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树立威望?从这4点下手

2017-07-22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丨顾易




编者按

“正”字内含一上一下,意为端方有序,不上不下,上下相合,正心诚意。敢讲真话,不讲假话、空话。这点对为官者而言尤为重要。为官者除了要行正,还要言正。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正”,学习为官所需之大德。


正:表里如一,守一而止


《论语》的《为政》篇有一段关于任命官员的对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个对话说的是,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有何作为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的职位安排在枉曲的人之上,百姓对你就有信心,也肯服从你。若是举用枉曲的人,而又把他们的职位安排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对你必然失去信心,心中便有所不服。”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正”与“直”都是为官所需之大德。


“正”,会意字。

 甲骨文。上方的指村落,(止)指行军。“正”是“征”的本字,“正”的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也寓意“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金文。将甲骨文上方的填实为

 篆文。将金文字形上方的写成


《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正”的本义是指直对着城邑进发,即远行。


古文中,“正”是“征”的本字,指征伐,例如《诗经》:“终日射候,不出正兮。”《管子》:“故诸侯服而无正。”同时也有“征收”之义,如《周礼》:“唯加田无国正。”而“正”的本义是指“直对着城邑进发”,由此“正”引申为“当着、直对着”之义。


“正”的引申义很广泛,除“当着、直对着”之外,还引申为“符合、适合”“合乎法理、标准、规范的”“正直、坦率的”“严肃、认真的”“完善、美好”“恰巧、恰好”等意义。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正”字不但造型方方正正,而且尽得天地之正气。在组词时,凡是与“正”字相连的,均为美德、美行、美好,且意义非凡。如人以“正直”为美德,物以“正品”为珍贵,事以“正义”得人心,理以“正确”为标准,吃饭要坐正席,谋职要坐正位,修行要得正果,连乘车坐船也以“正点”到达为吉顺。“正”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为人要正直,处事要公正,作风要正派。与“正”字相关的成语,也都是褒义的,如:风华正茂,正义凛然,名正言顺,正本清源,正大光明,正眼法藏,正冠李下,正己守道,正襟危坐,正名责实,正人君子,正心诚意,正身卒下,正声雅音,字正腔圆,刚正不阿,秉正无私等,可见,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正”字。喜正,尚正,爱正,求正,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美好追求。可以说,“正”是虚假的天敌,“正”是欺诈的克星。


“正”字给我们最初的印象是记数。这也许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个办法。“正”字简单易写,且刚好五画,于是,广泛地运用于计数。后来,用得更多的是用于选举计票的统计,这既代表选举投票的公平公正,又寄望于当选者将来做事能公正。孔子对“正”字是很推崇的,在《论语》中多次讲“正”的字,如“名不正则言不顺”、“其身正,不令自行”等。在北京故宫的乾清宫,有一副据说是康熙写的对联:“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横批:“正大光明”。这副对联讲的意思是,仪表天下,法正万国,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和思考长久之道,向人民弘扬五常之道,不要轻视老百姓的艰难。毛泽东也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见,“正”,承载着中国人做人为官建业的目标和希冀。



历史上许多能吏名士把“正”当作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如王安石言:“为官者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天下。”明代《官箴集要》亦有言:“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官最重要的是走正道;正,乃公正、正直、正气之意。为官一任,应有“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坦荡,也应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的底气。任何时候,都要一身正气,遵国法、守党纪、务清廉、办实事;任何时候,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俯下身来服务群众,不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任何时候都应该修身养德、淡泊名利,克制私欲,不以权谋私,不仗势欺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以身作则,约束和管好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为身边人的不法行为“绑架”。一个“正”字虽然只有五划,却包涵着丰富的哲理。



懂止知止,才能正心


“正”从止;止,足也。“止”表示控制、知足、停止。“正”字告诉我们,做事适可而止,才能成为一个“正人”。


心是人的思想,是人的灵魂,要正人,则先正心;要正心,需知止,知道敬畏,知道不能做什么,方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守得住正气。


为官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价值观,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心放正了,才会摒弃个人得失,不受利益诱惑,不让感情代替原则,不让公心让路于私情,做到思想上坦荡,行为上磊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


历史故事


公仪休是鲁国的丞相。他担任国相期间恪守律法,一切按原则来办事,因此也就形成了鲁国百官们的正直品德。他主张为官者不得争抢百姓利益,不得贪图小便宜。有一次,有人上门拜访公仪休时送了他一条鱼。公仪休百般拒绝,客人就问:“我听说您爱吃鱼,才特地送来的,您为什么就是不肯收下呢?”公仪休说:“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下。如果我收下你的鱼而因此被罢免官职,那今后还有谁肯送我鱼呢?我现在位居丞相,买得起鱼。因此,我绝对不能收你送的鱼。”


