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印模式的三种底色丨溯元周报
Envolve Group
溯元周报,最早源于团队内部的一个习惯:每周六上午抽出3个小时,由联合创始人Alex带领大家,回顾过去一周全球范围内在「商业价值」和「时代精神」方面值得思考的深度信息。
在溯元育新,我们相信「信息素养」不仅是后AI时代良好生活的基础能力,更是出类拔萃的底层基石。我们要求在每个伙伴在自身负责的相关领域内,只看一手信息源,关注领域内最顶尖专家的动态、博客、Podcast,培养对高质量信息的阅读习惯和检索能力。
而你正在看的,正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它们围绕着“下一代的商业价值”和“更好的时代精神”两个命题展开探索和阐述。而你也将在阅读中不自觉的加入这探索之旅。
——溯元育新,王潜
本次周报
共带来4篇精选文章
India, Jio, and the Four Internets
https://stratechery.com/2020/india-jio-and-the-four-internets/
来自Stratechery的本周文章,论述了对不同国家互联网模式的看法,研究范围涵盖自由成熟的发达市场和机会迭出的新兴市场。这里摘录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互联网,在其话语体系中,诠释为自由放任(政治正确的诸多禁区除外)。实际上,缺乏必要的管控,可能导致另外一种霸权的产生。
多年来,美国经济的疾速增长得利于科技和互联网,影响力波纹逐圈扩大到世界各地,每座写字楼都离不开“办公室全家桶”,人们也早已习惯了和美国互联网产品挂钩的生活。不过,它的缺陷也渐渐浮出了水面:缺乏必要的阻力,“新生儿”产品可以在一夜之间长成行业巨人,这导致了大型企业把控市场,结果让人喜忧参半。
Ben Thompson认为美国模式的利好有以下3点:
a. 科技公司有极大的运营自由和有利可图的庞大用户群,这充盈了它们向海外扩张所需的资金。不仅如此,新成立的公司准入壁垒相对较少,尤其是内容监管或者数据收集方面。
b. 美国政府向本土科技公司收税,包括来自海外的税收。同时,政府通过这些公司观察美国向世界输出的价值观,获得他国公民的数据。
c. 不是美国本土的公司既能在美国自由运营,又能在遵循美国做法的其他国家顺畅发展。
当然,和优势并行的往往是弊端。美国的自由土壤让其他国家无法插手美国科技公司的管控,获取收入的渠道狭窄,也无力限制信息传播。考虑到数据工厂(数据从窗口进入,价值也以数据的形式流出,数据工厂进行处理和转化,比如Facebook)获得的消费者利益,欧盟法院提出了难以驳斥的理由,即美国政府收集他国公民数据是严重的隐私问题,其他国家对美国科技公司霸权的抱怨不乏合理之处。
2.欧洲模式
欧洲用类似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法规,推翻了由欧盟委员会和美国国际贸易署协商的隐私保护框架,试图分裂出自己的互联网。
然而,这一举措收效甚微。一方面,美国的科技公司巨头早就占领了高地;另一方面,新监管体系的繁文缛节会增加成本,但对潜在竞争对手的影响更大。可以说,尽管欧盟大举开凿了宽阔的护城河,但它限制了城堡的大小。
与此同时,欧盟公民的数据保护权转移给了美国政府,这是好事,但其他措施就没那么行之有效。能替代现有科技公司的企业数量会缩水,欧洲的竞争对手也很难填补这一空白。任何想扩大规模的公司都要先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走出国门,如果一家公司已经完成了产品市场匹配,也不再有繁重的监管负担,那么欧洲会成为理想的二级市场。欧洲的互联网新范式制造出的更高成本意味着人们对成功将有更强的期望,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一条已经走过很多次的稳赢道路,而不是磕磕绊绊地试探。
最后,欧洲的互联网产业目前处于什么境地?Ben认为并不乐观。与美国和印度相比,欧洲的互联网缺乏远见,除了摇头说“不”之外,一切都在苍白地空转,没有实质的进展。
3.印度模式
印度市场一直比较独特。在技术层面,印度设置了重重关卡,包括对电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和禁止外国直接投资电商产业。此外,印度市场的互联网接入和物流也是两条堆满障碍物的赛道。
与此同时,对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公司来说,本土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印度市场最具吸引力,这引发了外国科技公司和印度监管机构之间不少纷争。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国科技公司找到了解决方法,预示着第四种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投资Jio Platforms。
