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畏惧”的感觉

2015-12-21 无处不哲学



无处不哲学编辑 / 让.华尔/著


■ 通过畏惧,通过畏惧的决定性时刻,我们强化了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使它和未知物相接触。

■ 要最大可能地去认识自己,就应当最大可能地去体验畏惧。


“畏惧”的感觉

海德格尔说,“正是基尔凯郭尔,对畏惧作了最透彻的研究”。


基尔凯郭尔读过哈曼(Hamann)的著作,哈曼把畏惧说成“神圣的忧郁”,认为它能使人避免完全的腐败,并从中见有我们与整个自然具有多样性联系的证据。


他读过谢林的著作,谢林强调眩晕、自然的苦恼,甚至上帝的苦恼。


但不应当用受了谁的影响去解释畏惧在基尔凯郭尔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毋宁应当用基尔凯郭尔本人,用他的生活去解释,他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受畏惧的支配。他讲到过他自己,讲到父亲给他的严格教育,讲到童年时由于父亲强加给他的禁规而给他带来的忧虑,他说:“这种教育使我陷入苦恼和畏惧之中。如果一个小孩被警告说,做了件坏事就要折断腿,他会处在何等的畏惧之中,说不定甚至更可能折断腿。”


他熟悉诱惑;体验到畏惧是与诱惑分不开的。他年轻时有过一段时期,曾探索过存在于恶之中的真理,他写道,“整个实在使我充满畏惧,从最小的昆虫直到化身的奥秘。”


在罪恶面前畏惧;眼看要过上安稳的家庭生活,他也畏惧:他毁了他的婚约。畏惧也出现在基督教之前:“我经受到这种面对基督教的畏惧,并且被它所吸引。”


在基尔凯郭尔的思想里,畏惧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这是使他从黑格尔主义里解脱出来的因素之一。黑格尔哲学把在说成是完全的,理性的和明确的,它没有给类似基尔凯郭尔的畏惧那一类现象留出任何余地,而这一类现象基本上是含糊不明确的,另一方面又是与虚无相联系的。


我们已提到,在基尔凯郭尔的童年时,由于禁规而使他产生畏惧:上帝强加给亚当的禁令是畏惧的最初原因。在天真的小孩里已经有一种畏惧,一种畏的胚芽,它原本是潜伏的,而被禁规所唤醒。然后,人意识到可能性,并被对可能性的畏惧所慑。


畏惧和可能性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在我们心中有一种知,这种知并未完全意识到它是知,可能性就是未知和知结合的结果;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它和畏惧一样存在。


于是就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这产生了诱惑,特别是坏的可能性,它使我们的意志变弱。


基尔凯郭尔说,“这里有一种迷人的忧虑,它象毒蛇的眼睛使我们神魂颠倒,并且最终使我们陷入恶的现实之中。”


畏惧不但与可能性的概念相关,也与模棱两可的概念相关。我们在畏惧里发现一种力量,我们被这种力量吸引和厌恶;它既是一种引起反感的好感。又是一种引起好感的反感。


这里看来主要是矛盾心理的概念同时也是辩证法的概念。它引向某种人们不能考虑并且不希望考虑但同时又不得不考虑的东西。


畏惧总是对于未来的畏惧,这个事实进一步表明了畏惧和可能性的密切关系。人们应当研究畏惧和时间的联系。畏惧总被面向尚未发生的某种事情。但与此同时时间会缓慢下来。当一个人处在畏惧之际,时间会过得很慢,当他处于极端畏惧之际,时间会过得格外地慢,甚至会有停滞的感觉。然而,同时也可以说,畏惧的瞬间是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因此,畏惧和时间的关系,有这样三种相当不协调的方式,它被面向未来;它放慢了时间的进程;它又是一个瞬间,一个决定性的瞬间。


我们也能从可能性的概念进到自由的概念。畏惧是自由的眩晕。自由坠入它自己的陷阱里;成了它自己的俘虏。


我们是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再则,我们是无罪的还是有罪的?我们既是自由的又是受约束的,我们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我们即使没有犯过罪,仍然可以说我们有罪,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清白;畏惧已经逮住了我们,或确切地说,我们已受畏惧的支配。这样,我们对于自己究竟是自由与否,就从来没有把握。人感到有罪,但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罪,因为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真正有罪的时刻。


畏惧同时产生必然和自由的感觉,并且我们同时又好象预感到将会后悔,因为我们还是认为做了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即便如此,我们仍依然去做,甚至在做之前,就已经懊悔了。


