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敬亭都脱单了,粉丝文化背后的这个专题你还没搞懂? | 亚文化
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进群练真题
后台回复“实务批改”,实务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论述批改”,练就论述大神
谈到亚文化专题,也许很多爱宝都觉得这是一个很繁琐、切入点庞杂的专题。
饭圈文化、网红文化、弹幕文化、表情包文化、梗文化、虚拟偶像、鬼畜文化、耽美文化、性别议题、丧文化……这些都属于亚文化的范畴。
但虽然亚文化分支庞杂,考察琐碎,但万变不离其宗,整体的知识体系是成系统化的。如果每个小的亚文化分支都单独整理专题的话,过于耗费时间,所以爱宝们对待这些亚文化大类下的题目,都可以在亚文化的框架下解答,不必局限于其本身的知识点。
如:短视频新闻评论或者弹幕满足了受众的什么需求(论述题,华南师范大学 334,2022),就可以从亚文化的传播动因来切入。
本期推文,播播根据历年亚文化相关的考题,整理了针对亚文化大专题的相关知识点,不管遇到多么小众的亚文化类考题,都可以先从这些大角度来思考一下。
#相关真题#
1.亚文化相关内容
圈层文化(名词解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334,2021)
Z 世代(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824)
次元壁(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824)
亚文化(名词解释,江西财经大学 334,2021;名词解释,上海大学 334,2022)
“出圈”是什么?简述本质、逻辑和影响。(简答题,深圳大学 928,2022)
分析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的“圈层现象”及传播机制。(论述,华南师范大学 334, 2021)
阐述标出性理论并用标出性分析社会文化的主流和非主流的关系以及翻转的可能性。(论述,四川大学 636,2021)
“出圈”文化节目的传播学理论(论述题,西安工业大学 440,2022)
2.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名词解释,山西大学 440,2022)
粉丝团体(名词解释,西南大学 440,2022)
粉丝粘性(名词解释,海南大学 334,2022)
饭圈文化治理的问题(简答题,暨南大学 707,2022)
粉圈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社会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材料分析,长安大学 334,2022)
结合相关案例,阐述粉圈(饭圈)与粉圈文化(论述,苏州大学 334,2021)
材料:“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的亚文化化的称呼且有粉丝后援团;主流媒体开设“打榜”。1.运用新闻传播理论,自选角度,进行论述(35 分)2.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唱吧”流行的原因(35分)(论述,浙江大学 719,2021)
谈谈对清朗饭圈治理专项活动的看法(论述题,厦门大学 440,2022)
请论述你对粉丝文化现象的看法以及粉丝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行路径。(论述题,华中师范大学 711,2022)
用传播学知识阐述饭圈乱象及治理。(论述题,武汉理工大学 334,2022)
今年,国家对饭圈文化开展了整治行动,请从受众观角度,谈谈对“饭圈文化”的理解。 (论述题,郑州大学 625,2022)
近年来饭圈乱象频出,2021 年 6 月 15 日起,中央网信办对“饭圈文化”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新媒体背景下,饭圈粉丝有哪些新表现以及针对不良饭圈文化的治理方案?(论述题,郑州大学 334,2022)
论述畸形饭圈文化治理的紧迫性。(论述题,南昌大学 440,2022)
论述饭圈文化的问题、特点、规制(论述题,北京交通大学 334,2022)
3.弹幕文化
弹幕对视频传播的影响(简答题,清华大学 862,2020)
短视频新闻评论或者弹幕满足了受众的什么需求(论述题,华南师范大学 334,2022)
4.表情包文化
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简答题,四川大学 916,2022)
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简答题,四川大学 916,2022)
用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解释微信表情包的媒介属性(简答题,郑州大学 625,2022)
请结合图片,视频,表情包等文本形式,论述互联网时代视觉修辞的价值体系(论述题,深圳大学 334,2020)
5.网红文化
谈谈对网红现象的认识(简答题,上海交通大学,440,2021)
主流“网红记者”和“民间网红”的区别。(简答题,苏州大学 334,2022)
结合实例网红和网络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论述,湖南师范大学 831,2021)
论述网红现象的理解与认识。(论述题,南昌大学 860,2022)
根据材料,分析社会楷模网红化的动因并谈谈你的看法(案例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34,2020)
结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高仿明星”现象的看法(实务题,安徽师范大学 334,2021)
6.梗文化
佛系(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824,2021)
网络丧文化(名词解释,西南大学 440,2022)
对热词“网抑云”的理解(简答题,西北政法大学 334,2021)
什么是“梗”,“梗” 的网络传播特性是什么(简答题,四川大学 440,2022)
材料一:佛媛;材料二:病媛 请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并联系实际,分析以上材料中所反映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论述题,西安交通大学 440,2022)
用传播学解释凡尔赛文学(论述,中国海洋大学 440,2021)
7.其他
