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死与其说太早了不如说太晚”?
莫扎特过时了吗?
往期古尔德:1、谁是格伦·古尔德?2、关于古尔德你要知道的几件事儿……3、格伦·古尔德自述;4、漫谈古尔德的钢琴演奏艺术;5、“做的与别人一样毫无意义”,古尔德“从别的钢琴家止步的地方开始”丨“要么与众不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要么就干脆不要做。”6、【古怪之一】格伦•古尔德,你为什么要哼哼?7、【古怪之二】格伦•古尔德的小椅子;8、古尔德喜爱的作曲家丨他最好的一张照片丨解答为何不弹肖邦丨他从不认为自己只能弹巴赫丨弹奏巴赫时的速度和力量也绝非是为了听众的猎奇;9、古尔德:“过多的启示反而使巴赫丧失魔力”;10、丹尼斯•达顿:格伦•古尔德的狂喜;11、1959年重磅访谈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解释隐退原因丨谈录音丨谈婚姻丨谈钢琴家丨谈自己的最大成就;12、《古尔德的32个短片》;13、为何古尔德偏爱录音而非演出?;14、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15、格伦•古尔德与伯恩斯坦的“速度之争”;16“对位式”古尔德——读《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17、古尔德的巴赫给我们哪些启发丨他的巴赫,只能聆听,不能复制;18、杨燕迪丨古尔德这人究竟在哪一点上特别吸引我?19、古尔德拒绝耶稣受难的拯救,他所追求的完美,是带着枷锁的逍遥。
我们现在渐渐明白了当代人对经典的质疑是怎么回事,也懂得失落了幸福感的物欲时代再讨论幸福有多么艰难。关于莫扎特,最有名的质疑者是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古尔德用钢琴阐释的巴赫有口皆碑,他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系列质疑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与肖邦的文章以及访谈,引起全球乐迷的哗然。尤其是他稍带讥讽的话语——“莫扎特的死与其说太早了不如说太晚”,简直是一记对大师的重拳。
但说归说,做归做。古尔德于1961年录制过莫扎特的第24钢琴协奏曲,与此同时,他在电视节目中把“莫扎特是怎样成为一个糟糕的作曲家”列为话题。让古尔德反感的是,莫扎特作曲过于“即兴”,一生的音乐作品都贯穿“享乐主义”倾向。
“享乐主义”的特点是音乐作品甜,有点像层层叠加奶油的蛋糕。而莫扎特的这层甜,应该算是什么呢?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是法国科普杂志中文版(名叫《新发现》)的精彩文章合集,书名叫《世界真的存在吗》。里面有篇文章谈银河系,说银河系是“食人怪兽”。文章的提示语说:看上去,它只是天上的一条乳白色玉带……千万别被这个表象迷惑!它远非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安详!银河——我们的星系,已经向天文学家展露了一个“新”面貌——一个粗暴且充满毁灭力的家伙。这个疯狂的旋涡不仅大肆地撕裂、吞噬位于其附近小星系,而且还通过内部的黑洞吞食自己。
这篇科学家写的文章,用理性认知系统的宇宙向人们情感认知系统的宇宙挑战,用物质世界的真相质疑并颠覆了我们凭古典美学建立起的一个充满安慰的旧感知系统。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中的“甜”,失落了。
这像是一种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与矛盾。莫扎特遭受质疑的中心就是这层“享乐主义”的“甜”。“甜”曾经如此稳固,抹在宇宙的外壳上,是一层糖衣。当我们仰望夜空时,它仿佛是一首赞美诗,是我们的渴望之乡,大天使的住地。但人类认知的舌头舔掉这层甜,裸露真相时,我们的幸福感失落了。我们被慢慢告知,宇宙也这般黑暗,残酷,无所慰藉,无所寄托。一轮被恋人仰望的明月,用天文望远镜看来,竟是疤痕重重的孤寂之身。
莫扎特遭受质疑,甚至贬值,从这个纬度来看已是必然。在目前流行世界的质疑浪潮中,一只又一只古典的蛹破碎,飞出现代的空无之蝶。旧日神学家所解释的温暖世界崩溃了,童话流出了血。上帝之死其实是失去这层温暖与甜的开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2j23nv0&width=500&height=375&auto=0Jennifer Jeon演奏 莫扎特 奏鸣曲No. 21, K.304
1886年生于普鲁士并于1965年逝世于美国的神学家蒂里希,于1948年写了一系列布道词一样的文章,合称为《根基的动摇》。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深处埋有神铺设的根基,而科技一旦破坏这些根基,将让世界进入末日,直接导致人类的毁灭。他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用先知的话说,群山的摇动、岩石的融化都是主的所为。现代人听不懂这种语言。但上帝不受限于任何语言,甚至不受限于先知的语言。他通过我们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口向当今的人类说:你们能够将你们自己引到末日。我把摇动你们大地根基的力量放于你们手中,你们可以用之于创造,也可以用之于毁灭。”
回到莫扎特身上,这个“根基”尚未动摇的作曲家,究竟在当下惶恐、悲观的世界上有何意义呢?首先,必须说古尔德的观点是错的,仅仅用“甜”、“享乐主义”,是过于简单地把莫扎特推出了圣殿。另外,在我看来,莫扎特的音乐里充满一种生命的天然而不可动摇的物质,这一物质陶醉,快乐。套用佛教表达的观点来说,人有本性,这个本性未被经验世界污染之前没有痛苦,也不受认知的界定。人类的痛苦起始于走向了认知与区分事物的智慧树。莫扎特的音乐作为本性物质在声音里的流动,恰是他的魅力之源。