假如公仪休收下鱼,就是违背了自己的心,正如他所说,他位居丞相,自己能买得起鱼吃,那又何必贪图别人送来的鱼呢?他时刻“知止”,克制个人的贪欲,为朝廷带来了正直的为政之风,因此他亦成了后人称赞的为官好榜样。


行为端正,方为正道


“正”的异体字是“”,笔直的“一”在上,“足”在下,沿着笔直的“一”往前走,这代表了“正”是“行正”,即要走得直。


行正就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里端正自己的行为,特别是为官者,更要“行正”。“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官员要做到“行正”,就要为人处世公正公平,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凡事处以公心,严格按规定办事。毛泽东同志即使身为主席,他也对自己立下过不少规矩。他曾说过自己的亲情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这也告诫官员:只有廉洁公正、摒弃私心,才能把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变成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历史故事


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姓斗氏,后来他成为楚国著名的宰相。他曾辅佐楚成王执掌国政,在治理国家、外交和军事方面,具有杰出的才能。有一天,子文的一个亲戚在外面胡作非为,被司法官抓了起来。可是,司法官知道他是当朝宰相子文的亲戚后,吓出一身冷汗,赶紧给其赔礼道歉,并把他放了。之后,司法官又急忙赶到子文那里汇报,想借机讨好子文。子文不但不高兴,反而十分严肃地责问司法官,并要求赶紧把人抓回来。司法官一听忙说:“他是宰相大人的亲戚,我哪敢抓呀?”子文生气地说:“为什么宰相的亲戚犯了法就不能抓?我们设立司法官,就是要维护国家法令的,你怎么能因为犯人是我的亲戚,就擅自把他放了?”子文见到司法官十分为难,接着说,“我身为宰相,应带头守法。平时已经有罪犯对我依法严惩很有意见,但我并没有因此赦免他们。现在,我的亲戚犯了法,我怎能包庇他呢?你身为司法官却把人放了,这不是要在满朝大臣和全国百姓面前昭示我是个私心极重的人吗?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国家呢?”子文的一席话虽令人敬佩,但司法官还是有点想不通,申辩道: “宰相大人,你以身作则的精神固然好,但许多大臣背地里谁没有为犯罪的亲朋好友求过情?”子文说:“我不管别人怎么样,你身为司法官,就该依法办事。以后无论是谁犯了法,都不许随便释放!”司法官听到以后二字连忙说下不为例,这次就算了吧!”“不行!”子文斩钉截铁地说:“既然你不愿意,那我就自己去把他捉拿归案吧!”结果,子文的那个亲戚还是被依法惩处了。


在封建特权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子文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大义灭亲,这一正义凛然的行为对领导干部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表里如一,语言清正


“正”,从一,意为表里如一,知行一致,说的和做的一致。这一个“一”,既是一心一意,也是表里如一。“正”字内含一上一下,意为端方有序,不上不下,上下相合,正心诚意。敢讲真话,不讲假话、空话。这点对为官者而言尤为重要。为官者除了要行正,还要言正。因为言行是官员形象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如果为官者常说老话、废话、空话、套话、假话,很容易就会失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与公正形象。


为官者若要做到“言正”,主要在两方面努力。一是对上,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反映客观状况,不阿谀、不奉承,实事求是。二是对下,要听取民众意见,为他们发声。


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齐景公的时代,刑法严酷,犯点小罪就要被砍去双脚,致使全国到处都是断足的残疾人,百姓对此早已怨声载道。晏子想劝说景公改变刑法,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正好有一天,景公为了显示自己关心臣子,觉得晏子的家在市场附近,狭小又吵闹,想给他换个宽敞的新住宅。晏子说:“我不能搬家,这家宅是先人住过的,我与这里有感情;二是我靠近市场可以了解商业行情,再说买东西也方便。”景公十分叹服,也很感动。问他:“你靠近市场,知道什么东西贵贱吗?”晏子立即答道:“踊贵而履贱。”踊是断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鞋子,踊贵而履贱了,那齐国成了什么景象了呢。景公猛然醒悟,立即下令减轻刑法。


战国时期的策士赵良对商鞅说过:“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意思是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皮珍贵;一千个人随声附和,顺从奉承,也抵不上一个人的直言不讳,当庭争辩。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言正的重要性。所谓谔谔之言,多是肺腑之言、超人之见、逆耳之言。谔谔之言越多才更加有利于广开言路,择善而从。言要正,理才能顺,古今历史最不缺乏的就是善进忠言之臣。战国时期的李斯就是一个善谏的人。


