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广东各地级市GDP出炉:珠三角地区突飞猛进,非珠地区处境艰难

林隐LY 山川网 2019-04-08
新年快乐




山川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春佳节,万事如意。


今年是大年初一,我们保持正常的更新推送。从年末开始,我们就开始持续更新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截止除夕,我们完成了分省排名、分市排名、江苏篇、浙江篇、山东篇、河南篇、四川篇、湖北篇。基本上是按照经济总量排名,逐个进行推送的。


关于很多朋友一直在等待的总量第一的广东篇,截至昨天,我刚刚把广东21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整理完成。正好今年是大年初一,用来推送总量第一的广东省,相得益彰。


2019年1月28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8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具体到各地级市情况如何,一起来看。



2018年广东各地级市GDP初数据



广东地区由于地级市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按照经济体量,将21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区间,进而对各区间城市进行更好的比对。


第一区间:深圳、广州。


珠三角城市群的两核。从城市级别和所处状态看,广州深圳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已经不处于同一维度。


作为中国最老牌的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历久弥新,在过去四十年间不断迭代更新,已经完成了各自经济核心的塑造,他们的发展经验成为后续一众新一线城市参考和学习的对象。


第二区间:佛山、东莞。


珠三角城市群的两翼。伴随着一线城市的逐渐的成熟,必然很多产业和人口需要转移向周边城市,那么本身基础条件最好,地理位置又直接与既有一线城市最靠近的地区,就会是首要选择。


属于佛山和东莞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快速增长,还在后面。


第三区间:惠州、中山、珠海、江门。


珠三角城市群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有朋友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珠三角城市群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上面的佛山和东莞,毕竟这两座城市的经济体量更大。


事实上,当一个城市群迅速崛起时,成长最快的,一定是城市群中历史包袱最少的城市。看上去起步晚,但却可以直接按照最先进、最科学的城市经济规划与建设方式,迅速走上正轨,最大程度上避免弯路。


从宜居程度上,这些城市群中的小城市,生存性价比往往也是阶段性对外来人口最友好的(城市的宜居性往往具有阶段性属性,伴随着城市级别的升高,对于既有居民和新增人口的宜居性会发生不同方向的改变)。


第四区间:茂名、湛江、汕头、肇庆、揭阳、清远、阳江、韶关、梅州、潮州、河源、汕尾、云浮。


情势复杂,多数迫切等待被大刀阔斧改革的地区。广东省内身处第四区间的地区,是需要重病应用猛药的地区。换而言之就是,既然已经身处如此的低谷,已经没有什么比当下情况更糟糕的可能性了。所以以上地区,都应该是未来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试验田,任何有可能产生作用的政策和改革,都可以在这些地区率先尝试。


城市和人一样,那些长期身处落后地带的个体,必然是现行秩序的不适应者和”受害”者。想要超车,坚持原路早已万无可能。只有更换赛道,才有可能在全新未知的秩序中获得逆袭重生的机会。



珠三角地区的继续突飞猛进


珠三角地区,向来是广东省经济的领头羊。


按照2018年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珠三角9市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广东全省的八成以上。而占地面积上,基本只占全省的两成多。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珠三角地区坐拥广东全省区位优势最为明显的珠江入海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从古至今人口和资源就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和广东相比江浙鲁等省长期走区域均衡发展路线不同,跳跃性的城市等级分布,是广东城市格局最大的特征。



对于许多外省人而言,所谓的“广东”一词,指的其实就是珠三角地区。人们无论是出差、旅行还是讨论区域经济与文化,基本针对的大致就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市。


珠三角城市的出色之处,其实还并不是总量上的优势,而是人均数据上的突出。9个珠三角城市中,超过半数的城市人均GDP数量都突破了10万元的门槛。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消数据,共同构成了可以量化的“小康社会”标准。


在珠三角区域内,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可以视作是已经实现小康社会的地区。而地理位置上身处珠三角外围的肇庆与江门,还需要再接再厉,承接更多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资源,迅速为自己更换“配置”。



非珠三角地区的集体尴尬处境


非珠地区经济到底有多落后,这是个可以用非常多的经济数据来描述的事情。


首先是非珠三角地区的11个地级市中,年度经济体量最高的茂名和湛江二市,GDP不过3000亿元左右,这不仅仅是深陷四五线城市“泥沼”中难以自拔,更是只有广深两市的2万亿+GDP的一个零头。


其次我们来看看广东经济第一市深圳的GDP年度增量,1731.92亿元,这个数据超过了非珠地区12个地级市中的8个地级市。也就是说深圳GDP一年的增长量,就是1~2个非珠地区城市的年度经济总量。


最后我们来看看非珠地区经济总量排名最靠后的云浮、汕尾、河源、潮州、梅州等地。年度经济体量1000亿左右,这一体量的地区,严格意义并不能称之为“城市”,因为这只有县城一级行政区划的经济体量。



