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有几大区域文化

志说岭南 2024-04-11

岭南汉文化到底可分为几种地域文化?常见观点有5种:“独大论”“双核论”“三大民系论”“广潮客雷论”“多元论”。

广东省行政区划图

1.“独大论”

观点内容:独尊粤语(白话)及粤中(广府)相关文化,认为岭南文化的精髓皆由其体现,除了粤语之外,诸如潮州话、客家话等其它方言皆系广东不入流方言。

观点持有者①:旧时广府沙文主义者

观点形成原因:

1.古时地理隔绝带来的认知偏差。过去交通不便、广东以莲花山脉为界形成了两大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圈。这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著)里便已指出:“古代两粤大河流域的土著都是壮人。只有粤省的极东部分,今日潮汕地方,少有壮人罢了。”

2.省城本土学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态。因上述地理隔绝原因,不少广府学者对莲花山脉以东的方言文化知之甚少,亦不愿细加了解,即以省城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全部精华来自我标榜,称“粤中四大**”或“莲花山脉以西地区四大**”为“岭南四大**”“广东四大**”,如广东四大名山、四大名园、四大书院、十虎、粤菜、粤剧、粤语……之类都是自动忽视莲花山脉以东地区后分出来的蛋糕,故过去“岭南”一词是粤语文化的专用词汇,这便是“广府沙文”一词的由来,在现当代香港粤语文化强势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沙文主义观点也颇有市场,如在“撑粤语”的活动中甚至有极端分子喊出了“广东人不说广东话就离开广东”,这当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部分粤西网民对“广府独大”观点的维护和狂热远甚于广佛本地人,各种极端言论多少暴露了个人主义者的无知和狂妄。广府文人的实在主义又或说是现实心态有助于群体内部各方充分调动自身争取财富的积极性,但始终缺乏了一些对文化艺术较为执着的追求,以至于广州、香港这些粤语盛行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常被人讽以“文化沙漠”,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缘于本地人在文化品味和金钱兑现的选择上常见的厚此薄彼,一方面可能也缘于其本身在拿来文化上更倾向于融合利用而非包容交汇,以至于显得文化格局不是很大。

▲很多人对广府的印象停留在了广州府城里,其实广府文化体系里的名城重镇可归纳为“一心双臂三外延和诸小强”,所谓“一心”,即古番禺县治和古南海县治所在的广州府城,“双臂”即经济文化影响力超过省内大多数州府的佛山和东莞这双镇,“三外延”即扼守珠江分支东西北三江的惠州城、肇庆城和韶关城(这三座古城都不同程度地受广府文化影响,其中肇庆是广府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惠州城和韶州城则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诸小强”是指府城周边的卫星城镇新会、增城、顺德、香山、花县等。佛山不是城又不像镇,不是城,是因为它本质上是广州府城的商业补充,没有城墙;不像镇,是因为它在古代的经济实力比省内广州城和潮州城以外的古城都要强太多,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这里所称佛山镇曾名曰季华乡,其范围大致是今日之禅城区。
▲如果说佛山是广州的“右膀”,那东莞就是省城的“左臂”,这左右双臂膀跟着省城老大哥一路发达到今天,很多人以为东莞只是经济繁荣,文化底子差,其实东莞作为广东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几个县邑之一,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不遑多让,历代涌现了进士240名,这成绩放省内仅粤中之南海县、番禺县和顺德县;粤东之海阳县、揭阳县和潮阳县可与之匹敌。东莞境内的可园还是粤中四大园林之首,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西江名城——肇庆城(今端州区内):是省城西支点,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城名为其登基后亲笔所赐,意为“肇始吉庆”。肇庆东接广佛,西通广西,坐守珠江干流“西江”,而西江流域又是广州本土文化的主要输入地,故肇庆有广府文化发祥地之说,肇庆风光秀丽,鼎湖山和星湖闻名遐迩,是岭南土著文化的主要诞生地之一,这里又是中原文化的传承之地,端砚名显四方,宋徽宗和包青天的故事亦给这座古城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色彩,在古代,肇庆的地位仅次于广潮,与惠州、韶州等地同处省级二线城市之列。


观点持有者②:省外民众

观点形成原因:认为文化上的广东也与其它省份差别不大,广州之于广东如同长沙之于湖南,武汉之于湖北,沈阳之于辽宁,成都之于四川……受广而告之的“广东话”“粤语”“粤剧”“粤菜”影响……认为名称都这么叫了,应该就独此一门了。

