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满天星” (58)】长罗村:融合创新展画卷

黄山日报
2024-09-08

本栏目由

中共黄山市委组织部

黄山日报社

黄山人才发展集团

联合主办


李白求鹇地如何相见未来?

乡村振兴满天星






门对轩辕峰高耸,窗含麻川水长流。


七月里的长罗村,满山青绿,河水潺潺,正可谓“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静谧的村庄,就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不染纤尘,羞羞答答,含情脉脉。



天生丽质的千年古村





黄山区谭家桥镇长罗村坐落在黄山风景区——黄山轩辕峰脚下,距东黄山高速收费站6公里,103省道、京台高速穿村而过,麻川河、龙凤河、紫云溪绕村而流,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生态极佳。全村辖15个村民组、733户、人口2345人,常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


论资源,长罗村可谓天赋异禀。

农业资源丰富


村域面积34.8平方公里,不含重金属土质的黑土地2000余亩,有可制作猴魁、毛峰、红茶有机生态茶园1600余亩,有滩涂绿地面积400多亩,林地面积4.4万亩。



绿色资源丰富


村庄尚是原生态、未开发的人间处女地,毗邻黄山风景区,群峰林立(轩辕峰、夫子峰、玄女峰),古木参天,黄帝坑溶洞成群,森林覆盖率超90%,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文化底蕴深厚


唐以前建村,至今一千多年历史。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长罗碧山一带炼丹,其修炼遗迹形成了今天的轩辕圣地——黄帝坑。盛唐时期,碧山出了一个翰林大学士胡晖,诗仙李白为拜访他曾云游于此,留下传颂千古的诗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村中至今有保留完好且列入文保的“绿柳桥”“问余亭”等古迹,“送花灯”“三六表纸”“皮纸”“土漆”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每年正月二十三要举办“邻里和谐节”。



文化底蕴丰富



瓶颈制约的传统乡村




天生丽质,但因藏在深闺,缺少转化,长罗村2014年还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整村出列,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


茶叶是长罗村的主导产业,占农民总收入的45%。长罗村党总支书记刘和满介绍,全村人均茶叶面积近一亩,茶叶收入户均20000—30000元。但村里茶产业发展却处于尴尬境地,由于距离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较远,不具有茶产业的区位优势,当地村民一直以制作毛峰茶为主,附加值偏低,加上劳动力短缺,从外地请茶工采茶成本高,茶产业发展缓慢。


除了茶叶,打工收入占村民总收入40%。改革开放以来,长罗村民大量外出,以务工经济为主,目前全村约有70多户,一两百人在浙江金华市从事“安徽卤味”,收入每户少则10几万,多则七八十万元。
如何激活内生动力?发展当地产业,吸引人流回乡创业、就业,打破传统单一收入低的生产方式,成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新课题。


融合发展的未来新村




龙凤河畔,蓝天白云,一幢欧式风格的建筑置身其中,格外醒目。门口挂着两块牌子:黄山九鲤茶业有限公司,长罗村茶机大院。


“这是村里老砖厂闲置地块上新建的村企合作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法国设计师设计的,那边像个凯旋门。”刘和满介绍。


烫杯、投茶、持壶高冲,香甜的茶香氤氲开来……来自江苏常州的国家二级茶艺技师狄科正在给客人讲授新开发的长罗“古罗陈香魁红”品牌茶的冲泡技艺。
狄科来黄山10年,还把儿子也带来了,此前她一直在黄山区新明乡从事猴魁和红茶的加工制作和销售,并在大洋湖和新明有500多亩的茶叶基地,为黄山茶打开北方市场不遗余力。


2023年,鉴于长罗村的生态优势、茶叶资源以及茶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长罗村和她达成协议,把茶业有限公司搬到长罗,通过清洁化生产,创新型生产,有效解决传统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带领长罗村民“绿改红”,发展夏秋茶、制作魁红红茶,提高长罗茶叶利用率和附加值。


刘和满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建茶厂可以解决村民卖茶、制茶难题,“绿改红”则是村两委打破传统思维,提升茶产业发展空间,助力当地百姓增产增收的新举措。


同时,长罗村依托东黄山旅游蓬勃发展的辐射之势,立足当地优质生态和人文资源,走茶文旅乡村旅游+民宿发展路子,将集体资产、资源转化为资本,把村内闲置多年的老影剧院入股黄山花酒间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村企合作,打造“花酒间”精品民宿,参与分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成为村里的旅游打卡点。



谭家桥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结合东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的发展定位,镇里也在深挖李白求白鹇的历史故事,积极打造以“xian”为IP的系列品牌:一是融合镇域内旅游资源,如悠悠湖文旅街区、丰大水世界、东黄山城堡酒店、普仁渡野趣营地等,精心布点,科学连线,通过举办旅游沙龙、音乐嘉年华等文旅活动,打响“求闲”文旅产业区域品牌;二是依托茶叶、菊花、笋干等优势农特产品资源,通过外包装形象设计,推出“求仚”农特产品公共品牌;三是推动成立镇域餐饮行业协会,举办美食季活动,统一店招、食材集采,塑造“求鲜”餐饮行业公用品牌;四是兴产业、聚人才,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打造“求贤”新农人发展品牌。