畏惧和可能性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思想,即把畏惧与虚无相联系,海德格尔展开了这一思想。有一种绝对的虚无,它在畏惧里对我们呈现。照基尔凯郭尔看来,在古代哲学里,很少有虚无的地位。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我们才把虚无归于一种从无中创世的概念,归于罪孽的概念,作为在我们内心一种能动的道德虚无的表现,还归于时间的实在。


还应当提一下畏惧和基尔凯郭尔所谓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基尔凯郭尔看来,人并非仅由灵魂和肉体组成:人是在把灵魂和肉体联结起来的某种东西上形成的,这种东西就是精神;一个人越是作为精神,他就越是处在畏惧之中。基尔凯郭尔说到他自己:“从童年时起,我就已经作为精神。”但另一方面,畏惧也与肉体有关。一个人强烈意识到他生命里有着一种精神,必定也会意识到他是一个肉体的事实。人们从未比自从基督教出现以来更意识到他的肉体与精神相对立。这样,畏惧既与精神的存在相关也与肉体的存在相关;并且精神越被觉得是精神,那感觉世界就越被觉得是耽于声色。


我们可以列举畏惧的不同方式,基尔凯郭尔区分出罪前的畏惧和罪后的畏惧,但畏惧事实上总是罪前的畏惧,因为罪是永远无止境的;他区分出异教的畏惧,因为即使在异教中也有对于罪的模糊感觉;犹太教的畏惧,基督教的畏惧,犹太教的畏惧来自律法的概念,基督教的畏惧来自荒谬的概念。我们不应当强调这些不同的成分,基尔凯郭尔的后继人也没有把它们保存下去。


应该怎样对待畏惧呢?它在什么方式里对我们是有用的呢?基尔凯郭尔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在最可怕的可能性里磨练自己。”他自称是“可能性的学生”。“我们必须凭借畏惧来预期我们的命运,并欢迎来自我们方面的任何可怕的体验。畏惧消蚀这个有限世界里的一切,并揭开各种幻想,它破除我们心中那些低劣的幻想。”这样,要最大可能地去认识自己,就应当最大可能地去体验畏惧,甚至达到死和灭寂的程度。畏惧破除个人的所有限定从而塑造了个人;它以一种无限的方式去训练他。所以,正因为畏惧,我们才需要上帝的存在。


正是在我们自以为完全处于窘困的时刻,我们才得到了帮助。因此畏惧又是对于畏惧的纠除;它澄清真相,最终令人更愉快地同时又更内在地和更出人意外地提供了一切。但正因为我们接受了这种帮助,因而畏惧并未消失,又有了新的畏惧:在荒谬前的畏俱,在它者即绝对前的畏惧,我们的思想不可能完全领会绝对,然而也不会厌烦它。


在基尔凯郭尔看来,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神的活动的一面,畏惧所实现的似乎正是上帝的一个选择,如果我们能有片刻从人的一面转而去瞥见上帝一面的话。


但畏惧始终与我们相伴随:它是我们人的状况所固有的。所以,即使在欢愉里也有畏惧,如我们在异教中所看到的那样。巴斯卡说,我们要设法去转移对畏惧的意识,并在转移中求得安慰。但是畏惧依然持续着,因为只要人参与绝对之中,但又为恶所吸引,只要他既是短暂的生命,又是永恒的生命,只要他是精神,畏惧就总是人所固有的。因此当人的畏惧更深沉,他也就更充分。


在《畏惧的概念》一文之后,基尔凯郭尔似乎更倾向于用绝望代替畏惧,他认为绝望更有活力,更富男性气概,同时又更具体。但不管我们称它为畏惧也好,绝望也好,这两种现象都是十分相似的。


这样,在基尔凯郭尔看来,畏惧使我们懂得人怎样在他的自由里就犯了罪,同时使我们懂得人又是受约束的。在他每篇关于畏惧的文章里,我们发现有可以称作基尔凯郭尔节律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必须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最低到最高,从极度的畏惧到全福的思想。我们不是选择这一个或选择那一个,而毋宁是选择这一个,然后通过这一个,再去选择那一个。


通过畏惧,通过畏惧的决定性时刻,我们强化了自己的个性,同时又使它和未知物相接触。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里,畏惧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首先,海德格尔更清楚地发现畏惧能扮演一个哲学家的角色。他说,“需要一种能为我们解开在之谜的现象。”在人身上应当而且必须有某种能使他达到实在本身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智慧,而是感觉,海德格尔叫做现有性(Bef indlichkeit) 。基本上,每一种感觉都给我们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东西,但只有一种感觉是独特的,那就是畏惧的感觉。


