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璘|50-50是一个广义的数字,希望你慢慢快活,别太浮躁。
对 话 内 容
L:黎光波 H:何璘
L:《50-50》是近几年进入电影领域之后拍摄的一系列作品?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H:我之前本来也在时尚领域跟造型领域也是做了很多跨界,意大利女演员玛莉亚·嘉西亚·古欣娜塔在国内拍电影《THE WONDER》,当时我也不知道她是《邮差》的女主演,也不知道她是意大利的国宝级女星,她的气质很独特。在山东青州她大概给了我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拍摄这组作品。这组作品的名字呢,其实这是一个概念,我只是想突出一个国界的,《50-50》你可以理解为年龄,你也可以理解为一半一半;你也可以理解为温度;这是一个很广义的数字。所以这里面其实“50”真正的意义在于做任何的摄影还是人生,我们投入全部的100%但是结果也许只有50%,另外的一半其实更需要我们慢慢思考,而不是急于达到那剩下的50%留白的人生,慢慢快活,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
L:这组作品画面里的视觉语言很丰富,有一种电影画面的表现感觉。
H:很多人看到照片后会第一反应会觉得是拍摄杂志的时尚大片,其实这组是在一个时间很短又没有事先做很充分的准备和沟通下完成,如同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突然进入到一个古老的理发店里面,和一位青州的理发师发生的一组奇妙的化学反应。之所以用黑白的纪实摄影去完成,是因为想给大家还原一种既真实又难以琢磨的当时现场所发生的故事,每一张照片犹如每一帧电影的画面。
L:2015年之后为什么没有继续做电影?
H: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其实我不是很喜欢中国电影制作的这个大环境。我这这几年一直在做摄影,因为我从六岁就开始拿起相机拍,拍了很多年了。直到从在北京798艺术区,我遇见很多很厉害的摄影师,那个时候他们对我的启蒙非常的重要,是2009年到2011年。
L:你的摄影都是基于传统手法,你怎么看待传统的拍摄手法?
H:我拍照并没有遵循太多的手法和技法,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我看来某种程度可以做一些更新和更多的创意的拍摄出来,比如:和绘画艺术和装置艺术。
L:你觉得当初在798的时候,哪个摄影师对你的影响特别的大?
H:其实这个老师可能并不算是摄影师,可能是艺术家吧,比如:杨福东(备注1)老师
L:《50-50》是针对明星跟电影的一个创作主题。在摄影上面,你最近有没有什么计划?
H:最近可能就是跟欧阳应霁老师进行一个关于“蓝色”的计划。
备注1:杨福东,是中国当代最受国际瞩目的影像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优美而伤感,以古典文人气质与现代场景对接,模糊了历史感与现实性,拓宽了影像叙事的方式,反映着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与日益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妥协、困惑和无力感,同时也暗含了被现代化狂潮践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奈。
▼
《50-50》/ 部分作品
(请切换横屏观看)
黎光波 说:
在电影和摄影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如何去保留摄影和电影之间的区别?何璘的镜头下剧照成为了最真实反映电影的一个方式,当我们投入全部100%力量去演好一个电影,其实到最后结果也许只有50%。另外的50%留给空白的人生慢慢思考。既然如此,电影和摄影的关系,也就不那么重要。
关于 自 然 生 长 摄影计划
从2005年开始,中国摄影正式开启当代摄影的大门。摄影不单只是纪实,生活记录的性质。多了一种自我表达,艺术呈现的特性。短短十多年时间,中国摄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摄影人,他们以摄影为主体语言创作实践艺术,他们用视觉传达对当下世界进行解读
在这个大的语境下出生的当代中国摄影人,85后是足够幸运的。有足够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生长。他们在学习成长最重要的时间点里恰好处于互联网信息井喷的时代。他们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思想,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看,去听,去发现,去成长。一直在无止境的探索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可能性,自己的摄影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现在,他们身上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因如此,摄影在他们身上多了更多的先锋探索和实验的性质。摄影在他们这里一切回归于自我本身,一切想说的话开始肆无忌惮的去表达
在这两年他们逐渐成熟,更热衷于去尝试更多的时间点里。我看到视觉性和立场更别具一格,更多元,更好玩,更自我,还没能成为大众审美体系下的东西。这东西宣告着他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但是这就是永远的时代和社会
让一切回归自然,让他们的思维回归自由。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故名:自然生长
——黎光波(计划负责人)
项 目 总 监 黎光波
项 目 编 辑 王大可
项 目 顾 问 张国田
崔 波
合 作 媒 体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姓名即可查看)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