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可息》:第一人称恐怖战争纪录片
我们在电视新闻上经常看到叙利亚内战的报道,那往往是新闻记者的角度,又或者是叙利亚官方政府的报道,却很少有机会听到当地民众,甚至是反政府武装分子的声音,而这部纪录片给予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去了解真实的叙利亚。影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录下反政府武装分子占领小镇警察局等政府部门的激烈抗争过程,期间不断遭受叙利亚政府军的恐袭和化学武器攻击,之后反政府军的占领行动陷于胶着状态,最后进入被围困状态,饥荒等困境随之降临。
前半段的镜头剧烈晃动,鲜有对焦的画面,以及无孔不入的恐怖气氛,令人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感。一方面,真实地反映出内战的残酷无情,还暗示出摄影师及创作者在内战中的恐惧不安情绪。尽管摄影机尽量避免血腥暴力的场面,但依然令人心有余悸,无论是恐袭后的颓垣败瓦,还是占领行动时的暴力行为。后半段的镜头逐渐稳定下来,开始沉思这种泯灭人性的战争的意义,从街头涂鸦的行为到围困时期恢复平民身份的武装分子。
影片拍摄素材繁多,闪光亮点比比皆是:在废墟里晨练散步的男人,接到母亲电话的狙击手,白天打仗晚上派对的场面,反抗军与政府军通过无线电辩论的对话,住在废墟大楼里生活的老人,围困时期抽最后一根烟的年轻人……有一段街头访问普通家庭主妇之后疑似遇上恐袭的段落更令我不仅感触不已。导演较为稚嫩的素材组织,刻画出这场内战的荒谬和残酷,用偶尔轻松幽默的手法去彰显战争中残存的美好人性。显然,批判矛头毫不犹豫指向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泯灭良知的打击报复手段,令观众对叙利亚内战的真实情况有更深刻的理解。影片最后摄影师无意中被子弹击中而摄影机却继续拍摄记录的画面令人震撼,而事后得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十四参与人员相继死亡的事实,更令人唏嘘不已。
近期热门电影
《扫毒2天地对决》:一如既往的左派抗争精神在癫狂过火的镜头里展露无遗
电影作者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夏日之恋》丨《冷战》 丨《修女艾达》
赵德胤:《再见瓦城》丨 《冰毒》丨 《穷人 榴莲 麻药 偷渡客》丨《归来的人》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毒粉风暴》丨《混蛋》丨《血》丨《野蛮地区》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不死鸟》丨《芭芭拉》丨《心的居所》丨《过境》丨《沃尔夫斯堡》丨《爱在爱情空窗期》丨《柏林游魂》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银湖之底》丨《它在身后》丨《不眠神话》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死于明日》丨《玛丽真快乐》丨《恋爱诊疗中》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梦呓》丨《食人录》丨《利维坦》
伊利安·梅泰夫 :《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丨《四分之三》
阿兰·吉罗迪 :《勇者不眠》丨《湖畔的陌生人》丨《保持站立》丨《时候到了》丨《给乞丐一点阳光》丨《老梦前行》丨《逃亡大王》
戛纳电影节
法国黑人导演拉德·利空降入选戛纳竞赛的处女作《悲惨世界》会引起空前的争议吗?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