海德格尔说,“每一种感觉都有一种意向性,它直接朝向某种实在:它不是一种短暂的、表面的现象,它使我们接触到某种东西。”


现在一方面畏惧是对我们个性的一种磨练。蕴含在基尔凯郭尔整个思想里的这一看法被海德格尔明确化了。畏惧使人的生命个性化,使他统一在他的最原始的倾向里。


另一方面,畏惧又使我们与某种东西相接触;我们很难说它是什么;这种东西太朦胧了。畏惧的特点就是朦胧不清。害怕,恐怖都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而畏惧却有一个完全不确定的对象。畏惧没有任何的基地,从这个基地它可以向我们袭来。畏惧的对象是无定所的,我们不能确定在何处把我们投入畏惧之中。


由此把我们引向虚无的概念。在畏惧突然发作之后,我们会叮嘱自己:实际上畏惧是空无所有的;在畏惧里,亦如同在无上面一样。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没有深省到这种叮嘱的真相;引起我们畏惧的恰恰是无。


但在无的概念背后,海德格尔发现有其他某种东西。畏惧所显示给我们的某种东西是一个无,它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来说,它只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


因此,那也就是把畏惧说成是一种独特现象的原因。它显示给我们的是被海德格尔叫做世界的东西,也就是包围个人的世界,没有那个世界,个人就不能存在。因此,它是基本的感觉,因为世界就是它所显示的那个样子。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的本性恰恰是在。畏惧显示给我们一个整体的世界。康德否定那个世界存在,如果从推论的理性着眼,这也许是正确的,那整体的世界要从感觉,也就是从海德格尔的现有性着眼,才能去把握。我们具有把世界作为整体的一种感觉。那就是为什么畏惧具有独特地位,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性的原因。


在海德格尔那里,畏惧的作用主要在于使我们得以去区分真实性和非真实性。实际上,海德格尔先从观察日常生活着手,那是被实用主义者所发现的世界,是物体和障碍的世界。但这最先去观察的世界又是应当被消灭的世界,以便我们转而去注意更深刻的实在世界,这 42 36545 42 15534 0 0 2474 0 0:00:14 0:00:06 0:00:08 3052有凭借畏惧这一现象才能做到。


海德格尔和基尔凯郭尔一样,认为畏惧是人所必不可少的,尽管它很难得出现,仍然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它之难得出现,表明我们出于对畏惧的畏惧而去逃避它。


因此,只有寥寥几个哲学家分析过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他说,“人们会引用圣奥古斯汀和路德,但与其说是为畏惧的现象不如说是为害怕的现象。”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基尔凯郭尔真正研究了畏惧。




但我们必须战胜畏惧。只有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体验到它之后才能战胜它,这要通过我们对死的沉思,对可能的不可能性的沉思,它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可能性。正是通过对畏惧的畏惧,我们才能接近最高度的真实性。畏惧是我们对于死的反作用,这可由我们在畏惧面前张皇失措和退避后缩来证明。但这不等于说,海德格尔和基尔凯郭尔希望把我们置于畏惧之中,他们本人说,他们希望我们最终去战胜畏惧并使它和一种安宁结合起来。


说到雅斯贝尔斯,他区分了两种畏惧;一种是生命的畏惧,一种是存在的畏惧。生命的畏惧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存在的畏惧与我们的存在,我们生命的价值有关。


存在的畏惧,在雅斯贝尔斯称做的临界状态里出现。在这种状态里,一切非本质都消失了;在这个意义里,畏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手段,或是一条通向形而上学的途径。畏惧的眩晕是哲学家行为的深渊,因为纯粹亲在的一切,在雅斯贝尔斯亲在一词的意思里,是被畏惧抹掉的。


但雅斯贝尔斯也告诉我们,人必须战胜畏惧,他必须有勇气,在毫无保障的世界里生活下去,依靠他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


在萨特也如同在海德格尔,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如同在基尔凯郭尔那里一样,畏惧是与虚无相联系的。在《心灵的死》里,我们读到:“畏惧在花朵和蔬菜中间盘旋,无处着落。”这是我们在早先哲学家里遇到的同一个无处的概念。


