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几大区域文化
岭南汉文化到底可分为几种地域文化?常见观点有5种:“独大论”“双核论”“三大民系论”“广潮客雷论”“多元论”。
1.“独大论”
观点内容:独尊粤语(白话)及粤中(广府)相关文化,认为岭南文化的精髓皆由其体现,除了粤语之外,诸如潮州话、客家话等其它方言皆系广东不入流方言。
观点持有者①:旧时广府沙文主义者
观点形成原因:
1.古时地理隔绝带来的认知偏差。过去交通不便、广东以莲花山脉为界形成了两大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圈。这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著)里便已指出:“古代两粤大河流域的土著都是壮人。只有粤省的极东部分,今日潮汕地方,少有壮人罢了。”
2.省城本土学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态。因上述地理隔绝原因,不少广府学者对莲花山脉以东的方言文化知之甚少,亦不愿细加了解,即以省城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全部精华来自我标榜,称“粤中四大**”或“莲花山脉以西地区四大**”为“岭南四大**”“广东四大**”,如广东四大名山、四大名园、四大书院、十虎、粤菜、粤剧、粤语……之类都是自动忽视莲花山脉以东地区后分出来的蛋糕,故过去“岭南”一词是粤语文化的专用词汇,这便是“广府沙文”一词的由来,在现当代香港粤语文化强势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沙文主义观点也颇有市场,如在“撑粤语”的活动中甚至有极端分子喊出了“广东人不说广东话就离开广东”,这当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部分粤西网民对“广府独大”观点的维护和狂热远甚于广佛本地人,各种极端言论多少暴露了个人主义者的无知和狂妄。广府文人的实在主义又或说是现实心态有助于群体内部各方充分调动自身争取财富的积极性,但始终缺乏了一些对文化艺术较为执着的追求,以至于广州、香港这些粤语盛行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常被人讽以“文化沙漠”,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缘于本地人在文化品味和金钱兑现的选择上常见的厚此薄彼,一方面可能也缘于其本身在拿来文化上更倾向于融合利用而非包容交汇,以至于显得文化格局不是很大。
观点持有者②:省外民众
观点形成原因:认为文化上的广东也与其它省份差别不大,广州之于广东如同长沙之于湖南,武汉之于湖北,沈阳之于辽宁,成都之于四川……受广而告之的“广东话”“粤语”“粤剧”“粤菜”影响……认为名称都这么叫了,应该就独此一门了。
有不少人认为广州人市侩,这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去看茶楼文化、穿拖鞋的本地人、看他们压红包的数量吧,看完会恍然大悟。
2.“双核论”
观点持有者:
多数文史学者
观点内容:
以莲花山脉为界将包办岭南的粤语文化和自封岭东的潮语文化这两大最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合称“双核”
观点形成原因:
1.古时地理隔绝形成的两大。上面我们已讲到地形对广东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中有云:“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于潮为近,语音不殊”,这话的意思是,潮汕的方言和风俗与闽南地区近似,广州、惠州、梅州一带的人用自家土话没法与潮汕人沟通,唯惠州府海丰县尚可,这里的明朝海丰县就是今天整个汕尾市了。总的来讲,潮汕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影子、闽南文化的近亲。与粤中(广府)文化差异极大。
2.潮籍文人的清高与不争。面对旧时粤中本土学者的贬损和将“岭南概念”据为己有的现象,潮籍文人的反应并非“我是你非”或“你有我有”,而是“岭南是你的就你的,我玩我的”,故以莲花山脉为界自称“岭东”,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个性也是潮汕人被称为“潮州怒汉”的原因之一,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处世哲学与潮汕地处省尾国脚的行政地位劣势相结合却埋没了很多人才。
