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燕迪丨古尔德这人究竟在哪一点上特别吸引我?

2016-09-29 杨燕迪 每晚一张音乐CD

音乐对于古尔德,不是来自人间的声音,而是上天的直接启示,是“神”的召唤。因此他才必须用极端的方式去接近或领受那来自极限天界的声音。但非常与众不同的是,古尔德在音乐中接近极限的途径刚好位于音乐体验的两极。一端是冰冷纯粹的干净线条和沉思冥想的透明音色(以他演释的巴赫键盘作品最有代表),而另一端是超凡入圣的炽烈表达和神醉心迷的自我燃烧(以他在钢琴上表达瓦格纳和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音响最为有名)。——杨燕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23rarqms&width=500&height=375&auto=0古尔德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

  作为二十世纪经典作曲家之一的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作了九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七钢琴奏鸣曲》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一首。该作品以二次大战为创作背景,用普氏个性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真实深刻地再现了残酷的战争场面,集中地反映了战争中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这首奏鸣曲共3个乐章: 

  1. 第一乐章:坐立不安的快板和小行板(Allegro inqueito―Andantino―Allegro inqueito―Andantino―Allegro inqueito),奏鸣曲式,以七个片段组成。开头先奏动机1的音型B,引出动机2。敲击的动机节奏1引出动机4,动机4的半音阶进行音型C将节奏改为逆行,形成动机5。与动机5前半部分的半音型相对的是后半部大调化分散和弦D,在与动机1中不安定音程导出动机6。最后出现的是动机7,以无调性构成。 

  2.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Andante caloroso―poco più animato―più largamente―un poco agitato―Tempo Ⅰ)开头内声部展现美妙的主题后转调发展,改变速度后形成一种新旋律,主题和新旋律变奏后达到高潮,从高潮滑入低音部的顽固低音静下来后终结。 

  3. 第三乐章:急促地(Precipitato),以八分音符为单位,奇数小节2-3-2节奏,偶数小节2-2-3节奏,曲式为A-B-C-C-B-A型,最后以艰难的技巧排山倒海的音量构成灿烂的终结部。


 杨燕迪丨琴声中的极限体验

    前不久,笔者专为乐迷们写了本书,名为《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熟人见了面,不禁都有点好奇,我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写作课题发生兴趣。我也总是有点不好意思地自嘲说,一个从事音乐史研究的学者,写作当代音乐表演家的通俗传记,确是“不务正业”。回想当初,也许促使我写作这本书的原始动机是非常简单的:国内的乐迷没有多少音乐书籍可读,而古尔德这人如此有趣,在乐迷中知名度很高,因此写他的书应该不愁销路。 

   直到有一天,有线电视台的记者要进行有关这本书的专访,我才认认真真地扪心自问,古尔德这人究竟在哪一点上特别吸引我?记得我最后对记者的回答是,古尔德对极限体验的追求特别令人神往。记者大概不知道,这个当时似乎随口说出的感想其实是我思忖良久之后的结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11fm8kz3&width=500&height=375&auto=0Glenn Gould - Bach's Concerto No.5 in F-minor(BWV 1056) 1957

巴赫(J.S.Bach, 1685-1750)在担任莱比锡音乐协会总监时,于1730-1733年,创作了七首为一架键盘乐器而作的《羽管键琴协奏曲》(BWV1052-1058),作为每周在齐玛曼咖啡屋举行的音乐会的节目。在此之前,键盘乐器一直作为数字低音伴奏乐器而存在,巴赫创作的《羽管键琴盘协奏曲》大大提高了键盘乐器的地位。据考证《f小调第5号羽管键琴协奏曲》(Harpsichord Concerto in F minor, BWV1056)改编自《g小调双簧管协奏曲》,原曲已失传。巴赫也将它改编成《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G minor, BWV1056R)。这个作品一共3个乐章,快板—广板—急板。第2乐章:广板(Largo),该曲曾用于巴赫的康塔塔《我的一只脚踏进坟墓》(Ich stehe mit einem Fuss im Grabe, BWV156),作品于1729年首演,第一部分《序曲》(Sinfonia)的主旋律就是BWV1056的《广板》,以双簧管独奏。

