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星空】第33期 | 王政权:办温暖的教育 做善良的教师
办温暖的教育 做善良的教师
歙县王村中心学校 王政权
星空星语:
如何不忘教育初心,激发教育情怀和教育信念,用责任意识彰显人民教师的教育使命,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王政权老师通过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执着追求,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融在一起,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传播真理、传授知识和传递温暖的阳光教师!
对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每个人都会争相追求。当然,也不乏有志气清高者,往往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美好追求,而这些人中,就有许多教育者,他们一直追寻着心中的梦想,为理想的教育而温暖前行,为纯真的心灵而善良施教。他们对于教育的认知,让我们教育者对教育更加关注于“热爱、自信和整体理解”。
回顾教育一词的起源和内涵,以及发展至今的外延,可谓已经包罗万象。据考证,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柳暗花明、百花齐放。
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样东西曾经延续久远,那便是“戒尺和教鞭”。至于这两样东西的来源已经无法考证,但却有着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历史传说。据传明朝皇帝朱元璋儿子朱棣生性顽劣,几任先生都被他折磨得落荒而逃。后来,朱元璋又找到大臣徐善述施教,并赐给徐善述一根戒尺,说:“这根戒尺如朕亲临,皇子如果再不听话,爱卿就用戒尺打他的手掌。”有了这根戒尺,朱棣有些害怕。从此,跟着徐善述好好读书,再也不敢调皮捣蛋了。故,其后被仁宗帝追赠太子少保,工部为建坟茔,造享堂,立“帝王之师”匾额。至于教鞭,更是无法详考,但它的作用之与戒尺,应该是异曲同工吧。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儿时读书情景,老师那挥舞教鞭“啪啪”作响的声音好像还挂在耳畔,也许是那时的学生更顽劣。上学期间,即使隔着墙也能听到从别处班级教室里传来的教鞭敲打桌子声音,当然也少不了自己教室里老师偶尔响起的教鞭声,同时伴随着老师慢条斯理的吆喝声,喧闹的教室即刻安静下来,因为孩子们都在盯着那根不知何时会突然降落到自己头上的教鞭,此时丝毫不敢有声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古风犹在,榜样先行。随着年龄的成长,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有了提高,最重要的是,我也选择了教师这一育人之职业,在广袤的书海中,我有幸阅读了陶行知,了解了陶行知之生活教育,用陶先生《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解释,即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教育。他用“小先生”推动着平民教育的发展;他用行动推动着创造;他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先生倡导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一生致力于“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忧国忧民,跃然纸上。30余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唯有在行动中思考,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塑造新的价值观!也正因为如此,从教30余年来,我始终努力实践着行知教育思想,思考着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摸索总结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之方法,从而提出了“以真为骨,以和为轴,日事日毕,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育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在教育整体过程的轨迹中体现“真善美”,用教师温暖的言行,唤起学生心底原有的纯真认知。这些实践观,都可以在近两年《中国陶行知研究》《生活教育》等我所发表的10余篇陶研论文中窥见一二。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开发你的内心。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1977)一书中也这样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教育大咖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蕴藏在教师日常温暖的言行中,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腻环节里。
温暖的新时代教育,优质共享,惠及万家。纵观新中国教育的发展,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穷国办大教育;二是大国办大教育;三是大国办强教育;四是强国办强教育。教育具有整体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的特点。总体上判断,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阶段。作为处于新时代受教育的大众,其实我们无不感受着现代教育的温暖: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资源互通、优质共享,让我们在家就能释疑解惑,享受名师课堂;疫后的智慧课堂,名师讲坛,线上线下互动,城乡一体发展,让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有了平台;集团办学,教师交流,援疆进藏,师资的整合提升,使优质教育更趋良性发展。此外,还有国家层面提出的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与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等等。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全面保障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更使“读好书、上好学”成了现实。
俗话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特别是在我们古老的徽州大地上,自古以来便盛行“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优良传统。作为当代的教师,我想我们有必要:办温暖的教育,做善良的教师,育纯真的心灵。
作者简介
王政权, 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英语教师。1996年8月始任长标中学校长,先后辗转4所学校担任负责人,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教研成绩喜人,承担课题5个,发表论文近60篇,散文、报道等100余篇。其特色办学思路曾载《黄山教育》并登安徽省”学习强国”平台。市优秀德育、教育工作者、省明德教育品牌第二批专家、县责任督学、 徽州师范兼职教师,多次承担校长班和“国培计划”授课。
摄影配图:老徐,桐城人,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栏目定位
编发师生、家长和全社会普遍感兴趣的教育类话题。教育杂谈、教育教学、成长规划等等与教育相关的美好元素。我们欢迎文字、书画、音视频等各类稿件,希望看到立足教育又能跳出教育来点评,既有文学色彩又有浪漫情怀的文字……
我们尊重每个为梦想奋力拼搏的人!
全国范围约稿,欢迎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踊跃投稿,稿件一旦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文创编辑:孙洁
征稿邮箱:hssxsjwkp@163.com
END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值班编辑:胡晓苗 二审:徐海生 终审:王存之
推荐阅读
【教育星空】第30期 | 胡海铭:“3+1”管理模式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
【教育星空】第25期 | 聂峰:放手——最简单而又最艰难的事
【教育星空】第22期 | 刘建:校有古塔,见证变迁【教育星空】第21期 | 程达群: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教育星空】第20期 | 庄一心:坚守,是一种荷开的美丽【教育星空】第19期 | 朱晓燕:寻找天使的翅膀
【教育星空】第18期 | 潘婉静:教育是一场爱的邂逅
【教育星空】第17期 | 张剑平:我是不折不扣的“陶丝”【教育星空】第16期 | 储朝晖:我在徽州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使命
【教育星空】第15期 | 俞言:学校运行机制与高考“战绩”【教育星空】第14期 | 程晓林:学会交往【教育星空】第13期 | 汪志平:“农夫”就是教育【教育星空】第12期 | 方磊:属于我的揭榜日记忆
【教育星空】第11期 | 吴文桦:合理填报志愿 绽放人生精彩【教育星空】第10期 | 朱来平:我的中考【教育星空】第9期 | 孙洁:考场内外【教育星空】第8期 | 汪秋民:桑榆未晚,欣然援疆
【教育星空】第7期 | 吴淑艳:劳动,校园最美风景线
【教育星空】第6期 | 江红波: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会是哪个方向?【教育星空】第5期 | 董建华:老师应常怀宽容之心
【教育星空】第4期 | 吴义福:我在高原【教育星空】第3期 | 焦斌:薄采其芹,做诗意的学问【教育星空】第2期 | 江红波:我为何而教【教育星空】试刊号 | 李代贵:我们心中似乎总有“两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