自南宋以来,几乎每个时代粤籍文化巨人都有逾半出自潮汕(岭南名臣、文人概览),但潮汕各文化板块却一直没有自立门派的意识、也没有争取省城级别的宣传平台。故至今日知“岭东”者亦不甚多。潮汕人这种“只管自己尽情干,不管别人怎么说”的自娱自乐式活法,好处在于拼搏实干精神能更好地成就自我,坏处就是不管怎么有出息都难以站上“C位”,加之潮汕人口仅占全省不到六分之一、面积十五分之一、行政地位又是出了名的“省尾国脚”,粤语流行面积和人口均占全省一半左右,客家话人口虽不一定比潮汕话人口多,但客家话流行面积加上省外部分则几乎与粤语区相当,于是潮汕即便强大成“老二”的角色也难以“服众”,有好的东西、重量级好的新闻,往往不被省内其它地区网民重视,而但凡有一点坏新闻,哪怕是与潮汕人无关的负面消息都有可能被加工后强行黏上,如前些年陆丰个别村多次出现的毒品新闻、惠来个别村的假货假钞消息,某个巷子的流血新闻,往往会在新闻标题上被冠以“潮汕”二字,而某个坏消息如重男轻女的歪风邪调不一定和潮汕人有关、以及一些纯粹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香港电影都经常能跟潮汕扯上关系,于是乎,很多在外经商从政求学的潮汕人在这种恶意裹挟之下也懒得申辩,一般都是夹起尾巴做人算了,反倒是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小年轻我行我素,叫有心人抓了些把柄,形成“证据确凿”的印象。总的来说,潮汕人不擅长自我宣传和统战的做法在未来极有可能吃大亏。这也充分暴露了这个群体并没想象当中那么团结,甚至有着“各扫门前雪”的封闭心态。说潮汕人团结的,大半是没了解过潮汕人的内斗史,又或者是香港电影看得比较多。
潮州-韩江
▲潮汕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者王力曾道潮州话乃古汉语;而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说:“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著名作家、编剧王朔则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用潮州话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都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如同吟唱一般。可惜秦朝不过两代,没把潮州话给发展成国语,不然现在全中国都讲潮州话,多有架势,用潮州话讲“我爱你”,也不至于那么肉麻兮兮。
3.“三大民系论”观点持有者:新闻工作者、客家学者观点内容:依北方人入粤时间、路径、分布区域的不同将广东分为以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府文化区、以潮州为文化中心的潮汕文化区、以梅县为文化中心的客家文化区。观点形成原因:粤东北富商和文化人的强势崛起:地处粤东北的梅州地区区位极为特殊,这里既是山美物饶的土地,曾是汉初越族部落首领梅绢的封地;又有着行政区和文化板块交界处的尴尬,其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深山高谷区、莲花山脉向武夷山脉挺进的枢纽通道,区位上是典型的山高皇帝远,故自古啸乱不断,曾分由潮、惠两州府屯兵管制。后来清朝严厉打击东南滨海区、鼓励发展内陆区,通过软硬兼施手段在梅州设立嘉应州,使梅州俚人入籍归户,亦迁部分山民到珠三角乃至广西参与土地开发,加上梅州先民随潮人下南洋者众,经过一两百年努力,梅州的科举文化和民间资本强势崛起,至19世纪便有了获得更高话语权的强烈诉求。值得注意的是,比嘉应更早设州的南雄、罗定等地却不如梅州这般有影响力,这与其所处区位有很大关系,科举文化上,与梅州临近的吉安、抚州、泉州、漳州、潮州都是王级存在,经商致富上,与梅州一衣带水只隔山的潮州是“中国近代三大商帮之一”红头船商帮的故里。再有就是梅州既非平原也不处关键通道上,不易受乱世之灾,延续性较好。
梅县南门码头 程江和梅江交汇之处 历史图片
梅州境内的梅县、兴宁、五华和大埔都是粤东地区最为古老的几座县邑之一,它们几经更名,大多是在清后期至民国年间才确立了今日之名,其中原属潮州府的梅县和原属惠州府的兴宁都曾交替成为粤东北地区经济文化辐射能力最强的县,至清代雍正年间,为闽越赣边区一带匪乱蛮啸才设立嘉应州(清代有府和直隶州之分,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地级市”和云贵高原一带的“地区级自治州”),并将州治确立于梅江流域的程乡县,程乡后来改名梅县,其后兴宁虽曾短暂成为兴梅地区行政中心,但梅县相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身在粤东北地区的中心区位优势注定了其实为重心所在之特质,至改革开放初期,梅县地区改名梅州市(宋代已有梅州之名,为纪念越王梅娟封地而定程乡所在之州为梅州)。
过去,梅州人一直拿着族谱与广府人谈血统论,但参与这些文斗的广府学者其实非常少,这大致也与广府人相对比较务实甚或现实的心态有关,在当代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起来后,高校和机构学者在对广东三大民系的体质特征和基因对比研究中发现,客家人其实并不是客家学者所传播的那么“纯”,而事实上,大凡有点常识的都懂,“纯种”和“正统”这概念一般不适用于人类相关研究。
客家学者不断强调客家文化是不讲地域、突破地域的,这其实一方面很可能是想解释客家文化的散装特点,要不然就会给人一种刻意将与兴梅近似者拼凑到一块以形成客家群体的感觉。而在对比中,很多客家学者的思维却反倒给人感觉很地域,更准确地说是很团结。一般有好蛋糕都是本市先分。在珠三角,梅州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存在,很多人从梅州gdp判断梅州人很穷,其实梅州人还是比较富裕的,在广州和深圳买房的地市人群中,梅州是最多的,比汕头、揭阳这些老牌富人城市要多。而在老家建豪宅的人也很多,梅州环境优美,是长寿之乡,幸福指数可以说是全省最高的。
