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辜负一本好书,就要把封面做得漂亮

2016-10-18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书的封面既是一本书的开场白也是一本书内容的高度提炼,封面的好坏直接影响一本书的销量,决定着一本书的形象。

  

赵宏 / 中国法制出版社


开本和篇幅是书的身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封皮是书的衣裳,或明或暗,或素或艳。


对书的身材和衣裳的选择和取舍,是将一本书从形式上扮美扮靓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经验,而且需要审美,更需要对书的内容的了解到熟稔的地步。



《An Ethics of Interrogation》的封面设计

开本的选择——给书定身材


一本书开本的大小,一般是由编辑根据工作经验来确定的。编辑会考虑图书内容所透露的气质、拟塑造的风格、同类书采用的一般开本、定价的控制以及阅读体验友好等各种因素。比如,就风格来说,具备文艺气质的书,不宜过大,以显得精巧雅致;就大小来讲,开本一般不要比同类书小,以免上架时“一入书海全不见“;就定价控制来说,32开比16开更容易控制定价;而如果是适合在地铁或空闲阅读的书,则要考虑开本比较便携,等等。


尽管每本书具体要的考虑因素不同,但目前总体来讲,开本有越做越大的趋势。为什么呢?我也是经历过疑惑、困惑的。我曾以为“书架面前,书书平等“,只需要根据书本身的气质选择最合适的开本就好。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简单。看书店里的几层书架,我们目光平行,或者我们目光优先及处,基本都是大开本。如果这个时候编辑选择了一个精巧的小开本,陈列在书架里就会形成一种“一入书架深似海,从此读者是路人“的悲催感……所以,有时为了避免上架的劣势,也是不得不越做越大。


2014年去日本旅行时,行程中匆匆逛过几家书店,印象最深的是,整个书店里的书都是一样的开本,小小的,目测是国内64开大小的样子。这样上架反倒没有开本差异,忽然让我觉得细微的形式也具有文化的意义。


编辑做久了,脑子里就会有一串串的数字(单位是mm),710×1000,880×1230,640×960等等,这是纸型;170×240,148×210,152×228,等等,这是书的成品尺寸。尽管都是些没什么规律的数字,但是还是能够张口就来。具体到哪种类型的书,一下就能反应用什么样的开本合适,就好像一个卖童装的售货员,说出小孩子的身高体重,就知道孩子要穿什么码的衣服。



刚上手的编辑、有经验的编辑以及一般读者对开本的感觉是不同的。我刚刚工作时,给一位老师做一本学术专著,那时对开本毫无概念,就按照手头的一本教材的开本排了清样(成品尺寸170×228),同事姐姐看到说,你做学术书,怎么用这个开本,多傻啊!我当时很懵懂,也不明白自己傻在哪里。后来在她的点拨和建议下,把书换了一个稍微瘦长的开本(成品尺寸152×228),出来后,果然漂亮很多。在摸索中,我也逐渐明白了什么内容的书应搭配什么身材,哪种感觉更对路。




当然这种对路也未必就是一个定不可疑的标准。比如说我最近在做的一本书,本来计划选择用一个学术著作常用的开本152×228,结果因为作者着急看样书,走短版印刷,排版时排版员疏忽将版心搞错了,不幸变成了170×240,而时间紧急,不得不改封面来将就,先给作者过目。同时,我给作者解释了这个错误,说正式出版,大批印刷时,开本会小一圈圈的,应该更加雅致一些。不料,作者说这个就很好,不用改。我担心这位作者不太了解出书的规则,更怕他因为信息不充分而决策失策,又特意提议把两个对照的开本发个图片给他看,同时把各自成品尺寸的具体数字发给他,请他亲自量一量,感受一下。但是作者非常爽快地说,“不用不用,这个就非常好,我真的是非常满意。千万不要改。“

……

所以我把这叫做,美丽的错误。


当然,从我的审美角度来看,那本书还是有点遗憾,因为开本大了一圈,导致厚度不够,这让经常侍弄书的人一眼看上去显得大而单薄。然而,审美这个事情就是比较个人化,作者费心尽力地写一本著作,他觉得“非常好“,便是非常好!


