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天津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人一一个老知青的难忘的回忆

苏阿芒

我在天津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人
一一个老知青的难忘的回忆

付晓峰

我实现了多年的愿望,第一次到苏家采访

2003年7月20日早晨,我接到苏阿芒的遗孀王瑞玺(《东方企业家》杂志的编辑)给我的电话,让我下午2点到她家帮助她接待意大利马德络博士,(苏阿芒生前的世界语好友)意大利著名的汉学家。今天下午,马德络博士随北京电视台“神州大地”节目组专程来天津苏家拍摄有关苏阿芒夫人和孩子的生活记录片。让我去帮助接待和采访,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信任,也是我日后写作的素材,我不敢怠慢,我立刻给天津世界语协会的好友韩大强(现在天津世界语协会秘书长)去电话,让他来协助接待。


接到王瑞玺的电话后,我感慨万千,我回忆起二次到苏家采访的难忘的经历。80年代末,我调到天津工作。一到天津,我就想拜访我心里一直敬仰的国际世界语诗人苏阿芒,我立刻与天津世协联系转会的事及参加天津世协组织的文化活动。(我原系内蒙古世协)可是不知何原因,天津世协迟迟不给我回涵。刚调回天津,来到这座陌生的大都市,我两眼抹黑,没有房子,我与妻子娃娃暂住在老岳父的家,寄人篱下,日子过得很不舒心。我感觉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几乎每周为房子的事奔走而忙的焦头烂额。一年后终于有了一间8平米的落脚窝。

苏阿芒

过了二年,我才与天津世协联系上,我才得知苏阿芒已卧病在床,我当时想去苏家探望,人生地不熟,没有人给我提供苏家地址,协会的一位领导告诉我,说苏阿芒病重,不接待来访者。不多些日子,听说苏阿芒已病逝。这位蜚声海内外国际世界语诗人(不知何原因,《天津日报》竟没发讣告)遗憾得是我最终没有实现我的宿愿,没有拜访成我心中敬仰的世界语界的名人——苏阿芒。让我遗憾终身。


后来,我结识了协会里的一个小我二十多岁的青年世界语者韩大强。他家与我居住的地方不远,他为人真诚和热情,他对世界语很虔诚,常与国外的世界语者通信,开展民间友好活动。我开始关注他,他很尊敬我,我们亦师亦友。我了解了他与巴西一位女世界语者结为笔友的事,我给他写了一篇《巴西的贝尔娜黛和她的中国弟弟》纪实文章,发表在1997年第三期的武汉《良友》杂志上,这是后来的事。在苏阿芒去世二年多后,韩大强带我到天津马场道一座旧洋楼的苏家来采访,这是我到天津头一次追寻苏阿芒踪迹,我高兴极了!到了苏家,我见到了苏阿芒的遗孀王瑞玺《大众生活报》编辑。韩大强向她介绍我,她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告诉我,不久前她已在《天津日报》星期特刊“百态人生”栏看到我发表文章《一位瑞典小姐的中国梦》,及我在《今晚报》“人物专刊”连载的《叩开光明之门——第一位中国盲人世界语者出访荷兰纪实》的报告文学。她知道我是一位专门创作世界语人物的自由撰稿人,对我很信赖。于是她很热情地从箱柜里拿出了她收藏的有关丈夫苏阿芒在许多国家的报纸上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发表的文章,并从纸袋里拿出了有关丈夫苏阿芒的照片,其中有苏阿芒赴上海与巴金合影的珍贵照片和俩位中国语言巨人相聚的情况。(赠送我一张苏阿芒与巴金的合影照)

1979年10月2日巴金与苏阿芒在上海合影(巴金的寓所院里)


我开始了向王瑞玺正式采访,我很不好意思地询问:“王女士,您是否能向我讲讲你们爱情的故事?”只见王瑞玺很坦然地向我叙述她的那段难忘的回忆:“1978年12月25日,在文革中已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刑二十年的苏阿芒被无罪释放,消息传遍海内外,无数充满关怀友谊的信件和礼物从国内外飞来。澳大利亚驻华使馆二等秘书大卫致电慰问苏阿芒,英国女诗人布尔东给苏阿芒寄来汇款。1979年5月27日,意大利著名的汉学家世界语者马德络博士亲自来中国天津探望苏阿芒….一个月前,1979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以《我爱你,美丽的华》的标题用整版介绍了苏阿芒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一夜之间苏阿芒成了华夏名人。可十年牢狱的磨难,使他出狱一年后患上了半身瘫痪,家里只有一个与他相依唯命的老母亲,他需要人照顾,我从小与苏阿芒是邻居,我一直敬仰他的才华。于是于1979年11月19日,我给天津市科技干部处去了一封信,表达了我的心事。由同情发展成爱情,我也经历了一番漫长剧烈的思想斗争,何况苏阿芒患病又长我十五岁。我克服了家里的阻拦,与苏阿芒幸福地结合了。直到1990年9月23日,阿芒病逝,我与阿芒风雨同舟,与阿芒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快乐的十个春秋。”听罢王瑞玺的叙述,我心里对眼前这位尊敬的女士充满了深深地敬意。这时候,王瑞玺娘家人来了一个电话,家里有事让她赶快去。很无奈,我的第一次到苏家采访就这样结束了。

