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充满稚气,可也是最高的诗意”丨听三首莫扎特十岁作品(K.24、K.25、K.33b)

2017-06-01 德宝宝 每晚一张音乐CD

1763年着宫廷装的莫扎特(八岁)


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优雅与脆弱丨她不会刻意求新求变丨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之美。




六一快乐丨聆听三首莫扎特十岁作品

作者按:端午不说快乐,只道安康,由于悼念忠臣的缘故。而与之相差两日的儿童节,却必须是欢乐的海洋。往海洋里加瓢水,也不见得怎样,所以我们的六一特刊选在晚上推出。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个要点。就是作者推荐的这几首曲子,虽出自(神)儿童之手,但须细听,且特适合在睡前和孩子共赏,祝各位晚安!



G大调八首钢琴变奏曲KV 24


D大调七首钢琴变奏曲KV 25



遗憾的是,莫扎特更早的变奏曲创作已散佚,我们只知道这些“有过”的作品是在伦敦创作,德国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社出版的手稿目录里收有这些曲子的主题。

故此,这位十岁少年于1766年3月11日在荷兰海牙(威廉五世王子周岁庆典上)创作并表演的两首变奏曲,KV 24与KV 25*,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莫扎特变奏曲,在庆典之后,它们随即被印刷出版。有趣的是,父亲为给儿子的天才再加渲染,对外宣扬当时的莫扎特只有九岁。 

莫扎特与父亲和姐姐的首次欧洲巡演(1763-66)



F大调KV 24变奏曲(文章伊始录音的第二段音乐)是以一首荷兰加沃特风格的民谣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原创者为荷兰的宫廷乐队长C. E. Graaf。而D大调KV 25(附带录音的第三段音乐)的主题是荷兰国歌《Willem van Nassau》的主旋律。该主题后来还被莫扎特用在同时期创作的管弦乐曲《Gallimathias musicum》KV 32的结尾部分,以赋格的形式出现。 

两首来历清晰的作品在音乐史上也通常被称作Graaf变奏曲和威廉姆斯变奏曲。二者有时也被叫成“荷兰变奏曲”。莫扎特父亲于1766年5月16日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这两首是“在紧迫的时间里速写的有些干松的小东西。” 

我倒不这么看,特别是在钢琴上表演它们时(请欣赏附带的奥地利钢琴家I. 海布勒的录音),乐曲中那种缠绵与渴望、晶莹和灵动,让我们不禁勾勒出当时的欧洲宫廷里,穿着精致服饰、举止乖巧可亲的小莫扎特形象。而这时的神童在变奏主题时已用到掌握的对位知识。所以两首变奏曲已不再被看作实验其天才的急就之作——像他更早时在各大宫廷里经历的那样,而是有着完整体系和章法的作品。 

如分析Graaf变奏曲 KV 24会发现,里面的几段变奏疏密允当、搭配规范。比如在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变奏后紧跟一个切分音变奏;在三连音变奏后面是更快的三十二分音符;然后是带附点节奏的变奏、三十二分音符三度装饰音的变奏、精细雕琢的慢板变奏;之后形成强烈反差——一个加速的结尾段。D大调变奏曲KV 25的创作手法几乎完全一样。说到这,有人可能要说好音乐不是应体现变化吗?这里有两点不要忘记,第一,这种略带程式化的结构也正是古典乐派的特征,当时的音乐都是这个样子;第二,这是出自一个十岁孩子之手!音乐能写成这样,已经是万万人所不及的壮举! 


F大调键盘小品 KV 33B 


这首F大调的钢琴(羽管键琴)小品是充满个性与朝气的赤子乐章。这也是十岁的莫扎特于1766年10月初的某日,在赶往一场苏黎世音乐会的途中,用铅笔在邀请函背面即兴创作的。莫扎特在音乐会上演奏了它。请欣赏羽管键琴录音,由著名荷兰风琴家、钢琴家Ton Koopman演奏(文章伊始附带录音的第一段音乐**)。 

*莫扎特作品由克舍尔(Dr. LudwigRitter von Köchel, 1800-77)于1862年编成目录后,研究界、出版界即都以“克舍尔编号”(Köchel-Verzeichnis, 简称KV 或K)为准 



