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失独老人之殇:孩子走后,我好希望世上有“鬼”
捐点时间,知识就能做公益。
公益健康相结合
做好事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完美~
为了感谢您对以上活动的转发与支持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并给留言点赞
点赞最多的前8名,获得以下奖品
活动时间截止到2019年6月1日12:00整
(PS:注意是您的留言点赞,不是文章点赞哦!)
来源:花瓣志
“在埋葬孩子的时候,
其实也是埋葬了我们自己。”
“作为笛儿的妈妈,我死了,
可是作为一个失独者,我还活着,
无可奈何地活着,绝望地活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一家三口四世同堂;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对于有一类不幸群体来说,
他们有着同一个不愿提起的话题:孩子。
2008年5月末的一天,
笛儿妈妈接到了一个漂洋过海而来的噩耗,
她年仅25岁的女儿,在美国因车祸去世了。
“我们经历了那么多,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被这些打倒。
这次不行了,彻底失败了,一点希望都没有。”
11年过去了,为了逃离出女儿的阴影,
二人离开了原来的城市,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国内,
像笛儿妈妈这样的失独者,还有很多,
他们是一个正在被历史遗忘的群体。
半块馒头的温度
什么时候会想起儿子?
82岁的潘妙良停顿了数秒,
“想他是不分时候的。”
12年了,围绕儿子潘小宏的一切,
一直是这个家庭避免谈起的话题。
2007年2月13日,
是潘小宏因心脏病去世的日子。
那天,在准备结婚的新房吃完早饭后不久,
小宏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说自己心脏不舒服。
死神来的悄无声息又刻骨铭心,
等到潘教授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不行了。
潘教授把儿子发的最后那条短信,
转发到了自己的手机里,一直带在身边。
现如今,他的手机总是开着,
却再也接不到儿子的电话了。
潘妙良老先生是清华的教授,
当年为响应计划生育政策,
潘教授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
而当他到了70岁高龄,
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
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在潘教授家里的餐桌上,
至今还保留着儿子去世那天吃剩下的半块馒头。
在潘教授看来,
这半块馒头,是他对儿子的最后念想。
在保鲜膜上贴着一张黄色的贴纸:
“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的最后一块馒头 ”
孩子去世后,
潘老师曾跑过好几家养老院,
想给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个地方安置,
可所有的养老院都将他们拒之门外。
按照规定,
养老院接收老人需要子女签字,
可潘小宏是永远不可能为他们签字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替他们负这个责任了。
儿子在世时,是一位医生,
潘教授的颈椎腰病都是儿子给他治好的。
现在,潘教授的身体好了起来,
儿子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潘教授坦言,自己已不再惧怕死亡,
还希望有了病之后能早点去和儿子团聚:
“要走说话就走,这对我们来说最好了。”
寺庙里的失独者
在江苏省镇江市,大圣寺,
坐落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西岸。
河水从2500年前潺潺流来,
一次又一次的冲刷着寺旁堤岸,
却冲不走寺庙里失独者沉默的背影。
在这座寺庙中,除了一些僧侣,
和前来上香祈福的游客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世态炎凉”(网名),来自镇江附近的农村,
在失去独子后不久,她便成为了这个寺院里的居士。
拥有农村户口的她,丈夫曾是一位教师,
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她还想再要一个孩子。
但偏偏赶上计划生育执行最严厉的那几年,
她两次怀孕,两次都被强制堕胎,
其中一个怀孕到八个月,最后还是被引产了。
一次又一次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之后,
她彻底打消了再要一个孩子的念头,
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唯一的儿子身上。
可是老天却独独没有放过这个农村妇女,