90年代夏,作者(左一)王瑞玺(右一)天津老作家柴德森(右二)聚餐合影

我第二次到苏家采访

五天后,我在《今晚报》社的文化部编辑部遇到了来报社办事的王瑞玺,她想我致歉说上一次我没有采访完,并告诉我,下午去她家继续采访,晚上她与一位天津老作家柴德森聚聚,让我作陪。柴德森老先生与我也很熟,一年前还赠送我一本他创作出版的新诗集《山情水韵》。


好事多磨,我又来苏家进行第二次采访。这次我想了解苏阿芒如何学习意语并对意大利国家感兴趣。王瑞玺开始讲述:“少年苏阿芒靠勤奋自学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语言科学的大门,他先后掌握了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20余种文字。谁知道一个位于南欧地中海文化历史悠久的岛国——意大利,竟闯进他幼小的心灵从此他与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1955年的冬天,有一对意大利侨民从青岛移居到天津。正好与苏家相邻。这对于一个没有考上大学,刚踏入社会的求知欲望正高的十六岁的苏阿芒,无疑是在他的心底燃起了自学的火焰,他开始对意大利发生浓厚的兴趣。一天晚上,他踏着厚厚的积雪,走进了那座令人肃穆静寂的小洋楼。他勇敢坦诚地表白愿意交学费拜这两个洋人为师,学习意大利语。这一对善良好客的意大利夫妇,被眼前这位陌生的天津少年好学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于是他们夫妇俩个高兴地免费收下了这个中国学生。

苏阿芒(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苏阿芒经过刻苦地学习意文,他象一个勇敢的士兵攻克了意文的堡垒。苏阿芒用意大利文字开始了文学创作,1957年,苏阿芒的书信、诗歌、游记、评论等文章开始在意大利《第七日》陆续发表。1963年,意大利2月号《信使画报》刊登了苏阿芒的一首意文诗《我爱你中华》: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常常引起我的幻想。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

俄罗斯神秘的白夜,

塞纳河畔迷人的黄昏。

挪威午夜的太阳,

哦,我最爱的是你

美丽的中华……

苏阿芒充当了中意两国文化的交流友好使者。一个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在海河畔,用一支探索滚烫的笔打开了中意文化交流的窗口,这使远隔千山万水的意大利人,对红色中国有了许多客观的了解。1988年,意大利一家电影公司专程来到中国天津,给苏阿芒拍了一部有关生活创作的纪录片,苏阿芒为了表达他对意大利的深厚感情,他给自己的女儿起名为“苏意娜。”他在意大利文化界有许多的朋友,马德络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苏阿芒去世9个月后,1991年6月,在意大利莱万托市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节上,苏阿芒用意文创作的《来自中国的诗》获得了本届国际艺术节金质奖章。为此,马德络博士从意大利专程给苏家致电祝贺。

苏阿芒虽已英年早逝,但他的名字和他的诗一样铭记在意大利人民的心里。他为中意两国人民文化交流播下的种子,将在长江与波河两岸开花结果。(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

我从苏家采访归来,我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虽然遗憾的是没有亲眼目睹苏阿芒的本人,但我终于到苏家采访,我追寻并梳理了苏阿芒的足迹。我于1995年3月8日,在天津《今晚报》“人物专刊”发表了《世界语诗人苏阿芒》纪实作品,1996年4月3日,我又在《今晚报》“人物专刊”发表了《巴金与苏阿芒》纪实作品。1996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人民日报》“文化广角”版发表了《中意文化交流的耕耘者——苏阿芒》的纪实作品。


王瑞玺看到我在报刊上连续发表的有关苏阿芒的文章,高兴地给我来电话:“付老师,您到我家二次采访,连续给我丈夫苏阿芒写了三篇文章,最后一篇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谢谢您还没有忘记苏阿芒。”日后,王瑞玺一直与我有联系,她还曾特别邀请我作为她们的杂志《东方企业家》特约记者,到天津滨海开发区采访了二位著名的企业家,其采访的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其刊物的封面人物。在她担任《大众生活报》编辑时,多次向我约稿。

我见到了第10次访问中国的那位意大利人——马德络博士

谁能想到我今天能够见到苏阿芒的意大利朋友——马德络博士。


下午14点,骄阳似火,我和韩大强陪着王瑞玺及她的女儿在苏家居住的小区门口迎候。不一会儿,4辆带有“北京电视台”标志的小轿车。(其中有一辆是装载摄影器材的面包车)北京电视台“神州大地”节目组一行,浩浩荡荡地行驶进了小区内。紧接着来到的车,停在苏家居住的楼前,只见下车的几位摄影记者快速地摆放妥摄像机,开始现场拍摄工作。同时下车的是一位高大魁梧的意大利著名的汉学家、世界语者马德络博士,他满面春风地向我们走来,他曾在苏阿芒生前来过天津,见到过王瑞玺。他热情地与亡友的遗孀握手问候,并紧紧拥抱着亡友的女儿苏意娜。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和意语的苏意娜用熟练的意大利语向马德络博士介绍了我们,马德络博士与我和韩大强热情地握手。我们俩人用世界语向马德络博士热情问候,欢迎他再一次地来到中国天津……通过世界语的对话,马德络博士得知我和韩大强两人都是天津世界语者的时候,他显得很激动,他紧紧地拥抱着我和韩大强,用一口流利的世界语与我们亲切地交谈。此时,我再一次地感受到全世界的世界语者都是朋友。我和韩大强又随着王瑞玺接待北京电视台“神州大地”节目组的记者们,将他们请到家里,茶几上摆好了已切开的大西瓜和两大箱雪碧饮料及水果。

