讲师,华盛顿大学美国史教授,伦敦大学、英国皇家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文物协会会员。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歐洲1989

作者: 菲利浦·泰爾(Philipp Ther) 
出版社: 麥田
副标题: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原作名: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译者: 王榮輝 
出版年: 2019-10-31
页数: 536
定价: NT$580

本書作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中歐歷史學院教授菲力普.特爾,根據親身經歷為讀者詳細地描述了自一九八九年以來的歐洲歷史。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場遍及整個歐洲大陸的大規模實驗也跟著展開。在短短幾年中,前「東方集團」國家走向新自由主義的體制,政權也服膺於私有化與自由化。轉型造就了贏家與輸家。俄國落入一場經濟混亂,總統普丁趁勢建立了他的威權政權。諸如波蘭、捷克與烏克蘭等國則勵精圖治,如今更成為歐盟的成員國。有別於華沙與其他的首都發展成為新興都市,鄉村地區卻是日益貧困。  在本書中,他以敘事的方式,為讀者講述了這些轉變的細節和其中難忘的故事。他表示,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到來為東歐國家帶來了深遠影響,此外,經濟「休克療法」並非歐洲經濟增長的基礎,人力資本和基礎性的轉型才是經濟成功與失敗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特爾還就西方的資本主義如何對東歐進行「重塑」、西歐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步伐和範圍,以及二○○八年後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東歐、西歐產生的不同影響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菲利浦・泰爾Philipp Ther  生於一九六七年,維也納大學的東歐史研究所教授。曾任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約翰・甘迺迪紀念研究員、佛羅倫斯的歐洲大學學院教授。其著作《現代歐洲的民族清洗》(Ethnische Säuberungen im modernen Europa)一書,曾在二〇一二年榮獲德國書業協會表揚,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歐洲1989》(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則在二〇一五年獲頒萊比錫書展獎非小說類大獎、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年度政治類選書。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Thriving in Crisis

作者: Dewei Zhang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Buddhism and Political Disruption in China, 1522–1620
出版年: 2020-6
页数: 360
定价: $65.00

Late imperial Chinese Buddhism was long dismissed as having declined from the glories of Buddhism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589–907). In recent scholarship, a more nuanced picture of late Ming-era Buddhist renewal has emerged. Yet this alternate conception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has tended to focus either on doctrinal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masters or the roles of local elites in Jiangnan, leaving unsolved broader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dynamics and mechanism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Buddhism into the renewal.  Thriving in Crisis i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ate Ming Buddhist renewal with a focus on th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at enabled it to happen. Dewei Zhang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boom in enthusiasm for Buddhism in the Jiajing-Wanli era (1522–1620), tracing a pattern of advances and retrenchment at different social levels in varied regions. He reveals that the Buddhist renewal was a dynamic movement that engaged a wide swath of elites, from emperors and empress dowagers to eunuchs and scholar-officials. Drawing on a range of evidence and approaches, Zhang contends that the late Ming renewal was a politically driven exception to a longer-term current of disfavor toward Buddhism and that it failed to establish Buddhism on a foundation solid enough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 groundbreak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riving in Crisis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s of Buddhist history in China.

Dewei Zh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Jina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He holds two PhDs, first in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n in East Asian Buddhis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4)



编辑 (文) /  史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