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87:一个时代的终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结构学 Author 觉悟者

今天是教师节,虽然铺天盖地的刷屏,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我们记忆中的老师正在逐渐模糊... 它并非源于时空的久远,而是源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早几天看到一个人说的亲身经历:他老家的侄女只考了70分居然是班上成绩最高的学生。并不是她不爱学习,也不是她不勤奋——围绕磨盘不断原地转圈的骡子非常勤奋,但它永远也无法离开那个圆圈。他说他侄女班上的同学早早就自我方放弃了,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也早早就放弃了,那些学生的父母更是早早就放弃了… 这不是个案,而是越来越普遍的现实。我们在《A22:杀死父母的未成年人》中就阐述过这种趋势背后的底层逻辑。


老师的远去


这个社会的基础结构正在迅速变化,从具象的地方来观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路"——城市,农村和道路是三个观察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观察点包括教师,医生和美女。要观察哪个行业兴旺发达,看哪个行业的美女多就知道了——以前航空业是高附加值的行业,空姐都是百里挑一的美女,而现在谁都能感受到空姐质量在大幅下滑。也许个体的诉求会存在差异,但从整体的来看,越来越多的意识到美貌是一种能够立刻兑现的资源——随着信息差的弱化和连接密度的增加,折旧率高的资产兑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因此,美女会加速聚集在风口行业力求快速兑现。


从人类远古时代开始,教师和医生从来都是社会的刚需资源。怎么样分配这种资源,怎么样追求这样的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比,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结构特征。不管西方如何强调人的生来自由平等,但有两个基本性的平等,大家从骨子里都是不认的——医生保障肉体的平等,教师保障精神的平等。即便是在美国,这两个核心的东西也是要靠购买力来决定的。所以,任何社会从根本上都不可能做到像宣传的那样,因为这源于生命体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终极悖论。无论个体还是整体,创造增量才能缓解这个终极矛盾。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试图人为的强行均分这种资源。古巴社会做得更过分——他们不计成本的投入医疗资源,包括培养医科学生和设施投入,甚至将过剩的医疗人员分配到社区,采用包干到户社区蹲点的方式去提供全民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同时,让所有的医疗从业人员只拿很少的薪水,靠不断的转移成本来维持这个体系的运转。这种公平和保障其实是难以为继的,因为它把用于创造增量的资源都挪用集中到一个地方——在人体中,某一个器官过于侵占资源会被看成病变的肿瘤必须割除,否则就会危及整个人体的生存!


一旦大众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旺盛,教育就必然依托社会力量来缓解,如此一来必然物以稀为贵。今天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产业,一旦成为产业就和工业生产没什么区别。工业化大生产从来就不是为了造就独特的产品,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以低成本大规模供应标准化的产品。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会将学生视为商品,只是家长们的大脑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记忆里转不过弯来。因为老师的背后是商业机构,它的利润和股价都受市场指标的驱使。很多人看不清这一点,还停留在思维惯性之中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曾经在《结构学》的框架中阐述过:所有的痛苦和悲剧都源于形成生存策略的精神结构滞后于生存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教育是统治之学,天然就属于统治阶层,而不是大众。因为它决定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样的人合格,什么样的人不合格。大众教育最早起步于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为庞大的皇家海军训练后备力量建立起来的一套机制。后来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展,这种与工业化高度契合的模式被广泛推广开来。归根结底,大众教育是用来训练工具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C31:教育的本质!》和《C9:教育是最高的门槛!》中阐述过。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对父母说的,而不是对小孩说的。这一点我们时常误会:父母的状态决定了小孩的起点和边界。教育的核心不是会使用什么工具,而是如何洞察事物,如何识别人心,如何发现规律,如何做选择和决策,如果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如何处理与外部的关系,如何架构目标并控制节奏。当大家互为支点构建起一个结构之时,你做不了主,别人就会做你的主。不是别人要做你的主,是你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了寻求安全感,你会自然而然的渴望有人做主。如果你都不能教自己的小孩这些,更不要指望商业性机构能够弥补你的不足,你的小孩在他们那里只是一个商品。即便那个体系中某一个具体的执行者有所不同,但整体不会改变。


小镇青年的悲哀在于:当他们刚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互联网已经迅猛发展,开始铺天盖地的收割。他们通过小镇的网吧,本来以极大的热情想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激荡起对未知的探索欲望。然而,所有恶意收割的推广,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网吧。于是,他们一开始看到的就是扭曲的世界——扭曲的视角会形成自我遮蔽并自我强化。即便日后有机会,也需要费好大的劲才能矫正,这条路如同从心中拔刺,会无比的艰辛。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会在扭曲中顺着某一种轨迹在循环叠加中逐渐坠入暗黑的深渊…


今天是教师节,突然有一种清明节的感觉,向一个不计成本的阶段告别... 那是我们记忆中带有玫瑰色的神话时代。无比的感激当年遇到的老师,他们是顶级的,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机缘巧合的出现在我的面前,今天这样的老师再也不会出现在那种地方了!《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一个时代终结了!