根据材料中的网络综艺节目,分析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简答题,安徽师范大学 440, 2020)
传播学分析"夸夸群"的产生原因,问题,商业化运作的问题,青年群体如何应对(论述题,上海师范大学,334,2021)
用视觉传播理论分析鬼畜视频的特性。(论述,华南师范大学 334,2021)
B站《后浪》破圈发展,对此现象的分析和建议(材料分析,湖北大学 440,2021)
真题
总结
综合以上题目,主要的考察点包括:概念、特点、影响、传播机制、治理路径......
在此基础上,播播整理了本期亚文化专题的相关干货,先来看看本期干货框架吧~
一、亚文化的概念
“亚文化”一词诞生于19世纪,芝加哥学派最早对亚文化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对移民、犯罪青少年等的研究。著名学者弥尔顿·戈登提出“边缘亚文化群”概念,认为亚文化是由民族文化再划分出的分支,是在不同社会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差异文化。
随着历史语境变迁,后续的布尔迪厄、马费索利等学者的文化研究,则以“区分”、“游牧”等概念超越了对亚文化根植于阶级的固态化、实体化认知,强调亚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再现是一个重视个体化、碎片化经验的文化实践过程。
当前,大众普遍接受的亚文化即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局部的群体文化,是从主流文化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
二、亚文化的特点
1.部落式集聚特征
新媒体特有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不仅为青年群体的自我表达提供了高互动性的传播空间,同时也推动了青年亚文化以空前活跃的姿态在网络世界蔓延,并借助新媒体建构相同趣味的独特亚文化部落。不同地域、身份的青年通过部落式的方式集聚,创造和分享着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2.戏谑化表达手法
青年亚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娱乐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媒体时代,这种娱乐精神演变成青年对社会环境的一种独特的感知与表达。
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青年群体的娱乐表达提供了多种选择,青年群体以戏谑、反讽等形式,对原文本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娱乐化的网络作品,戏谑化的表达手法成为青年亚文化最直观的特征。
3.区隔与交融并存
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体现出文化的区隔与交融。这里的区隔不是指不同亚文化圈之间绝对性地相互排斥,而是指青年亚文化所具有的区隔不同群体身份的作用,其产生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为不同的社群趣味,这使得亚文化社群成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形塑空间。
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群体成员内部则呈现出融合的特征。一些青年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形成典型的网络趣缘群体,成员之间有极大的群体认同感。这些群落中也并不存在严格的规则限制,这使得原本区隔的不同网络空间边界逐渐模糊,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景象。
三、亚文化的形成动因
1.青年焦虑
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排遣焦虑的有效渠道。现代社会的青年群体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而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焦虑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新媒体的兴起为现代青年的群体性焦虑提供了有效的宣泄路径,年轻人在各个网络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压力和生活困境进行调侃和抵抗,在亚文化内容的创作和分享中解构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通过戏谑化表达来排遣焦虑,追求精神满足。
2.自我表达
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表达的独特方式。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现代青年开辟出另一个心灵空间,在亚文化实践中进行符号创新与自我表达,折射出个体真实的情感需求,亚文化创作延续了现实生活中青年群体保持本真、寻求突破的精神气质。
以网络表情包为例,表情包不仅一目了然、诙谐有趣,能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也是青年群体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有效工具。青年人将情感体验融入文本与图片,塑造希望展示出来的自我角色,传达出青年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情绪,成为青年群体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3.身份认同
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获得身份认同的全新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突破地域限制,在虚拟化的网络社区中提升参与感,进行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实现不同层面的群体身份建构,促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一种身份认同文化,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例如近年来视频弹幕文化的流行,弹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特定的青年群体