作为印度工业巨头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的子公司,Jio的公司业务涵盖云计算、大数据分析、AI和区块链等。从今年4月下旬到6月上旬,短短6周就获得13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目前,Jio正在考虑美国科技公司常常忽视的问题,这对印度和其他急需勾勒自身市场雏形的国家来说都很重要。
Facebook、Google和Intel等美国科技公司也应该在前进过程中继续保持警惕:探索自己道路的公司和国家对于上述科技公司来说,主要是达到目的的棋子。这并不代表投资Jio是一桩败绩,但Ben认为,印度的道路会比美国更民粹。
Growth Interview Questions
https://andrewchen.co/growth-interview-questions-atlassian-surveymonkey-gusto-hubspot/
A16z的合伙人Andrew Chen访问了几位经常面试增长团队候选人的企业高管。来自软件开发商Atlassian的Shawn Clowes, 美国知名在线调查系统服务网站SurveyMonkey的Elena Verna和其他初创公司的三位负责人分享了他们面试时会问的问题。
1.金门大桥
SurveyMonkey面试候选人时,会问一个关于金门大桥的问题:
假设明天要负责收金门大桥的过路费,但是交通流量和税收的所有记录都被抹去了,你有的只是这座桥的蓝图,在接下来的15分钟内要算出这座桥每周能产生多少收入。
这个问题是为了展示候选人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不是真要他们算出精确到小数点的答案。它是一个信号,证明候选人愿意以创造性的方式攻克一个开放式难题。要如何用粗略的知识来近似?关键变量是什么?15分钟可以做到哪一步?
没有正确的答案。它是思考不确定变量过程的一个窗口——考察增长团队成员被指派去处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会有多兴奋,同时也考验一个人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零的突破。
2.你对早期产品的嗅觉灵敏吗?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和Snapchat的关系?你平时用的小众产品怎么样?
人们消费的产品、应用程序,以及如何与它们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自己是谁,以及如何创造和发展自己的产品。
“如果你刚有了一台新电脑,你会立即安装哪些应用程序?”这个问题可以探触增长团队成员对产品的看法和兴趣点,关于这一点的解释也有很大价值。这个问题可以让你了解候选人与这个行业的联系有多密切,以及对市场的嗅觉是否灵敏。
3.你遇到过什么挫折?
如果你从没经历过挫折,不代表你一直优秀,而是没遇到正确的事。飞速成长意味着在无数挫折中乘风破浪,候选人遭受挫折的程度比具体细节更能说明他的情况:
问一个人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经历。这个问题与增长无关,但能告诉你关于这个人。你可以判断这是否是一次真正的挫折,以及观察他们对此的反应。
比如一个年轻人遇到挫折后会说,“哦,我做了一个项目,很糟糕”。这和“我在一家公司说服董事会做了一件事,这是一个漫长的决定,公司失败了”的说法截然不同。或者,“我从甲国搬到乙国,离开我的家人朋友,重新开始。”
理解挫折有助于你感知一个人擅长做什么,以及他们有多大的张力和韧性。
4.“废话”测试
如何知道候选人做增长的真实能力?你不能完全依靠过往工作的成绩判断,因为一个伟大的团队、稳固的公司,或者一个独特的机遇都可能造就一条上扬的增长曲线。
你可以问候选人,“YouTube是如何发展的?” 让他画出用户进入YouTube的整个流程,以及YouTube本身是如何运作的。这个练习展示了一定程度的细节和思考,表明候选人已经掌握了产品的精细生态,而不是深谙行业套话。你希望招聘的增长团队成员能力应该超越对概念的理解,熟悉产品落地的具体场景,只会说“废话”远远不够。
“你有什么问题问我吗?”这是对面试的总结,也是对候选人分析能力深度的秘密测试。除了关于公司文化、项目概述和基本指标的泛泛而谈之外,增长团队的最佳候选人会向面试官提出具体的问题。
5.比增长业绩更优美的,是对未来的规划
不同企业对增长的定义可能大不相同,一些增长团队只专注推动收购业务,而其他团队则对产品的战略和开发更感兴趣。作为面试官的你,更希望看到候选人从长远的、非静态的角度看待增长。你可以问,“随着业务的发展,增长团队实际上是如何跟上业务结构的?”许多候选人只想知道几个月后能做什么,这远远不够。在今天这个时代,增长是表层能力,规划产品和企业未来的清晰轨迹是深层竞争力。
Good Things Taken Too Far
https://www.collaborativefund.com/blog/good-things-taken-too-far/
