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桌全穿着BOY LONDON,凌晨2点,我该走吗
源记物语丨第110篇文章
阅读提示丨3435字 4分钟
普通人的视角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已经发酵几天了,官方的动作可谓快、重、狠。媒体评论从很多角度和层面都讲得很多了,我们相信国家。而我想讲的是,从一个普通人视角来看这件事的话,如果我附近出现了一些看起来有点“危险”的人,我怎么判断?我该怎么办?
● ● ●
6月10日凌晨2时40分左右,三个在店里正常吃烧烤的女生,被一群男人打了。
她们被打得很惨。她们做错什么了吗?没有。
舆情汹汹,要求将犯罪分子抓获。官方动作很快,9个嫌疑人没两天就被抓了。
民众的愤怒并没有随着嫌疑人被捕而降低太多热度,怒火开始烧到别的地方。嫌疑人已转出去的餐厅收到威胁物品,唐山的城市形象被骂,唐山人被“无差别歧视”……
一时之间,与嫌疑人挂钩的东西都不免被殃及。
而有细心的网友看打人监控视频时发现,几名嫌疑人中,有穿着国际潮牌BOY LONDON的。这个牌子,近几年的形象仿佛与“社会人”脱不了干系。
很快有人跑到BOY LONDON品牌官方处去问,他们也通过客服表了个态。也有BOY LONDON的粉丝在官方微博下面说不要扯到品牌。
上述那些被殃及的周边人和事,我觉得都是无辜和不必要的。
但,BOY LONDON,冤吗?
01
1605年和1606年,《唐·吉诃德》分上下部在这两年出版面世。小说在欧洲引来巨大的争议。里面的主人公,骑着一匹又瘦又老的马,妄想重寻黄金时代的骑士精神,但别人看到他穿着一套破旧的盔甲,就只会嘲笑他,喊他“疯子”。
同样在1605或1606年,有另一件引发争议的事件发生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画出了或许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巅峰的画作《圣母之死》。
在这幅画中,主角圣母玛利亚陈尸榻上,周遭的人悲伤不已。
用今天的话来说,卡拉瓦乔这幅画实际上是一个收了钱的“命题作文”——有一个法官委托卡拉瓦乔给他私人的礼拜堂作画,主题是“圣母升天”。结果,甲方拿到这幅画的时候懵逼了,这画的是啥啊?这是圣母吗?是个村姑吧?衣服劣质而单薄,还是艳俗的红色,发型糟乱、身材臃肿,与传说中完美而神性的形象大相径庭。于是,教堂拒收了这幅画。
不论是《唐·吉诃德》还是《圣母之死》,穿越时间之后,后世当然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都是划时代的艺术杰作。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这些作品为什么会引来极大的争议?
因为人物的形象与主流社会价值不符合。
而服饰,就是将形象与价值匹配最好的媒介。
唐·吉诃德想要宣称自己是个光荣而伟大的骑士,为什么别人一眼就嘲笑他?因为他穿着的盔甲太破旧了,没人相信有这么寒酸的骑士;
教堂心中的圣母玛利亚是什么样的?哪怕画出不穿衣服的神圣胴体的圣母都可以,就是不能让她穿着普通人的衣服。
然而,这恰恰就是这两个作品穿越时间之后的伟大之处。
而服饰,从来都是阶层用以确立自身身份的重要符号。
15世纪的英王爱德华四世期间,英国下院曾提出过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
服装,是阶层的一种“门票”,我允许你穿,你才是自己人。而同时,服饰的潮流变化,也代表着社会价值的转移和权力的更迭。
当17世纪资产阶级渐渐崛起,开始挑战传统贵族老爷们的地位之时,资产阶级习惯的那些衣服又渐渐成为了风气之先。
贵族们穿着的衣服,不讲究实用性和功能性,只追求华丽,怎么复杂怎么来。但当时的资产阶级不一样,他们是要干活的,是要接地气的,是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在资产阶级开风气之先的荷兰,17世纪时的服装体现了这种特点。男人们开始穿上了裤子(是的他们之前穿裙子和丝袜),女人们的紧身胸衣和裙撑也取掉了。
服装是审美的,但同时也是阶层的,是有价值主张的。
你穿什么衣服,你就是什么人。
02
在现实的黑帮街头火并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双方混战之后,该怎么不误伤自己人?