进行成员间的有效互动,使得信息交流更具针对性,由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获得身份认同感。
四、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
1.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体化带来的冲击
在焦虑性群体心理刺激下,网民群体的参与和表达欲望空前高涨,热点话题的生成时间更短、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领域面积更广,使得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长,由单一性、偶发性的个体事件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风险溢出转变,给网络监管造成前所未有的新压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成为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常态,打破了传统媒体背景下信息完整的呈现方式,使得意识形态管理权效能弱化,管理权被新媒体分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甚至受到质疑。
2.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泛娱乐化带来的冲击
“泛娱乐化”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特征。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宣泄性表现为:一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暗地讽刺主流文化,以网络文化表面的热闹与温情,掩盖部分青年文化的凉薄和尖锐。
二是娱乐无下限。对任何现象、素材均加以解构,哗众取宠、恶意炒作等现象屡见不鲜,不断触碰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道德底线。
三是信息轰炸。网络青年亚文化摆脱了主流信息的实地传导,对主流意识形态加入自我意识之后进行重建和解构,随即以弹幕、评论等形式进行信息轰炸。
美国学者米尔斯以“个人困扰”与“公共问题”为讨论对象在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当问题严重到 一定程度或问题带有普遍性时,“个人困扰”也就超越了个体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3.网络青年亚文化的重狂欢化带来的冲击
“狂欢化”概念是由苏联批评家巴赫金提出的。网络亚文化在带给青年个体十足的文化态度下也囊括了青年个体的“无法被旁人理解”的现实困境。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青年亚文化之间筑起一道屏障,促使网络青年产生了一种现实“疏离感”,并日积月累演变成为“抵抗性”和“越轨性”。
另外,亚文化经常被主流文化视为边缘性的文化形式,无法形成具有代表性主流趋势,从而产生了亚文化边缘性。
当下摆脱单一的传统媒体及话语体系后,亚文化群体开始寻求着自我价值和群体身份的认同。而一旦同一类亚文化周围的聚集者以一种过分团结的姿态抱团,使得个人思考沦为集体观念的附庸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跑马场”,那么任何一种有明显针对性的声音出来后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
五、对亚文化的收编路径
亚文化从诞生起就与主流文化存在对抗、冲突与收编的辩证关系。伯明翰学派学者认为,主流文化通过意识形态和商品对亚文化进行收编,旨在排除亚文化的负面性,并将其纳入主流文化。
1.契合青年群体需求,助力文化交融
学者陈龙认为,应当对青年亚文化加以引导,主动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新媒介领域。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网络化、生活化、快餐化以及娱乐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占据重要地位,主流媒体应当同时注重形式契合与内容输出这两个方面。
在表现形式上,主流媒体应主动契合亚文化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接纳和使用亚文化风格及元素,包括传播形式的创新、文案语言的流行化等等。
在内容题材上,主流媒体应主动接纳娱乐互动、生活休闲类题材,也需要着重承担对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作用,通过发布重大时事、国内时政、典型事迹及致敬重温等题材的动态进行文化引领,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
2.打造多元传播矩阵,推进文化收编
主流媒体应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及互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加强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如转载、转发、素材共享等方面,形成跨媒体矩阵传播模式。
第二,加强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商业化媒体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联合打造原创节目、栏目、视频等方面。例如人民日报与“哔哩哔哩纪录片”账号联合打造《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讲述了脱贫攻坚故事,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
从本质上来看,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商业化媒体的合作即体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收编。主流媒体负责把握整体文化与价值观导向,而市场化、商业化媒体则对于亚文化群体的兴趣与需求更加了解,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收编。
3.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塑造文化自信
