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列维纳斯

2015-12-19 无处不哲学

“无处不哲学”之哲学家介绍: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出生于立陶宛考纳斯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通过融通思考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通过对传统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批判,他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思考异质、差异、他性的重要路径,从而揭示了从伦理的维度重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同时也是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最为彻底地反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激进的真正意义上的“他者”理论,成为当下几乎所有激进思潮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资源。


列维纳斯这位哲学家的众多重要作品都还没有译成中文,但近年已出现了很多解读和评介。本期“无处不哲学”分享两篇有关列维纳斯的文章,第一篇“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摘自于列维纳斯本人所著讲演稿集《上帝.死亡和时间》,第二篇“从'磨难-死亡'到'他者-时间'——列维纳斯逃脱出海德格尔的阴影”摘自<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作者王恒,供哲迷们阅读了解。


无处不哲学编辑 / 摘自《上帝.死亡和时间》列维纳斯著



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


  黑格尔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死亡之虚无;虚无已经是开端,就像所有的终结(断定、确定)都是开端那样,这就仿佛存在绕着圆圈地掌握着它的进程。腐败与一种繁殖相关,而繁殖也与一种腐败相关。在存在物的存在中,并不包含着死亡。


  在黑格尔那里,虚无一方面已经是存在(这一命题有一种思辩的意义,它也只是有思辩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即时精神中,死亡是向血或土的要素的回归,因为死者回归到了这些要素中。亡故者回归到要素的简单存在之中,但是,他同时仍被幸存者的有意识行为从这要素中拉脱出来,因为幸存者以曾经有意识者的名义完成了他的有意识行为,它不再是把亡故者从自然的此在中拉脱出来的埋葬行为。葬礼把死者转变为活生生的回忆;生者就这样与死者有了一种关系,他们也就被回忆所确定。


  出于同样的精神,黑格尔在论宗教的那一章中把死亡王国视为等同于命运王国。与死亡的关系出现在悲剧中,悲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还是这一意义表演的场所。真实的东西必定要遭到知本身的毁灭,它有现实性:知是暖昧的,它引导英雄走向毁灭。


  把死亡解释为向深底的回归是合法的吗? 深底与死亡相称吗?这一深底,这一万物的深层(Urgrund)能不能够被思想?黑格尔是不是从一种象征中抽取出一种并不脱离世界模式的意义?一切似乎都按照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模仿。在土中,血缘亲属完成了埋葬;土是在现实中的某种特殊的物(黑格尔把土称作原素的个性)。但是,同时,土不是特殊的物,而是原素,在这原素中,有着不是物的别的物。万物都由固体、液体,等等构成;它们与那个不可以被叫做物的范畴不同,它们掩盖了它们的原素性。土既不是工地,也不是田地,也不是山;它归结到一种基础所在,一种稳定的基础,土的定义恰恰就在于此。由此产生出把万物之基础当作存在之基础的欲望。埋葬被解释为向着基础的回归,而土之基础被解释为存在之基础。另一方面,家庭本身被当作是在分离之前聚集的东西。家庭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跟土与构成土的物质的关系是同样的:亲属相互之间都是他人,但是同时,他们又不是他人,因为他们有相同的血缘。由此,就有了从土的现象范畴到土的非现象范畴的过渡,从万物之基础到存在之基础的过渡口




  就这样,死亡在世界中被设想为自我对自我的把握的一段时刻。黑格尔总是在一种对幸存者行为的解释中瞄着死亡。世界显现之时刻,死亡是可以被理解的。


  在芬克(Eugen Fink,1905年-1975年,德国哲学家。“无处不哲学”注)那里,论说死亡的困难,被表现为它的可理解性本身。必须于静默中迎接死亡,尽管哲学可以说出这一静默的理由。我们认识死亡,但是,我们不能思想它;我们认识它,却不能思想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是真正的断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必须在静默中被迎接。


  在芬克那里,如同在海德格尔那里,智性与可说的东西、与寓言、与可以被讲述的东西相符合。言语由存在之领会——即人类存在——所描绘。言语属于存在,作为存在于世,它是智性。哲学是存在于世的自动领会,它是对世界之行为和领会方式。


  芬克排列了存在于世的种种不同方式。有如下各项:

  ——劳作,经济;

  ——战争,斗争,强权意志,作为实体性的自我之肯定;

  ——情欲,它被表现为如同与世界的关系,在这里,他人的被领会要从世界出发;

