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二(5)

圆瑛法师 僧伽吒经法门 2023-01-27

丑二 后先异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因心之体,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此二语,阿难以根性同念心,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终成戏论?即自语相违也。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

  丑三 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吝。蒙者蒙昧,昏于后说;吝者执吝,泥于先闻;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子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分四  丑初 许以除疑  二 击钟验常  三 引梦验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常为断,乃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

  丑二 击钟验常 分四  寅初 两番问答  二 责其矫乱  三 破申正义  四 责迷戒谬  今初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谁知无声?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前佛敕罗侯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侯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侯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亦少时也。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第二句,问以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来源:佛教网 | 佛学文集 | 大经大论





   往期阅读: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二(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二(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二(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一(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一(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一(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一(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一(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一(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九(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8)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八(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8)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七(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六(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五(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四(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三(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二(1)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9)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8)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7)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6)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5)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4)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3)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2)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一(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