父亲的背影


我想起《星际穿越》中关于时间的思考和莫非那个提问:为什么人会思念一个死去的人,去世的人不会再有任何互动和反馈,为什么人还会思念呢?冥冥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我们暂时还无法感知的联系?读过《结构学》中的《C5:文化的本质》的人会理解:一旦人在自我生存结构中的探索经验能够穿透个体生命周期和个体活动范围的限制实现向上累积的时候,就能不断以所有积累为接力者的起点,从而生生不息层层突破!大刘在他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中借用外星人的口说:人类这种不能自动延续记忆,依靠声波缓慢的交换信息的物种如何能创造出那样灿烂复杂的文明?因为他们有一种均匀分配在各个角落在个体生命周期之间完成经验积累传承的媒介,他们称这样的媒介为“老师”!


父母是人生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这些年来,虽然与他们有观念的冲突也有习惯的隔阂,但有一些东西永远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早些天老头老太太突然不打招呼就过来了。我突然发现老头子苍老了好多,苍老的让人心疼。反而是老太太越来越时尚,越来越精神。我们聊了很久,一直以来,老头子只教会了我如何承担责任,却从未教我如何表达感情。因为他自己也不会。他像大海一样深沉,你能感知到才能体会那万顷波涛的力量,感知不到,就只能看到风平浪静的冷漠。我小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喜欢独自坐在黑夜中抽烟,我远远看见的是他在黑暗中的陇廓,还有烟头上缓慢闪烁的火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了——教育的传承往往就在无声之中…


我永远记得我5岁的时候他强迫我跳过一条让我无比恐惧的水渠,我也永远记得他在仓库中教我用陆军战术抓住活老鼠。我永远记得铁钉从他的脚板扎进去并从脚背穿透出来,他硬生生拔了出来,自己找草药止血,撕碎衬衣扎紧小腿休息一会又咬牙去干活——因为他知道除了自己,我们其它人都干不了那份活。我还记得我把外面的自来水管接口弄断了,他一句话都没说,就顶着户外40度的高温去先修好,再把我吊起来打的背后血肉模糊。我同样记得他没有文化,却在天台上给我讲班定远36人平定西域的故事,讲陈汤的桀骜不驯和英雄豪情。曾经有一个亲戚很有才华,准备下海创业,所有人都不同意他放下好好的铁饭碗去干不着调的事。没有文化的父亲就跟有文化的亲戚谈了一次,他不仅仅支持,还把自家的房产证抵押担保去给他借启动资金。我永远也忘不了,他无论在外面挣到还是没有挣到钱,回家的时候总会让我们改善一下生活,即便他身上没有一分钱,他也让我们都坚信不疑:有他在生活就会好起来。他不善言辞,从未对我们说过一句暖话,但是他像一座丰碑立在那里,无声的诉说着男人的责任、坚韧和柔情…


老太太告诉我,我出生的时候只有7个月,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实在是太差,我已经奄奄一息了。长辈们把我丢在柴堆上等待着我咽气,然后准备把我的尸体丢到河里去。我妈像发疯一样把我抢夺过去,要送到医院抢救。她平时从来不会反抗长辈的意志,但这一次,她一反常态的坚持。她说我还没有断气,抢救到断气了再说!那天我平生第一次鼓起勇气给妈妈一个拥抱,我感谢她给了我生命——两次!她轻描淡写的说这是一种本能,谁都能会做到。我看到了她眼眶中的泪水,我知道,这不容易!因为在随后的好多年中我经常去医院,我懂事的时候都还记得她的那份选择背后的不容易…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聊的如此深入。当我准备从他们房间离开的时候,老头子跟我提起一串熟悉的名字,然后悠悠的说:老家你认识的这些人都已经去世了,还剩下不多你认识的人也将慢慢凋零,新一代的人你都不认识。我的老房子你也不要,哪天我不在了,老家你就更不会回去了——人应该向更高远处去,不要恋旧。还记得十多年前你第一次独自闯深圳的时候我去送你坐车的情景么?你有一个东西忘记带了,你准备回去拿,我阻止了你,让你妈给你送过来。因为我告诉过你,人一旦往决定往前走了,就再也不要回头!我望着他的眼睛,突然想起《三体》中的一句话:鱼一旦离开了水,就再也不是鱼了!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死之后就直接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深圳的大海里…不要买墓地!你可以在家里留一张我的照片,如果有一天再也没有人还记得我,搞什么形式都没啥意义!他说的很真诚也很坦然——父亲真的老了,我记得他以前每一次见到我都是跟我讲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故事。或者告诉我哪个我认识的人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事情。这一次,却如此平静的谈论生死…


最后,他突然站起来,像要送我出门,又像做总结发言一样对我说: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这是逃避责任的借口,男人总是要有担当,一代比一代强才好,生生不息嘛!