青霉素大概是过去100年里屈指可数的重要发现,拯救了约8000万到2亿人的生命,但挖掘出这块宝藏的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了一个问题:抗生素是如此之好,以至于人们将其视为灵丹妙药,不过一直服用会适得其反。因为抗药细菌会适应并繁殖,滥用青霉素的人可能导致耐药菌感染,甚至死亡。
曾做出“不变的假设”的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Morgan Housel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好事可能物极必反——在一个层面上益处极大,另一个层面上却祸患无穷。这比坏事更危险,因为人们会被利好蒙住双眼,接着自然而然地合理化它的危害。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好的东西积累得太多,往往会反噬人们的美好愿景。
Morgan在投资中总结了这一规律的三种现象:
1.逆向思考很伟大,因为大众不总是对的;但持续的逆向思维很危险,因为大众通常是对的。
大多数投资财富来自一轮反向投资,商业上也一样,发现一个新的财富点,再做反向的投资。但许多投资者已经将反向投资变成了近乎于犬儒主义的观念,他们的逆向思维始终如一——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唱反调的新闻报道永远不会消失,尤其是要和公认的某领域标杆打擂台的时候。
在逆向投资者眼里,股票上涨2%就变成了泡沫,经济增长时就要面临衰退。他们认为自己是明智的反向投资者,也确实需要具备忧患意识,但是当世界的前行不只是简单的反向趋势时,这类投资人会变得更加痛苦。
奇怪的是,如果你调查成就卓越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名单,几乎每个人都是反向投资者,但没有一个人永远是反向投资者。反向投资并不是商业世界成功的充要条件。
2.乐观值得赞颂,因为世界会变得更好。但是乐观不能被曲解为“事情永远不会变坏”。
Morgan相信人们会20-30年的周期内解决难题,大多数人的生活会变得更好,社会整体运作会更公平有效。但问题涌现到消散的过程中,将充满混乱、挫折、毁灭、欺诈、不公和怀疑。
乐观和悲观不是黑色或白色的。你可以相信事情从长期来看会变得更好,而在短期内会经历一团糟,这是正确的立场,但是很难有人站得住,人们往往会选择非黑即白的绝对乐观或悲观。许多人选择乐观是因为他们对即将发生的社会进步感到兴奋,同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但是,当乐观主义被理解为事物永远会向好发展时,就会变成自满。它让你没有后备计划,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时,也会让你错误地质疑自己是否应该乐观下去。从长远来看,你对乐观的看法是对的,但无法坚持正确的态度,因为在短期内过度乐观了。
3.思想开放很好,因为世事复杂;但过于开放会搅乱一切,因为客观不变的真理是存在的。
如果你一概不接纳新的思想和视角,那么你会一直生活在固定的框架中,感受不到变化带来的新体验。但作家Daniel Okrent曾经指出,很多记者以平衡为名,在几乎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边缘观点给予同等重视,这会给边缘观点以可信性,反而造成不平衡。
这个问题很普遍,而且正在一步步走向复杂。不只是记者这么做。许多人被“真理可推翻”的原则驱使,不断寻找事实的反例对抗固有认知,然后建立新观点以求保持思想开放,最后被矛盾麻痹。
每一次明智的尝试都必须伴随着一个强大的检测器去分辨哪些是无稽之谈。要对真理抱有坚定的信念,同时摒弃固执。你必须坚定自己的观点,做出自信的决定,同时接受新的观点,偶尔更新和改变认知。
开始一天的工作并不难,但如何收尾是一门艺术。有仪式感地下班意味着归纳一整天的工作成果,也意味着给明天的工作一个有意义的起始点。这时,一个实效性强的组织管理方法可以协助自身工作的交接,也能提高与团队伙伴之间工作交互的效率和质量。
许多组织会用日报作为短期总结工作的工具,但发现它容易流于形式,成为应付绩效考核的表面文章。如果换一种方式总结,效果可能会提升不少。本篇文章解析了日报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背后体现的是组织管理的新思路: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做真正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给做过的事强加意义。
溯元方法论
往期回顾
溯元观点
往期回顾
05 硅谷的好孩子与坏孩子
溯元周报
往期回顾
06 创新正在抑制我们的进步
04 投资了2300家公司之后,500 Startups有话要说
现在微信公众号打乱了时间线,如果你不特地点进来,很可能看不到本号了。希望喜欢【溯元育新】的读者朋友们将本号【设为星标★】,方便找到我们;也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