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姓氏文化:论始迁祖——从胡适的一篇谱序谈起

廖庆六 池氏网 2019-08-14

推荐阅读:我们的2017——感动、感谢、感恩所有的池氏族人


内容提要:


本论文将以评介胡适的谱序开始,继而论述“始迁祖”在族谱文献中的意义及在宗族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


事实上,始迁祖可以做为一个家族历史的断代依据,本文将利用姓氏族谱来考述始迁祖之地位与其重要性,进而论证族谱文献之真正史料价值所在。


最后再以传统社会中的姓氏家庙为例,透过家庙之大宗小宗及尊卑地位之区分,来见证始迁祖在宗族社会中所具有的地位与意涵。




《曹氏显承堂族谱序》


胡适撰

 

绩溪旺川曹氏显承堂是族中的一个支厅,今年修成支厅的家谱。厅里有许多人是我的亲戚朋友,他们要我做一篇序。我想他们不肯捏造几个大人先生的序,反要我做序,这是他们一番好意,我如何好推辞呢?


我是很赞成曹氏诸位先生修支厅分谱的。为什么?因为支厅成立以来不过十几代,年代既近,系统容易追寻,事迹自然信实可靠。况且支厅修谱,事轻费微,容易举办,可以随时续修,不须受别支牵制,以致年代久远,到头仍旧不能成功。


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没有一个姓陈的不是胡公满之后,没有一个姓张的不是黄帝第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是伯阳之后。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那里去了?


从黄帝、尧、舜、文王、周公到于今,四五千年了。古代氏族授姓的制度,经许多学者考订,至今不能明白。谁能知道古代私家相传的系统呢?荀卿去古未远,他已说“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能人也,久故也。…故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韩非也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二千年前的荀卿、韩非尚且如此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如何可以妄信古人的乱说呢?


古人对于家谱也有很慎重,很老实的。如颜真卿作元次山的墓志,直说元氏是拓跋的遗族。其实汉、晋以来,西北东北的低级民族侵人中国,和中国人杂居,日久同化了。现在中国的民族,照人种学的眼光看来,实在是一个极复杂的民族。


如果当初各姓各族都老老实实的把本族的来源记在族谱上,我们现在研究中国的民族,岂不省了多少事吗?可惜各姓名族都中了这种“源远流长”的迷信的毒,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都去认黄帝、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因此中国的族谱虽然极多极繁,其实没有什么民族史料的价值。这是我对于中国旧谱的一大恨事。


因此我希望以后各族修谱,把那些“无参验”不可深信的远祖一概从略。每族各从始迁祖数起。始迁祖以前但说某年某处迁来,以存民族迁徙的踪迹就够了。各族修谱的人应该把全副精神贯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统事迹上,务必使本支本派的家谱有“信史”的价值。要知道,修谱的本意是要存真传信,若不能存真,不能传信,又何必要谱呢?


此次曹氏显承堂修的是支谱,是一种小谱。我以为这种法子很可以供别支别姓傚行。将来中国有了无数存真传信的小谱,加上无数存真传信的志书,那便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

 

中华民国八年七月三十一日同县胡适敬序于北京




论始迁祖——从胡适的一篇谱序谈起


一、前 言

 

“谱序”是探究族谱学理论的重要资源之一,不管是收录在各姓氏族谱中的谱序,或保存于学者全集或文集中的谱序,透过这些文章之精简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前人对于族谱学的观念或评论,这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各个时期族谱文献概况的好材料。


中外学者一直都很重视谱序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对于谱序之形成与其资料价值所在,民初梁启超先生曾经提出他的看法,他说“清代当承平时,诸姓之谱,恒聘学者为之修订,学者亦喜自订其家之谱。观各家集中,殆无一不有‘某氏族谱序’等文可见也。吾尝欲悉荟萃此项文,比而观之,则某地某姓有佳谱,盖可得崖略。


事实上,日本多贺秋五郎博士也对中国族谱中的序文做出评述,他认为在宋、金、元、明、清各朝之文集中,已累积有数千篇的谱序,而阅读各家谱之内容,更可以了解到族谱的意义、宗族的沿革、修谱的意图、子孙期望宗族向心力等重要信息。