附:莫扎特童年小传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91),生于萨尔茨堡的作曲家,与海顿和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其父利奥波德(Leopold M. 1719-87)是来自奥格斯堡的德国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有一本重要的小提琴教材(Violinschule, 1756)和其它若干音乐作品。父亲是莫扎特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亦承担起幼年莫扎特的经纪人角色。比如在父亲的鼓励下,六岁的莫扎特即在维也纳和慕尼黑宫廷举办过音乐会;1763年开始,在父亲的安排和带领下,莫扎特和姐姐“娜内尔”(Maria Anna M. 1751-1829)更是做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欧洲巡演,访问了包括法兰克福在内的许多德国城市、荷兰、比利时、巴黎和伦敦,大获成功。这些地方对莫扎特日后的音乐风格都留下了烙印。1766年返回萨尔茨堡时,11岁的莫扎特已写成最早的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KV 38, 1767)、几部交响曲和三十多首其它作品,并把在伦敦结识的J. C. 巴赫(巴赫的幼子,世称“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的几首奏鸣曲改编成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早期创作受J. C. 巴赫的影响最大,他一生为数众多、异彩纷呈的钢琴协奏曲也是受其启发而作。 

12岁时又写成歌剧《伪装的傻子》和歌唱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前者是奉约瑟夫二世的皇命而作。其它同龄的孩子还在街头巷尾玩捉迷藏的时候,1769年萨尔茨堡大主教已任命13岁的莫扎特为宫廷乐师。同年到1771年,又在父亲的陪伴下在意大利作旅行演出,取得极大的成功,期间意大利歌剧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意大利当时最杰出的音乐家都有交往,并在P. 马蒂尼的门下学习对位法。曾凭记忆誊写阿莱格里的《求主怜悯歌》,表现出渊博的对位知识,因而被选为博洛尼亚爱乐协会会员。随后,他的正歌剧《米特里达特》在米兰一鸣惊人,荣获罗马教皇的“金踢马刺”。

往期莫扎特:1、莫扎特歌剧与启蒙运动丨《费加罗的婚礼》所彰显的启蒙精神;2、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3、听陈奕迅演唱莫扎特咏叹调《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丨选自《费加罗的婚礼》;4、音乐父亲节丨看莫扎特的父亲是如何规划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5、莫扎特的作品 :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6、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上);7、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下);8、阿尔佛雷德.爱因斯坦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9、亨利·朗论莫扎特(一)/杨燕迪译;10、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545)讲解;11、【书评】被误解的莫扎特;12、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教会了乐器歌唱”,聆听郎朗的《莫扎特》;13、音乐短评丨佩拉西亚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丨“27首钢琴协奏曲如同27首诗,贯穿他的一生。”14、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鹅之歌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15、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不强迫自己孩子听莫扎特丨《陈丹青音乐笔记》选读丨霍洛维茨之死;16、杨燕迪丨莫扎特的两个深层人文向度丨他毕竟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儿子;17、聆听内田光子丨莫扎特“听过太多,但是如此朴素真诚、意境深远,只有内田。” 18、莫扎特说:“不要以为我创作过程那么容易,我付出的精力都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哪个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反复研究过呢?” 19、“莫扎特是天之娇子,从天而降,贝多芬则是大地之子,升入苍穹”;20、自负的瓦格纳曾以轻蔑的口吻说:“莫扎特一辈子不脱稚气,与艺术的伟大使命无缘。” 21、人生三个不同阶段,他对莫扎特音乐竟有如此不同感悟!22、看莫扎特如何用他的乐观主义理念迎战生活丨《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的艺术特色22、叶明媚谈莫扎特丨如何理解傅聪所说的“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23、叶明媚谈莫扎特丨如何理解傅聪所说的“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24、每一位作曲家都为自己的乐器写作丨用现代钢琴演奏莫扎特时要注意什么?25、致莫扎特的感谢信丨我并非以理论,而是“以我快乐的身心来聆听您的音乐”!26、德语音乐剧《莫扎特》选曲丨“如何摆脱你的影子”?“如果我屈服命运, 我活着,又是为了什么”?27、莫扎特家庭钢琴教育的启示丨耳听心记是孩子器乐学习启蒙的重要途径;28、莫扎特丨“我们的财富保存在头脑中,没有人能把他们取走,除非砍下我们的脑袋。” 29、“莫扎特的死与其说太早了不如说太晚”? 30、对艺术创作而言,学会思考是必须的,所以莫扎特读哲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