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雷颐:恢复高考就像突然开了个小孔,让人们看到光

2017-05-07 李佳钰 剥洋葱people


雷颐,著名历史学者,1956年出生,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1977年12月注定要永载史册。


那一年,570万出身不同,从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人共同走进考场,参加中断了10年的高考。27万人走进了大学,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中国也由此悄然改变……


高考的恢复,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从只讲阶级出身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虽然那一年录取的人数与整个中国人口基数相比微不足道,但其所带来的深远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四十年后,当我们回顾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就,毫无疑问,最初几年参加高考,走进大学的人已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他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价值,新共识,他们创造了中国辉煌的时代。他们是现在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一个制度走过了四十年,当它形成一种既定模式之后,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几乎没有人会否定恢复高考政策本身的重要性,高考本身,带给人们的是希望,潜移默化地在心里种下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成就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荣与梦想。


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高考往事,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大学所接受的新思想构成了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造就了他们对之后人生的态度。


值此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之际,新京报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我的高考”,从每个个体的人生经历出发,追寻他们的人生道路,探寻高考给他们带来的命运转变。每个人虽然渺小,但把他们的经历结合起来,就是一部浩瀚的中国改革发展史……


文/新京报记者宋晨希


本期人物:雷颐


文|新京报记者李佳钰 编辑|胡杰

校对|郭利琴


本文全文共4605字,阅读全文约需9分


东厂胡同一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雷颐从1985年研究生毕业起就在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并认准这是“最理想的生活”。又可以做研究,又不用坐班,“我理想就两个,一个是要读书,另外要有自由”。

 

这么多年,他不停地写作,著作译作达数十部之多。他写论文、写专著、写随笔,出专栏,介入公共讨论,开设大众讲座,他没忘大多数同龄人的命运,更没忘记自己身为历史学者的使命。


他念念不忘40年前的那场考试,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以及中国的当下。


1978年,22岁的雷颐变换了三种身份:从军人、工人到大学生。他说,恢复高考就像突然开了个小孔,让他看到了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


雷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科学家。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从知青到部队

  

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尤其我父亲,是学建筑的,那一代人,他们的抱负是科学报国、工业报国、也从小给我灌输这样的理念。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但当什么样的科学家,却是不停摇摆,比如有时候想当物理学家,有时候看到几本关于化学的书,想当个化学家,当时《十万个为什么》对我影响很大,天文学我特别感兴趣,有一段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天文学家。


我父母,虽然是学建筑的,但他们文学素养很深厚,而且他们从来不限制我读书,比如给我订各种杂志,有科学类的,《我们爱科学》,《科学家谈21世纪》,也给我们订《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当时比较小的时候就看连环画,看外国的比较多,所谓外国,就是苏联的比较多。后来看苏联小说。外国小说一直是父母的心头好书,林琴南翻译的《块肉余生记》,一直小心翼翼珍藏。那会儿我还太小,看不懂文言的翻译,后来大了再读,才发现那实际上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六十年代,大概我小学三四年级就喜欢看《参考消息》,当时《参考消息》还是属于严格控制的。


1971年,我初中毕业就开始下乡,当时的知识青年都要下乡,到农村又读了两年农村的高中。


初中毕业,雷颐开始下乡,成为知青。


在当时,农民的孩子能够读高中,这个家庭付出巨大的,不是家境相当好的,负担不了。


农村孩子都特懂事。学习还是很刻苦的。我记得当时农村的学校都是那种“土桌”,土坯垒上两道,垒两个墩,上面架一块木板,各家各户搬着自己家小木头板凳在那儿学习,晚上点煤油灯,都还不是煤油灯,是一个小瓶子,里面有点煤油,完了把一个灯芯儿往里面一弄,插进去,把芯儿点上。


所以我就特别希望大家都读路遥那个《平凡的世界》,里面把农村青年上学的,农村青年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细致、生动、准确。


我在农村实际上呆了四年,其实就是跟农民一起生活。这四年让我对农村非常了解。


因为“上山下乡”的政策,知识青年必须在农村呆够两年。才可能有被招工和当兵的资格。在农村我表现得也不错,所以当时招兵的就看中我了。


1974年,我被招兵到了空军地勤。我觉得自己有出路了,全家上下都高兴异常,知青能去部队当兵就是最好的出路,当完兵之后,就可以回城当工人了,又可以从一个知青,吃农村粮的,又可以吃商品粮了。