近人盛清沂先生曾依据《纪文达公遗集》中的六篇谱序,撰文论述清儒纪昀的诸点族谱理论。


绩溪胡适先生(1891-1962)也为同邑曹氏显承堂族谱写过一篇序文(全文详见附录),原文是发表于1919年12月10日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17期。个人认为胡适这篇谱序颇有创见,因为他首先提出编辑族谱中的家族来源时,我们应该以“始迁祖”做为上限,并把那些“无参验”不可信的远祖一概从略,如此家谱才能真正具有“信史”的价值。


族谱内容兼含血缘地缘两方面的记录,而族谱也兼负对祖先报本对子孙传信的双重功能。突显始迁祖在族谱中所代表的意义,并以他的存在去评断一部族谱的重要性与可信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到比较严肃的族谱学理论。


始迁祖在宗族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及特殊意义,因为每个宗族若能以始迁祖做为断限的话,就能清楚交代他们的血缘及地缘之渊源关系。


在过去封建社会宗法时代,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断祢者为小宗之制。这虽是一项严格区分大宗、小宗之古制,但它同时也为世代祖先及宗族发展,塑造出一个裂变因子与发展机会。


虽然在文字意义上有别,但两者却可相循而衍生,因为祖先可以因“迁”而肇始一个新的宗族,这位祖先当然也会被他后世子孙尊为始迁之祖。《礼记·大传篇》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谓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另一方面,追溯一个宗族历史之发展,若能找出他们的始迁祖先,并以他为断限人物,则对探究上代各个祖先人物事迹,即可收亲疏易辨与信实可靠之效。


清朝郑献甫在《补学轩文外编一》一书中,也提到“若断自始迁者,为祖继别者,为宗同出者,为族所距不过数十年,则上治易,相去不过数十里,则旁治易,其相与庆吊往来,岁时问讯,犹相属也,纵之联异世,横之联同世,总之而为谱,丝牵绳贯,棋布星罗,一展卷而亲疏如绘矣,此而不信,谁为信首?


事实上,族谱与家庙是一个血缘继嗣群体最明显的特征,从族谱的断限家庙的报本中,让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始迁祖的重要地位,若能从编修族谱与创建家庙的实务中,去进行分析与探讨始迁祖的意涵,应该是一条很好的线索。


二、对胡适谱序之评介

 

胡适所撰谱序“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一篇,这是他年轻时代应亲友所请而作的文章。胡氏文中要旨共有五点:


一是他很赞成修支谱,他以曹氏支厅主持修谱为例,认为它事轻费微,容易举办且可以随时续修,同时还具有系统容易追寻及事迹信实可靠之优点;


二是他批评中国旧谱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大毛病,过去能慎重从事修谱者少,而绝大多数的人都去认不相干的人作远祖,因此族谱虽然很多却没有什么史料价值;


三是他希望修谱者应该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把那些无参验不可深信的远祖一概从略;


四是他推介曹显承堂修的支谱是属小谱,这种方法应可以供别支、别姓的人傚行;


五是他期盼将来若能累积无数存真传信的小谱,加上无数存真传信的志书,那就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

 

胡适先生所陈述的五点意见,确实都很具体而珍贵,但其核心论点应该是在第三点上。


也就是说,胡适要藉撰述“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之便,特别反映出他对中国族谱的利用价值与理论观点,他并藉此机会提倡修谱者应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


他清楚道出各族来源应以始迁祖为断,若支谱是从始迁祖数起的,因其所记年代不致太远,所以世系内容才能显得信实可靠。


文中胡先生更以严厉及遗憾之口气,批评中国的族谱虽然极多极繁,但这些旧谱其实没有什么民族史实的价值,因此让他感到这是一大恨事。


他批判很多修谱者都妄信古人的乱说,他们都是中了“源远流长”的迷信之毒,因此名姓名族无法老老实实的把本族的来源记在族谱上。事实上,我们今天在胡适全集当中,也只能找到这一篇谱序文章,因为无法看到较多类似文章,因此我们尚无法正确掌握到他对族谱文献的整体看法。若是单以本篇序文内容而言,个人认为他对中国族谱的一些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与略做补充说明的地方,例如:

 

1、族谱文献不可能只有支谱一种,族谱之学不但源远流长,而且也有它特殊的体例与分类。


事实上,编修族谱也可以像文人写诗、散文或小说一样地自由发挥。例如族谱之命名、章节之安排、内容之长短、含盖之范围,同样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与变通可能。有的家族有纂修宗谱或族谱之必要,但有的家族却只须修个家谱或支谱就够了,这些都由当事者自己来审酌家族的人力、物力、时局、地域等条件而做决定。


