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德格尔的“新人”

佘江涛 佘江涛的江和涛 2022-10-02

点击“佘江涛的江和涛”关注我


全文2085字 | 6分钟阅读


每次想到海德格尔,就会想到勃拉姆斯。这两位德国人都十分的内向、深沉、质朴、怀旧。一位是诗人似的哲学家,最后与传统哲学一刀两断,沉浸在“思与诗”当中,一位是具有哲学家气质的音乐家,从来不把音乐作为娱乐的工具,相信音乐最能表达悲剧哲学和忍让退隐的情绪;一位相信“思与诗”能使人进入澄明无蔽的境界,一位坚信音乐关系到人的命运和对它的最终思考;前者是最后的古典哲学大师,后者是最后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两人的作品都是复杂、细腻、高雅、严肃。在勃拉姆斯灰暗、忧郁的室内乐旋律衬托下,捧一本海德格尔晦涩的书来读,难免产生置身于黑森林中的感觉。起初四周云笼雾罩,如越来越深的思;随后渐渐豁然开朗,如越来越明的诗。你会完全沉醉于你所曾惧怕阅读的话语之中,倾听一位自然的守护者内心之声。(请读我的《你会永远爱上勃拉姆斯》

这位出生于巴登的乡村小镇的哲学家,天生具有农民气质。1922年他33岁时,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堡——黑森林的南部——建造了一间小木屋,它成为崇拜者们的朝圣地。他最著名的《存在与时间》于1926年在这里完成的。在这本历史性的著作中,人的存在(此在、存在者,dasein)成为一切的出发点,唯有从人的身上才能逼问出一般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言语深奥、论证繁复,对人的存在状态和显示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描述,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把人的地位巩固起来,同时塑造了“烦”而不“畏”、“向死而生”的“人”。

不久,此书中人的形象已不能使他满意。作为一个质朴的农民,他从本能上热爱人融化于其中的自然,而不是人所操纵的自然。他需要一个心平气和、泰然处世的“人”,来取代“烦”而不“畏”、“向死而生”的“人”。这一新人听命于世界的存在、存在本身的邀请,期待这一存在的召唤。存在的基础不再是人的存在。存在是一种结构,包含“天、地、神、人”的世界,自然是其基础。

“新人”是自然的守护者。从1930年起,海德格尔开始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不再赋予他的小木屋以意义,而变为小木屋的看守者。世界的存在比人的存在重要得多,人只是自然的邻居和守护人。他开始消解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成为后现代的拓荒者。海德格尔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日渐膨胀的个人,以及这个人的附属物——被资本和政治滥用,最终吞噬人、毁灭人的技术。(请读我的书评《技术与资本》《很难读懂又不容错过的奇书》

现代人不需要置身于小木屋,宁愿蜷曲在铲平自然的钢筋住宅中;不需要林中路上的静思,而需要高速公路上的驰骋;不需要不懈的运思、追问,而需要稍纵即逝的信息。海德格尔惊恐于人被连根拔起的境遇。人类和地球的西方文明化正在毁灭、枯竭一切本质性的东西。现代人已无家可归,安居无处,内心的“思与诗”早被剥夺,彻底失去了本真的安居。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整个狭长的谷底疏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晴空里翱翔,舒缓、自在。这就是海德格尔“思与诗”的工作空间,他保管、照看的世界。他臣服于自然,自然以它的原样涌入其心胸。他带着还乡的喜悦,诗意地安居在黑森林的土地上,进入明澈、敞开的境界,倾听自然的“寂静之声”,期待着自然无蔽的显现,自然和人的合一。

“新人”用“思与诗”发现真理。地隐匿、关闭,天明亮、敞开,真理存在于地的遮蔽和天的除蔽的张力之间,存在于大地和天空之间无蔽的“林中空地”。

海德格尔窥见了一个奇妙、神秘的世界,它只能用愈发难解的语言才能表述清楚。它不是有着规范的逻辑和语法的哲学语言,它是真正具有思想的诗的语言,“思”遮蔽 ,“诗”除蔽,两者统一而不分离。赫尔德林是运思写诗的典范,他发现大地和天空之间的意义。“思诗合一”去发现存在自身涌现的真理,这是海德格尔一生获得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思与诗”就是胡塞尔“悬置”之后的直觉,这个直觉发现了世界的本质,这也是胡塞尔一生的智慧。

“新人”是艺术的守护者。“技术”是人自我扩张、最终不受控制的“框架”,是自然征服者的工具,最终它吞噬征服者;自然的本意是“涌现”,艺术最初和技术贯通,以自然为源泉,是自然守护者的工具。要守护自然就要守护好艺术,用艺术驯服技术。
海德格尔的晚期著作触及了人最敏感的神经中枢,这一中枢在人类对西方现代文明——它的技术、财富、荣华、征服、掠夺、人的自我中心——的偶像崇拜和盲目效仿中,彻底石化了。

海德格尔旧人和新人影响了两代人的思想——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他对大写的、唯我独尊的自我开始厌倦了,对传统哲学的思维形式厌倦了,对征服自然的技术厌倦了,没有比感恩于“天之大道”更贴近解救之途的了。这个天道就是成为“新人”,用“思与诗”发现自然,用艺术守护自然,就是文化控制文明。

1976年,海德格尔自己感到四周愈来愈暗了,他终于彻底融入他一直心向往之的自然当中。在无思、无诗、技术征服自然的时代,还有谁依然漫步在林中路,栖息在小木屋,守护着黑森林,沉浸在问、思、诗的虔诚中?

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是一条离开西方,通往东方的道路。这条路上的人越来越多了。


点击封面图片立即购买



end



        江        工业设计和现代出版业
出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出版的系统方法论
出版的三个阶段和三个硬核问题
出版的新生态

凤凰出版的理想主义

作为集体行为的出版
出版人和他的阅读
童书出版是人格质量和出版质量的种子
        涛        

李斯特:“三面五地”的大师

你会永远爱着勃拉姆斯
贝多芬的英雄风格

说不尽的古斯塔夫·马勒

永远的古尔德和哥德堡变奏曲

小号世界

东方的、也是最好的小提琴的声音莫扎特的另一面当代经济史的真实面目

鲁迅三书

“凤凰·留声机”丛书总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三十二年出版纪念语
生存—成长—成功:从约翰·契弗那里想到的事情
书评 |《英帝国史》是一部小型的世界近代史

书评 | 叶舟的《敦煌本纪》:重塑长篇小说的古典气场和尊严

书评 | 纳粹大屠杀的根源来自哪里?

书评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书评 | 技术和资本

书评 | 很难读懂又不容错过的奇书

书评 | 中国植物科学画百年历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