 

我被分到了机务大队,当航空电器员,维修歼-6飞机,你不知道今天这架出问题还是那架出故障,每天都要检修维修。


业余时间,我就可以打篮球,读书。

 

我所在的部队因为有很多文革前有文化的大学生,所以思想还是很活跃。大家也都彼此清楚,互通有无。不过当时的书只能在私下悄悄传阅,读的时候还要装模作样拿报纸遮住。我记得读过的有屠格涅夫的小说,有朱可夫将军的回忆录等。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突然发现一个变化,就是文革前被禁演的很多电影开禁了,今天这个老干部解放了,明天那个事儿可以干了,可以抓业务了,我们部队可以理直气壮地抓飞行训练了。


1974年,雷颐被招兵到了空军地勤。

 

参加高考

 

1977年夏天,大概八九月份,突然有消息传出来,要恢复高考。我当时听到这个,报纸还没公布,已经传出来了,我都不敢相信。

 

后来果然报纸上登了,我就想高考,想参加考试。可部队很严格,我就跟中队里说,我想复员,当时不愿放我,中队指导员说你才来部队三年,你正是技术最成熟的时候,现在复员多可惜。最后还是我们机务大队的教导员,他是大学毕业生,他很理解我,他说也知道你爱学习、爱读书,真要考大学,那你回去还得好好准备。他写了几个数学公式,我都忘了,他说这个你都不会,那你得抓紧时间复习。


我挺感激他的。

   

1977年高考时,我在部队,我不能考。后来我就复员了,到工厂,准备参加1978年的高考。我在工厂当了车工,因为那时候还讲究所谓的表现,我就得表现好一点,再说,你当工人了,你拿着几十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你总得去干活。


我当时已经决定要考大学了,到招生办交了5毛钱的报名费,然后就是没日没夜地复习。实际上我的师傅也理解我,但师傅也不多说话,我那个师傅,当时是“工业学大庆”的“大庆式劳模”,他每天比别人上班要早,下班比别人要晚。我就得比他更早,比他更晚,我也没请假。


当时复习很累,夏天的一天,我们家差点失火,因为我复习到半夜,困得睡着了,盖个小毛巾被,那时候就是点蚊香,半夜我呛醒了,毛巾被烧焦了一大块。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工厂对我提出特殊表扬,因为其他工厂里上大学的有好几个,其他的都是请了假,专门复习,只有我一天假都没请。


当时我就决定考文科,凭着我从小喜欢读书,有底子,我知道我考文科肯定能考上,考个什么大学我不知道,好大学、差大学我没有把握,但我知道我肯定能考得上,所以我就报文科。


大学时的雷颐。

 

我父亲一直希望我报个理工科,他知道我理科基础不行,他说,那你先报一个文科吧,他觉得我刚刚复员回来未见得能够考上。


高考分数出来,我考了355分。政治98分,满分100分,其实我政治都没怎么复习,我平时喜欢读哲学书籍,对政治特别感兴趣。


当时是先考试后报志愿,填志愿时,我父亲就劝我,你能不能今年不上大学,如果你一年的时间好好从头学数理化,我觉得你能考上一个理工大学。

 

当时绝大多数人都那么想,还是希望学数理化,觉得文科就不是什么学问。


再说,我父亲本身就是学理工的,他接受的就是科学救国、工业救国,又觉得这是门可以傍身的技术,他们崇拜技术。

 

我已经知道我的兴趣不在那上面了。这么多年,从知青、到部队,到工人,没有间断地就是读小说和哲学类的书,就是在选择文学还是哲学上犹豫不定,两个我都特别有兴趣,但是最后还是想当作家的兴趣浓厚一点。就报了考古专业,想在外面跑,可以有写小说的素材。如果学理工科,我会报地质专业的。

 

但当时考古专业分数高,我差了几分,我就被分到了吉林大学历史系,文学梦未能如愿,却添了我在历史学上的兴趣。

 

我的大学

 

大学里我拼命的就是读书。


大学里图书馆是完全开放的,就不用说新书,就文革前的那些书,许多是早就听过但一直读不到的,更多的是从没听说过的,所以我在大学里,尤其是在大学四年级以前,我早上基本没有五点半以后起床的,五点半之前一起床就到图书馆,而图书馆一般都是五点半到六点才开门,尤其像冬天的时候,长春下着雪,经常就我一个人在那个门口等着,这边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英语单词,他一开门我就进去,到快七点半,匆匆跑回宿舍,洗漱叠被,吃早饭,吃完早饭又上课。