我们并不必局限在编辑小谱一种,因为一切修谱大事,只要有个周全的规划,在取得族人共识以后,大家都可依据章程来设谱局、起凡例、定谱式及拟书法,并遵循世系断自始迁祖之定例,如果能够具备以上这些修谱要件者,不管它是宗谱、族谱、家谱、房谱、支谱,相信各谱之世系与内容,一定都能吻合信实可靠之标准。


2、族谱并不局限于民族史之利用:


胡适先生认为存真传信的小谱及存真传信的志书,就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他的理想虽好但观点却有偏颇。


因为对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且能存真传信的各类各姓族谱而言,未免忽视各谱所具有的多样性之利用价值。事实上,我们已拥有数量庞大的传统族谱文献资源,我们也相信这些文献具有史实与艺文等方面的利用价值。


在史料价值方面,除了可提供民族学、人类学之研究利用外,还可以提供给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口学、生物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利用。


基本上,一部具有严谨体例之姓氏族谱,它不但保存了家族史料,同时也可提供编纂地方史的资料采集,这些族谱都应受到大家的重视与肯定才对。


三、始迁祖与族谱断限

 

选材与分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中选材要有逻辑标准,而分期就是把历史年代做一断限处理,两者都有赖当事人的思想与智慧,如此才能做到最完美、最妥善的处理。


吕思敏在评论刘知几《史通》时,曾经提出“断限即范围之谓,史事前后衔接,而作史必有范围,抽刀断流,允当非易。”事实上,纂修族谱与撰修国史或地方志一样。


章学诚在论述修志十议时,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覈,时近则迹真。”


族谱记载家族历史,在每个姓氏家族之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上代祖先,又有始祖、始迁祖、本支祖、分支祖、太祖、高祖、曾祖、祖祢之分。其中又随不同年代与地域之肇基、发展与变迁过程,一个宗族可能会有几个不同阶段的始迁祖。始迁祖简单地说就是始迁之先祖,他常随地域与习俗之不同另有始祖、鼻祖、开基祖等不同称呼。


当后世子孙在追溯历代祖先来源时,始迁祖就是一位关键性人物,因为他占有时近、地近之便利。从族谱之意义,及如何纂修族谱之实务与理论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编修族谱确实相当不容易,若要编修一部信实可靠的族谱,不妨先缩小时、地之范围,并以始迁祖做为断限人物。从近世所修族谱实例中,我们发现不少族谱的世系,就是以始迁祖做为第一世的。兹分别叙述如下:

 

1、族谱之意义

 

(1)谱者普也:编修族谱者,都希望能详细记录全族之人名与大事,但它却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


陈瑞鹏撰“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新序”有言“谱者普也,古者有普无谱,《文心雕龙·书记谓‘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族谱用周普一姓而为言也,顾名思义,其难可知;有谓‘天下事之最难者,莫难于谱学’,良有以也。”


在《迁宁李氏新修支谱》新序中,亦有如下之记载:谱者普也,举族中之昭穆男女,一一笔之于书,而能普及全数,斯之谓谱,乌可缩小范围哉。然而世愈近,则族愈亲而势易合;世愈远,则族愈疏而势易离。自世俗囿于惯例,动欲高语大同普及疏远,其不为情势所格者几希。惟权就世系之近者、亲者谱之,庶几一蹴可几,而将来相几进行,仍得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依然普及全族矣。


修谱者虽然都希望普及全数,但是资料却不易搜辑,因此必须采权宜及渐进之方式。例如先从世近者、亲者谱之,再逐步扩大远者。事实上,族谱之续,全赖支谱为根基。所以这次李氏先编支谱,其用意即在此也。


(2)谱以信今而传后,谱以存真传信为贵,要编纂一部存真传信的族谱,就必须要有严谨的体例及周详的考证。


例如《万载长溪高氏支谱》卷首“凡例”:“谱家之法,传信不传疑,起祖以上,荒远难稽,且非士庶之家所敢宗也。故今族谱,明甫公以下近而易知,则汇为世系。明甫公以上,概置弗录者,非忍弃之也,一以传信,一示不敢宗也。”


再如民初湖南邵陵《廖氏族谱》,在卷一“族谱小引”中,有如下之记载:


谱所以信今而传后,不忘祖、不诬祖,二者尽之已。我族旧谱,揭宋理安公为初祖,以下六派为吴西太和世系。复自淇惠公至宗字派,凡八代为楚南宝宁世系,统称大宗总图。我族系出天祥公,然考安化三田合谱,有天爵而无天祥。万岁庙房谱亦云天爵公裔,其中不无疑窦。又理安公以下世次,按之谱碟,既如此,考之他书,复如彼。反复探讨,难徵传信。兹仿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之例,以天祥公以上十二派,别为吴西楚南诸祖世系。图表仍依旧谱列之于前,以示不敢诬、不敢忘之至意,而直揭元镇公为肇基祖,列诸图首。


编修族谱,应该疑者存疑,不可自乱宗系,并厚诬先人。邵陵廖氏所编族谱,决定以元镇公为肇基邵陵新宁的始迁祖,其下再分成禄、定、荣、亮、寿、启六个房派祖,这样才能合乎存真传信之标准。


2、如何纂修族谱


(1)世系要断限:


晋朝史学家刘知几,其《史通》内篇有“断限”一篇,意指史书记载年代与人物,应有定限之制。他说“夫书之立约,其来尚矣。如尼父之定虞书也,以舜为始。”


宋朝大学者欧阳修与苏沟,他们在纂修自家族谱时,对于族谱世系亦有断限之法。欧、苏两氏在记载上代祖先世系方面,采取不纪远而纪近,并以断自可见之世为原则


欧阳修主张谱随亲疏,宜有详略。欧阳氏所撰“欧阳氏谱图序”一卷,内有谱图及谱例,其谱例曰“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如此世久子孙多,则官爵功行载于谱者,不胜其繁,宜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苏洵创修苏氏族谱,他说谱为亲作,远祖而不及焉者,亲尽也。因为他认为情见乎亲,亲见于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因此他在编制世系图时,往上只记到高祖,往下则记到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


后世民间修谱之风气渐盛,但为详实记载祖先世系,故有做尼父删书之义者,并对上代世系做一断限处理。例如在《木瓜余氏宗谱》序文中,即有记载“代远年湮,世系殊难稽考,故今谱碟,以良公为第一世。犹尼父删书,断自唐虞。盖纪实也。”第一世良公,就是湖南省平江县木瓜余氏的始迁祖。 


公谱与私谱:


纂修族谱可以依据宗族的亲疏、远近、或大宗、小宗之尊卑关系而作,这就是族谱的分类与著录范围的大小问题。


清儒纪昀撰“纪氏家谱序例”曰“详载本宗,别支则略,欧阳氏、苏氏皆然。然二家之谱,一支一谱者也。今之谱,一族一谱者也。一支一谱,名群所出,即彼此可以互明;一族一谱,例无别见,义不得而偏略也。”


一支一谱属私谱性质,而一族一谱则属公谱性质


纪氏认为欧阳修与苏洵纂修的族谱都是支谱,其世系图采小宗谱法,都是断自可见之世。因此欧、苏所修之谱,应属一部私谱性质。


如果世系记载是从始迁祖开始者,通常都是由全族人士共同发起,而他们所编修的谱书,即可称为宗谱、统谱或族谱,这些都是属于公谱性质。


从始迁祖肇基之后,子孙因繁衍而有房、支、派之分,如果由不同房、支、派子孙所纂修的谱书,就是属于私谱性质,可称之为房谱、支谱或派谱。


《安化喻氏三修族谱》卷一例言:“同一祖矣,复分几房,此支叙毕,复叙彼支,韦氏、杨氏、李氏诸谱皆用此制,族大人众,随事制宜也。”族谱为求传信,所以公谱应以始迁祖为断限;祖分而族不分,所以修私谱者亦应视始迁祖为裂变之根源。

 

四、始迁祖与姓氏家庙

 

家庙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族文化特色,兴建家庙就是一种报本的行为表现,从姓氏家庙的创建与祭祖仪式,及宗族的裂变与大宗小宗之区分,最能帮助我们探索家庙与始迁祖的连系关系。


笔者过去曾针对金门172座各姓氏家庙,进行家庙之宗族文化,调查研究,因此本文特举金门家庙为例,简要叙述始迁祖与家庙之关系,兹分别叙述如下: 