有不少人认为广州人市侩,这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去看茶楼文化、穿拖鞋的本地人、看他们压红包的数量吧,看完会恍然大悟。

光亮四射的珠三角符合人们对广东经济文化的整体认知


2.“双核论”

观点持有者:

多数文史学者

观点内容:

以莲花山脉为界将包办岭南的粤语文化和自封岭东的潮语文化这两大最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合称“双核”

观点形成原因:

1.古时地理隔绝形成的两大。上面我们已讲到地形对广东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中有云:“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于潮为近,语音不殊”,这话的意思是,潮汕的方言和风俗与闽南地区近似,广州、惠州、梅州一带的人用自家土话没法与潮汕人沟通,唯惠州府海丰县尚可,这里的明朝海丰县就是今天整个汕尾市了。总的来讲,潮汕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影子、闽南文化的近亲。与粤中(广府)文化差异极大。

▲潮州古城是宋代以来广东省第二大府城,现中国十大遗存古城之一,城内古文物众多,如“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湘子桥、广济楼、开元寺、牌坊街、许驸马府、甲第巷、韩文公祠、己略黄公祠、海洋儒学宫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文物,这座古城在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揭阳与潮州古城所在的“海阳”以及海滨邹鲁“潮阳”合称“潮州三阳”,素有“米县”之称,其虽未曾是府治之地,但却坐拥明清时期省内第三大古城,城内文物众多,如全国第二大的孔庙“揭阳学宫(文庙)”、最气派的城隍庙、大气非凡的关帝庙(武庙)、显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进贤门等。
▲海丰古城远离潮州三阳腹地,旧时统管今汕尾全域,其虽大多时间属惠州府管辖,但却与潮州三阳同根同源,清代海丰县虽人口稀少,但亦为朝廷贡献了一批科举人才,历代进士人数居惠州府(含今河源及梅州西部等地)诸古县第三,进士率居惠州府第一,至近代人才井喷,涌现了“粤军之父”陈炯明、“农民运动大王”彭湃、“新中国音乐体系”开拓人马思聪、“中国民俗学之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中山医科大学一代宗师”柯麟、“中国新武侠电影”开拓者徐克等一大批开天辟地的人物。
独自寻乐的潮汕文化人

2.潮籍文人的清高与不争。面对旧时粤中本土学者的贬损和将“岭南概念”据为己有的现象,潮籍文人的反应并非“我是你非”或“你有我有”,而是“岭南是你的就你的,我玩我的”,故以莲花山脉为界自称“岭东”,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个性也是潮汕人被称为“潮州怒汉”的原因之一,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处世哲学与潮汕地处省尾国脚的行政地位劣势相结合却埋没了很多人才。

自南宋以来,几乎每个时代粤籍文化巨人都有逾半出自潮汕(岭南名臣文人概览),但潮汕各文化板块却一直没有自立门派的意识、也没有争取省城级别的宣传平台。故至今日知“岭东”者亦不甚多。潮汕人这种“只管自己尽情干,不管别人怎么说”的自娱自乐式活法,好处在于拼搏实干精神能更好地成就自我,坏处就是不管怎么有出息都难以站上“C位”,加之潮汕人口仅占全省不到六分之一、面积十五分之一、行政地位又是出了名的“省尾国脚”,粤语流行面积和人口均占全省一半左右,客家话人口虽不一定比潮汕话人口多,但客家话流行面积加上省外部分则几乎与粤语区相当,于是潮汕即便强大成“老二”的角色也难以“服众”,有好的东西、重量级好的新闻,往往不被省内其它地区网民重视,而但凡有一点坏新闻,哪怕是与潮汕人无关的负面消息都有可能被加工后强行黏上,如前些年陆丰个别村多次出现的毒品新闻、惠来个别村的假货假钞消息,某个巷子的流血新闻,往往会在新闻标题上被冠以“潮汕”二字,而某个坏消息如重男轻女的歪风邪调不一定和潮汕人有关、以及一些纯粹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香港电影都经常能跟潮汕扯上关系,于是乎,很多在外经商从政求学的潮汕人在这种恶意裹挟之下也懒得申辩,一般都是夹起尾巴做人算了,反倒是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小年轻我行我素,叫有心人抓了些把柄,形成“证据确凿”的印象。总的来说,潮汕人不擅长自我宣传和统战的做法在未来极有可能吃大亏。这也充分暴露了这个群体并没想象当中那么团结,甚至有着“各扫门前雪”的封闭心态。说潮汕人团结的,大半是没了解过潮汕人的内斗史,又或者是香港电影看得比较多。