   向极限挑战,一般多体现在运动和冒险中。“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前几年曾让上海人好一阵大喜大悲的余纯顺徒步中国行,都堪称追求极限的最佳注脚。也许人生大抵是平淡无奇和庸碌琐碎的,难得有几回真正刻骨铭心的极限体验,为此人们才对超越极限的成功报以喝彩,也对倒在极限边界下的英勇壮士致以敬礼。可见,是否能真的打破极限本身并不重要,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大概是在接近或者超越极限时的那种奇异体验。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艺术中其实也不乏其例。张承志在文学中高扬信仰大旗的“殉道”精神可算是很出名的特案。而整个现代艺术史(也包括现代音乐史)的过程,不妨被读解为一系列冲破极限的努力。不过,古尔德的极端和绝对,无论采用何种尺度衡量,都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给人的印象是,通过一种断然拒绝外界介入的生活方式,令生命的每一份能量都在极限的边缘上发出光亮。显然,这是一种以质量换取时间数量的生命历程。因此,古尔德50岁辞世(1982年),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众所周知,古尔德生平中最重大的事件是,32岁在演奏声望几近达到顶峰时悄声退出音乐会舞台(1964年)。自此,他固执地拒绝了一切公开音乐会的邀请,只在“像母亲子宫般宁静的”录音室里灌制唱片,直至生命结束。犹如严格遵守着某种神秘的宗教戒律,古尔德似乎做出了终生的承诺,一意孤行,义无反顾。尽管他不断地对世人做出各种各样的理性解释,说明他之所以认为唱片录音可以替代现场音乐会的技术和艺术原因,但我猜想,在他的内心深处,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并终生绝不反悔的非理性驱动力,其实是他对极限体验的渴望。

   现场音乐会演奏的曲目重复和心理-技术负担,消解了被古尔德视为音乐根本的忘我境界和超验感受。他在自己早期令人疲惫的旅行演出生涯中对此有切身体会。在观众众目睽睽的逼视下,在各种临场变化的干扰中,古尔德痛苦地感到,他无力达到自己所向往的音乐审美极限高度。运气的是,他正好“生恰逢时”,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他铺设了通往自己音乐理想的通道,因而他矢志于发掘唱片录音的艺术潜能,并终生不渝。 

   音乐对于古尔德,不是来自人间的声音,而是上天的直接启示,是“神”的召唤。因此他才必须用极端的方式去接近或领受那来自极限天界的声音。但非常与众不同的是,古尔德在音乐中接近极限的途径刚好位于音乐体验的两极。一端是冰冷纯粹的干净线条和沉思冥想的透明音色(以他演释的巴赫键盘作品最有代表),而另一端是超凡入圣的炽烈表达和神醉心迷的自我燃烧(以他在钢琴上表达瓦格纳和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音响最为有名)。在这其中,没有过渡,非此即彼。因此,古尔德贬斥莫扎特,鄙视所有的早期浪漫派(除门德尔松)。如果从追求极限体验的角度看古尔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在他看来,莫扎特对人间世象的慈悲包容和善意理解,不啻为“甜腻的南方享乐风格”;而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主要指舒伯特、肖邦和舒曼等人)的温暖和细致,均是些无聊媚俗的雕虫小技。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生前有意与世隔绝、刻意追求绝对的钢琴家,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间,反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或许,古尔德通过音乐所达到的节奏张力和情感强度,反衬出了我们一般生活的平庸、软弱和乏味。他的琴艺带领我们到达日常体验中罕有的极限境界,并且逼使我们反思音乐和人生的可能性。很多听众在面对古尔德时,都觉得很难用日常语言和一般化的感情类型来形容他的演释风格。其实,这恰是古尔德艺术的真谛所在:脱离瞬时,进入永恒;超越现世,达到彼岸。古尔德通过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奇异的生活方式表明,艺术一旦接近极限的临界点,它便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将成为人生的启示。(1998/12/16,本文原载杨燕迪,《乐声悠扬》,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9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99jwa4es&width=500&height=375&auto=0古尔德演绎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Op.31之2)其《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首作品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共3个乐章:


  1. 最慢的慢板与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这一乐章中,速度变化异常频繁,在第一主题只有6小节之间就含有最慢板、快板、慢板。在这个整体乐章中最慢的慢板也以宣叙调式加以扩大,经过快板、慢板后,又再一次出现,使幻想性的气氛变得更为浓厚。快板部分给人以激烈的暴风雨的感觉。

  2. 慢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这是夹在两个阴暗的乐章中间尽情叙述憧憬的乐章,两个优美的主题都不断被打断,非常抑制表情。

  3. 稍快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这是以第一主题为主轴,16分音符像旋风一样发展,其主题据说是从疾驰的马蹄声的联想而来,它的不断孕育、发展具有无比的推动力。


往期古尔德:1、谁是格伦·古尔德?2、关于古尔德你要知道的几件事儿……3、格伦·古尔德自述;4、漫谈古尔德的钢琴演奏艺术;5、“做的与别人一样毫无意义”,古尔德“从别的钢琴家止步的地方开始”丨“要么与众不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要么就干脆不要做。”6、【古怪之一】格伦•古尔德,你为什么要哼哼?7、【古怪之二】格伦•古尔德的小椅子;8、古尔德喜爱的作曲家丨他最好的一张照片丨解答为何不弹肖邦丨他从不认为自己只能弹巴赫丨弹奏巴赫时的速度和力量也绝非是为了听众的猎奇;9、古尔德:“过多的启示反而使巴赫丧失魔力”;10、丹尼斯•达顿:格伦•古尔德的狂喜;11、1959年重磅访谈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解释隐退原因丨谈录音丨谈婚姻丨谈钢琴家丨谈自己的最大成就;12、《古尔德的32个短片》;13、为何古尔德偏爱录音而非演出?;14、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15、格伦•古尔德与伯恩斯坦的“速度之争”;16“对位式”古尔德——读《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17、古尔德的巴赫给我们哪些启发丨他的巴赫,只能聆听,不能复制。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群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

北上广音乐会转票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今天公众号推荐购买的音乐图书

钢琴家系列: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们不是天才,但应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绎舒曼钢协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他指间的错误正如上帝的错误莱谢蒂茨基的学生施纳贝尔丨"一股激流释放了我内心深处的所有潜力;那是针对演奏家所必须具有的想象力、鉴赏力和艺术责任的教学方式。"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他如何为自己的错音辩护丨他如何确立20世纪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赋予音乐生命,并唤醒沉睡学生心中的潜在素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他如何为自己的错音辩护丨他如何确立20世纪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赋予音乐生命,并唤醒沉睡学生心中的潜在素质【对谈】杜巴尔与布伦德尔谈贝多芬奏鸣曲【连载】阿尔佛雷德.爱因斯坦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讲学音乐会】钢琴家休伊特讲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齐默尔曼说:“再叫我大师,我就报警”丨齐默尔曼谈艺录丨我不是演奏钢琴,而是在演奏音乐丨音乐不是声音,音乐是我们共同生活的时间。【尊严】齐默尔曼:一个钢琴家的抗议【个性】听齐默尔曼弹琴要上缴手机【对话】从每场音乐会中积累:对话齐默尔曼【钢琴家专辑】传播的艺术: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访谈【音乐会】齐默尔曼:肖邦/舒伯特钢琴作品【看图】齐默尔曼唱片封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