 

当时我可以说是很好的学生,也可以说是很不好的学生。学习很少像我这么用功的,但是我经常旷课,自己到图书馆找自己愿意学的书,拼命地抄,那时候也没复印机,也没电脑,就是手抄。因为好多东西从前只是听说过,这个也想抄,那个也想抄。抄了很多,做笔记,摘抄。比如当时萨特很热,我也差不多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全文抄录。


当时在大学用功最多的,花时间最多的是英语,我对英语特别感兴趣,把26个字母刚学完了,老师让我起来背一遍,老师说,“你只背了25个字母”,你丢了一个,你再背一遍,我再背一遍,老师说,“你还是丢了一个,丢的还是那一个字母,只背了25个”,我想不起来我丢了哪个,老师说“你丢了那个i”,这个我印象很深。


雷颐大学期间的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我们班同学最大的32岁,最小的16岁。同学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当过知青,当过工人,有几位是工厂的党委宣传部的,干事,甚至还有厂副部副部长呢。有的是村公社副书记,每人都有自己的一番经历,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很强烈的很明确的很成熟的自己的见解。那时候文革刚结束,校园还被很多其他单位占着,宿舍很紧张,我们一个宿舍住了14个人,上下铺。


在我们上大学之后,老师们觉得我们这一批是他们教过的,尤其是文科的最优秀的,因为我们有社会经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像学经济的,就和农村的东西结合起来。我对老师说,从前有句话叫“千顷地一棵苗”,我们就属于千顷地中的那一棵苗,是以我们同代大量人的牺牲为代价的。

 

隧道尽头的那束光

 

从我读研究生起,我的志向就是做研究,或者到大学里当老师,或者当研究人员。1985年来到近代史所,到现在我的生活没有变化,除了家里的家务事以外,就是读书、写作、思考。


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后来越来越爱读书,理想就是:第一,我要读书,另外,能有自由,我是上大学之后,才知道原来大学老师是不要坐班的,我就觉得这是最理想的工作,要么当大学老师,要么到社科院、中科院当研究人员。我就来到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从前六个工作日的时候,是每周返所两次,现在变成五天工作制了,每周只返所一次。那这就对我来说很自由了,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如果你按八小时工作制来说,我的读书、思考、写作每天远远超过八小时。


读研究生时的雷颐。


我找到了我自己最理想的的职业,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只要有时间有空间,一天24小时让我读书写作,我都觉得最幸福的,这既是我的生活方式,又是我幸福感的来源,又是我养家糊口的职业,这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

 

1978年对我是个戏剧性的一年。那个时候。那一年的前三个月,我是军人,后三到四个月,是工人,再后面四个月,我是大学生。正好这个国家发生大转折的年代,这个时候确实体现出来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时代命运影响个人命运。


1978年,一大批人的命运被改变,很多农村青年考上大学。考试上大学,不再凭关系,而是凭你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知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高考制度的恢复,就意味着知识开始占重要地位。

 

我认为,恢复高考是个很伟大的举措,它给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自由选择命运的选择权。

 

在管制最严的时候,宽松一点点,大家就觉得舒服一些了,就像闷得透不过气来,突然开了个小孔。


恢复高考就像塌方隧道尽头突然射进来的那束光,让人们在快要闷的透不过气来时,看到的那个小孔的光亮。


洋葱话题

说说你的高考。


点击/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苹果代工厂消防队长刘博堂自闭症郑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乡村毒品池子杨德武绿皮火车西单女孩郭文贵长沙老偷杨洁最后一代火柴人地铁探伤员视频寻亲缅甸老兵2|留守孩子的篮球梦缅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医杨全鸿文艺专列牟丛聂母张焕枝程青松投海老人|季翔高利贷地铁故事大龄自闭症少年沉江雀圣自闭症少年|托养中心罗点点鱼翅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陈满李利娟法官遇刺熊猫人留学生见字如面强制结扎男子武亦姝张献忠雷锋第24条婚规|没有性欲的人刘金李春平生门节育环偷渡客卖枪小贩种树老人任素汐家庭施暴者钱仁风艾滋男童裴魁山空鼻症患者吴天君自杀劝慰者小马云寻找母亲|船长郭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