1、家庙之创建 


(1)报本:家庙是妥适祖先灵位的地方,因此创建家庙就是一种报本的孝道行为表现。


在金门各姓氏家庙之建筑与装饰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像:“祖德宗功”、“光前裕后”、“燕翼贻谋”及各式各样展现宗族文化的楹联与匾额。民间家庙多奉“始迁祖”为主神,但他只能算是追溯列祖列宗的中继点人物,因此这些文字是具有承先启后之意义的。


一座家庙就像一座宗族文化博物馆,尤其是有关宗族礼法及传统孝道之标志与文物,都在此表露无遗。


以金门地区的家庙建筑为例,大多数家庙都具有宏伟的结构,以及非常典雅的装饰。当我们把眼光投注于一座家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有屋脊上的龙吻与“燕翼贻谋”、“光前裕后”之文字,及大门上的“某氏家庙”题额。另外在大门两个门板上,更有“祖德、宗功”文字或鲜明的门神彩绘。再靠近家庙的两侧门,在门板上的文字,不是“左昭、右穆”、“就是“木本、水源”。进人家庙正厅后,马上看到始迁祖的神主牌就奉祀在正中央的神龛里,这就是做为子孙报本的具体事实。


再举头向四周望去,尽是碑记、匾额、灯号及楹联。以上所见到的始迁祖神龛,及种种文字、图记或物件,都是属于表彰祖先功德及宏扬宗族文化特色的文物。家庙让族人在此体验与发挥“尊祖、敬宗、收族”的意涵与精神,而家庙为了要呈现光前裕后的意涵,并扣紧祖宗与子孙的血脉关系,因此在建筑物的内外装设上,必须要有主神并搭配各种象征吉祥的文字与图案。


(2)祭祖:冬至祭祖是指祭祀始迁之祖,在家庙举行的各种祭礼当中,又以冬至祭祖仪式最为隆重。


《洞霞尹氏家谱》卷首下,“家礼酌宜·祭礼”中,记载冬至祭始迁祖之原由,曰:“程子曰,此厥初生民之祖,冬至一阳之始,故象其类而祭之,按厥初生民之祖,则神企邈远不相感通,冬至一阳之始,故象其类而祭之,按厥初生民之祖,则神企邈远不相感通,又非士庶之人所得祭,当以迁居此地之祖,为始祖也。”


事实上,金门各姓氏家庙最重视冬至之祭祖,因为他们多以始迁祖做为家庙之主神,并透过隆重的祭祀仪式,来表现报本追远的孝道精神。因此每年一到年底冬至时节,旅居在外的族人就纷纷回乡参加家庙的祭祖活动。他们知道子孙必须尊祖与报本,他们世世代代都依时节来祭祀始迁浯洲之祖先,这也是他们创建很多家庙的原因。


2、大祖与小祖


家庙可以荟聚人于一地举行祭祖仪式,因此兴建家庙可以帮助族人尊卑明而亲疏定。从始迁祖以下,又有分房、分支、分派之不断繁衍,此时祖分而祭亦分,故有大宗、小宗之分。所以,一族不止一宗,一族同时分建有数座家庙,这就是大祖、小祖家庙形成的原因。


大祖通常是指始迁祖而言,而小祖就是从始迁祖衍生出来的各房支先祖。


在旧式封建时代,因宗法制度严明而不能随便逾越,以建家庙或建宗祠为例,当时必依官品高低及房支尊卑来做区分。


江南大族曾留下大量不同层级之祭祀场所。在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的董氏家族,据说至少有 153座历代修建的祭祀性建筑。


这些称为祠堂的建筑,其分布已涉及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而时间与空间交错,又产生了多个交叉点,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差异,相交织成一张宗族组织的立体关系网络。


流坑村董氏开基至今已历42代以上,故有“千年一村”之美誉;从奉祀开基始祖,到第32代历代先祖之场所,即有大宗祠、专祠、支祠、书院、书屋之区分。


根据调查研究,流坑董氏是千人大族(4200人),它的管理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大宗祠是由全体族人共祀,在宗族之下,分众多的房派,大房派下又有小房派,大小房派都有祠。小房派以下就在专祠或香火堂祭祖,超过三代就可以设香火堂,绝大多数就在住宅的厅堂,还有少数香火堂独立出来,附建在住宅一侧。后来家族人口增多,有财有势,超过五代便可形成小房派,设香火堂的住宅便改成为房派的分祠。


