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5)

史学研究 2022-10-30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25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

作者: 刘继刚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5
页数: 205
定价: 108.00元


《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是一部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时期灾害与社会应对的专著。本书沿用了传统灾害研究的范式,以梳理灾害史料、分析灾害特征、挖掘防灾救灾措施、考察灭害与生态环境关系为主要框架,理清了殷商时期灾害的基本脉络。

刘继刚,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战国秦代的乡里组织与地方社会

作者:王准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价: 112元


本书以战国秦代地方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近半个世纪来公布的简牍、陶文、青铜器铭文等地下出土文献为主要史料,结合古代传世文献,以“二重证据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注重古文字的辨析与考释,探讨出土文献所见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乡里组织结构,乡里职官、行政,乡民义务,社会秩序,乡里生活形态等问题,尝试勾勒国家和民众多重视野下,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不同面貌,反映由战国到秦代、由分封制向郡县制演进背景下地方社会的变迁。本书利用出土文献资料,考察战国秦代地方组织的渊源和性质,地方吏员的职能,以及地方社会的秩序与乡俗,以期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与变化有更多的认识。

王准,1980年生。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楚文化、先秦秦汉史、出土文献与地方社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等发表论文多篇。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与现实

作者: 濮文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中国民间宗教探索
出版年: 2022-8
页数: 696
定价: 258.00元


作者围绕着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视角,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文集,记录了作者的学术研究轨迹,代表了作者的学术研究思想,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研究追求。

濮文起,1951 年生,天津市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名誉理事、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史、宝卷学、宗教文化研究。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波斯锦与锁子甲

作者: 韩香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出版年: 2022-8-29
页数: 402
定价: 98.00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

韩香,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2部《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两汉迄五代中亚胡人的来华及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西域研究》《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专著《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于2009年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2009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湖山公案——苏轼游踪与北宋书法空间

作者: 刘鹤翔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页数: 365
定价: 138


苏轼一生的宦游呈现为宏大的文化地理结构,相关的书法作品是这一地理结构的表征。“苏氏题刻几遍天下”,具有高度自发性的众多题名、题字及诗文题刻,是北宋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天下”意识——乐观的文化态度与远大文化抱负的体现。以山水赏会为基本主题的题刻是苏轼将客观自然人文化的重要方式,与其时作为探索外部世界成果的绘画再现高峰的出现,具有互文性。作为文化领袖,苏轼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书法作品,如唱和诗、尺牍、题跋等,在时空建构上呈现为一种“唱和诗文本”,是北宋发达的书法交游网络的镜像。就书法的终极价值而言,苏轼对“书写不朽”有明确的意识,在一个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他的书法活动有着强烈的言志意味,以及传达独特审美经验的意识。

刘鹤翔,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夏文书种类功用及体式研究

作者:赵彦龙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价: 98


本书主要对以西夏故地出土的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收录的西夏文书进行统计,约40个文书种类,区分为官府文书和民间文书两类。在探讨文书功用时,先对其文书种类进行涵义的界定,再结合历朝史籍的记载并总结其在各朝代的功用,最后根据西夏相关史料的记载归纳其在西夏社会中所发挥出来的功用。在研究其体式时,移录出土的原始文书或其他史书收录的文书,并结合西夏法典的相关规定,总结西夏某一文书的体式规律。

赵彦龙,男,汉族,1966年生,宁夏西吉县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书档案尤其是西夏文书档案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JY部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西夏文书档案研究》《西夏公文写作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文书档案导读》《西夏档案及其管理制度研究》等4部,先后在《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西北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第九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共5次。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锦衣卫制度研究

作者:张金奎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价:228.00


本书以锦衣卫为研究对象,对锦衣卫产生的过程、与前代及后来的清朝之相关制度的源流关系、纷繁复杂的职能以及不同职能指向的卫内群体作了具体分析,剖析了众多似是而非的结论,还原了锦衣卫制度的真实面目。

张金奎,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代史。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清宫观山志的编纂及价值研究