2018年,广东省年度GDP体量再创新高,虽然没能达到许多网友翘首以盼的10万亿,但是97300亿元对于非珠地区最落后地级市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这些城市一年发生的经济行为,占比全省仅有1%左右。如果再结合经济质量的话,残忍一些说,基本上是在无限趋近于“忽略不计”的。


我们所谓的一城一地被边缘化,往往就是从它的存在,对于所在的集体(可能是一个省份,也可能是一个城市群)影响力不断式微,直至人们开始淡忘该地区开始的。如此,必然就带来该地区在集体内话语权的逐步丧失。



如上图所示,目前广东省内已经出现边缘化趋势较为明显的地级市包括:云浮、阳江、河源、梅州、汕头、汕尾、潮州、揭阳。


相比其他非珠三角地区,以上城市无一不是在行政区划上存在明显问题,并且经过了过去十几二十年的经济实践,也充分被证明是错误的地区。


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落后区域,最怕的就是行政区划又被拆分的七零八落,如此自然是弱上加弱,贫上积贫。这就和家庭一样,富人从来不怕分家,不分反而因为家庭内部矛盾隐患重重。而穷人分家的结果,大家可以自己思量。



最令人遗憾的内耗:潮汕地区



目前的百度百科“潮汕”词条,已经显示为“锁定”状态。一般该状态的词条有两种原因:其一是敏感词条,无论是政治敏感还是历史敏感;其二就是争议词条,由于正常状态是百度百科是所有人可以参与编撰,如果某一词条的特定内容被多次改动,官方也会进行锁定。潮汕词条属于哪种情况,大家可以自己想想看。


回顾潮汕三市的行政区划变革历史,站在当下人的角度,很多变动都令人感到不甚合理,难以理解。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原汕头市政厅重新建制,设立潮汕专区 。


1953年1月与惠阳、兴梅专区合并为粤东行署,中心设于汕头;1956年2月原惠阳地区析出,设立汕头专区;1965年兴梅析出设兴梅专区,汕头及下辖县改为汕头地区。而后又几经变动。但汕头市均为地方或专区党政机关所在地。


1981年11月,汕头市划部分土地创办汕头经济特区。


1983年7月,实行地市合并,建立市领导县体制,汕头下辖澄海、南澳、潮阳、揭西、普宁、揭阳、饶平、惠来八县和潮州市(县级)。定于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将潮安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1日,潮州市被列为省辖市,享受市(地)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决定: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潮州市(县级)分置为湘桥区和潮安县,汕头市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1991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揭阳县析出部分区域建揭东县,后将县城榕城镇及周边城镇合并为榕城区建立地级揭阳市。


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普宁、潮阳撤县设市(县级);


1994年4月,国家批准澄海撤县设市(县级)。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汕头市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撤销汕头市河浦区、达濠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撤销县级潮阳市,分别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撤销县级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


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面积扩大近9倍。


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复揭东撤县设区,设揭东区。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复潮安撤县设区,设潮安区。


2013年3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或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


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作了回函,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其可行性。


此后,便一直无下文至今。而近十年来,伴随着广深崛起与珠三角地区全面繁荣的,是潮汕地区的经济长期原地踏步和日益边缘化。


潮汕三市面积合计一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一千万左右,完全具备合三为一的基础条件。而事实上,从古至今,三市之间的关联也向来密切。


在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一开始推送的江苏篇中,对于迫切需要做大省会南京和经济持续失速的镇江,我们提出了加速拆分镇江重构江苏区域经济驱动方式的设想。一些人反应敏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伤害到了他们个人的私利。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集体公利,从来都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那么相比江苏做大南京这一级别权重的难题,目前最困扰广东区域经济再上层楼的阻碍是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就是潮汕地区目前行政区划的问题。潮汕地区重回一市,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任何一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一种必然。


但是,同样有不少人因自身私利的需求,对行政进程横加阻碍,妄图螳臂当车。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和时代趋势反向而行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车轮无情碾压粉碎。该发生的,终究还是要发生。


纵观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之外的粤东、粤北、粤西三地目前所处的经济落后状态,粤东潮汕地区没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成功崛起,无疑是最令人感到遗憾、痛心和惋惜的。因为粤北、粤西本就逊色于天时、地理;而粤东地区,则多半折在了“人和”。


内耗一日不终止,潮汕地区经济便难有复兴之期。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返乡置业 丨 空气质量排行榜 丨 2018年快递业务量 丨 2018年GDP数据 丨 广州轨道交通 丨 吞并莱芜 丨 中国超级楼盘 丨 宜居指数 丨 经营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业城市榜 丨 中国县域指南 丨 各省龙头行业


人文: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