  ——游戏。


  这些活动是存在之领会,而存在之领会则是存在的一种方式。它在语言之中,而语言则可以按照它的态式(劳作、战争、爱情、游戏)讲述领会,这些态式是一些在存在中的、面向存在的行为。


  死亡之虚无如不转化为物质世界之内的结构,死亡难道可以被论说吗?死亡难道不是包含有存在之领会的一种断裂吗?它难道就仅仅是物质世界内部消亡的一种特殊情况吗?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都是第一次死亡;芬克说得好,死亡是没有种类的,没有对总体概念的接近。


  存在之领会归入在存在的结构之下,后者被领会成如同是一种存在者。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一种存在实体。作为存在之领会的人归落于这种领会的范畴之下。人重新发现自已成为一种存在者,成为一种有理性的动物。

 

  从中产生一种倾向,把死亡当作一种涉及到一个存在者的事实(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而死亡刚能被想到的特殊性涉及到存在之领会本身。死亡是使得能被想到者变成能被想到的那个东西的终结,正是因为这个,它是不能被想到的。人们甚至不能再说死亡就是虚无,因为,虚无与存在都涉及到领会。


  哲学、存在之领会都对物化提出异议,而特别强调人所不是的、但具有尊严的东西。但是,在实际上,在存在之领会的各种方式中,已经有着存在在存在物中的居留。正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来到世界,正是在世界之中,我们离开世界。在世界中,我们早已归入在物质世界之下。没有什么拯救。


  通过一种否定的人类学而隐蔽在主体性中的倾向——寻求一种超验的人的概念,寻求一种先于存在的思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或者一种简单的游荡,而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发现这一先于思想之存在一样不可避免。


  当死亡不涉及到作为一种屈从于消亡的存在物的人,而涉及到存在之领会本身时,死亡的问题是无法领会的。这一终结在智性中找不到模式。


相似内容阅读直接点击以下标题:↓↓↓

从灵魂不朽到向死而生│柏拉图与海德格尔生死观之比较


哲人哲语

时间并非存在的界限,而是存在与无限的关系。死亡不是毁灭,而是必要的疑问,以便与无限的这一关系或曰时间得以产生。——列维纳斯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141 最绝色的伤口│爱与死

140 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139 孝?“离经叛道”的思考

138 社会转型与民粹主义 ‖ 卢梭哲学中的民粹主义

137 被扭曲的“阶级斗争”理论?

136 从“存在”到“存在者”

135 焦虑、生命力和勇气

134 尼采:所谓“哲学家”

133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32 赵汀阳:哲学的感觉

131 最可欲的与最相关的

130 别让科学成为上帝——关于“转基因食品”争议的哲学问题

129 主体的死亡与复活—福柯生存美学主体及其当下启示

128 意识形态与人的自由

127 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126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 ——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125 世界哲学日:对中国哲学现状及其出路的思考

124 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

123 康德哲学引发的一场血案

122 身体作品:濒临死亡的哲学家

121 恐怖主义,是“大获全胜的全球化正在与它自己作战”

120 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19 人类最悲惨的思想

118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

117 欧洲难民本雅明之死

116 赵汀阳: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115 陈嘉映:世间的灵性

114 “格瓦拉困境”与中国共产党转型

113 心魔:别让你的心智为情境所控

112 生命哲学——柏格森

110 我们心底的“怕”——自由主义与恐惧

109 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辨

108 中国没有历史,只是朝代更替?‖ 黑格尔的中国观及其矛盾性

107 哈佛心理教授: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106 德里达的信仰

105 哲学家应该结婚吗?

104 陈嘉映:此在素描

103 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

102 日本人的生死哲学

101 苏格拉底、康德、拉康:三个离奇的同路人

100 世界观中的31个转折点 ‖ 你知道几个?

099 以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来对抗平庸之恶

098 何谓人文

097 卢梭:一位孤独漫步者

094 何谓“现代性”?现代社会有何特征?

093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评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092 维特根斯坦在冬季

091 如何分配正义 │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090 内心生活的消失

089 我是要被献祭的‖克尔凯戈尔

回复输入“aa”还可获取哲学资料下载

查阅更多精华文章请点击

.精华文章目录.

与时代的独立思想者同行

·

无处不哲学微信号:zhexue365

聆听不同声音,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会多一分思考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分享更多哲学思想





↓↓↓ 点击"阅读原文" 【智能搜索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