作者:刘永海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价:90.00元


梳理明清宫观山志繁盛的社会背景及发展概况。分析明清宫观山志的编纂群体、编纂缘由、编纂目的、经费来源等问题,梳理其基本面貌;考察其刊刻、损毁、传播、存佚等问题。明清宫观山志的体裁与义例。(1)分析归纳平列门目体、纲目体、辑录体、纪传体、史志体等宫观山志的体裁特征;(2)解读其编纂义例。明清宫观山志在道教学方面的价值。(1)梳理明清宫观山志对历代国家崇奉道教情况的记载(2)系统爬梳明清宫观山志反映的道观经济的资金来源、田产、常住物业等信息资料,从而揭示明清宫观山志在研究道教史、经济史中的重要作用。以辑补价值为例,揭示明清宫观山志的史学和文献学价值。

刘永海,1968年生,河北遵化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1992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学士学位。1997年9月-2000年6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2007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学博士学位。2010年10月-201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及军事思想专业,博士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道教史、军事史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元代道教史籍研究》《苏天爵研究》《百战奇法译注》《<尉缭子><唐李问对>译注》《宋代军事技术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参与编著《中华大典?军事典》(担任军事技术分典主编)及《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的编纂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宫观山志的编纂及其价值研究”及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苏天爵研究”“元代道教史籍研究”。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清以来珠江中上游山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作者:刘祥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价: 98.00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关系,进而梳理出其历史演变的脉络,从中总结规律及教训,为探索小尺度区域的历史地理提供有效的研究范式。此外,本书还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为当今珠江中上游山区的经济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及政策支撑。

刘祥学,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的重构研究

作者: 尤淑君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本书主要以“华夷观”分析清代对内统治与对外关系的模式,强调内在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清代中国内部发展及对外往来的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制度与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借以突破费正清学派“朝贡体系”之外力冲击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清代君臣对“华夷观”与“华夷之辨”的诠释变化,并探讨“华夷观”相关的满汉关系、朝贡制度、边疆管理等问题,分析清代“天下秩序观”的运作模式;下编以属国、两属之国、互市国三种类型,分析朝鲜、琉球、日本如何以“华夷观”为标准,看待自身政权定位及其与清帝国的往来关系,从而建构清代“华夷观”与“天下秩序观”各自诠释与动态切换的弹性空间,并指出“天下秩序观”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准则,可为今日中国如何与世界各国交流互动,提供相应的借鉴、反思及人文思维的新线索。

尤淑君,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研究范围为明清政治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代表著作有《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并整理编纂《绍兴商会档案第五辑(1947年)》等书。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甚至还未过去

作者: [美] 托马斯·萨格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奥巴马与美国的种族负担
原作名: Not Even Past
译者: 叶一
出版年: 2022-8-1
页数: 248
定价: 58.00元


在这部杰出的现代史作品中,托马斯•萨格鲁生动地重构了贝拉克•奥巴马成长的美国,并娴熟地探讨了这位总统受到的各种政治和智力影响。作者技艺高超、极富洞察力,也颇为博学,为我们展现了种族政治的复杂性,也清晰地指出了奥巴马的种族妥协。

(美)托马斯·萨格鲁(Thomas J. Sugrue),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纽约大学社会文化分析和历史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哈佛大学接受教育,研究领域为城市史和种族研究,著有《美国移民与大都市振兴》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黑色大西洋

作者: [英]保罗·吉尔罗伊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现代性与双重意识
译者: 沈若然
出版年: 2022-9
页数: 377
定价: 88.00元