突然间,我发现他似乎卸下了肩上的担子,变得好苍老… 那一刻,我心里的感觉如同目睹了一颗恒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一次爆发出耀眼的光芒,然后就逐渐暗淡下去,回退成茫茫宇宙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


输在起跑线上


无论是对生活冲突的认知,还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人的思维和行为都延续自己成长过程中被雕塑的轨迹。父母是我们精神结构的第一雕塑者,老师是为我们精神结构的第二雕塑者。他们以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值,什么不值。这种是非对错的判断和价值取舍的选择,为我们在做判断和做决策的时候提供仲裁的依据——小到日常的个人生活,大到一个族群、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都会习惯性去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感到确定的指引——这种指引在最底层引发个体的共鸣,并牵引着个体在此指引及其衍生出来的体系的约束下前行。这正是教育的魔力!


一个小孩如果时常被否定,不断遭遇挫败和孤立,一个成年人如果做任何事都一直以不如意收场。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自己和外部世界就会形成一种扭曲的视角,继而得出扭曲的结论,觉悟社中的《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详细阐述了这种自我扭曲的自我强化的底层逻辑——人其实并不关心真相,人唯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所以人讨厌混乱和不确定,愿意为有序的确定付出高昂的代价。


为什么《结构学》的框架包括三部分:《F1:底层逻辑》、《F2:精神结构》和《F3:结构力量》?因为生命体自身的精神结构决定其感知到的自身和自身所置身的生存结构,继而才形成求存策略去驱使自己的求存行为。底层逻辑构建了个体或者群体生存结构的边界,结构力量是关于突破或守住边界的方法。当我们去观察最小社会单元的状况的时候,往往能在更大的规模和时空范围内发现某种类似的轨迹。家庭是个体最小的生存结构,这篇《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揭示了它会如何雕塑个体以及这样的生存结构中的个体又会如何相互制约。


最近几十年,中国社会变化太大,这种变化不仅仅明显的呈现在个人命运上,还凸显在人的精神结构滞后于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冲突上。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决定着其思维方式,对自己的判断和对自己与外部关系的判断,以及心态、诉求和行为,并在自己浑然不觉的言行举止中呈现出来,一个群体的生存策略也同样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生活细节和历史长河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轨迹。提炼《结构学》,正是看到了生命体的求存行为所呈现出来的底层特征。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已经从根本上改变的社会结构这个事实,任何一厢情愿的诉求都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只有认清和接受这样的事实,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并求得最好的结果。在一个高度熟悉的环境中,人的行为具有简单重复的特征,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隐性的承诺是个体对个体做出来的,也必须用尽全力去兑现,因为你是对方生存结构中无法忽视的节点,这种制约和支撑都是相互的,被孤立将无法生存。所以,它不需要法律文书也能形成制约。然而,静态的社会结构一旦瓦解,思维惯性中的承诺都不复存在——即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心地如何善良,她也无法按你的预期兑现承诺,因为她的生计依赖于那个商业组织的KPI考核。这种迫在眉睫又不断变化的生存危机会让她采取更加务实的求存策略。人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自己为难自己,而不是别人为难自己。因为我们的精神结构滞后于生存结构的变化,无法识别所处的状况,更无法形成与之匹配的生存策略。


工具化的大众教育会越来越普及,整个社会会呈现出工具过剩的状况——在过去的40年,中国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已初具产业化规模。父母自己如果不能成为教育的主导者,这种需求就会被商业化大众教育拆解成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将主导对他们小孩的教育,并批量的锻造同质化的工具——流水线上下来的东西都不值钱,即便是最高级的流水线,因为它不再是教育,而是一种消费,如同汽车、手表或者奢侈品包,父母们需要拼命的为这种消费支付高昂的成本却不能收获预期的结果。


《结构学》觉悟社特训营专用!

已预定者请核对信息,即将停止预定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防失联星球:守夜人基地

扩展阅读:

F1:见大行远

F2:底层逻辑

F3:结构力量

C1:他们到底怕什么?

C2:宗教是统治工具吗?

C4:你从来就未曾拥有!

C3:梳理流程也没用!

C33:信仰的坍塌!

C32:相处之道!

A89:路径依赖下的困局!

A86:女神的错觉!

A81:美国的本色

A8:统治的关键支点!

A71:为何被删除了?

A70:广州的黑人问题!

B18:中层和高层之别!

C4:道德与宗教!

C31:教育的本质!

C30:如何追女神!

C27:职场中的真相!

A47:边缘人无法逆袭!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

A46:淤积的小市民!

A61:与所有人为敌!

A63:匮乏感是一种恶疾!

A64:人和人真的不同!

公告:《结构学》宣言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A62:为什么需要外汇储备?

A56:刘邦为什么要换太子?

A53:一触即发,何去何从?

B4:你不必为华为担心!

C12:务必要振兴建设兵团!

C20: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的比你好?

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警报:《结构学》的目录和纲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