  记者手记


茶业+旅游、旅游+原乡生活、旅游+田园康养、旅游+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创新业态的长罗村,一幅崭新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打开。



题字:姬臣



策划:向日葵融媒工作室

字:记者 程向阳 通讯员 洪立霞 实习生 刘瑄

图视:胡高华

(部分由谭家桥镇政府提供)

制作: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值班编辑:王婧 责任编辑:程向阳
二审:徐海生 终审:黎小强


推荐阅读【打造全国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满天星” ④】璜尖:笋箬飘香出大山
【打造全国最美乡村·乡村振兴“满天星” ⑤】凤霞村:凤栖梧桐起彩霞
【乡村振兴“满天星”⑥】沟村:乡愁似海乃知还
【乡村振兴“满天星” ⑦】和平:一个有爱的地方
【乡村振兴“满天星”⑧】流口村:探索走出“两山”转化路径
【乡村振兴“满天星”⑨】绍濂村:“探花故里”打出“三张牌”
【乡村振兴“满天星” (10)】芦荔:祁门大米第一村
【乡村振兴“满天星” ⑪】竹铺:惊艳转身
【乡村振兴“满天星” (12)】汤家庄:改变,从“唤醒”闲置房开始
【乡村振兴“满天星” (13)】中村:“乘”着高铁向未来
【乡村振兴“满天星” (14)】岭南:山色真开紫翠屏
【乡村振兴“满天星” (15)】乡村振兴:黄山VS上海之长短板
【乡村振兴“满天星” (16)】新溪口 :“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满天星” (17)】溪口:休西大镇,风正帆悬
【乡村振兴“满天星” (18)】逐梦星空!7位第一书记打擂比武
【乡村振兴“满天星” (19)】从筑秋韵
【乡村振兴“满天星” (20)】瑯𤩐:打造中国状元文化村【乡村振兴“满天星” (21)】青峰:竹岭深处有人家
【乡村振兴“满天星” (22)】金利:乡村谱写青春之歌
【乡村振兴“满天星” (23)】汪连俊:把青春献给我热爱的家乡
【乡村振兴“满天星” (24)】汪乐:因为一个人 爱上一个村
【乡村振兴“满天星” (25)】方蕾:“准导演”回乡当“村官”
【乡村振兴“满天星” (26)】林干:干!是最好的“方法论”
【乡村振兴“满天星” (27)】翟璐:乡村振兴 一路有我
【乡村振兴“满天星” (28)】方嘉:饮水思源报家乡
【乡村振兴“满天星” (29)】乡村产业,星火燎原【乡村振兴“满天星” (30)】黄山“后浪”一朵朵【乡村振兴“满天星” (31)】高塘:千年古村焕新彩【乡村振兴“满天星” (32)】芳口村:大学城边 “芳华”时代【乡村振兴“满天星” (33)】黄山田野上的农业科技播种者【乡村振兴“满天星” (34)】汪满田鱼灯:照亮山村未来
【乡村振兴“满天星” (35)】黄山农业:红芳满眼竞风流【乡村振兴“满天星” (36)】“第一书记”读“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满天星” (37)】黄山:不负春光,全力护好“米袋子”【乡村振兴“满天星” (38)】大茂之美,美在兹!
【乡村振兴“满天星” (39)】西溪南:目及之处皆风景
【乡村振兴“满天星” (40)】甘棠:一个城关村的华丽“蝶变”【乡村振兴“满天星” (41)】王国贤:与上朱村双向奔赴【乡村振兴“满天星” (42)】孙中正:乐在阜田种大田
【乡村振兴“满天星” (43)】金顺芳:以青春之名  书写活力潭口【乡村振兴“满天星” (44)】周民旺:“土书记”的乡村坚守【乡村振兴“满天星” (45)】陈罕晨:扎根乡村 俯身为民【乡村振兴“满天星” (46)】金竹:大山里的红色村【乡村振兴“满天星” (47)】黄山乡村两级书记丽水学什么?
【乡村振兴“满天星” (48)】严池:洞见新机【乡村振兴“满天星” (49)】红色杜家村:如何破茧蝶变?【乡村振兴“满天星” (50)】渭桥:未来可期【乡村振兴“满天星” (51)】“豆腐村”南溪南村产业调查报告【乡村振兴“满天星” (52)】山里研工社:一位“清华”毕业生的黄山乡村梦想【乡村振兴“满天星” (53)】黄山百名镇(乡)村书记浙江探学的意义【乡村振兴“满天星” (54)】芦荔村:探索山区种粮新路径!【乡村振兴“满天星” (55)】村集体“腰杆”硬起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乡村振兴“满天星” (56)】“种”出乡村振兴好“丰景”【乡村振兴“满天星” (57)】山岔: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