这是把董氏祠堂分成大宗祠与分房祠二大类,基本上就是依大宗、小宗来做区分的。另外分房祠又分成房祠、专祠与香火堂三小类,这是依祖先之世代房派(房祠)、人物功绩与官品尊贵(专祠)及住宅厅堂(香火堂)而区分的。


在另一方面,金门的陈氏族人共有26座家庙。金门陈氏人口(8687)还比流坑董氏4200人多一倍。


陈氏也有一座大宗祠:“西门陈氏宗祠”,它由入浯十五支陈氏合组十三股,并按年轮值负责这一座总祠之祭祀事宜。金门陈氏大宗祠虽奉开闽始祖太傅公为大祖,但另外的25座宗祠却另有独立的大祖、小祖分类系统,例如阳宅陈氏三座祠堂即是。


此外,金门琼林蔡氏也有七座家庙,但习惯以“七庙八祠”称之,因为其中一座二进形制的家庙,却分别奉祀六世及十世两个不同世代的祖先牌位。事实上,蔡氏家庙的大宗、小宗分类法,比较像流坑董氏之分类法,可是蔡氏祭大祖的祠堂,不称“大宗祠”,却题名“家庙”。其余六处因属分房祠故称“宗祠”,且都冠上第几世宗祠。


另外有一座“藩伯宗祠”,它就是蔡守愚专祠,属“专祠”性质,当然也归入小宗祠堂之类。


再以金沙镇山后村王氏为例,他们祭祀祖先之场所,共分成三个等级:宗祠(大宗祠)、公厅(房祠)、住家神龛(香火堂),而祭祀日期与祭祀对象各有不同规定与区隔。“王氏宗祠”奉祀的就是大祖;公厅则设于“海珠堂”,它就是分居于山后中堡四个房派的共同房祠(小祖),而住家神龛又分设于四个房派裔孙的住家中厅,它就像流坑董氏的“香火堂”。

 

五、结 论


国史依不同朝代而撰修,方志依不同地域而纂辑。因此,记载姓氏家族历史的族谱,也须要有一个纂修标准与限制,处理历史年代之分期或人物之定限问题,确实有赖主事者的逻辑与智慧。


过去已有史家与学者,针对此项问题提出他们的创见与论述。从晋朝开始,史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即有断限之说,更以孔子删书为义例。宋朝欧阳修与苏洵纂修族谱,他们均采小宗谱法,


其世系以断自可见之世为原则。在民国初年,胡适更对中国旧谱提出评论,并倡议修谱者应该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前人的诸多理论观念与建议,其目的就是要保存信实可靠的各种史料。事实上,祖先世系以始迁祖为断限之说,已足于为族谱学之研究奠立一个理论基础。


过去传统宗法社会,宗族为了尊祖报本、继承祖先财产及凝聚族人向心力,所以很盛行修族谱与建家庙。但是日久族大以后,情份即有亲疏之分,因此施行必有次第。


始迁祖在宗族文化中确实扮演一个很关键性的角色,尤其在纂修族谱与创建家庙方面,始迁祖之地位更是特殊而重要。总而信之,始迁祖与族谱及家庙之关系很密切,始迁祖是族说世系断限的重要人物,而始迁祖更是家庙祭祀之主神及宗支裂变之根源。


编注:作者廖庆六,祖籍福建诏安,台湾著名姓氏研究学会资深顾问。




宗族活动

喜讯:热烈祝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筹委会) 第一次扩大会议胜利召开

喜讯:热烈祝贺浙江瑞安池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喜讯:农历10月17日,广东揭阳池家渡祭祖盛典隆重举行

喜讯:热烈祝贺福建尤溪中仙池氏宗祠修缮竣工庆典举行

喜讯:尊宗敬祖好家风!尾洋池氏值得赞!

喜讯:池氏一家亲,长兴欢乐聚

喜讯:浙江平阳山门池氏宗亲中秋恳亲酒会活动

喜讯:广西陆川县大桥镇甲雅池氏宗祠进火三朝庆典晚会

喜讯:热烈祝贺福建龙岩万安镇浮竹村池氏宗祠重修竣工庆典举行

喜讯:热烈祝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闽西客家分会2月1日成立

喜讯:江西池氏宗亲走访福建部分宗亲实录

喜讯:热烈祝贺江西会昌县文武坝水口村国惠公宗祠重修竣工典礼隆重举行

喜讯:宗亲回归感恩会、尾洋池氏大联欢!

