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教学】统编小语五上第六单元统整教学分析与建议

常新涛 常新涛的小语教学 2024-03-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往期资源,点开即看

1.【课堂教学】小语课堂,呼唤思维的张力!

2.【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小说教学

3.【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古诗词教学

4.【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小古文教学

5.【教师成长】统编教材小语教学识字体系地建构(一)

6.【教师成长】统编教材小语教学识字体系地建构(二)

7.【教师成长】统编小语一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8.【教师成长】统编小语二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9.【教师成长】统编小语三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10.【教师成长】统编小语四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11.【教师成长】统编小语五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12.【教师成长】统编小语六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13.【教师成长】统编小语低学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思考

14.【教师成长】统编小语中学段观察习作教学思考

15.【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说明文教学

16.【教师成长】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

17.【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散文教学
18.【课堂教学】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自读课文如何教?

19.【课堂教学】统编教材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20.【课堂教学】统编教材如何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

21.【课堂教学】统编小语教学中,如何构建教材知识体系?

22.【课堂教学】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怎么教?

23.【课堂教学】统编小语阅读策略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24.【课堂教学】统编小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统整教学

25.【课堂教学】统编小语综合性学习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26.【课堂教学】依托“快乐读书吧”,推进学生课外阅读

27.【课堂教学】“群文阅读”的实践意义及实施建议

28.【课堂教学】统编小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探讨

29.【课堂教学】“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孩子语言建构的意义

30.【课堂教学】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及阅读建议

31.【课堂教学】统编小语三上第六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01


【单元解析】


本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为语文要素,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为单元习作表达要素,编排了两篇老课文:一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此外,统编教材还编排了一篇新课文《父爱之舟》,这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排在了《慈母情深》之后。阅读教学之后,单元编排了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口语交际和一篇习作《我想对您说》。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涉及三个方面:(1)体会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2)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3)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这些问题均需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最后的“日积月累”编排了四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名言。在梳理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将重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尝试对单元阅读教学进行梳理:一、阅读教学内容分析:《慈母情深》——作者梁晓声,当代作家,文章选自小说《母亲》片段。小说创作于1988年,描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困难,一元五角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文章主要描述了“我”渴盼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于是硬着头皮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要钱,却看到母亲工作条件的异常艰苦。于是,对母亲的愧疚之心,对无私母爱的深切感受,使“我”感念至深,潸然泪下。课文中“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对母亲瘦弱身体的外貌描写”,以及“对语言的描写”等方面,均与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密切相关。课后练习设计:(1)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慈母情深”?(2)体会文章“反复”部分的表达效果。(3)小练笔:写写自己生活中“鼻子一酸”的经历。《父爱之舟》——作者吴冠中,1919年出生,现代著名画家,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篇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至梦醒结束。文章内容以“小船”贯穿全文,将一个个平实的故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已不可分割。从而引领读者在平白如话的语言中,细细品味“小舟”所承载的深沉父爱。课后练习设计:(1)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2)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3)读句子,回答问题。(“新滋味”指的是什么?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两个文本虽文体不同,但“将浓浓的父母之爱融入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之中”,却是相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译文,讲述巴德在童年时期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却给出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两种评价对巴德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从评价中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从场景和细节的变化中,巴德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文本内容对教学的局限性:《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文章,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情感丰富,于平淡中足见父母之爱的深沉。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两篇文本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课文虽然语言平实,以叙事为主,但故事中的细节和场景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用类似“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的阅读方法来体会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为孩子们很难调取生活经验与文本产生共鸣。如:《慈母情深》一课中的“一元多钱——这么多的钱”;“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出的热量”;“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等等。再如《父爱之舟》一课中的“臭虫咬疙瘩”;“父亲借渔船送我”;“渔船、庙会里的生活细节”;“父亲低头缝补的背影”等等内容。正是这些最能表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和场景,却是当今学生生活经验中所没有的。既然如此,教学中如何打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学建议】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统编教材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之初,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在五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语文要素”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种:
册次
语文要素
三下一单元
一边读想象画面。
四上六单元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下一单元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阅读方法,对于当前新接触统编教材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算是既陌生又熟悉的。“陌生”是指学生刚接触统编教材,旧版教材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些语文要素;“又熟悉”则是指虽然旧教材没有明确过这些阅读方法,但在阅读实践中,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常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二、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梯度安排:
原来我们就分析过: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每个单元重点落实一两个语文要素。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应将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梯度安排:对于“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作为第一篇课文的《慈母情深》,理应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而第二篇《父爱之舟》,则需教师半扶半放地引领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主阅读中来;第三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则以学生自主阅读、批注为主,而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并以“交流平台”作为最终的梳理总结。在阅读教学之后,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与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是阅读教学的延展,更是学生将所学所感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输出”过程。为此,教材内容的梯度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尝试——独立阅读——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三、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1、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言语理解与情感认同。当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出现不太匹配的情况,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就需要打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调取自身生活中相类似的信息,以达成“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文本语言内容与学生言语系统”、“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契合与认同。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如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可借助查阅资料或文章背景的介绍等方法,理解文本介绍的内容;亦可引导学生主动调取生活中相类似的经验信息,认同文本中相关的场景、细节描写。再如“图文对照”、“音乐渲染”、“有感情朗读”、“对言语表达特点的体会”等方法,均可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2、让“深情”变得更加“自然”。人间深情,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轰轰烈烈”。相反,往往越是情到深处,越是平实与自然,“父母之爱”尤是!他们对孩子的爱,永远深藏于心底,不曾炫耀;永远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曾缺席!为此,我们提倡以一种更加平实、自然的方式——“读,静静地读”,去感受文本,去感受文本平实中传递的深沉。学习《慈母情深》一课,当学生从“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慢慢地读过来,读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学生能否联想起父母工作的艰辛?能否引起学生对父母印象的再次建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再次读到“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们尝试通过借助图片或相关介绍等方法,引领学生理解其内容后,学生心目中的“画面感”将更加强烈,又怎能不叫人“鼻子一酸”呢?这就是父母之爱!一种存在于任何场景和细节中的深沉的爱!3、构建“矛盾冲突”,激发“思维张力”。《慈母情深》一课中,当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辛苦工作的姿态”与“我却是来找她要一大笔钱买书”出现在一起;当“母亲工友的话”与“母亲的话”出现在一起;当“我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却受到母亲的批评,出现在一起。两相对比,学生的思维自然被打开,文本中的情感自然升华。《父爱之舟》一课,亦是如此!“父亲挣钱艰难”却要为我加钱换个房间;大雨大雪天,“我”伏在父亲背上,父亲却在水里;让“我”吃热豆腐脑,父亲却怎么都不吃;炎热的暑天,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却让“我”在小舱里睡觉……这些场景和细节的描写,均在构建一种“矛盾冲突”,一种彰显深情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的构建中,学生思维的张力得以打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重塑生活经验,体会“场景与细节中蕴含的深情”,感悟文本,习得语言。


1

敲黑板!微信改版啦!请大家将我们设为“星标”,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不然就要跟我们走散喽!方法如下:

2

3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请在文末点个“在看”,我们将为您奉上更多有料有趣的分享!

感谢您的阅读!请随手点亮右下角“在看”!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