每个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倾听,恐怕都避不开与莫扎特的连结。倾听莫扎特是许多人欣赏古典音乐的愉快经验。这并非是说,听莫扎特是用听觉造假,造甜,无视现世的苦难,杜撰乐园。不是的。莫扎特的音乐有一种对我们本性的赞美,而把一个有情感、有性灵甚至有灵魂的生命,放到冰冷物质世界的构造中寻找解释,其实是“经验”对“天真”的低估,是对生命超越苦难与物质结构能力的放弃。
从人能赋予事物价值与意义出发,宇宙不仅是科学家说的怪兽,还是一种有惊人的序列之美的立体原型,是音乐的最大参照物,甚至是音乐本身。莫扎特呈现了这一原型。
美国乐评家勋伯格如是说莫扎特:“无论如何,莫扎特的音乐在今天得以复兴了,而且大大摆脱了前人对其在美学上的错误认识。这位来自萨尔茨堡的小个子是个奇才。他的音乐,比起巴赫来更富于变化,比起贝多芬,则又多了几分高贵。迄今为止,他可以被视为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完美、最训练有素,且最具天赋的音乐家。”勋伯格擅长现场乐评,曾在美国大报刊上激烈批评过古尔德的现场演奏。他与古尔德之间的碰撞不是古尔德的音乐观点,而是他演奏时的过度自我。
谁也否定不了古尔德的钢琴成就,但并不能因此让人们对他主观的音乐判断产生认同。的确,这是一个烦燥、匆忙甚至有些轻言的时代,轻言让一切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灰飞烟灭。古典大师及其作品在今天遭受质疑是必然的。这不是大师的错,我宁愿认定是时代的固执与世界自身迷乱产生的错。那层甜,对于生命而言何时消失过呢?它是我们内心的基本物质。它不是外在世界给予的甜,而是苦难果核里的甜。莫扎特的音乐留下了神性之甜在生命里的经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80jnxisu&width=500&height=375&auto=0摇滚莫扎特 Mozart-L'opera Rock
*本文作者萧维亚,原载《爱乐》杂志;往期莫扎特:1、莫扎特歌剧与启蒙运动丨《费加罗的婚礼》所彰显的启蒙精神;2、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3、听陈奕迅演唱莫扎特咏叹调《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丨选自《费加罗的婚礼》;4、音乐父亲节丨看莫扎特的父亲是如何规划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5、莫扎特的作品 :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6、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上);7、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下);8、阿尔佛雷德.爱因斯坦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9、亨利·朗论莫扎特(一)/杨燕迪译;10、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545)讲解;11、【书评】被误解的莫扎特;12、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教会了乐器歌唱”,聆听郎朗的《莫扎特》;13、音乐短评丨佩拉西亚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丨“27首钢琴协奏曲如同27首诗,贯穿他的一生。”14、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鹅之歌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15、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不强迫自己孩子听莫扎特丨《陈丹青音乐笔记》选读丨霍洛维茨之死;16、杨燕迪丨莫扎特的两个深层人文向度丨他毕竟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儿子;17、聆听内田光子丨莫扎特“听过太多,但是如此朴素真诚、意境深远,只有内田。” 18、莫扎特说:“不要以为我创作过程那么容易,我付出的精力都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哪个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反复研究过呢?” 19、“莫扎特是天之娇子,从天而降,贝多芬则是大地之子,升入苍穹”;20、自负的瓦格纳曾以轻蔑的口吻说:“莫扎特一辈子不脱稚气,与艺术的伟大使命无缘。” 21、人生三个不同阶段,他对莫扎特音乐竟有如此不同感悟!22、看莫扎特如何用他的乐观主义理念迎战生活丨《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的艺术特色;22、叶明媚谈莫扎特丨如何理解傅聪所说的“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23、叶明媚谈莫扎特丨如何理解傅聪所说的“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24、每一位作曲家都为自己的乐器写作丨用现代钢琴演奏莫扎特时要注意什么?25、致莫扎特的感谢信丨我并非以理论,而是“以我快乐的身心来聆听您的音乐”!26、德语音乐剧《莫扎特》选曲丨“如何摆脱你的影子”?“如果我屈服命运, 我活着,又是为了什么”?27、莫扎特家庭钢琴教育的启示丨耳听心记是孩子器乐学习启蒙的重要途径;28、莫扎特丨“我们的财富保存在头脑中,没有人能把他们取走,除非砍下我们的脑袋。” 29、音乐剧《莫扎特》男主演丨“在剧中我扮演的不是一位作曲家,而是一个人,一个恰好叫沃尔夫冈·莫扎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