正人正己,政通人和


“正”音通“政”,《说文解字》:“政,正也。从攴从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政,就是正。为官者带头做到心正、言正、行正,必然使政风正,从而带动社会风气正,进而促进天下正。


历史故事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一直生活节俭,是正己化人的好典范。史书上说,当时宫殿里挂的帘子都是用青布做边饰,宋太祖身上穿的衣服只有赭袍是用上好绫罗制成,其余都是用较次的绝绢制成,多次浣洗后还穿在身上。弟弟赵匡义劝他衣服用具不宜过于草率,他便严肃地说:“你忘记咱们家住甲马营的时候吗?”他还时常拿出贫贱时穿着的麻鞋布衫指给左右观看,显示他不忘旧日生活。宋太祖不仅自己生活节俭,还教育子女勤俭。有一次,公主穿着一件贴绣铺翠的短袄,宋太祖看见后不高兴地说:“你把这件衣服给我,以后不准再穿这种衣服。”公主说:“一件短袄用得了多少翠羽呢?”“不行,你穿这种衣服,必定会引起皇宫内外女人的效仿,京城翠羽价高,贩卖的人到处搜捕翠鸟,杀生便多。你生长于富贵之中,何必做这个首恶呢?”宋太祖以自身为典范,在全国杜绝奢侈之风。一个繁华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就此开始了。


即使成了一国之君,宋太祖仍然不忘曾经的艰苦生活,正己而化人,这对当今为官者来说是一面正己的镜子。身为上位者,要作风正、律己严,才能坐得稳、行得正,弘扬正能量,抑制、战胜负能量,高标做事,低调做人,正经为官,才能带领百姓走上富强、文明之路。以正心、正言、正行为原则,实现正义天下,才不愧对手中这份权力和责任,不愧对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信任。


正,加文为政,“文”为监督,政只有时时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政通人和;正,上加敕为整,要政风、民风正,须以整肃;正加彳为征,只有心正、言正、行正,才能走好人生的征途。



官  箴


服官一也,而所以服官之心不必尽同。有急于干进者,有安于守分者。干进者易躁,未尝不进,而或以才情挂累;守分者近庸,果能尽分,亦终以资格迁。除此其中有命焉,非人之所为也。一念之差,百身莫赎。故志趣不可不正。


——《学治臆说》





【译文】 


虽然大家一样都是做官,但做官的目的和心态,每个人并不相同。有的急于做出成绩,希望能尽快得到提拔;有的安于现状,只做份内工作。急于求成者往往容易急躁,其实他们并非没有提升的机会,终究是因才大心高,才不得满足;安守本分者多较平庸,但最终能因不误职守并凭其资历而平稳得到升迁。往往一念之差,百身莫赎。所以当官的人,其心思、志趣一定要端正。


【解读】

《佐治药言》有言:“正心乃为人之本,心正而其术斯端。”为官者“立心要正,行事要明”,即使官再小,也要心志端正。志趣之正,全在将入仕时。”若人不能在即将踏入仕途之前明白并端正自己的当官志向,当他在官海中遇到诱惑之时,就会变得激进,急于为权利而谋,为虚名而奔波。这样的人会损害百姓以及国家的利益,而这样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他成为阶下囚。相反,一个心地正派的人,他工作起来不为权、不为利,只为本分、为尽职,即使受到诱惑,他也能端正心志,拒绝接受外界一切不良影响。这样的人便能在官场中站稳脚跟,受到别人的敬重,渐渐地就会得到上司的提拔与重用。正所谓“一着错,满盘输”,人在入仕之初要立正心、稳心智,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以自己的正义感染他人,得到百姓认可与信任。





字说为官


第1期:如何当一个好官?说文解字为官之道,从“官”字说起

第2期:今天的官员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第3期:官德究竟是什么?

第4期:这样的人才提拔比较快

第5期:做到这点, 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6期:做人做事做官大智慧,离不开这个字

第7期:领导者的成功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第8期: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第9期:要升官就要做好这个事

第10期:怎样才能不为私心利欲所惑?

第11期:为官者如何走得稳、行得远、飞得高?

第12期:为官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第13期:为人为官的根基竟然是这个

第14期:处世之道、为政之根,究竟什么最重要?

第15期:官员们的“交际圈”究竟长什么样

第16期:这个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第17期:为官注重这个字,才不会走歪路、做错事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莫群 林琳

统筹戎明迈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