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志】火锅之惑

2017-02-28 刘胜兰 新参考传媒

▲青铜“火锅”


    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中引起争议最多的一件青铜器,就数“青铜火锅”了。此物在江西省博物馆首次展出时名称为“火锅”,第二次展出的地点为首都博物馆,名称变更为“温鼎”。究竟该怎么理解这件器物呢?其实笔者一开始就有些困惑。

    这件器物外表酷似如今人们常见的厨具火锅,但是又有着明显区别。为了释疑,笔者专程于2015 年11 月28 日去了一趟东来顺在南昌的分店,问道于庖厨。

    主厨陈师傅会同后厨的师傅们共同仔细参阅了笔者一行提供的图片,讨论过后表示,这个器物不具备将食物“涮”熟的功能。从炭盆的燃料容积看,炭火的量不足以将食物加热至熟透,即便是用现代的固体酒精作燃料也很难做到,更何况二千多年前固体酒精类似的燃料尚不存在。其次,炉腔太短,所以内部不可能盛放足够多的水供“涮”食物之用,一旦水沸腾就会浇灭炭火。再则,上方口子太小,筷子实在不方便伸进去夹取食物。

    更何况在该器物内发现有板栗的剩余痕迹,用板栗做火锅原料,极其罕见。

    总之,这件出土文物绝不会是现代意义上的涮火锅。陈师傅及其同事认定,这件器具的用途应当是以保温为主,也可能对酒水之类进行稍稍加热及保温。

    笔者当时以为,已有足够理由推翻“火锅”一说。但是,为慎重起见,还是听取了家兄的建议,稍稍了解了一下中国火锅史等相关知识。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火锅起源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的陶鼎,西周时期出现了更为先进的金属鼎,如青铜鼎。所谓火锅,就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子(容器)。如此说来,一切用于烹煮食物的鼎,不论何种材质都可称作“火锅”。西汉时期出土堪称为火锅的器物,还有江都王刘非墓中出土的青铜染炉以及类似鸳鸯火锅的分格鼎。所以,“铜火锅”的说法并非错误, 更何况其外形相似度之高前所未见。该器具第二次展出时已更名为“青铜温鼎”,表述似乎更精确,因为该器具的主要功能应当是保温、加热,的确不与普遍意义上的火锅一样能将食物烹熟。

    除了火锅与温鼎之说,笔者心中一直还有个疑问:这一器具或许有烘焙的功能?板栗最美味的吃法莫过于煨熟( 没有炒制的板栗那么大的“火气”)。这一器物,可以里外、上下同时加炭火,金属又可将热量传导均匀,上方开口处还可加盖控制火力,也许正好可以将其中的板栗之类的坚果烘焙得恰到好处。除了坚果之外,芋头、红薯等块茎类食材也许同样可以用此器具烘烤?或者是先蒸煮熟后,再放入烘干些水分,烤出浓郁的香气以及更好的口感?——终究只是笔者作为一个资深“吃货”的猜测。

    也许不妨将这一饱受争议的器物复制出来,做些尝试,以便更好地明了其功用。


加小编微信 共话“刘贺证史”


目前他们已加入我们

       

      




什么是好书?

有思想

有观点

有收获

有价值

有启发


有一本书




《刘贺证史——海昏出土的西汉记忆》 

刘胜兰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权威专家力荐佳作


刘贺证史

海昏出土的西汉记忆

作者:刘胜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天子纪

  一、汉武大帝刘彻之悔  

  二、汉昭帝刘弗陵:聪慧天子成傀儡

   三、汉废帝刘贺:千古悲催“帝王侯”

       第一节  含金匙而生

         第二节  懵懂小王爷

         第三节  入主未央宫

         第四节  宫廷酿政变

         第五节  回归故昌邑

         第六节  受封海昏侯

         第七节  细数刘贺的二十三宗罪

         第八节  咏叹刘贺

         第九节  刘贺年谱

   四、汉宣帝刘病已:侠骨柔情伟丈夫

第二章  外戚传  

  一、霍光:终于不忠

  二、李广利:贰师将军海西侯

  三、李延年:西汉新生代音乐家

第三章   朝臣传

  一、龚遂:能哭会笑不拼命

  二、王吉:直性情 迂夫子

  三、王式: 一代名儒 用行舍藏

  四、严延年:辣手“屠伯” 铁汉亦孝子

  五、张敞:诤臣诤友话真心

  六、夏侯胜:不求得到求道德

第四章  后宫传

  一、卫子夫 不够爱

  二、李夫人 不敢爱

  三、赵钩弋 策划爱

  四、上官皇后 缺失爱

  五、和亲公主 远远爱

第六章  文物志

  一、黄金满屋钱如山

  二、西汉厚葬之风盛行

  三、简牍无价传世宝

  四、“昌邑九年”是哪一年

  五、火锅之惑

  六、刘贺的日常主食——金谷

  七、刘贺从皇宫“偷”走了什么

第七章 拾遗篇

  莲花安成侯墓之谜

后记 



编辑:徐思琴

新参考传媒
更多精彩,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