丧子之痛又一次降临在她身上。
鲁迅先生曾说过,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她的儿子,
在成年后的一次交通事故中,意外身亡。
儿子离开后,
因忍受不了村里人对她这个“绝户”的指指点点,
她一个人背上行李,四处流浪。
上海、青岛、山东都有她的足迹,
最终寺庙里的师父收留了她,将她留了下来。
她有好几个本子,
写的满满都是给去世儿子的话。
其中一篇她写道:
远德,儿子,今天是2010年的除夕之夜,
原本是全家团圆、合家欢乐的好日子,
可现在的我却登上了去杭州的车,选择了漂泊逃避。
远德,儿子,我知道你们也难受,
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承受着不同的痛苦,
也许我们都背着痛苦在哭泣,儿子,你说我们怎么办……
为了能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聚,
她已经给自己买好了一块墓地,
为自己的后事做好了一切准备。
在每一个日记的最后,她都会写这么一句:
儿子,你要等我,
奈何桥边等我,我一定会来的。
你等我时,我最开心,
因为我相信,我会跟你战胜天。
天堂那边没有痛苦,我们母子会在那里相会。
生死契阔,地久天长
最近,《地久天长》正在热映。
这部电影用三个小时,讲述了一个家庭,
在失去唯一的儿子后,三十年生活的浮浮沉沉。
影片主人公,王耀军和丽云,
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失独群体的一个缩影。
他们在经历了一次堕胎引产后,
唯一的儿子,听话懂事,
却也因在水库玩耍,不幸溺水身亡。
二人从此背井离乡去往南方,
逃离了所有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一个陌生的海边城市,安顿了下来。
直到多年后,容颜已老的他们,
再次回到故土,面对岁月流逝,
他们最终选择释怀和解,让生命坦荡向前。
这不是中国导演第一次将镜头对准失独群体,
却是第一次详细记录了他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绪。
在时代洪流中,
像王耀军这样不幸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个。
早在2010年,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了100万,
并且,还在以每年新增7.6万的速度增长着。
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在这些数目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孤苦无依的个体。
他们和王耀军一样,
失独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使他们的余生,都活在无尽的悲凉中无处可依;
他们和王耀军又不一样,
影片的最后,王耀军的养子回来寻找养父养母,
可现实生活中,许多失独者从此支离破碎,
生死契阔,再无地久天长之说。
2015年7月19日,
杭州新塘家园东区,有一对老夫妻,
在女儿百天祭日的这天,
夫妻双双选择自杀。
58岁的丈夫从12层高楼跳下,摔在花园里,
而53岁妻子在家中吃药自杀。
据邻居回忆,
他们唯一的女儿在上大学时因白血病去世。
在孩子离开后,
邻居总会看到他盘腿坐在花园的石头上,
呆呆傻傻的样子,也不说话,就一个人哭。
被遗忘的1000万
失独者,
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
他们是计划生育背景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
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新增“失独者”约7.6万个。
截至2012年,全国“失独者”至少有1000万个。
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保守估计:
会有1000万个家庭陷入“独自凄凉无人管”的境况之中。
失独老人的晚年养老,
面临着比普通老人更多的问题。
一方面,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失独老人面临无人养老的困境,
这一情况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更为普遍。
老人一旦“失独”,
将直接面临生存困境,
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情况并不罕见。
湖南永州东安县花桥镇有一位老人,
名叫梁富生,今年已经92岁了,
他的一对儿女不到三岁便已夭折,
妻子也在他38岁那年因病去世离开了他。
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不愿去养老院:
“用毛主席的话说,那都是养懒汉的地方”
他给自己在山坡上修了一个坟墓,
每天就住在坟墓里,自己埋葬自己。
另一方面,养老院养老也存在障碍。
一般情况下,
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