潮州-韩江

广州-越秀山确切地说,未曾有潮籍学者提出过双核论的观点,这种论调更多的是来自文史学家对莲花山脉两侧“岭南”“岭东”民俗、方言、文化、体质特征等各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如地处结合部的惠州过去则既称“岭南”又称“岭东”。

▲潮汕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者王力曾道潮州话乃古汉语;而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说:“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著名作家、编剧王朔则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用潮州话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都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如同吟唱一般。可惜秦朝不过两代,没把潮州话给发展成国语,不然现在全中国都讲潮州话,多有架势,用潮州话讲“我爱你”,也不至于那么肉麻兮兮。





3.“三大民系论”观点持有者:新闻工作者、客家学者观点内容:依北方人入粤时间、路径、分布区域的不同将广东分为以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府文化区、以潮州为文化中心的潮汕文化区、以梅县为文化中心的客家文化区。观点形成原因:粤东北富商和文化人的强势崛起:地处粤东北的梅州地区区位极为特殊,这里既是山美物饶的土地,曾是汉初越族部落首领梅绢的封地;又有着行政区和文化板块交界处的尴尬,其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深山高谷区、莲花山脉向武夷山脉挺进的枢纽通道,区位上是典型的山高皇帝远,故自古啸乱不断,曾分由潮、惠两州府屯兵管制。后来清朝严厉打击东南滨海区、鼓励发展内陆区,通过软硬兼施手段在梅州设立嘉应州,使梅州俚人入籍归户,亦迁部分山民到珠三角乃至广西参与土地开发,加上梅州先民随潮人下南洋者众,经过一两百年努力,梅州的科举文化和民间资本强势崛起,至19世纪便有了获得更高话语权的强烈诉求。值得注意的是,比嘉应更早设州的南雄、罗定等地却不如梅州这般有影响力,这与其所处区位有很大关系,科举文化上,与梅州临近的吉安、抚州、泉州、漳州、潮州都是王级存在,经商致富上,与梅州一衣带水只隔山的潮州是“中国近代三大商帮之一”红头船商帮的故里。再有就是梅州既非平原也不处关键通道上,不易受乱世之灾,延续性较好。

清末-广东区域间人口密度


梅县南门码头 程江和梅江交汇之处 历史图片

梅州境内的梅县、兴宁、五华和大埔都是粤东地区最为古老的几座县邑之一,它们几经更名,大多是在清后期至民国年间才确立了今日之名,其中原属潮州府的梅县和原属惠州府的兴宁都曾交替成为粤东北地区经济文化辐射能力最强的县,至清代雍正年间,为闽越赣边区一带匪乱蛮啸才设立嘉应州(清代有府和直隶州之分,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地级市”和云贵高原一带的“地区级自治州”),并将州治确立于梅江流域的程乡县,程乡后来改名梅县,其后兴宁虽曾短暂成为兴梅地区行政中心,但梅县相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身在粤东北地区的中心区位优势注定了其实为重心所在之特质,至改革开放初期,梅县地区改名梅州市(宋代已有梅州之名,为纪念越王梅娟封地而定程乡所在之州为梅州)。