喜讯:正月十五,福安龙溪池氏举办开基祖诞辰1108周年纪念日活动


池氏名人:


  1. 文化:感天动地,闽台两地万民景仰的“池王爷”

  2. 池氏名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记池必卿同志光辉的一生

  3. 池氏名人:药理学专家池志强院士

  4. 池氏名人:温总理恩师池际尚先生

  5. 池氏名人:池永龙—骨科躬耕者 微创脊柱外科“启明星”

  6. 池氏名人:明·厦门池浴德父子三人名耀青史

  7. 池氏名人:老红军池道生

  8. 池氏名人:抗日名将池峰城

  9. 池氏名人:跨越时空的深情眷恋——追忆华裔美籍核物理学家池钟瀛先生

  10. 池氏名人:侦破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的幕后英雄池步洲

  11. 池氏名人:当代作家池莉

  12. 池氏名人:得道成仙的“池王爷”

  13. 池氏名人:池梦鲤状元公

  14. 池氏名人:广东水师衙门布政使司池光爱

  15. 池氏名人:知名华侨名人——池传楹

  16. 池氏名人:池贞铨——尘封百年的中国矿业奠基人

  17. 池氏人才:全国劳动模范——池昭就

  18. 池氏人才:大国工匠——池新连,在航天火药上雕刻,生命系于毫厘之间

  19. 池氏名人:享誉欧洲的“中国之莺”——池元元

  20. 池氏名人:池元莲——“双语作家 文化先锋”

  21. 池氏名人:民国瑞安池志澂——“东南第一笔”、治家严谨、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22. 池氏名人:池孟彬——台湾海军中将副总司令

  23. 池氏名人:革命烈士——解放军海军桂山号登陆舰舰长池敬樟

  24. 池氏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漆器大师”池家骏

  25. 池氏名人:池仲祐——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历史记录者

  26. 池氏名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池元又

  27. 池氏名人:沉痛悼唁:池氏文化名人——池云亮先生

  28. 池氏人才 | 池永贵:科研为民的践行者

  29. 池氏名人:清朝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池生春

  30. 池氏名人:“抗日英雄”池步洲,一片丹心破日密(1)

  31. 池氏名人:“抗日英雄”池步洲,一片丹心破日密(2)

  32. 池氏名人:池惠珠—“扶弱救困 大爱无疆”

  33. 池氏名人:共产党19大代表池贵义——“笨班长”的“巧办法”

  34. 池氏名人:全国劳动模范、著名数学教师——池伯鼎

  35. 池氏名人:副兵团职将军——老红军池龙

  36. 池氏名人:红军路上映山红——记老红军池家春(女)

  37. 池氏名人:老红军——贵州印江池恒昌

  38. 池氏名人:池越忠——舍己救人的革命烈士

  39. 池氏名人:著名岩石学家、地质学家、中国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池际尚先生

  40. 历史悲歌:农民池仲容“揭竿起义”始末

  41. 池氏名人:新闻:沉痛悼唁福州海关原关长、池氏宗长—池贤仁先生

  42. 池氏名人:仁医大爱——“德和仙”池永坤公!

  43. 人物:中国跳水“梦之队”,10米跳台跳水卫冕世界冠军——池彬

  44. 池氏名人:抗日“孤胆英雄”——山东莱芜池玉贵烈士

  45. 池氏名人:韩国演员池珍熙

  46. 池氏名人:浙江爱乡楷模——瑞安池世勳

  47. 池氏名人:池顺良——行走在边缘的地震探索者

  48. 池氏名人:舞蹈教育艺术家——池福子(女)

  49. 池氏名人:著名国画家池春举

  50. 池氏名人:浙江画院副院长、知名国画家——池沙鸿

  51. 池氏文化名人:当代实力派山水画家池德东

  52. 池氏名人:台胞著名画家池伯成

  53. 池氏名人:革命老同志——池云宝


池氏文化名人


池氏文化名人:浙江平阳青街池云亮先生

池氏文化名人:浙江永康《池氏族谱》主编池玉高

池氏文化名人:池元国“从少年到老年一直在寻亲”