封面的设计——帮书穿衣服


封面的设计者,是美术编辑。有些出版社有自己全职的美术编辑,有的则外包给社外的设计公司。在图书品种日渐繁多的当下,封面的作用不仅仅是最初的保护书心(印有图书内容的纸张),更多了招徕之意。这与人们穿着上达到保暖避寒之后,追求穿得漂亮,穿出魅力,是一个道理。



企鹅“手绣”《爱玛》,很漂亮吧


在封面设计时,容易有一种“刻板印象“,即某种主题的图书,封面风格相对固定。在书店里,路过女性读物书架,我们会发现红粉一片,而经过悬疑小说书架,又转为暗黑一团。这种固化的思维定势呈现出的结果有两个方面:“安全”和“陈旧”。安全就是随此波逐此流,图书的整体效果不会让人觉得出格;陈旧则是没有新意,虽不出格,但也不出彩。单就封面看,这两种书放到书架上就像在大海里撒一把盐,多了不多,少了不少。


曾经有篇广为传阅的文章《为什么所有写非洲的书封面都是他妈的一棵破树》,此文中Knopf的艺术副总监——一名才华横溢的封面设计师——彼得•门德尔桑德有段非常透彻的分析,总结起来有三方面:一是“个人和组织的懒惰”。图书设计师和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不愿去了解除了美国以外的世界。图书封面设计师们并不总会花时间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书的内容,所以就更愿意沿用以前的老封面。二是市场营销部门想规避市场风险,这也是这种封面流行的原因。三是当手稿临近付梓,出版商往往抵挡不了现成封面设计的诱惑。他说:“如果这时候有人铤而走险采用不同的封面设计,如果书卖不出去,那绝对是那个没有在封面上放金合欢的家伙应该对此负责。”


可见,如果编辑想在封面设计上另辟蹊径,在风格上有所创新,还想追求成书形式视觉上的个性化的话,首先需要与美编耐心沟通,引导他们对成书的期待,激发兴趣,让美编愿意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愿意为之付出心血。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让美术编辑打破原有的思维桎梏,追求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才华。事先对美编(设计师)设计风格的考察和了解必不可少,毕竟创新是一种探险般的体验,好的结果是惊喜,弄巧成拙就是惊吓了。


封面大部分都是由美编来设计的,也有一些作者喜欢“亲力亲为“。记得同事有本书,书名包含“煤炭“二字,作者说有个朋友听说他要出书,兴致特别高,承诺帮他做封面设计。后来发来的设计——整个页面上有一堆煤,真的一点儿不夸张,全部都是煤,黑黑的,大块的,上面用大白字儿写上了书名儿……后来,同事委婉地劝导作者,相信我们专业的美编更靠谱些。


我也有遇到过一位作者,图书内容是警察主题的,作者发来几张图片,其实我一看已经有判断,用这样的图片,封面势必丑得不可设想,于是委婉地和他说:“老师,您这几张图片,感觉有点太写实,不然让我们美编设计一下其他方案,到时多个备选。“没料作者非常坚决,说:“不用,我喜欢。“我无奈地把图片转给美编,他也被雷得外焦里嫩的,说这不能听作者的,太丑了。结果我请美编按作者的风格做一个方案,再自主设计一个方案。后来,我先将美编自己设计的方案发给作者,作者非常满意,说:“我真的很惊喜!非常满意!请你帮我转告你们的设计,谢谢他!“我心里偷笑,您把自己的“我喜欢“忘了吧……


此外,在封面设计方案与定稿过程中,因为审美的个性化,编辑意见、作者意见、美编意见,三种意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排列组合的冲突,而其间,编辑要充当主导者和润滑剂的角色。


编辑首先要清晰地描述期待,然后保持与作者和美编的耐心沟通,最后,真的要充分信任美编,要把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而一个人在被信任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点击下列蓝色的字查看精选内容


渠道中小型民营书店钟书阁|旭阳图书|牡丹江书城|独立书店| 方所|24小时书店|编辑实务花式催稿编辑有无专业编辑是干嘛的编辑改稿子标点符号用法|防骗指南|选题策划人物李国庆张秋林|黄立新吕敬人|俞晓群|刘九如罗小卫|谭跃 | 沈昌文张立宪|于殿利颜小鹂|胡守文|侯小强|任超|张文翊|三川玲观点上海世纪“变天”书太便宜民营书业资本化罗辑思维|半年报编辑可耻



出版商务周报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互助爸妈

有态度、有温度的

父母知识分享社区

商务君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戳原文,访问出版商务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