在对亚文化进行收编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应在社交媒体中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包括客体议程设置和属性议程设置。
一方面,主流媒体需要对受众关注点和聚焦点进行引导,以此提升此类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还需要对受众态度、情绪进行引导,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文化传统等方式增强网民的文化认同,塑造文化自信。
例如,在人民日报B站官方账号发布的动态中,传统文化类动态数量占比突出,很多视频将传统文化与春节、冬奥会进行融合,通过传统乐器、舞蹈等形式演绎当下热点话题,有效提升了网民对主流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亚文化收编于主流文化。
六、通用语料
01
回首过往,青年亚文化一如既往地丰富多样、影响巨大且充满争议。当出现危害国家利益、威胁人民安全的现实场景时,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边界得以临时性地“消融”,成为具有亚文化意识和主导文化指向的命运共同体。
不过,仍需要注意的是,青年亚文化已不再是最初的“激进抵抗”,抑或先前的“自娱自乐”,而是与其他文化、甚至同类文化中的不同分支产生既融合但又有抵抗的复杂关系。这并非简单的对立或妥协,更多的是一种交织缠绕、无法分割却又彼此牵制的持续性过程,其中充满着对抗、创造、衍生、认同等多种潜在的可能,如何激发并合理利用,是青年亚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点。
02
多元化的社会、个性化的身份必然会带来难以预料的不确定风险,但这种可控的“风险”恰恰反映青年亚文化之于社会结构的发展活力,如若缺失,则为死水一潭。换言之,文化关系只有在不断的变化中成长,才能实现“和而不同”的文化繁荣。
03
“佛系文化”“丧文化”等网络亚文化的出现折射出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导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助长精神惰性,形成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价观。
为此,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充分发掘和汲取青年亚文化所蕴含的有益成分,学习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及创新理念,促进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同时,还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青年亚文化,赋予青年亚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识,畅通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路径,科学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04
21 世纪的青年处于卡斯特所描述的“网络社会”之中。相关研究已证明,网络青年亚文化不仅对青年的成长,而且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在对亚文化的治理中,需要解决的是政策制定源头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青年化”,这样才有利于政策合理有效地“感化青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越发完善的过程中,应当将网络青年这个“变量”变成“增量”。
参考文献
[1]孙金燕,金星.数字亚文化的建构及其价值——对虚拟偶像景观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05):155-164.DOI:10.14086/j.cnki.wujss.2022.05.013.
[2]赖雯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收编:人民日报入驻“哔哩哔哩”网站的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2,5(14):77-81.
[3]陈峻俊,符家宁,汪凌宇.互动与满足:B站ACG亚文化群体认同风格与行为动因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2):103-113.DOI:10.14086/j.cnki.xwycbpl.2022.02.010.
[4]马中红,胡良益.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势[J].青年探索,2021(05):18-27.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21.05.002.
[5]樊家军.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审视[J].人民论坛,2021(11):92-94.
[6]谌韵灵,邹升平.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及引领路径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124-130.
[7]李欣,彭毅.符号化表演:网络空间丧文化的批判话语建构[J].国际新闻界,2020,42(12):50-67.DOI:10.13495/j.cnki.cjjc.2020.12.003.
还需要哪些干货内容?
快来评论区告诉播播,播播会尽快为爱宝们“上干货”!
新传人的 “11.11” 来啦
答题冲刺课原价2599,大促价1999 ,直降600!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往期精彩推送⬇️
送分题的送分案例!最新的新闻伦理法规案例请收好~
李宁、椰树、梨泰院|10月出题月,老师们都在关注哪些热点?
一题应“万”题 | 两种答法hold住58道真题!技术与新传的小九九总算是搞清楚了!
痛哭30次后,我与考研和解了。
划重点4.0 | 实务也会考简答、论述?这些知识点近两年考了200+道题
划重点3.0 | 你需要知道的网传重点和对应考察题型已整理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