《黑色大西洋》是国际著名种族理论家保罗·吉尔罗伊的经典作品,也是重塑了黑人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作者充分运用和发展“黑色大西洋”概念,将其作为一个历史场域、一个分析单位、一种理论视角,追溯了黑人在非洲、美洲和欧洲 间的迁移过程,深入分析了黑人离散对黑人文化自身以及西方现代性的影响,将黑人从现代性话语的边缘挪至中心。  吉尔罗伊认为,无论是在奴隶制还是后奴隶制时期,黑人都不是无力的受害者,他们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完整的思想文化史。大西洋内的离散之旅,赋予了黑人文化不同于其源头的特性,它不完全从属于非洲或西方,但又融合了非洲和西方,以此种二元化、双重性的方式,黑人成为西方现代性独特的建构者,其经济、政治、文化实践也是现代历史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1956— ),英国著名黑人理论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国际人文社科领域重量级奖项霍尔贝格奖获得者。吉尔罗伊1986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取得博士学位,是斯图亚特·霍尔的得意门生,也被认为是霍尔之后最重要的种族理论家之一。曾任耶鲁大学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系主任,现为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种族与种族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大英帝国没有黑人》《阵营之间》《帝国之后》等。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音乐外交

作者: [德] 杰西卡·C.E.吉诺赫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1850—1920年德美关系中的音乐与情感
出版年: 2022-7
页数: 431
定价: 128.00


1850年至1920年间,美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颗新星,一些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在美国传播自己的文化来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法国利用其艺术,英国利用其社会关系和文学,而德国则推广其特殊的古典音乐。作者深入研究了记录德美之间跨文化互动的档案宝库,追溯了这些作为非政府外交工具的文化输出努力,特别关注了指挥家的作用,并发现了音乐家作为德国世界主义文化象征的非凡历史。作者认为,德国的演奏家和指挥家在美国的广受欢迎为一种情感上的选择性亲和铺平了道路,这种亲和在破裂的条约和几次战争中幸存下来,并延续至今。

杰西卡•C.E.吉诺-赫特,1964年出生于德国埃森,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F. 肯尼迪北美研究中心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北美历史、美国的外交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音乐史、情感史等,主要著作有《去美国中心化》《不可能的传播——战后德国作为文化外交的美国新闻业,1945—1955》《20世纪的音乐和世界史》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军备问题研究

作者: 苑爽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4
页数: 270
定价: 99


本书以德国外交档案、美国外交档案为依据,试图从国际关系史角度,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军备问题的缘起、演变、影响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论述分析了英、法、美、苏、国联各自主张的军备政策,国际社会针对德国裁军问题举行的一系列裁军会议和裁军谈判,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裁军政策以及德国政府履行裁军义务和重整军备的政策;探究了裁军与重整军备的相互关系、内在规律及其与战争、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本书既有经验性研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处理德国军备问题的失误之处;又包括辩证性分析,如裁军、重整军备与战争、和平的辩证关系;还有建设性研究,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处理裁军问题、重整军备问题;以及前瞻性研究,揭示裁军、军备竞赛的未来发展趋势。

苑爽,女,196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2008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资助项目等多项,荣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在《世界历史》《史学集刊》《历史教学问题》《北方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两部。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Substance of Fiction

作者: Sophie Volpp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Literary Objects in China, 1550–1775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04
定价: $35.00


Do the portrayals of objects in literary texts represent historical evidence about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past? Or are things in books more than things in the world? Sophie Volpp considers fictional objects of the late Ming and Qing that defy being read as illustrative of historical things. Instead, she argues, fictional objects are often signs of fictionality themselves, 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ateriality.  Volpp examines a series of objects—a robe, a box and a shell, a telescope, a plate-glass mirror, and a painting—drawn from the canonical works frequently mined for information about late imperial material culture, including the novels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s well as the short fiction of Feng Menglong, Ling Mengchu, and Li Yu. She argues that although fictional objects invite readers to think of them as illustrative, in fact, inconsistent and dis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disconnects the literary object from potential historical analogues. The historical resonances of literary objects illuminate the rhetorical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 works of fiction and, more broadly, conceptions of fictional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Rather than offering a transparent lens on the past, fictional objects train the reader to be aware of the fallibility of perception. A deeply insightful analysis of late Ming and Qing texts and reading practices, The Substance of Fic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turn in the humanities.

Sophie Volpp is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he is the author of Worldly Stage: Theatrical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2011).

往期内容


2021年历史学十大好书

2021年往期书单合集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7)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8)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9)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0)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1)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