2003年7月20日,作者(右一)与意大利友人马德络博士(右二)及天津世界语者韩大强(左一)一起合影


北京电视台“神州大地”的节目组的记者们今天专程来天津苏家拍摄纪录片,追踪拍摄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意大利人马德络博士访华天津之行。意大利马德络博士热爱中国,这是他第10次访问中国,专程来天津看望亡友苏阿芒的遗孀和孩子。冷寂多日的苏家今天变得热闹起来,如过节一样。当马德络博士深情地注视着写字台上摆放着苏阿芒的遗像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回忆起了他与苏阿芒在天津马场道小洋楼旧居相聚难忘的时光,他沉浸在久久难忘珍贵的回忆之中……此时,我眼前出现了幻影,我仿佛看到了照片里的苏阿芒微笑地向我们走来……..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止不住地涌出来。我看到了王瑞玺和女儿在旁边不住抹泪,韩大强也落泪了,他曾有幸地在一次协会活动中亲眼见过苏阿芒…….那是1979年10月2日苏阿芒赴上海探望巴金归来后,在天津世界语协会接见天津世界语者。谁知一年后,由于在监狱所受到的磨难,他半身就瘫痪了。


二个钟头后,拍摄活动接近了尾声,马德络博士热情地用世界语与我们俩交谈,他并与我俩合影留念。他豪爽地用世界语说:“邀请你们日后有空去意大利做客,意大利的世界语者欢迎中国的世界语者朋友到意大利。”我和韩大强向这位意大利世界语者表示真挚地谢意!北京电视台“神州大地”节目组的一位女记者给我一张她的名片,并告诉我,明天的晚上19时,在北京电视台“神州大地”节目里播放《意大利友人马德络博士天津之行》的纪录片,让我准时观看。


我回到家里,心里久久地不能平静。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了那位高大魁梧的意大利人马德络博士的影子。几年前,我遇到了王瑞玺,她刚从定居在意大利的女儿家归来,他告诉我她还到马德络博士家里去做客,她看到马德络博士收藏的几本精美的相册,相册里珍藏的有他10次访问中国而遇到的中国朋友,其中有一张他与我和韩大强在天津合影的照片。她还说:“马德络博士已经八十五了,身体还很好,他还很思念中国,他想再来一次中国。”


我期盼着有朝一日,意大利世界语者马德络博士再一次地来到他热爱的中国,在海河畔与我们天津世界语者相逢。

2013年,津京世界语者于夏令营合影。作者(第一排右一)

2013年6月,在蓟县乡村举办的京津世界语者夏令营活动的晚会上,作者独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山楂树》俄罗斯民歌

2017年,天津世界语协会举办的年会活动中,合影留念。作者(前排左一)

2018年,天津世界语协会举办的年会活动中,作者(右一)与来津访问的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韩国人)合影留念

天津世界语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合影,作者(第一排左一)

2023年2月22日初草于天津顺通家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

付晓峰文章

【文革杂记】一个老知青的苦难人生

白彦花女知青自家菜窖上吊之死

春天里凋谢的花——天津女知青身亡始末

凋谢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花—天津女知青之死

一只失群的雁—永远留在荒野上的女知青

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老知青矿工的女儿

李家园胡同老知青的故事

李黑子的二手时代,返城知青的风雨岁月

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

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

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

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

一个老兵团知青送儿子到内蒙古农场体验吃苦的日子

一对兵团老知青夫妇回城住大杂院平房的难忘岁月

大山里的黑妹,一个回乡知青的难忘经历

一个兵团老知青不堪回首的青春记忆

兵团知青:救一位上吊女人的苦涩往事

回城后替别人相亲,—位老知青真实的回忆

侦破“115”乌拉山车站铁路爆炸案的一段往事

唐山知青魏建华,回城后与36位贫困学生的真实故事

兵团诗人回城后的官场浮沉——从局长到看门人

一个兵团老知青历经乌拉山电厂保卫科外调和抓捕难忘的往事

火车上遇到一位“穷困无助”女知青巧设圈套,我却被蒙在鼓里

包头傻知青贾来福苦涩坎坷的人生

在天津我曾采访了一位瑞典人,一个老知青难忘的回忆

一个兵团老知青陪伴妻子住医院历经病房里真实的故事

不该凋谢的一朵故乡兰花,一个老知青苦涩的记忆

内蒙兵团连队食堂的故事 (兵团生活纪实)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