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陈寅恪忌辰 |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一匡当世之学风,示人以准则
陈寅恪
(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
民国初期,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
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齐名
通晓20余种语言,先后在日、德、法、美
等国求学,却没有一张大学文凭
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提法
被无数知识分子奉为毕生践行的“圣典”
著有《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今天
是先生的忌辰
先生的背影
是民族的正面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大师丨陈寅恪
(上)
大师丨陈寅恪
(下)
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1942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1955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2年作《赠蒋秉南序》,可以看作是他对于学生最后的学术遗言:
果未及十稔,神州沸腾,寰宇纷扰。寅恪亦以求学之故,奔走东西洋数万里,终无所成。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昔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虽然,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
——1962年《赠蒋秉南序》
陈寅恪贯通中西的渊博学识,卓尔不群的学人风骨,以及气象万千的学术成就,可称一时无两。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义宁陈氏家族。陈寅恪这座高峰,原是拔起于群峰并峙之处。翻开新编《辞海》,陈宝箴(祖父,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陈三立(父亲,与谭嗣同等人并称“维新四公子”)、陈衡恪(长兄,字师曾,近代著名画家)、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恐怕翻遍《辞海》也难再见。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碑文
1928年6月2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不是书法家,但他在书法上是受过相当训练的。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来源:网络)
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链接:
1 思政资讯类
周峰: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冯秀军:始于天性 依于节奏 成于风格
5.5-8.5 国博: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5.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视频)
2 全国朗读活动类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53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6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4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3 纪录片、专题片和特色节目类
4 百家论坛、学生活动类:
北中医学生讲思政课(1-7)
5 时政微视频类
数字解读这五年(1-3)
6 影视、歌曲MV、情感微视频类
7 军事微视频类
8 法律法规案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