如同在早先哲学家里一样,畏惧又与自由相联系:畏惧是对自由的意识,被自由所把握。


在萨特,畏惧特别跟我们毫无客观保障地去选择我们价值的想法有关,我们完全依靠自己去选择它们。萨特说,“我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里,并且我赋予世界一个意义。”如同尼采的超人赋予世界一个意义那样。我是一切价值的基础,萨特引证基尔凯郭尔所举的例子,如果阿伯拉罕听到上帝的声音并顺从了主,那么归根结蒂是因为他本人去判断这是上帝的声音。萨特说:“我从未见有任何客观的证据,任何外部的迹象,使我自己去确信它;即便我相信它是我所顺从的上帝的声音,也仍然要由我本人去判定,我所听到的正是上帝的声音。”最终要由我们自己去决定。


此外,我们并非简单地为自己下决心,而是为整个人类下决心。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在我们看来是普适于整个人类的。我们是一个立法者,他为自己选择,同时也为所有人选择。这里,萨持的思想与康德的思想十分相近。


完全缺乏客观理由以及对一切人负责,这两个看法的综合就是萨特的畏惧的根源。


因此,这几位哲学家并未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描述畏惧,但描述方式的多样性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畏惧对于存在哲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现象。尽管具体方式各有不同,但畏惧始终出现在他们的思想里。在基尔凯郭尔看来,畏惧是出于神学上的动机,它使我们去理解人的罪恶。在海德格尔看来,它在他的系统结构里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它使我们由日常世界前进到真实世界。


这些哲学家给予畏惧以独特的地位,这合理吗?畏惧配享这个地位吗?回忆早先的形而上学,还从未给过畏惧的“家族”以这样的青睐吧?



哲人哲语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跳舞的人疯了。——尼采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142 “怕”和阿伦特

141 最绝色的伤口│爱与死

140 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139 孝?“离经叛道”的思考

138 社会转型与民粹主义 ‖ 卢梭哲学中的民粹主义

137 被扭曲的“阶级斗争”理论?

136 从“存在”到“存在者”

135 焦虑、生命力和勇气

134 尼采:所谓“哲学家”

133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32 赵汀阳:哲学的感觉

131 最可欲的与最相关的

130 别让科学成为上帝——关于“转基因食品”争议的哲学问题

129 主体的死亡与复活—福柯生存美学主体及其当下启示

128 意识形态与人的自由

127 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126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 ——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125 世界哲学日:对中国哲学现状及其出路的思考

124 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

123 康德哲学引发的一场血案

122 身体作品:濒临死亡的哲学家

121 恐怖主义,是“大获全胜的全球化正在与它自己作战”

120 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19 人类最悲惨的思想

118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

117 欧洲难民本雅明之死

116 赵汀阳: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115 陈嘉映:世间的灵性

114 “格瓦拉困境”与中国共产党转型

113 心魔:别让你的心智为情境所控

112 生命哲学——柏格森

111 道德的个人与邪恶的群体

110 我们心底的“怕”——自由主义与恐惧

109 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辨

108 中国没有历史,只是朝代更替?‖ 黑格尔的中国观及其矛盾性

107 哈佛心理教授: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106 德里达的信仰

105 哲学家应该结婚吗?

104 陈嘉映:此在素描

103 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

102 日本人的生死哲学

101 苏格拉底、康德、拉康:三个离奇的同路人

100 世界观中的31个转折点 ‖ 你知道几个?

099 以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来对抗平庸之恶

098 何谓人文

097 卢梭:一位孤独漫步者

096 周濂:哲学是一个动词

095 历史哲学论纲 —本雅明自杀前的最后一篇文章

094 何谓“现代性”?现代社会有何特征?

093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评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092 维特根斯坦在冬季

091 如何分配正义 │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090 内心生活的消失

089 我是要被献祭的‖克尔凯戈尔

088 当今中国社会的颓废与犬儒

087 超越颓废:生命的自我康复│超人尼采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哲学思想

086 恶心、自由与责任

085 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

084 康德与福柯:启蒙与现代性之争

018 知识,为信仰留余地

017 一个后结构主义者眼中的尼采

001 罗素:论中国人的性格

回复输入“aa”还可获取哲学资料下载

查阅更多精华文章请点击

.精华文章目录.

与时代的独立思想者同行

·

无处不哲学微信号:zhexue365

聆听不同声音,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会多一分思考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分享更多哲学思想






↓↓↓ 点击"阅读原文" 【智能搜索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