池氏文化名人:池传錞先生

池氏文化名人:赣闽粤湘四省联谱总理,22市县池氏宗族理事会顾问池达程

池氏文化名人:赣闽粤湘四省22市县池氏宗族理事会理事长池春晖

人物:足球名将——池明华

人物:民族智慧的守望者——记河南内黄县池家年画传承人池建周

人物:池氏木雕技艺传承人——池长主

人物:文化展现大美 艺术成就商业——“顺美”池珠香

人物:第19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池美兰

人物:韩国演员池昌旭

人物:韩国知名模特池妍秀

人物:韩国模特池好贞

人物:池建强——从码农、自媒体人到极客邦总裁

人物:韩国当红女子组合SONAMOO队长池受玟

人物:韩国超级模特池贤静 (Hyun Jeong Ji)


池氏探源


  1. 池氏文化:池氏源流及池氏历代名人(务必牢记)

  2. 池氏探源:《西河堂池氏族谱》卷一(公子池源流莹公世系)评述

  3. 池氏探源:池姓探源&在闽的池姓渊源初探(池传錞)

  4. 池氏探源:再谈池氏起源及其始祖(池上舆)

  5. 池氏探源:池姓源流考(池云亮)

  6. 池氏探源:四川巴中平昌池家河寻根探源

  7. 池氏文化: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忠州池氏源流

  8. 池氏文化:山西怀仁“池氏追远——兵武人家”

  9. 池氏宗祠(享堂):江西宜春市万载县仙源-白门楼

  10. 八闽名祠——尤溪中仙池氏宗祠

  11. 八闽名祠——大田县铭溪池氏宗祠“文炳堂”

  12. 八闽名祠:西平堂宁化治平高地池氏家庙

  13. 池氏名祠: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池氏宗祠介绍

  14. 池氏独特祭祖文化:福建宁化高地池氏关刀文武灯

  15. 池氏文化:常州赣州“梦鲤”辨

  16. 池氏文化:蓝山毛俊镇崩冲村即将消失的池氏村落

  17. 池氏文化:福建政和县凤池村来源及凤池池氏介绍

  18. 池氏文化:根深叶茂——重修前峰池氏族谱考

  19. 池氏文化:平阳池氏重修族谱新序及迁徙简述

  20. 池氏探源:DNA检测与池氏寻根问祖

  21. 池氏探源:重庆綦江池氏大家族概览

  22. 池氏探源:河南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池氏发展概况及部分族谱

  23. 池氏文化:福建志成公系、芹山支系、福州下董支系谱序、家系等

  24. 池氏文化:西平池氏族谱序(福建宁德鸟屿)

  25. 池氏文化:福建长乐旧池族谱序

  26. 池氏文化:贵州池氏潮裔宗谱序及历史名人

  27. 池氏文化:韩国忠州池氏谱序、跋合集

  28. 池氏文化:江苏常州天宁雕庄池家塘《池氏宗谱》序跋选

  29. 传统文化:古时候的“五服”和“六亲”,还有“祖宗十八代”,指的是谁?

  30. 谱牒文化:何谓“字辈”?如何续“字辈”?

  31. 传统文化:中国人为什么要拜祖先

  32. 池氏文化:赣闽粤湘《池氏联修族谱》历修序跋选

  33. 文化:祠堂——祖先灵魂的栖息地

  34. 池氏探源:福安涌源公南平善甫公众裔孙联合考源纪要

  35. 池氏文化:浙江瑞安前池池氏族谱谱序辑纳


池氏寻根


寻亲:湖南浏阳市,江西万载县池氏宗亲拜访记

寻根:广东深圳宝安区塘头村池氏宗亲赴赣州寻根记

文化:故乡情深——福建南平漳湖镇高州村前村(池氏祖居地巡礼)

寻亲:福建闽侯县廷坪乡池坑村池氏宗亲寻祖记

寻亲:贵州六枝特区岩脚镇拜访池氏宗亲小记

寻亲:湖南蓝山县、临武县宗亲来赣州寻根拜祖

寻根:江西临江府池家村探访小记

寻根:四川巴中通江铁佛池氏寻访记

寻根:山东莱芜池氏概览及部分池氏名人

寻根:浙江省临海市汇溪镇善家洋池氏概览

寻根:贵州遵义播州区苟坝、苟江,贵阳开阳县毛云池氏支系宗亲拜访记

寻根:广东阳山池氏十五世祖增生公家谱溯源




宗亲投稿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