2015年台湾黑帮电影《角头》中,对此有一个场景描述:开战前每人在袖子上绑一个红带子,让同伴们可以认出自己人。
黑帮们的这种做法并不稀奇,以服饰划分敌我,在真实的革命中,也是这样。
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们因为都穿着国民革命军的服装,为了有效区别“敌我”,起义部队系红领巾以示区别。
黑帮们的服饰,首要讲究的就是“统一性”。这既是为了保证穿得一样的自己人可以被认出,也是为了与外界进行有效的阶层划分。
进入当代消费主义之后,一旦有一帮人统一穿着一类服装,就很容易引发外界的关注,而带起一种风潮。
服装品牌向来注重价值表达和风潮的带动,从不同的阶层借鉴元素是常有之事。黑帮风格,这种与主流价值抵触的元素,其背后又蕴藏着极端价值,恰是服装品牌喜爱的。
报童帽,原本不是报童们戴的,是他们的父亲干活时戴的。而为了体恤孩子们小小年纪在街头迎风卖报,父亲们将自己的帽子给了孩子们戴,逐渐成为了报童们的标志性符号——工业革命时的英国街头,远远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戴着大大的帽子,就肯定是一个卖报纸的孩子。
而这种帽子后来被英国的黑帮们拿来使用,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好看,而是其实用性——便于藏剃须刀片,在危险时可以立刻拿出武器。
于是,一种奇怪的混搭风格出现了——这帮人穿着高雅的、代表上层阶级的西装,但却带着工人阶级的报童帽。
被誉为最时尚的黑帮片的《浴血黑帮》中,谢尔德三兄弟及其同伙们就常穿着这种混搭的服装。
而通过媒体和服装品牌的大肆宣扬,这种风格就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标配。
无独有偶,嘻哈风格的服装的风行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嘻哈风格服装最让人的标签是,OVERSIZE——绝对大于适合尺寸的衣服和裤子。据说,这是当年美国街头的小混混们只能穿着自己的哥哥们留下来的衣服而导致的。
而这些宽带的服装也给了这些黑帮孩子们好处:当他们在自己的衣服裤子中藏进枪支、毒品时,别人看不出来。
同时,为了弥补这套服装所无法彰显的高贵性,他们会在配饰上做工夫——大金链子。
宽松到拖地的牛仔裤,跟手指一样粗的大金链子,这种混搭风格就成为了美国黑帮的标配服饰之一。而嘻哈这种音乐,在崛起之时就与美国黑帮脱不开干系。
实用性+高贵性的不匹配式混搭,正是黑帮服饰的典型代表。
03
2017年,臧鸿飞第一次登上奇葩说的舞台。在他的首秀说,他说了一个自己被“网暴”(好像那时还没这个词)的经历:他调侃黑人跟东北人挺像的,都喜欢戴大金链子,黑人喜欢嘻哈、东北人喜欢喊麦。
不得不说,这个洞察还是有点意思。
这一次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之后,这张通过外表辨识“危险”人士的图流传率很高。
作为一个对品牌相关知识稍有了解的人来看,我认为BOY LONDON一点都不冤。
一个有着庞大专业团队的服装品牌,不会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受众和市场定位,相反,他们做过的调研比我们普通人都细致得多。
之前,有一家国产品牌江南布衣,在网上被爆出来其在服装印花图案上“别有用心”。
也有不少粉丝和自媒体跑出来大喊,江南布衣是无辜的,被设计师坑了。
我也不相信。
资本家都不傻,他们投入的真金白银,他们知道自己卖给的是谁。
服装,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和审美趣味,如果你说自己是被“特定人群”无意中选中的,一百年前我相信。现在,我不信。
● ● ●
在服装这件事上,可以判断出审美趣味、阶层定位、价值主张,所以,如果以后你凌晨在烧烤店遇上隔壁桌全坐着穿BOY LONDON的“精神小伙”,建议快走。
而作为普通人,如果真的遇到暴力现场,我的建议是,别硬怼,第一时间保护好自己,报警。
今年是扫黑除恶的收官之年,“黑”要除尽,而拔尽“保护伞”才是更重要的。相信国家的行动。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如果觉得本文有点用,点个赞和在看,若还能转发,更感激。
✍️✍️✍️
回顾往期【公共热点】精彩文章:
教材插图事件 | 王心凌翻红 | 全国统一大市场 | 上海疫情 | 东航空难的媒体报道 | 恶魔刘暖曦 | 俄乌战争之外的冷知识 | 灵活就业 | 《开端》的爆款密码 | 西安疫情与城市形象 | “眯眯眼”事件 | 孟晚舟回国 | 抖音张同学 |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 《鱿鱼游戏》大火背后 | 凡尔赛文学 | 2021年度十大争议公司 | 网络热词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