4.“广潮客雷论”观点持有者:新闻工作者、湛江本土学者观点内容:以粤省之中东西北为点,依不同文化特色划分出以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府文化区、以潮州为文化中心的潮汕文化区、以梅县为文化中心的客家文化区、以海康(雷州)为文化中心的雷州文化区观点形成原因:区域平衡。不少粤西民众认为“广东汉族三大民系论”是对粤西的漠视,认为粤西也应有一极与之平衡,不少人或许会好奇,粤北文化中心为什么不是韶关而是梅县,曾是府治级的通北要道韶关论历史文化积淀,当不比州治级的嘉应差,但韶关区域文化多元且未形成独具一格的方言及民俗文化体系。雷州文化独具特色且影响范围大。粤西虽分别有雷州和高州两大历史文化中心,但高州无论是文化还是区位上与珠三角、桂南及西江流域都较近,特色不明显且相比周边各县难有明显文化中心之感,而雷州地处特殊的地理单位雷州半岛,拥有广阔的红土腹地,文化特色明显,且湛江作为粤西经济中心也一直需要文化一面旗,缘于此,雷州文化成功跻身第四极,如果海南没有析出广东的话,今日海口文昌或将成第四极区域文化中心。
雷州文化给很多广东朋友的另一个感觉是“彪悍”,说到这个词,你或许会想起潮汕——确切地说是想起海陆丰,也就是汕尾。雷州人敬仰“雷神”,而海陆丰人则有“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之说,听似都很“雷”很彪悍,实则是寄托着两地人民对惩恶扬善之正义感的推崇。借此,我们不妨展开着说说广东哪些地方比较彪悍,其实这彪悍是与生存环境有关的,一般而言,近海者最是率性彪悍,近山者最是精算刁蛮,而近大江则显斯文柔弱,这在说话口音上也是有说体现的,如在潮汕地区有“宁听潮州(韩江)妹子相骂,不听潮阳(近海)妹子说话”的说法;在梅州有梅县人说话比较温柔,五华人说话比较粗野等说法,而粤语民众近海者不多,故更多的是城里口音与乡间口音之别,总体而言,粤语群体说话软侬的地区不多,稍微温柔点的鉴江流域吴化方音(化州话)则因发音方式特殊被网友玩坏了。
5.“多元论”观点持有者:部分学者观点内容:依不同文化特色划分出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广府文化区、以潮州为文化中心的潮汕文化区、以梅县为文化中心的客家文化区、以海康(雷州)为文化中心的雷州文化区、以新会为中心的五邑侨乡文化、以惠城为中心的惠州文化、以高州为中心的高凉文化、以中山为中心的香山文化、以深圳为中心的特区文化、当然还有我们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观点形成原因:区域内部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出文化特色广府系擅融内外中西特色,以广佛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导;潮汕系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以府城四市八邑为腹地代代传承;客家系发扬原生纯朴文化,以客家学说为载体剖析价值;雷州系以湛江为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五邑系以侨乡为亮点构筑文旅平台,惠州系以本土及客潮广三系相汇聚之包容特点吸纳天下英才;高州系以冼夫人等俚人往事为题材深挖历史内涵;中山立足伟人故里做好近现代仁人志士文章、深圳大展改革开放成就唱响特区之音、还有无论是几大都永远不会缺席的少数民族板块……
▲北江名城——韶州(府治,今浈江区):相比惠州、肇庆,韶关总让人感觉到几分山城属性,其虽执珠江流域北支,但却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它与湖南的郴州隔着大东山、瑶山、蔚岭等诸多南岭山系,其中湘、粤交界处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境内的第一高峰;东北方,一道大庾岭绵亘于韶关和江西赣州之间,雄踞在南岭东端的尽头。境内“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就成为了中国丹霞地貌的“代表作”,山的阻隔,并没有使韶关变得封闭。反而让这座“山城”凭借其“咽喉位置”,充分展现出了关口属性,成为珠江流域地区与岭北省份沟通的中转站。顺着经过韶关的北江南下,前往广袤的平原地区。韶关名重于史是从诞生开元名相张九龄开始的,一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人们对岭南和大海有了几分憧憬,张九龄对韶关贡献极大,他便奏请朝廷开大庾岭路,还率人凿出了今天赫赫有名的梅关古道。
▲南雄声名在外,这里是北方移民经江西迁徙入省城的必经之地,有镇守南岭要道的南粤雄关,有广府人心系的珠玑巷。
▲罗定州与南雄州、嘉应州和连平州同为加强治安和农田开发而设里的知名直隶州,且同是盆地地形,只不过,如今罗定的知名度都较梅州和南雄小得多,不过,若论历史积淀,罗定未必不如上述二者。
广东省多元文化荟萃,总有一款是你想要的精彩。
你认为广东文化可分几大文化板块
岭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