广府极端沙文主义的强烈刺激。十九世纪末全球种族主义言论甚嚣世上,一些得风气之先的粤语本土学者也未能免俗,这些人在“一口通商”及“岭南中心”的自感优越中也开始了对其它地方文化的讥讽乃至抹黑,加之当时全省本土宗族间常为争田水大打出手,这些从嘉应迁居粤中粤西的“来人”(因是远自嘉应的外来人,故称来人,也称客家人、艾人、崖人)因方言大异且外来弱势,更是被首先欺负的对象。故个别粤语学者便大量杜撰书籍称嘉应人不是汉人(当时驱除鞑虏的声音渐起,汉人即正统的论调常有)也不是广东本土人,而是野蛮人。为此,正酝酿着如何争取话语权的嘉应文人便以此为标靶,选取“客家人”为自身称谓进行宣传,以“客家”为文化概念并赋予其“高贵正统”的内涵来与粤语学者开展文斗,嘉应人将此举称为“客家觉醒”“客家运动”,至20世纪初兴宁人罗香林以嘉应众多族谱自证客家人是来自中原的纯正汉人,建立起一整套客家文化体系,并创立“民系”说,将广东汉族划分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这些在今日看来非常幼稚且无畏的争论回应了那个时代的诉求,其本身是旧社会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只不过,随着后来广客话语权的此消彼长以及多数广府人本身就不在意这类你黑我白,三大民系论也便慢慢地被大众接受了。遗憾的是,在时人看来“好作文不好读书”“好虚荣不务实”的罗香林为自证客家高贵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子:不断论证南方古今名人系“客家人”以证明客家人有别于人。典型如以《国父家世源流考》与广府文人和翠亨孙家族谱对立,认为孙中山系客家人。“罗香林现象”并非孤例,与其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客家学追随者沿着旧调唱出来了更多新论,如将论证人民领袖、抗元英雄、华人首富、学界泰斗等名人论证为客家人的文章堪称排山倒海,如与一些广府学者一起将河洛人“谐音化”为鹤佬人、河捞人、学佬人、学老人、福佬人的客家学者大有人在;如将惠州封为侨都或客家四都之一、将广州封为客家十州之一的小儿言论亦随着客家网民修改的百度百科词条大行其道,将客家范围不断地扩大化、泛化……

过去,梅州人一直拿着族谱与广府人谈血统论,但参与这些文斗的广府学者其实非常少,这大致也与广府人相对比较务实甚或现实的心态有关,在当代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起来后,高校和机构学者在对广东三大民系的体质特征和基因对比研究中发现,客家人其实并不是客家学者所传播的那么“纯”,而事实上,大凡有点常识的都懂,“纯种”和“正统”这概念一般不适用于人类相关研究。


从广东到台湾到福建的相当大部分客家学者、一些客家网民前仆后继,甚至到了不容反驳的地步,以至于嘉应学院房学嘉提出“客家人由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这样的论点,都会被其他客家学者批评甚至遭遇恐吓。这场如火如荼的宣讲一方面满足了一些人的亟待释放的虚荣心,也成就了梅州以“世界客都”之名成为万众焦点的今天,梅州也为此在近二十年来搭建起了一个个动辄几十亿的文旅项目和世界级文化设施,但歪解历史和堆砌景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积淀从来都是先于神话存在的,这也正是学界以“客家神棍”相讽的原因,如此看来,“客家学”之父罗香林的口碑自然是两极分化的。梅州现在不缺资本,而是缺乏挖掘本土成千上万年历史文化财富的群体,若是有客家学者愿意沉下心来研究哪怕是中古土著“山都木客”、近古名宦“仇士良”这类讳莫如深的本土先民,那大致也说明了客家文化踏出了勇敢而自信的一步,至于罗香林留下的客家各姓皆认个华南单祖(如刘广传、黄峭山、李火德、张化孙、罗景新、钟……)并顺着领个古代北方王公贵族当远祖的论著读来实在如嚼蜡一般,个中自相矛盾总能贻笑大方。
客家学者不断强调客家文化是不讲地域、突破地域的,这其实一方面很可能是想解释客家文化的散装特点,要不然就会给人一种刻意将与兴梅近似者拼凑到一块以形成客家群体的感觉。而在对比中,很多客家学者的思维却反倒给人感觉很地域,更准确地说是很团结。一般有好蛋糕都是本市先分。在珠三角,梅州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存在,很多人从梅州gdp判断梅州人很穷,其实梅州人还是比较富裕的,在广州和深圳买房的地市人群中,梅州是最多的,比汕头、揭阳这些老牌富人城市要多。而在老家建豪宅的人也很多,梅州环境优美,是长寿之乡,幸福指数可以说是全省最高的。