对于很多失独老人来说,
他们根本没有“签字人”。
养老院出于规避风险的顾虑,
不愿接收失独老人,
造成他们养老无门的困境。
同时,
大多数老人是没有足够退休金的,
即使部分养老院愿意收留,
他们也负担不起不菲的费用。
在家庭养老和养老院都行不通的情况下,
一部分失独老人开始了自救之路,
他们选择把孩子留在灵魂里,然后抱团取暖。
许多失独者会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QQ群,
失独者们每天在群里相互慰藉、相互依靠,
也会时不时地相约一起去旅游。
也许只有这种相聚,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短暂的平等和安慰。
2006年12月28日,
冯立柱的独子大伟因交通意外去世。
他和老伴在几年中都无法从悲伤中走出。
直到儿子生前的朋友,
把这个失独家庭从绝望边缘拉了回来。
2016年6月,
冯立柱成立了衡水特殊家庭互助关爱协会。
“大家把我从痛苦的泥潭中搀扶起来,
我有责任和担当去帮助还没有走出来的同命人。”
2013年,在失独老人的呼声下,
有关部门对家庭扶助金的标准作出了修改。
同时,他们也明确表示:
失独家庭中的老人将依据三无老人的标准由国家进行供养。
对此,有记者在公开报道中所查到的数据是:
2013年,
全国领取特别扶助金的特扶对象共67.1万人,
其中独生子女死亡的特扶对象40.7万人。
然而这份数字,
在近1000万的庞大失独人群面前,仍旧只是杯水车薪。
2016年,二胎政策正式放开,
大多80/90后,身为独生子女一代,
已经成为了一个在特殊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群。
也许再过几年,
随着独生子女出现的“失独群体”,
会像海面上一个又一个浪花一样,
这个名词也会被悄无声息的遗忘掉。
我们生如蜉蝣,
最怕的莫过于拥有后再失去。
而最困难的也莫过于摧毁后再重建。
当唯一的孩子离世,
他们的人生被分成上下半场。
孩子已经停止长大,
可他们却仍在不断变老。
与其再去追究失独者的来路,
不如好好想想他们的去路该向往何方。
谁来给予他们真正的关怀,
如何排遣他们内心深处的悲楚,
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不能让失独者的后半生,
滑入无尽的悲伤中反反复复。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佛教安养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宗教对养老的影响与参与
晚年何处养老 寺院安养正兴
在寺庙里办养老院:一场17年的社会实验
宗教慈善事业需要加快法制建设
对宗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思考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李宝库会长谈:依托佛教寺庙兴办养老机构的举措。
寺院养老,人生最后平静快乐的归宿
佛与医的因缘-寺院办医院、安养院的探讨
佛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春天还没来到?
讲真|寺院养老:从临终关怀开始的尝试
寺院养老,人生最后平静快乐的归宿
寺院兴办养老院:佛教的时代担当
开设养老机构,别忘了给“佛”留一间房!
佛教慈善事业的两大优势
佛教寺庙养老悄然试点,(云浮)示范基地今日开工建设
慈悲:宽见法师在南京火车站超度突发疾病去世的旅客
觉醒大和尚开示:建设和睦佛化家庭
国内首个“佛医”结合医疗新模式在西安启动
耀智大师:佛法与养老应该相得益彰
在贫困山区建一座养老院有多难?这位法师做到了!
宗教旅游:李嘉诚和他花巨资打造的慈山寺
中国佛教协会吹响号角:坚决抵制佛教商业化
梵净山申遗成功!这份“佛系”攻略了解一下
禅修:康养旅游与宗教旅游的极佳组合
总结一下微信群里各种学佛之人的现象,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念佛养老——南京佛教安养院
广行法师 :佛教的临终关怀
隆愿法师:一个想办养老院的和尚
养老机构宗教服务风险应对
神奇!暴力犯罪横行的街区,居然因为一尊佛,整个变得佛系起来
《中国宗教》杂志:沧州市佛协致力安老事业 推动佛教公益慈善
揭秘闭关十年的惟海法师,访谈“养老话题”
慧开法师谈临终关怀:安乐死是愚蠢的死法
为什么寺院会兴建养老机构?
景军:中国寺院养老研究
发掘寺庙养老资源 服务社会养老事业
芜湖地区佛教居士养老模式分析
寺庙养老具有阳光效应
陈星桥:充分发掘佛教优势资源 创新发展双缘养老模式
陈星桥:“临终关怀”的严峻现实与佛教悠久的传统
佛教、医学与临终关怀实践(上)
佛教、医学与临终关怀实践(下)
全国农村老人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他们在信什么? | 社会科学报
五一话“农禅”:中国和尚的农禅生活,原来这么美!
李向平:农民有没有信仰
▲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佛教安养院 |
赠人玫瑰
随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