4.“广潮客雷论”观点持有者:新闻工作者、湛江本土学者观点内容:以粤省之中东西北为点,依不同文化特色划分出以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府文化区、以潮州为文化中心的潮汕文化区、以梅县为文化中心的客家文化区、以海康(雷州)为文化中心的雷州文化区观点形成原因:区域平衡。不少粤西民众认为“广东汉族三大民系论”是对粤西的漠视,认为粤西也应有一极与之平衡,不少人或许会好奇,粤北文化中心为什么不是韶关而是梅县,曾是府治级的通北要道韶关论历史文化积淀,当不比州治级的嘉应差,但韶关区域文化多元且未形成独具一格的方言及民俗文化体系。雷州文化独具特色且影响范围大。粤西虽分别有雷州和高州两大历史文化中心,但高州无论是文化还是区位上与珠三角、桂南及西江流域都较近,特色不明显且相比周边各县难有明显文化中心之感,而雷州地处特殊的地理单位雷州半岛,拥有广阔的红土腹地,文化特色明显,且湛江作为粤西经济中心也一直需要文化一面旗,缘于此,雷州文化成功跻身第四极,如果海南没有析出广东的话,今日海口文昌或将成第四极区域文化中心。

相比20世纪异军突起的客家文化概念,雷州文化还相对鲜为人知,仔细分析客雷这两大后来“觉醒”的地方文化,我们发现二者相对广潮两系而言缺乏系统性,即不是一个具有完整民俗文化种类及全区域覆盖面的地方文化,如“民居”“菜系”“雕塑”“刺绣”“陶瓷”“戏剧”“书画”“传统音乐”“剪纸”“民间表演”等,广州于20世纪前后诞生的粤剧与广东音乐补足了与潮州相对应的文化体系最后几块版图。潮汕五行山墙和广式镬耳山墙反观客家文化很多学者想到的都是其仍在自证“血统”的层面,而其本身具有全区域覆盖的文化样式却只有山歌,且此类山歌并非客家文化独有,而“客家菜”则是看似脱颖而出替代“东江菜”的菜系,但事实上除了“重油盐”之特点突出外,难言有体系之感,其它与广潮对应的文化样式,有的是没有,有的则只是在局部极个别地区流行甚至本身只是其它区域文化的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对唱雷州文化相比客家文化则更不足谓体系,石狗、人龙舞、傩舞等数量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只足说明特色,不足以说明体系。又因雷州人多系福建人和潮汕人迁徙至雷州半岛后与本土俚人融合的后代,故雷州话、电白话又称“俚话(黎话)”,因此类方言与潮汕方言相近,不少学者还脑洞大开地将潮汕文化与雷州文化统称“福佬文化”,此实为不学无术之举,两者除了方言相近外,在文化上难见共同点,且一个地处广东极西、一个地处广东极东,这又是如何一番奇思妙想。▲雷州古城是广东南路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其作为广东南路文化中心,隋以前文化落后,唐宋以降不少名臣如寇准、李纲、苏轼等或贬谪、或借道雷州入琼,另又有大批福建和潮汕移民由海路迁徙至此,传播中原文化,与本土俚人交融共创今日之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给很多广东朋友的另一个感觉是“彪悍”,说到这个词,你或许会想起潮汕——确切地说是想起海陆丰,也就是汕尾。雷州人敬仰“雷神”,而海陆丰人则有“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之说,听似都很“雷”很彪悍,实则是寄托着两地人民对惩恶扬善之正义感的推崇。借此,我们不妨展开着说说广东哪些地方比较彪悍,其实这彪悍是与生存环境有关的,一般而言,近海者最是率性彪悍,近山者最是精算刁蛮,而近大江则显斯文柔弱,这在说话口音上也是有说体现的,如在潮汕地区有“宁听潮州(韩江)妹子相骂,不听潮阳(近海)妹子说话”的说法;在梅州有梅县人说话比较温柔,五华人说话比较粗野等说法,而粤语民众近海者不多,故更多的是城里口音与乡间口音之别,总体而言,粤语群体说话软侬的地区不多,稍微温柔点的鉴江流域吴化方音(化州话)则因发音方式特殊被网友玩坏了。
5.“多元论”观点持有者:部分学者观点内容:依不同文化特色划分出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府文化区、以潮州为文化中心的潮汕文化区、以梅县为文化中心的客家文化区、以海康(雷州)为文化中心的雷州文化区、以新会为中心的五邑侨乡文化、以惠城为中心的惠州文化、以高州为中心的高凉文化、以中山为中心的香山文化、以深圳为中心的特区文化、当然还有我们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观点形成原因:区域内部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出文化特色广府系擅融内外中西特色,以广佛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导;潮汕系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以府城四市八邑为腹地代代传承;客家系发扬原生纯朴文化,以客家学说为载体剖析价值;雷州系以湛江为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五邑系以侨乡为亮点构筑文旅平台,惠州系以本土及客潮广三系相汇聚之包容特点吸纳天下英才;高州系以冼夫人等俚人往事为题材深挖历史内涵;中山立足伟人故里做好近现代仁人志士文章、深圳大展改革开放成就唱响特区之音、还有无论是几大都永远不会缺席的少数民族板块……惠州城门

东江名城——惠州(府治归善县,今惠城区内):追寻惠州文史,在考古学家看来,惠州的文明应从先秦时期的缚娄古国讲起,然后才是晋代葛洪入粤赴罗浮山,再接着到南北朝时期,惠州得名“梁化”,另今惠城惠阳一带称归善县,由此可知惠州当时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隋唐时惠州又改名循州,时统治粤东诸山部落的俚人首领杨世略被唐任命为循州总管,但这些都未引起人们对惠州的注视,直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开始流传,苏轼这一文化巨人大笔一挥才打破了惠州在文化名城史上的沉寂,入明后,惠州走出了若干名臣,至近代,这座连通闽粤、广潮的重要节点城市乘势而起,走出了一批掷地有声的仁人志士,在古代,肇庆的地位仅次于广潮,与肇庆、韶州等地同处省级二线城市之列。江门开平碉楼高州曾是广东人口中心粤西是广东古代俚人主要集聚地,而高州又是古时粤西的文化中心,甚至可以这么说,高州在唐代中期以前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是广东的人口中心、某种程度上的行政中心,这和当时粤东甚至粤中都尚未大范围开发有关(绝大多数地方是直至北方移民迁入后才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高州先后涌现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人物,如巾帼女英冼夫人、盛唐名宦高力士等。

▲北江名城——韶州(府治,今浈江区):相比惠州、肇庆,韶关总让人感觉到几分山城属性,其虽执珠江流域北支,但却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它与湖南的郴州隔着大东山、瑶山、蔚岭等诸多南岭山系,其中湘、粤交界处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境内的第一高峰;东北方,一道大庾岭绵亘于韶关和江西赣州之间,雄踞在南岭东端的尽头。境内“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就成为了中国丹霞地貌的“代表作”,山的阻隔,并没有使韶关变得封闭。反而让这座“山城”凭借其“咽喉位置”,充分展现出了关口属性,成为珠江流域地区与岭北省份沟通的中转站。顺着经过韶关的北江南下,前往广袤的平原地区。韶关名重于史是从诞生开元名相张九龄开始的,一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人们对岭南和大海有了几分憧憬,张九龄对韶关贡献极大,他便奏请朝廷开大庾岭路,还率人凿出了今天赫赫有名的梅关古道。

▲南雄声名在外,这里是北方移民经江西迁徙入省城的必经之地,有镇守南岭要道的南粤雄关,有广府人心系的珠玑巷。

▲罗定州与南雄州、嘉应州和连平州同为加强治安和农田开发而设里的知名直隶州,且同是盆地地形,只不过,如今罗定的知名度都较梅州和南雄小得多,不过,若论历史积淀,罗定未必不如上述二者。




广东省多元文化荟萃,总有一款是你想要的精彩。
你认为广东文化可分几大文化板块



物华天宝

岭南君


往期精彩链接:
总书记为这个地方点赞并作出重要指示
广东已有和将有的高铁线、高铁站有哪些
现当代粤籍文化名流两百人
浪险!潮汕民居一百样,长这样!
广东的误会,误会的广东!
广东前一百大姓,前三雷打不动
这几十位广东人分别捐款10亿+,最多的几个超两百亿
环广州三小强是指哪三位大佬?
3位享“国葬”的港人,2位来自广东
什么?广东省竟有这么多国宝!
“北汕广深”是什么梗?
广东四大名寺!
国字号名城名镇名村都在这!
全省各市县著名城市雕塑都在这!
64条历史文化游径! 
广东省各大城市长啥样!
为什么叫:南番顺、五邑、广州湾、高凉、广府、潮汕、三阳、嘉应……
啥?东北像一个省而广东省像三个省!
广州西关一百景,太震撼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